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生提升法治素质,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也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而应尽的职责。当下存在教师法治意识不高,教学和实际脱节,法治教育效果难以考察等等难题,本文顺着这一思路,简要提出了提升初中生法治素养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素养;课堂教学
初中生的理性思维处于发育期,因此培育正确的法治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当下的法治素质教育存在着教师法治意识不高,教学和实际脱节,法治教育效果难以考察等等难题。因此在当下,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法治意识,为学生制定合适的法治素质教育课程。
一、 初中生提高法治素养的重要性
初中学生的法治观念单薄,可能会造成心理素质脆弱,遇到危害自身利益的时候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或者采取过激措施保护自己。也有可能会不明白法律的界限,仅仅凭借一时冲动,因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可以看到,几年来初中生违法犯罪的乱象频频发生,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法治教育显得更加迫切。因为这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而且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减少犯罪。
二、 初中生法治素养教育所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初中生法治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法制教育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课程无法吸引学生兴趣,学生无法理解课堂所教授的法律知识。第二,法治教育之后,也无法考察学生的吸收情况,这让法治教育推进更加困难,因为没有反馈就没有衡量标准,也无法调整教学内容。最后,教师本身的法治意识不强,也很难真正教育好学生。
三、 提升初中生法治素養的几点建议
(一)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兼顾
所谓显性教育,就是指利用课堂教学,播放教学材料,宣读和讲解法条来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民主共和国刑法》或者“消防安全知识”等等文本材料来了解法条的意义,这就是目前在学校中大多数老师选择的教育方法。
但是隐性教育则是指在日常的生活中去融入法律的知识,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学习。例如,一个学生受到另外一个学生的欺负,心生怨恨,并且说出要打击报复之类的话语,这时候如果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学生的想法在同龄人之间产生了共鸣并且相互都认可的话,那么学生久而久之就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伤害他人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回音壁效应”。这时候如果家长或者教师及时出现,并且纠正这种负面的想法,并且告知行凶之后所要遭受的惩罚,就会起到警示的作用,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过激。
(二) 让法治素质教育与学生紧密相连
之前已经提到过,不少的法治素质教育之所以出现脱节的情况,主要就是因为法治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和中学生的心理年龄不相适应。在初中生的年纪,最常出现的法治问题会围绕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父母离异以及人身安全等。因此在平常的法治素质教育当中,教师应该着重从这些方面展开工作。
例如,比如在法治素质教育课堂上,可以邀请来自社区法律工作小组的工作人员,根据中学生日常会遇到的消费问题,设计PPT带到课堂上进行讲解。授课期间,社区法律工作组的志愿者们用贴近生活的案例,讲解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侵权行为,并介绍了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的应对方法及维护权益的几种途径。比如遇到商家不肯退换货物,强买强卖时候应该怎么办?学生除了可以拨打工商热线12315以外,还可以上网给工商部门留言,反映情况,请求处理。学生们通过学习法律,既可以用来维护自身权利,也遵守了法律规则,真正把法治素质教育的成果体现在了实际中。
(三) 制定初中法治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学校作为中学生法治素质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应当制定完善的课程计划,设定好教学目标,然后组建教师队伍和督查队伍,对课程的进度和效果实行监测,以保证初中生的法治素质教育不是一纸空文。对于学校来说,通常的法治教育方案执行周期为三年,必须涵盖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在整体上要达到什么目标,取得何种效果,每年级结束时应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必须有清楚的计划。每个时间段对照方案查找问题,加以改进并优化方案。制定一个完整的一年以上的法治教育方案:例如每年法治教育讲座的开展时间,法治教育宣传栏的更新频率,法治教育专业素养提升的培训对象等等,这些都应该有详细的安排。
而负责考察教学成果的教师,不应当把法治素质教育的考察方法仅仅局限在考卷上。考察的方式可以是组织学生共同围绕身边发生的具体事例而进行讨论,在一问一答之中,教师更能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及活学活用的效果。或者也可以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学生回到家里把自己在学校所接受的法治知识讲述给父母听,让父母也进行一次法治教育。这样的方式既摆脱了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压力和恐惧,也更能体现法治素质教育的实际成果。
中学生作为法治素质教育的主体对象,教师有义务和有必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法治教育。培养初中生正确的法制观念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而且也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中学生法治素质提高,其手段是让课堂知识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之后在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参考文献:
[1]崔雯青.核心素养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教学研究[J].高考,2017(24):67-68.
[2]廖红英.多管齐下 加强初中生法治教育[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4):98-100.
[3]庄兵.道德与法治:情商教育监测应用的基石[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35):14-16.
作者简介:
黄静,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明德实验中学。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素养;课堂教学
初中生的理性思维处于发育期,因此培育正确的法治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当下的法治素质教育存在着教师法治意识不高,教学和实际脱节,法治教育效果难以考察等等难题。因此在当下,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法治意识,为学生制定合适的法治素质教育课程。
一、 初中生提高法治素养的重要性
初中学生的法治观念单薄,可能会造成心理素质脆弱,遇到危害自身利益的时候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或者采取过激措施保护自己。也有可能会不明白法律的界限,仅仅凭借一时冲动,因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可以看到,几年来初中生违法犯罪的乱象频频发生,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法治教育显得更加迫切。因为这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而且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减少犯罪。
二、 初中生法治素养教育所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初中生法治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法制教育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课程无法吸引学生兴趣,学生无法理解课堂所教授的法律知识。第二,法治教育之后,也无法考察学生的吸收情况,这让法治教育推进更加困难,因为没有反馈就没有衡量标准,也无法调整教学内容。最后,教师本身的法治意识不强,也很难真正教育好学生。
三、 提升初中生法治素養的几点建议
(一)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兼顾
所谓显性教育,就是指利用课堂教学,播放教学材料,宣读和讲解法条来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民主共和国刑法》或者“消防安全知识”等等文本材料来了解法条的意义,这就是目前在学校中大多数老师选择的教育方法。
但是隐性教育则是指在日常的生活中去融入法律的知识,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学习。例如,一个学生受到另外一个学生的欺负,心生怨恨,并且说出要打击报复之类的话语,这时候如果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学生的想法在同龄人之间产生了共鸣并且相互都认可的话,那么学生久而久之就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伤害他人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回音壁效应”。这时候如果家长或者教师及时出现,并且纠正这种负面的想法,并且告知行凶之后所要遭受的惩罚,就会起到警示的作用,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过激。
(二) 让法治素质教育与学生紧密相连
之前已经提到过,不少的法治素质教育之所以出现脱节的情况,主要就是因为法治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和中学生的心理年龄不相适应。在初中生的年纪,最常出现的法治问题会围绕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父母离异以及人身安全等。因此在平常的法治素质教育当中,教师应该着重从这些方面展开工作。
例如,比如在法治素质教育课堂上,可以邀请来自社区法律工作小组的工作人员,根据中学生日常会遇到的消费问题,设计PPT带到课堂上进行讲解。授课期间,社区法律工作组的志愿者们用贴近生活的案例,讲解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侵权行为,并介绍了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的应对方法及维护权益的几种途径。比如遇到商家不肯退换货物,强买强卖时候应该怎么办?学生除了可以拨打工商热线12315以外,还可以上网给工商部门留言,反映情况,请求处理。学生们通过学习法律,既可以用来维护自身权利,也遵守了法律规则,真正把法治素质教育的成果体现在了实际中。
(三) 制定初中法治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学校作为中学生法治素质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应当制定完善的课程计划,设定好教学目标,然后组建教师队伍和督查队伍,对课程的进度和效果实行监测,以保证初中生的法治素质教育不是一纸空文。对于学校来说,通常的法治教育方案执行周期为三年,必须涵盖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在整体上要达到什么目标,取得何种效果,每年级结束时应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必须有清楚的计划。每个时间段对照方案查找问题,加以改进并优化方案。制定一个完整的一年以上的法治教育方案:例如每年法治教育讲座的开展时间,法治教育宣传栏的更新频率,法治教育专业素养提升的培训对象等等,这些都应该有详细的安排。
而负责考察教学成果的教师,不应当把法治素质教育的考察方法仅仅局限在考卷上。考察的方式可以是组织学生共同围绕身边发生的具体事例而进行讨论,在一问一答之中,教师更能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及活学活用的效果。或者也可以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学生回到家里把自己在学校所接受的法治知识讲述给父母听,让父母也进行一次法治教育。这样的方式既摆脱了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压力和恐惧,也更能体现法治素质教育的实际成果。
中学生作为法治素质教育的主体对象,教师有义务和有必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法治教育。培养初中生正确的法制观念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而且也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中学生法治素质提高,其手段是让课堂知识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之后在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参考文献:
[1]崔雯青.核心素养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教学研究[J].高考,2017(24):67-68.
[2]廖红英.多管齐下 加强初中生法治教育[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4):98-100.
[3]庄兵.道德与法治:情商教育监测应用的基石[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35):14-16.
作者简介:
黄静,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明德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