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虽短却耐人寻味,富有启发。导演陈凯歌融入自己擅长的元素,在故事中加入许多隐喻和象征,通过细节、场面促使观众思考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影片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特征显著,塑造形象的技法多样。深刻的主题、富有匠心的艺术处理、深刻的思想、富有体验感的视觉冲击等创造和凸显了影片的个性和价值。
关键词:《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隐喻;象征;传统文化
“搬新家了!” 短片《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围绕搬家公司帮冯先生这个“疯子”搬“百花”深处胡同里看不见的东西展开,开篇就紧扣观众心理,促使观众在虚实间体验、在有无中思考。
在搬家的第一个环节中,搬家工人迎合冯先生搬起大柜子,事实上只有动作,并无实物。当冯先生问他们搬了什么时,年轻的工人们毫不犹豫地说:“大衣柜啊!”冯先生一脸迷茫,他说:“我的家具中没有大衣柜,只有紫檀衣橱,我的花瓶搁置在堂屉条案上。”这样的对比反映了冯先生传统的老北京生活,也让观众为他且为传统文化消逝于无形而感到心酸。搬家工人们嘲笑式的敷衍着冯先生,而他却小心翼翼地护住他的宝贝们。这样的对比既滑稽又悲凉。最后,搬家工人们不经意间将冯先生的隐形花瓶摔碎了,在搬家工人们眼里并无一物,他们的耳朵也听不见任何声音,但冯先生看见了他的前清年间的花瓶,听见了花瓶破碎发出的瓷片声。实际上,前清的花瓶是他心中所求,破碎了的瓷片声是他心念所致。花瓶碎了,他的心也碎了。此时,观众完全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份痛心,一方面心疼认真执着的冯先生,另一方面为他所一直坚守的传统文化最终破碎而惋惜。因此,透过冯先生看似“疯子”的表象,影片彰显出充分的艺术张力和深邃的思想内蕴。
不管是搬家公司的工人们,还是冯先生甚至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搬家公司老板,影片都通过一些细小的动作和富有特点的语言把他们塑造成了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在塑造冯先生的形象时,从他一口地地道道的京腔可以看出他的“老北京”身份,然而这个“老北京”却发现自己不认识北京的路,这样就形成了影片的核心矛盾,并交待了冯先生是“疯子”的事实。再譬如,冯先生用兰花指抬帽子,請搬家工人们帮忙搬家、求他们别走的虚弱无力的语言,均刻画了他看似异类的形象。乍一看,冯先生是疯子,但仔细思考被时代和时人这样看作疯子的人有哪个是真的疯了呢?当年,屈原曾在江上与渔人对曰: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拆迁活动遍布全国的年代,哪些该拆、哪些不该拆,哪些拆对了、哪些拆错了,是现在都说得清楚搞得明白的吗?而独立行走于消失了的胡同儿中的冯先生,大抵是阻挡不住大潮的,他选择付搬家费、一次次执着于搬新家的悲壮,就像屈原选择投江葬身鱼腹一般。
影片运用的镜头十分精心,不管是在车上用近景拍摄冯先生的动作,还是影片最后用全景拍摄落日时的大树,都令人称赞。譬如,开头在一阵阵鞭炮声中,由新式建筑物的大门一直升到高高的楼顶,人们沉浸在搬新家的喜悦之中。这组镜头既揭示了搬家工人的身份,也体现出了城市中的高耸建筑正在快速兴起,传统房屋正面临淘汰。这种新与旧的抉择暗示着冯先生与世人的较量,意味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影片中的道具选择和使用别具匠心。譬如,铃铛在影片中是一个重要的道具。当铃铛的部件都串到一起后,便看到了那四合院在大树旁静静地坐落着。铃铛响时,冯先生所心念的房屋能够复原也是在启示我们:那看起来稍瞬即逝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是能在大楼高耸的城市中很好地生存的,它藏在百花深处,藏在所有像“疯子”一样疯狂的明白人心里。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结尾。结尾处冯先生复原了铃铛,四合院便幻觉般地出现在眼前。夕阳西下,冯先生面向大树,开心地叫喊着“搬新家了”!这些画面是十分有深意的,因为在冯先生的不断努力下,搬家的愿望终于达成,虽然只是象征性地搬了故土之上的空气,但实质上,这体现了传统文化虽然在慢慢淡出人们视野,可是它们不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因为会有一批又一批的人坚守着传统文化,也因为传统的内蕴和潜力表征着文化的永恒价值,而这种价值不会因为表面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合时宜而失去。
我们一定要相信:高大建筑在每一个角落兴起,繁华热闹。传统文化却永远不会逝去,永存我心。
参考文献:
[1]李 欣.无处依托的百花——论电影短片《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的视听手法及文化内涵[J].电影评介,2012(8).
[2]阙一都.百花深处藏笑泪——从《百花深处》看陈凯歌矛盾的历史文化情结[J].今传媒,2013(2):99-100.
关键词:《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隐喻;象征;传统文化
“搬新家了!” 短片《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围绕搬家公司帮冯先生这个“疯子”搬“百花”深处胡同里看不见的东西展开,开篇就紧扣观众心理,促使观众在虚实间体验、在有无中思考。
在搬家的第一个环节中,搬家工人迎合冯先生搬起大柜子,事实上只有动作,并无实物。当冯先生问他们搬了什么时,年轻的工人们毫不犹豫地说:“大衣柜啊!”冯先生一脸迷茫,他说:“我的家具中没有大衣柜,只有紫檀衣橱,我的花瓶搁置在堂屉条案上。”这样的对比反映了冯先生传统的老北京生活,也让观众为他且为传统文化消逝于无形而感到心酸。搬家工人们嘲笑式的敷衍着冯先生,而他却小心翼翼地护住他的宝贝们。这样的对比既滑稽又悲凉。最后,搬家工人们不经意间将冯先生的隐形花瓶摔碎了,在搬家工人们眼里并无一物,他们的耳朵也听不见任何声音,但冯先生看见了他的前清年间的花瓶,听见了花瓶破碎发出的瓷片声。实际上,前清的花瓶是他心中所求,破碎了的瓷片声是他心念所致。花瓶碎了,他的心也碎了。此时,观众完全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份痛心,一方面心疼认真执着的冯先生,另一方面为他所一直坚守的传统文化最终破碎而惋惜。因此,透过冯先生看似“疯子”的表象,影片彰显出充分的艺术张力和深邃的思想内蕴。
不管是搬家公司的工人们,还是冯先生甚至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搬家公司老板,影片都通过一些细小的动作和富有特点的语言把他们塑造成了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在塑造冯先生的形象时,从他一口地地道道的京腔可以看出他的“老北京”身份,然而这个“老北京”却发现自己不认识北京的路,这样就形成了影片的核心矛盾,并交待了冯先生是“疯子”的事实。再譬如,冯先生用兰花指抬帽子,請搬家工人们帮忙搬家、求他们别走的虚弱无力的语言,均刻画了他看似异类的形象。乍一看,冯先生是疯子,但仔细思考被时代和时人这样看作疯子的人有哪个是真的疯了呢?当年,屈原曾在江上与渔人对曰: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拆迁活动遍布全国的年代,哪些该拆、哪些不该拆,哪些拆对了、哪些拆错了,是现在都说得清楚搞得明白的吗?而独立行走于消失了的胡同儿中的冯先生,大抵是阻挡不住大潮的,他选择付搬家费、一次次执着于搬新家的悲壮,就像屈原选择投江葬身鱼腹一般。
影片运用的镜头十分精心,不管是在车上用近景拍摄冯先生的动作,还是影片最后用全景拍摄落日时的大树,都令人称赞。譬如,开头在一阵阵鞭炮声中,由新式建筑物的大门一直升到高高的楼顶,人们沉浸在搬新家的喜悦之中。这组镜头既揭示了搬家工人的身份,也体现出了城市中的高耸建筑正在快速兴起,传统房屋正面临淘汰。这种新与旧的抉择暗示着冯先生与世人的较量,意味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影片中的道具选择和使用别具匠心。譬如,铃铛在影片中是一个重要的道具。当铃铛的部件都串到一起后,便看到了那四合院在大树旁静静地坐落着。铃铛响时,冯先生所心念的房屋能够复原也是在启示我们:那看起来稍瞬即逝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是能在大楼高耸的城市中很好地生存的,它藏在百花深处,藏在所有像“疯子”一样疯狂的明白人心里。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结尾。结尾处冯先生复原了铃铛,四合院便幻觉般地出现在眼前。夕阳西下,冯先生面向大树,开心地叫喊着“搬新家了”!这些画面是十分有深意的,因为在冯先生的不断努力下,搬家的愿望终于达成,虽然只是象征性地搬了故土之上的空气,但实质上,这体现了传统文化虽然在慢慢淡出人们视野,可是它们不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因为会有一批又一批的人坚守着传统文化,也因为传统的内蕴和潜力表征着文化的永恒价值,而这种价值不会因为表面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合时宜而失去。
我们一定要相信:高大建筑在每一个角落兴起,繁华热闹。传统文化却永远不会逝去,永存我心。
参考文献:
[1]李 欣.无处依托的百花——论电影短片《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的视听手法及文化内涵[J].电影评介,2012(8).
[2]阙一都.百花深处藏笑泪——从《百花深处》看陈凯歌矛盾的历史文化情结[J].今传媒,2013(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