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为技工院校的一名教员,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景: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呆若木鸡无动于衷,不然便招惹同桌,拨弄手机,或者埋头睡觉。教师指责学生冥顽不灵素质低下,学生嘲笑教师迂腐不化教育无能。诚然,这样的教学情境是效率低下的,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紧张不融洽的,这种教育方式亟待一线教育工作者反省和改进。
罗杰斯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该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承担学习责任,师生之间的感情要和谐…[1]这是课堂互动教学的理论依据。所谓课堂互动,是指师生双方以及学生之间在教學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并相互影响的过程,它包含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升华,既是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活动形式。下面笔者从三方面谈谈英语课堂上互动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眼缘是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帕金斯(H.V.Perkins)研究表明,课堂中最早建立起来的感情和关系决定着班级风气,影响着以后的课堂教学。[2]第一堂课前需要尽可能掌握授课班级的基本信息,诸如男女比例、年龄层次、生源结构、班主任带班风格等等:男生多的班级适合热闹的开场白,如果听众是清一色的女生,风格以婉约稳重为好;学生的年龄会影响其对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如果全班都是当地的学生就不妨来几句方言助兴,若是各地的都有便鼓励他们互相问候;有的班主任治班严谨,学生容易被教师带动,有的则纪律松散,课堂秩序容易失控,要做好应急预案。第一堂课上,我会问候台下“Are you smiling today(今天你微笑了吗)?”出于陌生或者没有听懂,大多数人不会轻易说“Yes”,我准备了暖场辞,热情奔放的像“同志们我想死你们了”,婉约含蓄的像“佛前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相遇”等。有时候一些情境也会激发灵感:一次上课铃响了,下面还是乱哄哄的,说什么话好像都没有力道,笨重的讲台又正好挡在我和学生之间…我干脆推开讲台,让视线无遮挡地站到第一排学生跟前,迎着下面好奇的目光说:“我想了很久,我希望你们不止看到我的上半身…”这时下面的人很兴奋地说出我期待的下一句:“而且看到我的下半身”来。温暖的话语,活跃的气氛,能够消弭初见时的拘束和陌生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留给学生“这是一堂特别而有趣的课”的印象,确立彼此间良好的眼缘。
二、选好切入点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3]我们每天都被排山倒海的信息包围、轰炸,学生更是手机不离身,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各种资讯。教师应该熟悉教材,关注生活,找到每个章节中和生活相关联的例子,以信息背后的故事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次我准备给学生介绍“How to go shopping(如何购物)”,包括Asking the price(问价)、Bargaining(还价)、Making a deal(成交)等内容,恰逢“切糕事件”走红网络,便以“买卖切糕”为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对话,并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阴暗面;一次准备“Career(职业)”,联想到腾讯新闻《活着》的一篇“黄河捞尸人”的报道,图文并茂视觉冲击强烈,于是安排多媒体教学,把学生带入社会多样性的探讨。生活中总不乏耐人寻味的、感人泪下的、催人奋发的故事,这些都是开启学生心智、丰富教学内涵的生动题材,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汲取教学素材,这样的课堂会更加精彩。
三、教学有取舍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英语课本上枯燥的生词、晦涩的语法、千篇一律的练习题等等都是技校生学习上的难关。我曾经教过的计算机应用班使用的教材是《计算机英语》,课本除了介绍“Memory”、“System Unit”、“Software”等电脑软硬件术语,还有“定语从句”、“独立结构”等语法专栏,以及“完形填空”等练习。授课过程中,学生以“用头投反对票”(即课上趴倒一大片)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抵触情绪。通过教学反思,我作了三点改进:一是让学生多开口。根据他们爱玩、好动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生词、句型,设计一分钟记忆、一口气朗读、“心有灵犀”等比赛,提高说英语的能力。二是让电脑当助手。运用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和声画结合的视频文件,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情景化。三是“语法全抛开,跟着感觉走”。外语学习过程中语感的培养很重要,我的英语教学不纠缠语法,课堂上或指导Speaking Out(朗读),或引导Group Discuss(小组讨论),或鼓励Partner Work(两人对话),更强调语言能力锻炼从模仿开始。
古语常说:亲其师则信其道。没有一层不变的独白,没有千篇一律的初见,师生之间的感情要和谐,关键是在教学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形成一种辅助者与学习主体的关系,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相信“人人皆可成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乐见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成才,把知识和快乐带进课堂。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2.
[2]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M].科学出版社2008.
[3]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罗杰斯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该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承担学习责任,师生之间的感情要和谐…[1]这是课堂互动教学的理论依据。所谓课堂互动,是指师生双方以及学生之间在教學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并相互影响的过程,它包含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升华,既是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活动形式。下面笔者从三方面谈谈英语课堂上互动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眼缘是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帕金斯(H.V.Perkins)研究表明,课堂中最早建立起来的感情和关系决定着班级风气,影响着以后的课堂教学。[2]第一堂课前需要尽可能掌握授课班级的基本信息,诸如男女比例、年龄层次、生源结构、班主任带班风格等等:男生多的班级适合热闹的开场白,如果听众是清一色的女生,风格以婉约稳重为好;学生的年龄会影响其对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如果全班都是当地的学生就不妨来几句方言助兴,若是各地的都有便鼓励他们互相问候;有的班主任治班严谨,学生容易被教师带动,有的则纪律松散,课堂秩序容易失控,要做好应急预案。第一堂课上,我会问候台下“Are you smiling today(今天你微笑了吗)?”出于陌生或者没有听懂,大多数人不会轻易说“Yes”,我准备了暖场辞,热情奔放的像“同志们我想死你们了”,婉约含蓄的像“佛前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相遇”等。有时候一些情境也会激发灵感:一次上课铃响了,下面还是乱哄哄的,说什么话好像都没有力道,笨重的讲台又正好挡在我和学生之间…我干脆推开讲台,让视线无遮挡地站到第一排学生跟前,迎着下面好奇的目光说:“我想了很久,我希望你们不止看到我的上半身…”这时下面的人很兴奋地说出我期待的下一句:“而且看到我的下半身”来。温暖的话语,活跃的气氛,能够消弭初见时的拘束和陌生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留给学生“这是一堂特别而有趣的课”的印象,确立彼此间良好的眼缘。
二、选好切入点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3]我们每天都被排山倒海的信息包围、轰炸,学生更是手机不离身,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各种资讯。教师应该熟悉教材,关注生活,找到每个章节中和生活相关联的例子,以信息背后的故事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次我准备给学生介绍“How to go shopping(如何购物)”,包括Asking the price(问价)、Bargaining(还价)、Making a deal(成交)等内容,恰逢“切糕事件”走红网络,便以“买卖切糕”为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对话,并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阴暗面;一次准备“Career(职业)”,联想到腾讯新闻《活着》的一篇“黄河捞尸人”的报道,图文并茂视觉冲击强烈,于是安排多媒体教学,把学生带入社会多样性的探讨。生活中总不乏耐人寻味的、感人泪下的、催人奋发的故事,这些都是开启学生心智、丰富教学内涵的生动题材,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汲取教学素材,这样的课堂会更加精彩。
三、教学有取舍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英语课本上枯燥的生词、晦涩的语法、千篇一律的练习题等等都是技校生学习上的难关。我曾经教过的计算机应用班使用的教材是《计算机英语》,课本除了介绍“Memory”、“System Unit”、“Software”等电脑软硬件术语,还有“定语从句”、“独立结构”等语法专栏,以及“完形填空”等练习。授课过程中,学生以“用头投反对票”(即课上趴倒一大片)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抵触情绪。通过教学反思,我作了三点改进:一是让学生多开口。根据他们爱玩、好动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生词、句型,设计一分钟记忆、一口气朗读、“心有灵犀”等比赛,提高说英语的能力。二是让电脑当助手。运用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和声画结合的视频文件,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情景化。三是“语法全抛开,跟着感觉走”。外语学习过程中语感的培养很重要,我的英语教学不纠缠语法,课堂上或指导Speaking Out(朗读),或引导Group Discuss(小组讨论),或鼓励Partner Work(两人对话),更强调语言能力锻炼从模仿开始。
古语常说:亲其师则信其道。没有一层不变的独白,没有千篇一律的初见,师生之间的感情要和谐,关键是在教学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形成一种辅助者与学习主体的关系,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相信“人人皆可成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乐见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成才,把知识和快乐带进课堂。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2.
[2]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M].科学出版社2008.
[3]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