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陌生人社交平台的制定、使用及意义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能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频繁地社交互动,真正实现了“地球村”的梦想。技术的支撑让移动智能设备普及开来,不仅帮助用户实现随时随地线上交友,也推动陌生人社交平台迅速崛起。不同于传统的线上交友,陌生人社交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即陌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是指用户选择匿名甚至伪装的方式,在陌生人社交平台中实现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不同类型的陌生人社交平台给陌生人社交提供了不同的服务,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一定程度重塑了社会格局。基于此背景,本文论述陌生人社交平台的制定规则、用户的使用动机,以及形成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社交网络平台;人际关系;用户体验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051-03
  “社交”,是社会交往的简称,是个体之间相互交往,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是人们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相较传统媒体,新兴的媒介形态重塑了人类的社交方式,依托互联网使虚拟社交成为可能。
  自2014年起,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交软件,最为突出的是熟人社交平台QQ、微信,而依托大数据和LBS功能衍生的新型社交形式陌生人社交平台涌现后,用户开始利用陌生人社交平台拓宽社交版图。
  面对众多用户群体,陌生人社交平台精准锁定核心受众,将18~40岁的用户群锁定为目标群体,并为其带来新兴的感官体验,依靠技术支撑,让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iiMedia Research《2020年中国移动社交应用市场》表明,陌生人社交依旧可以分下社交应用市场的一块大蛋糕,其下载量冲进了社交类应用下载排行榜前十,2020年中国陌生人社交用户规模达6.49亿人[1]。
  一、平台的制定规则
  由于技术和功能的设定不同,不同的陌生人社交平台存在明显差异。这直接导致各平台形成不同的用户群。对此,各平台会根据各自用户群体的需求,增强自身特色,以强化平台的功能设定。
  (一)系统匹配:LBS下的算法分发
  系统匹配,是社交平台根据LBS定位和分析大数据实现陌生用户匹配的过程。LBS是Location Based Services的缩写,译为基于位置的服务,利用各类型的定位技术来获取用户的所在位置。陌生人社交平台运用LBS技术准确定位用户的位置,不少APP根据这一优势开设了“附近好友”功能,通过地理上的接近性将相近用户匹配为聊天对象。此外,陌生人社交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算法分发,分析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浏览记录、历史歌单、APP使用频率等数据,精准匹配拥有共同话题的用户,以此增加平台的用户黏性,提高帮助用户找到心仪伴侣的可能性[2]。
  熟人社交平臺依靠社交分发的方式选择用户进行聊天,这极容易形成交友圈中的马太效应,呈现一种两极化的交友状态,即没有朋友越难交到朋友和拥有越多朋友就越容易交到朋友。对比熟人社交中的社交分发,陌生人社交平台能够逐渐消弭马太效应,其利用算法分发了解用户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精准定位用户的地理位置,为用户制作感兴趣的话题,进而增强用户之间的信任感和地域的接近性。简言之,陌生人社交平台将定位和算法双管齐下,让用户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变得更简单、纯粹,极大地降低了社交门槛,让没有朋友的用户拥有朋友成为可能。
  (二)功能设定:个人信息决定平台的两性占比
  目前,国内现有的陌生人社交平台较多。陌生人社交平台基于个人信息透明化的功能设定,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两性占比。例如,探探、遇见、兔聊需要提供用户真实的个人信息,包括提供真实照片、性别等;Soul、same、无秘则可以完全匿名化,只需要向对方、所属社区输出观点。不同的平台规则导致个人信息透明化的平台两性占比严重失衡,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多为5∶1,而个人信息隐匿化的平台两性比例较为均衡且符合现实世界的两性比例,男女比例呈1∶1的平衡状态[3]。
  由于用户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个人信息透明化的平台以异性交往为平台特色,通常男性群体是该平台的需求方,女性群体则是吸引男性群体的稀有用户。“得女性用户得天下”成为这类平台的宗旨,一个优质的女性用户可以带来七个男性用户,平台据此来确保用户黏度和用户基数。
  而两性比例较为均衡的个人信息完全匿名化的平台定位是以交心为主,多为排解当代空巢青年的孤独感,并且交往过程中也多为同性之间的相互倾诉。这一类型的陌生人社交平台有效避免了熟人社交中的“泄密”状况,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随时开启话题和终止话题。因此,这类陌生人社交平台的定位是匹配趣味相投的用户,建立满足用户不同的小众需求的社区,并且让用户在不同的社区交流中打破“个人日报”的构建,进而提高用户对该平台的使用频率。
  总而言之,陌生人社交平台对用户个人信息透明化和隐匿化的功能差异决定了两性比例的差异,各平台往往以自身用户群体的不同需求为参照,增强平台特色,重构平台功能的设定。
  二、用户的使用动机
  进入社交媒体时代,90%的人频繁使用微信、微博等各类社交软件进行社交。《2020独居青年生活洞察报告》表明,63.83%的被调研对象选择通过社交软件结交新朋友[4]。
  (一)交往:情绪管理与压力缓解
  “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所谓的‘现代性后果’之一,就是‘陌生人社会’的养成。城市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学历背景人员的增加、日益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令我们迅速进入一个到处都是‘移民’的生活空间。”[5]
  交通的便利大大缩短了地域距离,移动通信的便捷化实现了实时交流,这为越来越多选择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拼搏的群体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远在他乡的陌生感让这些人的社交成为一大难题。因此,这类人群可以将陌生人社交平台当作自己的社交场所,通过平台找到身处异乡的归属感,弥补生活碎片化的状态[6]。   伴随内卷化现象的出现,线上线下的世界中处处充满了压力。人们不仅要面临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还要应对社交带来的压力。社交压力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来自熟人社交中产生的社交媒体倦怠。社交媒体倦怠,是指用户在使用线上的社交媒介的过程中,因各种技术、信息、交流过载而想要逃离线上的社交媒介的心理状态[7]。例如,企业把熟人社交平台QQ、微信等用作线上的工作平台,让娱乐和工作的界限逐渐模糊,使用户在看到此类平台的消息提示时,便不自禁地产生紧张的情绪或压力。二是冷漠化的城际生活让线下社交停留于点头之交的状态。这有悖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人们很排斥向现实生活中与自己半熟悉状态的人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量时,就会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
  可以说,陌生人社交平台的诞生为人们提供了规避来自熟人世界的压力的场所,人们可以将线上的陌生朋友当作树洞来缓解自己的消极情绪。陌生人社交平台为独在异乡拼搏的年轻人提供了乌托邦式的社交场所,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场域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二)展示:隐匿身份与摆脱污名
  处于高压生活状态下的数字居民常常会选择能够帮助他们优化社交生活的虚拟社交。他们利用虚拟身份满足自身人际社交的需求。尤其是现实生活中因身体残疾、相貌缺陷等原因难以交到朋友的个别群体[8]。
  这些陌生人社交平台可以将用户信息完全隐匿,从而实现用户交往时个人信息的私密化。可以说,陌生人社交平台一定程度地赋予了这类群体话语权。例如,Soul就设置了严禁上传本人照片、阅后即焚的功能,缓解了污名化可见度较高的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社交的尴尬处境,让这类用户摆脱了污名特征,提供给他们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用户通过在陌生人社交平台中隐匿自我的方式,塑造一个突出个人性格的本我形象,进而更容易交到与自己性格合适的朋友。
  (三)互动:自我表露与多重角色
  用户在陌生人社交平台中可以选择隐藏个人身份,在与其他用户对话时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切换对话框就是在进行一次快速的前台与后台的转换,实现多角色的转换,甚至有别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形象。
  用户在虚拟社区的交流互动中,可以自行选择塑造不同的人设和形象,因而用户形象并不明确,这也是其与熟人社交平台最大的不同。在熟人社交平台中,用户往往会担心自己的前台、后台中间的“幕布”会被某个“知情人”掀开,因此在发布个人动态时充满顾虑[9]。
  陌生人社交平台实现了一种拟人际的状态。基于平台匹配的偶然性和身份的隐匿性,用户能够不受现实生活的干扰进行社交,进而形成一张对社交产生重大影响的线上虚拟社交网。此外,陌生人社交平台实现了人际传播的情感需求,起到“减压阀”的功效,是舒缓压力的一种选择,向陌生人呈现自我,获得情感共鸣,从而提高认同感和存在感。
  简单地说,具有模拟现实功能的陌生人社交平台,让需要人际社交的陌生人联系在一起,通过虚拟的自我表露获得交往的快感,通过多个角色的自由切换,满足自己的最大心理需求,进而实现社会互动。
  (四)途径:转变联系与丰富社交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沟通互动的频率看,可以简单划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格兰诺维特指出,强联系现象是指在传统社会中构成一种十分稳定的但传播范围十分有限的社会认知,而弱联系现象虽不像强联系那样稳定,却是极快、低成本且高效能的。陌生人社交平台的成功之处,就是将弱联系发挥到极致,把世界上看似毫无关系的人们联系在一起[10]。
  陌生人社交平台通过平台的技术支撑和功能设置,使匹配到的陌生用户之间产生弱联系。以弱联系为起点,将用户吸引至社交网络,再通过平台的匹配功能和用户之间的交往互动,让其找到共同的兴趣并建立信任关系,最终使弱联系转变为强联系。虽不排除用户之间可能仅一直维持弱联系的交往,最终关系冷却,甚至完全失联的情况,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不断增强的弱联系能够拓展人脉和促进信息的多元化,甚至重新建构个人的社交网络。
  可以说,陌生人社交平台给用户提供了一个转变人际关系的机会,使社交中的点头之交或点赞之交的弱联系有可能发展为强联系,从真正意义上改变了社交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强弱联系,丰富了社交形式。也正因如此,吸纳了越来越多的用户。
  三、平台形成的社会意义
  陌生人社交平台重塑了社会格局,在私密化的互动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促进社会流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是普通人了解世界多样性的窗口,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在陌生人交友的过程中流动。
  (一)重塑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指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形成了波纹状的差序格局,并以自我为核心向外扩散,波纹的远近表示社会关系的亲疏。费孝通先生认为,血缘、地缘、经济水平、政治地位、知识文化水平是形成差序格局的主要因素[11]。
  陌生人社交平台完全打破了傳统的差序格局,直接以信息为主轴的社交网络告别了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依托大数据技术支撑和功能设定的不断完善,陌生人社交平台不再以血缘、地缘、经济水平等为人际网络关系的主要因素,而是以用户之间的兴趣爱好、情感为衡量因素。可以说,陌生人社交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波纹状的社交网络,形成了一张错综庞杂的社交网。如今,用户可以根据平台的推送,自由地选择匹配对象并建立社交关系。
  陌生人社交平台倚靠移动智能终端即时、快速等特性,打破了时空限制,真正实现了“地球村”的交往方式。并且,平台有效调动了更多的人际关系,丰富了接收信息的途径。不过,陌生人社交平台用户流动性较强,匹配的用户数量庞大,且构建的好友关系较不稳定,很有可能因为一方的下线或者注销账户就完全与对方失联。
  总之,陌生人社交平台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差序格局,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改变了用户以亲缘和地缘为主的熟人社交习惯,进而跨越阶层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获取和丰富社会资源。   (二)满足人们的多层次需求
  用户使用陌生人社交平台多是为了改变现实生活中淡漠的人际关系。也可以说,陌生人社交平台可以满足用户多层次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利用陌生人社交平台开启一段不稳定的好友关系,能够满足用户低层次的感官生理需求。随着深入接触,用户能够从彼此的互动中得到尊重、成就感,且产生依赖,进而满足自己高层次的需求。
  (三)增加共享资源的机会
  在陌生人社交平台中,用户在虚拟社区里分享自己的社会经验,会给其他有着相似经历的用户带来启发。在此过程中,得到正向反馈的分享者会继续在平台中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提供帮助,而被给予帮助的用户也会将自己的经验反馈到这个社区。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在社区中分享自己的社会经验,那就会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因此,陌生人社交平台给予了用户资源共享的机会,在增强用户之间的信任感的同时,也提高了用户对平台的使用频率,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结语
  陌生人社交平台是人际交往的新场域,让人们在模拟现实的虚拟社交中得到人际情感需求的满足。在LBS功能和大数据的辅助下,平台让用户之间的匹配度更高,让更多特殊人群展现真我、交到朋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消极情绪。但是,我们也应正视并努力解决平台存在的问题,如因用户匿名化导致用户形象不透明,进而引发诈骗等。这些问题仍需要平台、用户、社会共同发力,从加强APP的监管、举报,健全法律制度以及用户承担社会责任等一系列举措出发,共同推进陌生人社交平台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光贤. 2020社交分类排行榜[J].互联网周刊,2020(11):12-13.
  [2] 张完硕,纪好.以陌陌为例的移动社交用户体验要素探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2(03):107-109.
  [3] 申政.从“SOUL”APP分析陌生人社交应用新发展[J].声屏世界,2019(06):65-66.
  [4] 喻国明,刘淼.媒介动机如何影响人们的媒介使用——基于“全民媒介使用与媒介观调查”~(①)的描述与分析[J].新闻爱好者,2020(06):10-15.
  [5] 周志强.《失恋33天》:陌生人社会中的情感按摩[N].文學报,2011-12-08(007).
  [6] 潘泽泉.网络“陌生人社交”行为的心理与本质[J].人民论坛,2020(30):78-81.
  [7] 赵启南.关系性压力下青年使用者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及其行为结果[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06):59-75,127.
  [8] 戈夫曼.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5.
  [9]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7.
  [10] 喻国明,朱烊枢,张曼琦,等.网络交往中的弱关系研究:控制模式与路径效能——以陌生人社交APP的考察与探究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9):141-146.
  [11]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48:14.
  作者简介:刘辰(1998—),女,重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陈勇(1972—),男,四川仪陇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理论、数字媒体与新闻生产。
其他文献
摘要:灾难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的主要载体逐渐从纸媒转为网络媒体,其中,微博成为各大主流媒体入驻并发布新闻的主要平台。本文以澎湃新闻微博官方账号对“甘肃山地马拉松21人死亡事件”的报道为研究样本,研究澎湃新闻对此事件的新闻报道实践内容,分析研究其新闻报道框架,并以此为切口对微博入驻官方账号对相关灾难新闻报道框架的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甘肃马拉松;澎湃新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际冲突新闻传播学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国际冲突新闻传播四类研究路径:媒体—政策路径、批判路径、框架理论路径、受众研究路径。研究发现,国际冲突报道中,媒体倾向于使用意识形态方阵策略,受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因素影响,且报道内容意识形态倾向性明显。  关键词:国际冲突;新闻传播学研究;意识形态倾向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0
摘 要 在治理现代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软法已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治理的重要途径。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领域存在着“软硬兼施”的混合法结构。相对于“硬法”“软法”以其自身有别于“硬法”之特点在公共图书馆服务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当前软法治理中民主参与不足、责任缺失、效力疲软等方面的困境,未来应当协调公共图书馆服务软硬法关系,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软法创制与实施机制,合理配置软法实施的引导性资源,切实提高
摘 要 蔡幼学所撰《育德堂外制》,是一本外制汇编。蔡幼学曾经担任中书舍人等职,为皇帝代写制词。在他去世后,这些制词被他的家人集结成书,于嘉定年间在福建版刻。《育德堂外制》现存有三个版本,即台北藏宋刻本、南京图书馆藏影宋钞本、黄群铅印本。三个版本之间有着较为复杂的关系。  关键词 《育德堂外制》 蔡幼学 毛扆  Abstract Imperial Edict of Yudetang written
摘 要 论文以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为调查对象,从网站栏目建设、常规服务形式、馆员配置和常用工具资源等方面总结其科研影响力评价服务概况。美国大学图书馆以科学管理与维护数字身份、增强科研影响力实践策略指导、开发利用科研影响力数据分析工具、探索科研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模型为科研影响力评价服务关键策略。以此为借鉴,为应对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我国大学图书馆当应科学规划科研评价服务内容,开展提升大学师生科研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民众的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互联网在提供交流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舆论引导的难度提升。对于社会关注较大的争议性事件,需要加强舆论引导。本文通过研究争议性事件的报道特征和舆论特点,寻找引导这类事件舆论的准确途径,旨在为今后争议性事件的舆论引导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争议性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
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巩固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为落实立德树人教学思想,需实现各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化学课程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元素,教师需加以挖掘,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基于此,首先简单阐述中学化学的德育目标,进一步提出可实施该德育目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德育目标;中学化学;实施策略   在教育新时代,人们对学生的德育尤为关注,且中学化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将德育作为化学教育的关键内容”,为落实新课标教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庭的未来,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父母的夙愿,抱着美好的夙愿,父母把一腔热情倾注到孩子身上.只要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对父母来说花钱不是事.但随
期刊
摘要:近代中国报刊的文人办报传统出于民族危机所激发的对传播新式思想和知识的期望以及富国强民的目的,而这种努力也促成了近代公共领域的滥觞。1902年创办的《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以敢于议政著称。本文以早期的《大公报》(1902—1910)为考察对象,分析其是如何与社会团体阅报社进行互动而构建公共领域的。《大公报》对阅报社进行宣传,鼓励读者来函,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而阅报社也一
摘要: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相关的广告收益也减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在于媒体生态环境已发生变化,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和特点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在于传统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未拥有自己的品牌媒体,更没有打造出一些品牌节目。传统媒体在没有受到新媒体平台冲击的时候,缺乏品牌建设的意识,随着媒体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如果传统媒体仍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