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规矩是针对家庭的,不是只针对孩子
许多家长一回家就爱摆家长架子,就爱给孩子立各种各样的规矩,当然有些规矩对处在成长发育中的孩子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规定上小学的孩子必须在十点之前睡觉;不让孩子沉迷于玩手机游戏、刷短视频;教育孩子不许挑食,等等。
诚然,给孩子立这些规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家长们错就错在认为规矩只是给孩子一个人立的,自己是大人了,可以想几点睡几点睡,下了班就窝在沙发上玩手机,只做自己喜欢吃的饭菜……殊不知,孩子看在眼里,虽然表面没有质疑家长的做法,但免不了会对家长心生轻视,家长在孩子心中的权威也就岌岌可危了。所以,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定下规则后,全家齐遵守,并给孩子做出表率,孩子才能心悦诚服。
家长是规矩的制定者,更是规矩的坚守者
家长制定好规矩后,孩子有可能出于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去试探家长的耐心和底线,做出破坏规矩的种种行为,家长发现后不能姑息,一定要及时指出来,让孩子知道规矩不是摆设,有些“红线”是不能触碰的。有些孩子抓住家长好面子、心太软的“软肋”,经常当着亲戚朋友或者在人多热闹的公共场所,故意破壞规矩,这时,家长不要“护短”,而应该敢于“人前教子”。
只有家长认真对待、保持严肃,做规矩的坚守者,面对孩子时不心软、坚持原则,孩子才能正视规矩,把规矩当成为人处世的守则去遵守、贯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以绝后患”,不让孩子抱有侥幸心理。
规矩是死的,孩子是活的
有的时候,家长过于“一言九鼎”,用事无巨细的规矩和各种条条框框把孩子限制得太死,容易让孩子养成“一根筋”的“轴”脾气,家长不妨在很多事情上,明白抓大放小的道理,适当地变通一下。
比如,有的家长规定孩子每天看1小时电视,或者使用1小时电脑,但如果遇到寒暑假、节假日,作为孩子近期表现好的奖励,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让孩子看电视或玩电脑的时间。快到时间时,家长要提醒孩子,并让孩子自己关闭电视或电脑,让孩子感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
给孩子立规矩,是让孩子更有责任感
很多时候,孩子不理解家长给自己立的规矩,觉得每天在学校已经要遵守很多规矩了,学习的任务已经如此艰巨了,回到家后,家长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就算家长带自己外出,也对自己诸多限制,这明摆着是故意找自己麻烦,成心让自己不痛快。当家长察觉出孩子有这方面的误解后,不要急于把自己的理念灌输给孩子,或者用打孩子的方式使其屈服。
家长应该在孩子情绪和缓之后,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为了增加对孩子的说服力,家长可以用一些热点新闻事件为由头,举例子,比如说用家喻户晓的女乘客与公交车司机起争执,导致重庆公交车坠江的惨案做引子,给孩子讲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相信孩子自然会引以为戒,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该规矩时需规矩,该自由时需自由
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并不断督促孩子遵守规矩的过程中,一定要宽严有度,孩子做得好时需适当夸奖,并对孩子小小奖励一番;当孩子得意忘形,忘了规矩时,一定要及时提醒,态度坚决。但家长平时对孩子,也不能总板着脸,如果孩子提出正当请求,比如说让家长带自己去公园野餐,家长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满足孩子,让孩子自由自在地亲近大自然,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如果孩子情不自禁地蹦蹦跳跳,亲热地跟家长开个小玩笑,家长也不必太过计较,可以微微一笑,让孩子享受片刻的轻松自在,做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行为是规范的,内心是自由的
当孩子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性,说出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和愿望时,家长一定要听孩子把话说完,同时不要对孩子那些“无害”的想法横加指责。因为孩子的内心是干净和自由的,如果连一些只是停留在“想一想”阶段的念头都要被家长嘲讽和限制,想拥有独立思想的孩子就会表现出叛逆和对抗,这种表现的最突出特征,就是故意不守规矩,长此以往,孩子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在家不听家长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
家长平时就要注意保守孩子的小秘密,允许其有一些孩子气的“小个性”,让孩子保持内心的自由。因为只有心平气和、遇事不慌,心里没有对任何人、任何事的抵触情绪,才会学会宠辱不惊、随遇而安地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相融合。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内心自由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遵守不同的规范,并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责编 刘国栋)
许多家长一回家就爱摆家长架子,就爱给孩子立各种各样的规矩,当然有些规矩对处在成长发育中的孩子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规定上小学的孩子必须在十点之前睡觉;不让孩子沉迷于玩手机游戏、刷短视频;教育孩子不许挑食,等等。
诚然,给孩子立这些规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家长们错就错在认为规矩只是给孩子一个人立的,自己是大人了,可以想几点睡几点睡,下了班就窝在沙发上玩手机,只做自己喜欢吃的饭菜……殊不知,孩子看在眼里,虽然表面没有质疑家长的做法,但免不了会对家长心生轻视,家长在孩子心中的权威也就岌岌可危了。所以,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定下规则后,全家齐遵守,并给孩子做出表率,孩子才能心悦诚服。
家长是规矩的制定者,更是规矩的坚守者
家长制定好规矩后,孩子有可能出于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去试探家长的耐心和底线,做出破坏规矩的种种行为,家长发现后不能姑息,一定要及时指出来,让孩子知道规矩不是摆设,有些“红线”是不能触碰的。有些孩子抓住家长好面子、心太软的“软肋”,经常当着亲戚朋友或者在人多热闹的公共场所,故意破壞规矩,这时,家长不要“护短”,而应该敢于“人前教子”。
只有家长认真对待、保持严肃,做规矩的坚守者,面对孩子时不心软、坚持原则,孩子才能正视规矩,把规矩当成为人处世的守则去遵守、贯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以绝后患”,不让孩子抱有侥幸心理。
规矩是死的,孩子是活的
有的时候,家长过于“一言九鼎”,用事无巨细的规矩和各种条条框框把孩子限制得太死,容易让孩子养成“一根筋”的“轴”脾气,家长不妨在很多事情上,明白抓大放小的道理,适当地变通一下。
比如,有的家长规定孩子每天看1小时电视,或者使用1小时电脑,但如果遇到寒暑假、节假日,作为孩子近期表现好的奖励,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让孩子看电视或玩电脑的时间。快到时间时,家长要提醒孩子,并让孩子自己关闭电视或电脑,让孩子感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
给孩子立规矩,是让孩子更有责任感
很多时候,孩子不理解家长给自己立的规矩,觉得每天在学校已经要遵守很多规矩了,学习的任务已经如此艰巨了,回到家后,家长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就算家长带自己外出,也对自己诸多限制,这明摆着是故意找自己麻烦,成心让自己不痛快。当家长察觉出孩子有这方面的误解后,不要急于把自己的理念灌输给孩子,或者用打孩子的方式使其屈服。
家长应该在孩子情绪和缓之后,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为了增加对孩子的说服力,家长可以用一些热点新闻事件为由头,举例子,比如说用家喻户晓的女乘客与公交车司机起争执,导致重庆公交车坠江的惨案做引子,给孩子讲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相信孩子自然会引以为戒,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该规矩时需规矩,该自由时需自由
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并不断督促孩子遵守规矩的过程中,一定要宽严有度,孩子做得好时需适当夸奖,并对孩子小小奖励一番;当孩子得意忘形,忘了规矩时,一定要及时提醒,态度坚决。但家长平时对孩子,也不能总板着脸,如果孩子提出正当请求,比如说让家长带自己去公园野餐,家长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满足孩子,让孩子自由自在地亲近大自然,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如果孩子情不自禁地蹦蹦跳跳,亲热地跟家长开个小玩笑,家长也不必太过计较,可以微微一笑,让孩子享受片刻的轻松自在,做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行为是规范的,内心是自由的
当孩子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性,说出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和愿望时,家长一定要听孩子把话说完,同时不要对孩子那些“无害”的想法横加指责。因为孩子的内心是干净和自由的,如果连一些只是停留在“想一想”阶段的念头都要被家长嘲讽和限制,想拥有独立思想的孩子就会表现出叛逆和对抗,这种表现的最突出特征,就是故意不守规矩,长此以往,孩子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在家不听家长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
家长平时就要注意保守孩子的小秘密,允许其有一些孩子气的“小个性”,让孩子保持内心的自由。因为只有心平气和、遇事不慌,心里没有对任何人、任何事的抵触情绪,才会学会宠辱不惊、随遇而安地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相融合。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内心自由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遵守不同的规范,并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责编 刘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