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伟开着他的宝马往公司赶,突然一个急刹车——他看见老周从菜市场出来。
“周哥,出来买菜啊,我顺路送你回去。”其实林伟并不顺路,只是他这几天一直没联系上老周,碰巧遇上了,怎么能错过?
“周哥,这些钱你先点一点。”林伟递过去一个厚厚的红包——150张“老人头”,比去年多了30张。老周并不过问这多出的3000元,只是客气道:“林老板,不是要等到下个月吗?”
林老板没有回答:“你如果信任我,再放点在我这里。”老周听出话里的意思,面露难色。
林伟人称林老板,经营一家租赁公司,有上千万的资产。他口中的“周哥”,50多岁,下岗再就业个体户,跟老婆小本经营一家汤锅店。
往常,老周跟这些大老板八竿子也打不到关系,可是这两年,老板们突然跟老周熟络起来,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借钱。
事实上,由于资金困难,越来越多的林老板把融资目标从银行转移到民间。老周把他的积蓄从银行取出来。再借给林老板们,从中获取比银行利息更高的“红包”。
不向银行贷款的生意人
老周第一次收到林老板红包,还是6年前。
老周下岗后,开了家汤锅店,几年下来,银行里也有些积蓄。这天,老周哥哥打来电话:“你那些钱。存在银行不如贷给林老板。”林老板是老周哥哥的朋友,之前从未见过。人家是大老板,为何要稀罕老周这几万块钱?
林老板经营的租赁公司,专门给建筑商提供器械,搭着房地产发展这股东风,生意越做越大,也越需要资金。除了联系建筑商,林老板另一项工作就是贷款。他给银行写申请,想方设法请银行领导们吃饭喝酒。可在他的经历里,银行里除了碰不完的钉子外,能贷到钱的几率小得可怜。
像很多同行那样,林老板更愿意“另辟蹊径”,从老周这样的人手里借钱。只要有熟人担保,留下借条,马上拿到钱。
而现在,林老板发现,他对老周们越来越依赖了。
尤其是今年,房地产不景气,从前3个月的回款期,现在拖半年也不见影。更糟糕的是。他跟他的同行,已经完全没办法从银行贷到钱了。老周们成了唯一的财神。
从前林老板去借钱,年息1角,利息一年一付,取钱提前1个月招呼。爱借不借。这几年,林老板给的年息涨到1角2,今年又涨到1角5。即使如此他也暗暗庆幸了——报纸上他的同行甚至在以月利15%借钱。林老板打出去的欠条,1万的有,10万的也有,他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写着借钱和付息的时间。“信用”是他的几十位债主们衡量他的主要依据,就是靠着良好的信用,老周借给他的钱从3万涨到10万。今天他把老周请上车,总算完成了两件事:一是把利息提前1个月支付,越是借钱难的时候,越要讲信用;二是听说梁老板刚归还了老周一笔款。他正好把钱争取过来。
债主的烦恼
老周一回家,老婆在厨房里对着他喊:“刚才王万明和张哥找你。”老周听了,又想起刚才林老板拜托他的话,心里更愁了。
老周之前借给梁老板的5万块,由于对方没准时付利息,他把钱收了回来。有了这次教训,他愈发谨慎。其实,老周每次借钱,必先打听一番:没信用的不借,没实业的不借,没房产的不借,不是本地人的不借,没人作保的不借,家里没亲戚的不借,利率太高的不借。这“7不借”的最后两条,是老周特意加上去的。他解释说,单身汉心里没惦记,欠了债干脆跑路,自然不敢借;老周咨询过银行,高出国家利率4倍就是高利贷。更不敢借。他哪料到这番精打细算,偏在梁老板这里栽了跟斗。
可是老周越想仔细看人,借钱的人越是多得他眼花缭乱。而这笔钱借给谁,家里人已经争执几天了。
养鱼场老板王万明是家里人一致排除的对象。王万明是老周的朋友兼初中同学,30多年的相识。在老周的客厅里,他爽快地伸出了一只左手——“5分,按月算。”这可不得了,5万块本钱,1年能涨3万!可是老周不敢借,王万明这人,80年出头就有上百万家产,可不善经营,把钱败光了。老周说:“月利5分是高利贷啊,他还不起我,法院也不会帮我。”
老婆想把钱借给林老板,原因很简单:林老板守规矩,老周那“7不借”,人家一条也沾不上。可是反对最强烈的却是老周。老周说:“咱们这钱没存在银行里,总是冒了点风险。林老板是好,可万一他破产了。咱们不也跟着破产啊。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老周想把钱借给张哥,张哥是女儿朋友的父亲,可正念大学的女儿当天夜里就打来长途电话:“爸,炒股风险大。您的钱别打了水漂!”老周却自有考虑:“他可不是做生意的,生意人破产了就是破产了,可是人家是公务员,有房有车有铁饭碗,他赖了账上法庭,不怕丢工作么?”
老周和女儿互不妥协,女儿干脆说了:“不借,谁都不许借。”原来,今年初。女儿毕业找工作。头天晚上打回电话,说要“打飞的”去面试,这可急坏了老周。老周的钱都借了出去。老板们都不约而同订了条规矩:收回钱得提前1个月通知,毕竟账务是规划好的,不能像银行那样说取就取。女儿在电话里急得大哭。痛斥老周“耽搁自己前途”。
兼职债主
“家里留些钱是好,又没有全家都满意的借款人,不如不借了?”记者试探性地问老周。
老周头摇得像拨浪鼓,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汤锅店一年纯利润有4万,在外地读大学的女儿花费2万,夫妻俩缴纳保险1万5千,除此之外,还有老周夫妇的生活费、人情礼节花销。“我还没退休,总不能现在就吃老本吧?”老周一语道破,“做债主是我的兼职。”
老周的5万块借给谁,一家人还没有定论。但肯定的是。这笔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借出去,因为“做债主”是老周精心经营的生意。不过。老周立即会结束他的另一门生意——汤锅店。老周说,女儿今年毕业了,开销少了大半,他决定关门在家,轻松经营他的债主生意。
“周哥,出来买菜啊,我顺路送你回去。”其实林伟并不顺路,只是他这几天一直没联系上老周,碰巧遇上了,怎么能错过?
“周哥,这些钱你先点一点。”林伟递过去一个厚厚的红包——150张“老人头”,比去年多了30张。老周并不过问这多出的3000元,只是客气道:“林老板,不是要等到下个月吗?”
林老板没有回答:“你如果信任我,再放点在我这里。”老周听出话里的意思,面露难色。
林伟人称林老板,经营一家租赁公司,有上千万的资产。他口中的“周哥”,50多岁,下岗再就业个体户,跟老婆小本经营一家汤锅店。
往常,老周跟这些大老板八竿子也打不到关系,可是这两年,老板们突然跟老周熟络起来,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借钱。
事实上,由于资金困难,越来越多的林老板把融资目标从银行转移到民间。老周把他的积蓄从银行取出来。再借给林老板们,从中获取比银行利息更高的“红包”。
不向银行贷款的生意人
老周第一次收到林老板红包,还是6年前。
老周下岗后,开了家汤锅店,几年下来,银行里也有些积蓄。这天,老周哥哥打来电话:“你那些钱。存在银行不如贷给林老板。”林老板是老周哥哥的朋友,之前从未见过。人家是大老板,为何要稀罕老周这几万块钱?
林老板经营的租赁公司,专门给建筑商提供器械,搭着房地产发展这股东风,生意越做越大,也越需要资金。除了联系建筑商,林老板另一项工作就是贷款。他给银行写申请,想方设法请银行领导们吃饭喝酒。可在他的经历里,银行里除了碰不完的钉子外,能贷到钱的几率小得可怜。
像很多同行那样,林老板更愿意“另辟蹊径”,从老周这样的人手里借钱。只要有熟人担保,留下借条,马上拿到钱。
而现在,林老板发现,他对老周们越来越依赖了。
尤其是今年,房地产不景气,从前3个月的回款期,现在拖半年也不见影。更糟糕的是。他跟他的同行,已经完全没办法从银行贷到钱了。老周们成了唯一的财神。
从前林老板去借钱,年息1角,利息一年一付,取钱提前1个月招呼。爱借不借。这几年,林老板给的年息涨到1角2,今年又涨到1角5。即使如此他也暗暗庆幸了——报纸上他的同行甚至在以月利15%借钱。林老板打出去的欠条,1万的有,10万的也有,他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写着借钱和付息的时间。“信用”是他的几十位债主们衡量他的主要依据,就是靠着良好的信用,老周借给他的钱从3万涨到10万。今天他把老周请上车,总算完成了两件事:一是把利息提前1个月支付,越是借钱难的时候,越要讲信用;二是听说梁老板刚归还了老周一笔款。他正好把钱争取过来。
债主的烦恼
老周一回家,老婆在厨房里对着他喊:“刚才王万明和张哥找你。”老周听了,又想起刚才林老板拜托他的话,心里更愁了。
老周之前借给梁老板的5万块,由于对方没准时付利息,他把钱收了回来。有了这次教训,他愈发谨慎。其实,老周每次借钱,必先打听一番:没信用的不借,没实业的不借,没房产的不借,不是本地人的不借,没人作保的不借,家里没亲戚的不借,利率太高的不借。这“7不借”的最后两条,是老周特意加上去的。他解释说,单身汉心里没惦记,欠了债干脆跑路,自然不敢借;老周咨询过银行,高出国家利率4倍就是高利贷。更不敢借。他哪料到这番精打细算,偏在梁老板这里栽了跟斗。
可是老周越想仔细看人,借钱的人越是多得他眼花缭乱。而这笔钱借给谁,家里人已经争执几天了。
养鱼场老板王万明是家里人一致排除的对象。王万明是老周的朋友兼初中同学,30多年的相识。在老周的客厅里,他爽快地伸出了一只左手——“5分,按月算。”这可不得了,5万块本钱,1年能涨3万!可是老周不敢借,王万明这人,80年出头就有上百万家产,可不善经营,把钱败光了。老周说:“月利5分是高利贷啊,他还不起我,法院也不会帮我。”
老婆想把钱借给林老板,原因很简单:林老板守规矩,老周那“7不借”,人家一条也沾不上。可是反对最强烈的却是老周。老周说:“咱们这钱没存在银行里,总是冒了点风险。林老板是好,可万一他破产了。咱们不也跟着破产啊。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老周想把钱借给张哥,张哥是女儿朋友的父亲,可正念大学的女儿当天夜里就打来长途电话:“爸,炒股风险大。您的钱别打了水漂!”老周却自有考虑:“他可不是做生意的,生意人破产了就是破产了,可是人家是公务员,有房有车有铁饭碗,他赖了账上法庭,不怕丢工作么?”
老周和女儿互不妥协,女儿干脆说了:“不借,谁都不许借。”原来,今年初。女儿毕业找工作。头天晚上打回电话,说要“打飞的”去面试,这可急坏了老周。老周的钱都借了出去。老板们都不约而同订了条规矩:收回钱得提前1个月通知,毕竟账务是规划好的,不能像银行那样说取就取。女儿在电话里急得大哭。痛斥老周“耽搁自己前途”。
兼职债主
“家里留些钱是好,又没有全家都满意的借款人,不如不借了?”记者试探性地问老周。
老周头摇得像拨浪鼓,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汤锅店一年纯利润有4万,在外地读大学的女儿花费2万,夫妻俩缴纳保险1万5千,除此之外,还有老周夫妇的生活费、人情礼节花销。“我还没退休,总不能现在就吃老本吧?”老周一语道破,“做债主是我的兼职。”
老周的5万块借给谁,一家人还没有定论。但肯定的是。这笔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借出去,因为“做债主”是老周精心经营的生意。不过。老周立即会结束他的另一门生意——汤锅店。老周说,女儿今年毕业了,开销少了大半,他决定关门在家,轻松经营他的债主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