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像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u19860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文学作品的补充、再创造和美化的绣像——是中国古代文学书籍装帧艺术优良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绣像作一些研究,有助于改进和提高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文学书籍的装帧艺术。
  什么是绣像?就是用单线白描的绘画手法,通过艺术再创造,对文学作品中先后出场的人物,逐个地加以个性化地描绘出来,一幅一幅地列于文学书籍的正文前面,使读者首先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一个形象化的印象,然后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同时,绣像也装饰、美化着文学书籍。这些,就是绣像的作用。
  为什么叫绣像?汉语古字中,“绣”字除了作刺绣解释之外,也作绘画之意的解释,例如《周礼》上就说:“画缋之事,五彩备谓之绣”。同时,因为绣像一般画得比较工细,所需功夫近似刺绣,称它为绣像比较贴切,故名。
  文学书籍中的绣像,由民间年画中的《门神》画和《佛经》中的造像演变发展而来。据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早在一千七百年前的东汉时代,就已在过春节时盛行张贴《门神》画了。可见,绣像画的历史渊源悠长。
  文学书籍中的绣像,与文学书籍中的一般插图不同。绣像,通常只画人物本身的神貌、动态及其最必要的道具,而不画背景、环境。插图,则一般既要画人物的神貌、动态,又要画道具、背景、环境,并描绘一定的故事片断情节。换言之,绣像注重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插图侧重于故事片断情节的再现。在我国古代出版的文学书籍中,有的只配绣像,不配插图;有的只配插图,不配绣像;有的则绣像和插图齐配。那些绣像和插图齐配的文学书籍,其制作出版工程是浩大的。我国历史上一些重视文学书籍出版质量的出版家,不惜花费巨资,聘请有艺术造诣的画家创作绣像和插图,并请技术高明的刻工雕制出版,为我国留下了文学书籍装帧艺术的宝贵遗产。
  文学书籍配有绣像,最早见于宋梁本《列女传》。以后随着我国版刻艺术的发展,陆续出现许多配有精美绣像的文学书籍。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就说:“绣像书籍,以宋椠《列女传》为最精,顾抱冲得而翻刻,上截图像,下截为传,仿佛武梁造像。人物车马极古拙,相传为顾虎头绘。元椠则未之见。明代最为工细,曾见《人镜阳秋》及郑世子《载乐书》、《隋炀艳史》、《元人百种曲》、《水浒传》、《隋唐演义》,皆有绘画。”明代是我国文学书籍出版工作注重配置绣像和插图的鼎盛时期,不少著名画家和高明刻工都参加了文学书籍的绣像和插图工作。《全本绣像三国演义》、《全本绣像水浒》等等相继问世,而受到人们喜爱,竞相争购,供不应求。时称“白描第一手”的明代画家杜堇,作的《水浒人物全图》,把文学作品《水浒》中的一百零八个人物都精工画了绣像,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水浒》绣像作品中最有艺术价值的完整的一套绣像。
  
  杜堇的《水浒人物全图》,用其擅长的劲挺的笔法,秀明的线条,把《水浒》中的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神貌,都活龙活现地画了出来,真有“栩栩如生”之感。例如,对“黑旋风”李逵这一人物,黑凛凛的彪形大汉,头上蓬松着黄发,脸上长满髭须,穿戴着茜红巾,猩衲袄,干红褡膊,八搭麻鞋,腰插两把夹钢板斧,如此打扮装束,及其耿直、莽闯、淳朴、明快的性格,在画家的笔下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而显得更为可爱。又如在画家的笔下,对“花和尚”鲁智深的粗豪鲁莽的性格,“行者”武松的果敢、机灵、英勇的气概,也鲜明地揭示了出来。
  明代著名画家陈老莲也画有《水浒叶子》、《九歌图》、《西厢记》等的绣像,继承了宋元绣像传统,又创造了自己用笔简炼、流畅,形象塑造夸张的独特风格,对后人的绣像画创作有相当的影响。清初的上官周,采用了绣像画的形式,画了一百二十个历史人物的《晚笑堂画传》,对后人的绣像画创作也有不少影响。此后的任渭长连续画了《列仙酒牌》、《于越先贤传》、《剑侠传》和《高士传》四部绣像,金南陵画了《无双谱》,刘源画了《凌烟阁功臣图》,清末王画了《百美新咏》、改七芗画了《红楼梦人物图咏》等等绣像,各有艺术风韵,为时人欢迎,也为后人绣像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养料。
  
  鲁迅先生对文学书籍中的绣像画是十分重视的。他在《连环图画琐谈》一文中说:“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今还有存留,就是所谓‘出相’;明、清以来,有卷头只画书中人物的,称为‘绣像’。”“那目的”,“增加阅读者的兴趣和理解”。他在《“连环图画”辩护》一文中,则恳切地劝导青年美术工作者要重视学习绣像画创作。他说:“我并不劝青年的艺术学徒蔑弃大幅的油画或水彩画,但是希望一样看重并且努力于连环图画和书报的插图;自然应该研究欧洲名家的作品,但也更应注意于中国旧书上的绣像和画本,以及新年的单张的花纸。这些研究和由此而来的创作,自然没有现在的所谓大作家的受着有些人们的照例的叹赏,然而我敢相信:对于这,大众是要看的,大众是感激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见到有的画家,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学书籍中绣像画创作的优良传统,为新文学书籍创作绣像。例如画家顾炳鑫,曾为作家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用细柔清秀的白描手法所绘的一套绣像,是相当出色的。但是,总的来说,组织画家多为新文学书籍创作精美的绣像,以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书籍的艺术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值得出版部门注意的。
  
  黄可/[清]任渭长/[明]陈老莲/[现代]顾炳鑫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艺界一直是“一边倒”的。不是往这边倒,便是往那边倒。偶有“异端”出现,一顿狠批,便压下去了。四人帮时期,更是一道同风,万马齐喑。  四人帮搞文化专制,不必说了。文化大革命前,批判这个,批判那个,不许申辩,不许反批评,问题依然存在,何尝解决了?  近两年来,文艺界可谓生气勃勃,此功此德,非歌不可。但我并不赞成今之“歌德派”。今之“歌德派”,大耍棍子,看了也叫人皱眉。然而,即以其人之
期刊
荒芜的《漫谈鲁迅研究》(载《读书》第一期),谈到要实事求是地进行鲁迅研究,我很赞成。不过文中有云:“姚文元的那本‘权威’著作兜售的是什么货色,也不是没有人知道。可是,说来真怪,在‘四人帮’垮台以前,没有听见专家们吭一声……”,对这段话,我不敢苟同。  这里且不说当时谁敢在报刊上对姚文元“吭一声”。拿姚文元那本“权威”著作来说,如果是指《文化革命的巨人——鲁迅》一书,那么就其主要观点而言,并无什么反
期刊
《河北文艺》今年第八期有陈良远同志的《关于歌颂领袖的问题》一文,说歌颂领袖不等于歌颂救世主,不是搞个人迷信,与提倡无产阶级民主是一致的,过去的偏向是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作品少,是有些作品把领袖神化,堆砌,没有写出与革命群众之间的感情交流,等等。  我们说,领袖当然是可以歌颂的,问题就在于怎样歌颂。你是把他作为救世主、“大救星”来歌颂呢?还是把他作为人民的“老黄牛”、带路人、与人民共生死的一员
期刊
今年三月,文化部和全国科协共同授予在宣传四个现代化中很有成绩的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以“先进科学普及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去访问了叶永烈。    报春花    一个晴朗的夜晚,月光皎洁,繁星点点,在上海体育馆附近,经过一畦畦的菜地,便是一排排竹木结构的矮平房,我来到了叶永烈同志的家。这是一间只有十二平方米的小房间,搭着一只小搁楼。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刘禹锡《陋室铭》。近二十年来,叶永烈创作
期刊
冯宪章的《梦后》    在我枯涩的书箧中,珍藏有一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前驱者的遗著,其中就有一册题为《梦后》的诗集。诗集的封面经过岁月的洗汰虽已破敝,但那由鲜艳的色泽所组成的图案仍很清晰,尤其是几乎布满整个画面的深红,仿佛是一缕缕耀眼的火苗在升腾,给人以奋发向上的促力。《梦后》列为“火焰丛书”之一,由上海紫藤出版部于一九二八年七月出版。翌年,即被国民党反动当局以“普罗文艺作品”的罪名密令查禁。  《
期刊
《五四运动简史》序    “科学与人权并重”,这是“五四运动”前夕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口号。“五四运动”虽然过去六十个年头了,但是,这个口号至今还不能说已经失去它的意义。  一九一九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具有继往开来的伟大历史意义,它继承了一八四○年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虽然当时的革命者并不是完全自觉地认识到这个革命任务,但在客观上却发生了这种历史作用),又
期刊
与林大中同志商讨    长期以来,在四人帮新宗教教条的严密禁锢下,某些涉及色情描写的作品被粗暴地斥为色情文艺,许多文艺作品中健康纯洁的爱情描写,也被诋为亵渎灵魂的黄色和色情的东西。这种戒律实在偏激得可爱。其结果,无辜的爱情便与所谓封、资、修一道蒙受恶溢、幽禁冷宫。在时髦的社会舆论中,也就形成一种奇怪的标准:进步的或革命的文艺作品是绝对排斥爱情描写的。至于某些涉及色情描写的作品,更在禁绝之列。粉碎四
期刊
《五四爱国运动资料》是《近代史资料》杂志的第24号,收龚振黄的《青岛潮》、的《学界风潮记》、海上闲人的《上海罢市实录》、杨尘因的《民潮七日记》、吴中弼的《上海罢市救亡史》、大中华国民的《章宗祥》和粤东闲鹤的《曹汝霖》,以及上海公共祖界工部局警务处1919年5月到7月的档案辑录和刘立凯同志所编五四至六三的大事记。《青岛潮》等的编著者虽然都同情于爱国运动,但也都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影响和资产阶级的影响。
期刊
三联书店在1963年出版的丁守和、殷叙彝的《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当时一本比较好的著作。尤其是该书的第三、四章,对五四时期社会思潮的分析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胜利,是在掌握了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较之一般的论著有显著的优点。  但就是这样一本著作,被一个所谓的理论权威,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就判处了死刑。罪名呢,基本上只是“莫须有”三个字。他对此书横加指责,并要追究责任。文化大革命中,
期刊
真理愈辩而愈明。这是大家共同承认的道理。要认识真理,靠某一位天才拍拍脑袋,一锤定音,是不行的。那是“长官意志”,经不起实践的考验。要认识真理,不通过论辩是不行的。论辩就得有民主,对某一种观点,既容许有批评的自由,也要容许有反批评的自由,就得承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搞“一言堂”,就不能认识真理。一个党没有民主就没有真理。  理论是意识形态,理论工作是探索性的工作,不应该有什么禁区,发扬民主,开展论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