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来源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e_willi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及时实施心理干预对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方法:针对我院从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70例儿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疾病缓解阶段进行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经护理后PTSD阳性率,PTSD总分,五个维度的差异。结果:经心理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PTSD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症状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儿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进行治疗中,应该对癌症患者PTSD加强重视与关注,建立PTSD筛查机制,及早及时实施心理干预可降低PTSD的发生及减轻PTSD症状。
  关键词:心理干预癌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的一种延迟或持续的焦虑性反应或精神障碍,以反复出现闯入性创伤体验、持续的高警觉和回避症状为主要表现。PTSD的研究始于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打击的个体,后来逐渐发展至临床心理学,对于一些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如癌症)亦被视为引致PTSD发生的主要事件之一。儿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是众多癌症患者当中的特殊群体。临床中,对儿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治疗中,应该采用有效地治疗方法,才可以降低疾病对儿童及青少年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提高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的治疗效果。我院在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70例儿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住院的儿童及青少年肿瘤患者70例,年龄10-18岁,试验组为35例,男15例,女20例,对照组35例,男18例,女1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癌症诊断标准[1];白血病22例,头颈部肿瘤19例(其中甲状腺癌11例),腹部肿瘤7例,淋巴瘤6例,卵巢癌6例,骨肉瘤5例,其它部位恶性肿瘤5例;诊断明确,经手术、化疗或放疗等治疗后已达到疾病缓解阶段。两组得均有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诊断明确,排除标准:认知力缺失、出现心、肺、脑功能衰竭或严重并发症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中各35例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做好人口社会性因素调查,实施相应的护理,并运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 (PTSD-SS),该量表由刘贤臣等人[2]于1998年参照DSM-IV对创伤后应激症状定义的标准而编制,理论上可分为主观评定、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和社会功能受损5个维度,由24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根据心理感受分为没有到很重(0-5级)评定,将各个条目分数累加得出PTSD分数。PTSD的阳性划界值为50,分数越高说明个体的PTSD越严重。研究儿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两组均在疾病缓解阶段(基于PTSD的延迟性)进行PTSD问卷调查,分别根据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患者的主观评定、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运用、社会功能受损因子得分,统计分析儿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阳性率和症状。
  2 护理
  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以下的心理干预。
  2.1 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对患者身体状况初步分析,制定患者住院期间实施心理干预的详细计划。刘爱香[3]提出:患者各阶段产生的心理反应不尽相同;病情危重期多表现为恐惧、痛苦、忧郁、悲伤等;当病情好转时表现强烈求生欲,同时对病情未来焦虑、担心;在病情反复时怀疑、沮丧;而病情较长一时无明显好转时,则表现为急躁、消极、绝望等。
  2.2家属方面向家属详细说明疾病的治疗,护理,转归情况,提供疾病相关知识,纠正认知编差,说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家属正确对待疾病。让家属主动参与到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制定与落实过程,告知家属患者可能产生的情绪变化及应对方法让家属鼓励患者,避免患者从家属的态度感到自己与众不同,从而加重心理问题。
  2.3患者方面肿瘤是一种慢性疾病,作为肿瘤患者需长期与疾病作斗争。因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很大差异,不同的病态表现,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心理负担。对手术引起的疼痛,放化疗引起的形象改变、身心疲惫等患者易出现自卑心、焦虑、抑郁情绪。护理服务过程中,实行首诊首问负责制,完善服务流程开展“温馨小家”责任到人,实施护士层级管理,对所负责的患者责任护士实行8小时上班,24小负责,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性的护理服务。注重与患者沟通,与患者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了解患者的每一个细节,让患者宣泄情绪,耐心倾听,多巡视,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对患者的言行,举动做具体分析,发现情况,及时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干预,必要时请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与本院肿瘤康复俱乐部联系,组织康复的义工与患者和家属进行交谈。可适当增加患者与同龄儿童青少年的接触,病情稳定的患者应回归学校接受学校的教育,以消除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让患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最大限度地使患者以最好的心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 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的试验结果,我们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 12.0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具有統计学意义。
  4结果
  本次研究中,经心理护理干预后对两组各35例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发现试验组患者PTSD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症状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中有9例PTSD-SS总分≥50,PTSD阳性率为26%。对照组则有1例PTSD-SS总分≥50,PTSD阳性率为3%。
  试验组与对照组PTSD-SS总分及其5个维度比较,评分结果如下表1中所示:
  Tab.1 The PTSD-S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
  组别 PTSD-SS总分 主观评定 反复重现体验 回避症状 警觉性增高 社会功能受损
  试验组 15.67±10.75 0.58±0.22 0.76±0.66 0.72±0.47 0.56±0.40 0.36±0.31
  对照组 32.46±16.96 1.45±1.02 1.76±0.93 1.18±0.87 1.28±0.59 1.14±0.66
  t 8.432 6.071 7.900 5.986 8.180 8.041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本次研究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PTSD阳性率为26%。实验组PTSD-SS总分与EORTC QLQ-C30功能领域得分呈负相关,与症状领域得分呈正相关,taieb[4]等曾综述得出癌症儿童PTSD发生率为2-20%;而国内部分人员研究显示,癌症儿童PTSD发生率为35%[5]。结果在临床儿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治疗中,针对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应该强化对癌症患者进行PTSD筛查机制,不仅有助于及早发现PTSD患者,还有助于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巩固儿童及青少年癌症疗效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在实际中推广应用。
  4.讨论
  本次的研究结果证实,心理因素对PTSD存在很大影响。尤其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这一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和成熟的特殊阶段,癌症本身及治疗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可能对患者正常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严重甚至是永久的影响[6]。因此在注重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应关注到患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在真正意义减低患儿的PTSD的发生率。希望通过本研究能提高医务人员乃至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PTSD的重视与关注,有必要建立PTSD筛查机制,以便及早发现PTSD患者,并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尽可能减轻PTSD对患者的近期及远期影响[7]。以此进一步巩固癌症的疗效,提高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由上可知,临床中对儿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进行治疗中,应该重视儿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性问题,加强对癌症患者PTSD的关注,建立PTSD筛查机制,及时对儿童及青少年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复发率,也有助于巩固儿童及青少年癌症疗效,可以提高临床治病疗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李强,郑谊晶,乐国安,杨莉;白血病患者临床心理干预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07(18):41-42.
  [2]刘贤臣,郭传琴,翟静,等.4~5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妇幼保健,1994,9(1):39~41.
  [3] 刘爱香. 重症监护患者心理护理[J] .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4):354
  [4] Taieb A , Bessou S, Pain C. Use of human skin reconstructs in the study of pigment modifiers. Arch Dermatol, 1997,133:331-336.
  [5] 廖冬梅.顏敏.小儿肺炎患者痰培养病原菌分布与药敏结果分析[J].西部医学,2012,05(12):28-29.
  [6] 王丽颖,杨蕴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二)[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11,06(34):45-46.
  [7] 符忠佩,张建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心理干预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24(32):54-57.
  [作者简介]范淑群(1975-),女,广东南海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 。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病人术后疼痛的反应,对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病情和治疗过程,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对患者的信心建立,心态调整及增强生理机能的重要性。随着现代护理观念的更新,术后急性疼痛引起了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疼痛是术后病人常遇到的问题,术后疼痛对病人的生理会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增高的相关因素之一。护理人员已将术后镇痛视为提高病人安全性、促进病人术后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
期刊
【摘要】目的:对他克莫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的临床效果及可靠性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接诊的50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观察组采用他克莫司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硫唑嘌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以及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0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前列腺增生与慢性前列腺炎的相关性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的8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了细菌培养和常规前列腺液( EPS) 涂片检查,然后根据检测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对其前列腺炎的并发率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Ⅰ度和Ⅱ度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Ⅲ度前列腺增生患
期刊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治疗中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的应用效果。方法:资料资料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0例,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给予研究组患者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进行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其克拉霉素联合果胶铋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研究组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2例,临床治疗总有效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对胆囊切除术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外科收治的胆囊切除术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穴位电针、中药浴足、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伤口疼痛、腹部不适)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CT资料。结果大部分(19例)表现为椭圆形不均匀低密度肿块,其长轴与身体纵轴一致,部分肿块(3例)内夹杂钙化灶。 增强后不同程度强化,部分低密度结节强化程度接近于正常甲状腺强化,增强后瘤体边界较平扫清晰,其中囊变12例,合并出血2例,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 主要
期刊
【摘要】目的:对超敏C反应蛋白与胱抑素C对子痫前期肾功能变化监测意义进行探讨。 方法:以医院妇产科2008年1月至2013年的5月就诊的168例子痫前期患者及104例同期的健康孕妇为参照资料,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及尿素氮、血肌酐和尿微量清蛋白。 结果:对照组所有项目检测都显示正常,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及尿微量清蛋白明显比对照组高,其血肌酐检测
期刊
【摘 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手术后于腹壁切口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临床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于腹壁切口发生EMT的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全面检查,其中,研究组(84例)行手术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整体整体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治愈率92.9%,无效率2.4%,未见复发患者;对照组治愈率60.0%,无效率20.0%,复发率25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2年4月-2013年4月间到我院诊治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40例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取西医用药,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复方配合西药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跟踪观察其相应的治疗过程,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记录相应数据。结果:治疗15d后,观察组因出血过多,送到医院时间晚导致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感染科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方法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并分析整体护理干预对感染科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感染科就诊78例传染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A、B两组,各39例患者。A组为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B组为观察组,使用整体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护理。护理结束后,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通过护理后的随访,观察组在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