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样品的细菌检验临床效果,分析质量控制的安全性和重要性。方法在临床上选取2012年4月到2012年11月期间进行的化验样品2730份,其中血液规检测817份,尿液检测910份,粪便检测400份和痰液检测600份。分别对其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常规检测的阳性率为89.6%,尿常规阳性率为83.1%,粪常规检测的阳性率为70.3%,痰培养阳性率82.7%;粪常规检测的阳性率明显低于血常规和尿常规(P<0.05),差异明显,有意义。结论在临床上用不同方法进行细菌学检查以确诊疾病,检测的阳性率指示疾病的确诊率,所以要提高医院的治疗水平,细菌检测的准确性意义重大,主要提高粪常规的检测方法,也要同时提高其他两种,最终使检测准确性逐步提升。
【关键词】细菌检验;治疗控制;检测阳性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56-01临床上细菌检验为细菌性疾病专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实验室检验分为好几种,在临床上对待不同的病菌选用具有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对临床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对确定导致患者患病的致病菌的类型,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用药提供重要依据[1]。本次调查研究是为了找到检测不足的主要,以针对性改进,是我院检测的正确性更好地提高,加强临床细菌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先将过程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在临床上选取2012年4月到2012年11月期间进行的化验样品2130份,在临床上不同细菌用其对应的检验方法进行检测,有一部分细菌,人体感染后,在血液中检出的意义比较大,有些细菌在粪便和尿液中检出就可以确诊感染类型,来指导临床治疗。将所有样品检测分类,其中血常规检测817份,尿常规检测910份,粪常规400份。
1.2培养方法将所有的细菌检测标本资料进行归类,部分检测是用培养皿进行细菌培养,培养后根据培养出的细菌形态和特点判定细菌种类。我院采用的是不同种类的营养琼脂等[3]。将这些培养后长出的菌株在检测中出现的阳性率对比对象是国家规定卫生部所提供的标准菌株,确定细菌种类。我院在細菌培养过程中的全部药剂都是专业试剂,以此保证细菌检验准确率。
1.3检验方法所以的待测样品检测培养前都要经过预处理,经过相应的预处理后进行,为使细菌检验标本处理后的质量,送检过程和检验过程要进行严格操作,对送达实验室的标本,检验师要将标本进行质量评估,并分类,级别有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分级完成后,对合格的细菌待检标本进行检验然后详细记录检测结果,对于不合格的细菌标本退回到原科室,嘱重新采样再送检。
1.4数据统计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组资料采用(%)表示,不同方法比较检验阳性率,当P<0.05时表示有差异,差异有意义。
2结果
血常规检测的阳性率为89.6%,尿常规阳性率为83.1%,粪常规检测的阳性率为70.3%,痰培养阳性率82.7%,见表1。
3讨论
对于所有需要检测的细菌,为了检验质量的保证和进一步提高,检验前的质量保证避免污染。在检验前,对临床样品中的可以菌进行培养,培养每个样品时要在相对可能的多种培养基中平行培养,对不一样的菌种要采取相应的培养方式。如血液菌体,一般在肘静脉采血,采血前要对皮肤规范化消毒,若有的患者需要注射抗生素,采血要在注射抗生素之前进行。对尿液样品的取样,要严格提取中段的尿液,还在采尿液前对患者的尿道口清洗。痰液的取样,要在清晨,先让患者用清水漱口,用力咳嗽后将新鲜痰液吐到准备好的容器中再检验。粪便样品细菌的培养,尽可能取黏液粪便,提高检验价值。
通过统计究发现,我院粪便检测的阳性率最低,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样化,首先是采样过程易造成污染,还有送检过程容易变质。血液细菌检测合格率最高,但也存在部分需改进的质量问题。对于痰液细菌培养,在采集之前忽略的让患者漱口、咳嗽等方法提取,是导致检验质量比较低的主要原因[4],这些原因影响了合格率。我院粪便检测阳性率低(P<0.05),要对其取样过程和送检过程进行规范,以提高检测阳性率。
参考文献
[1]曾志鸿.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分析及质量控制研究[J].求医问药,2012,10(10):511-522.
[2]王新玲.临床细菌检验的正确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11(5):324-325.
[3]张培,夏永祥.临床细菌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7):157-158.
[4]卢少华,张旻,蔡恒洋.细菌检验标本的质量分析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19):30-31.
[5]钱树坤.细菌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80-81.
【关键词】细菌检验;治疗控制;检测阳性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56-01临床上细菌检验为细菌性疾病专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实验室检验分为好几种,在临床上对待不同的病菌选用具有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对临床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对确定导致患者患病的致病菌的类型,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用药提供重要依据[1]。本次调查研究是为了找到检测不足的主要,以针对性改进,是我院检测的正确性更好地提高,加强临床细菌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先将过程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在临床上选取2012年4月到2012年11月期间进行的化验样品2130份,在临床上不同细菌用其对应的检验方法进行检测,有一部分细菌,人体感染后,在血液中检出的意义比较大,有些细菌在粪便和尿液中检出就可以确诊感染类型,来指导临床治疗。将所有样品检测分类,其中血常规检测817份,尿常规检测910份,粪常规400份。
1.2培养方法将所有的细菌检测标本资料进行归类,部分检测是用培养皿进行细菌培养,培养后根据培养出的细菌形态和特点判定细菌种类。我院采用的是不同种类的营养琼脂等[3]。将这些培养后长出的菌株在检测中出现的阳性率对比对象是国家规定卫生部所提供的标准菌株,确定细菌种类。我院在細菌培养过程中的全部药剂都是专业试剂,以此保证细菌检验准确率。
1.3检验方法所以的待测样品检测培养前都要经过预处理,经过相应的预处理后进行,为使细菌检验标本处理后的质量,送检过程和检验过程要进行严格操作,对送达实验室的标本,检验师要将标本进行质量评估,并分类,级别有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分级完成后,对合格的细菌待检标本进行检验然后详细记录检测结果,对于不合格的细菌标本退回到原科室,嘱重新采样再送检。
1.4数据统计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组资料采用(%)表示,不同方法比较检验阳性率,当P<0.05时表示有差异,差异有意义。
2结果
血常规检测的阳性率为89.6%,尿常规阳性率为83.1%,粪常规检测的阳性率为70.3%,痰培养阳性率82.7%,见表1。
3讨论
对于所有需要检测的细菌,为了检验质量的保证和进一步提高,检验前的质量保证避免污染。在检验前,对临床样品中的可以菌进行培养,培养每个样品时要在相对可能的多种培养基中平行培养,对不一样的菌种要采取相应的培养方式。如血液菌体,一般在肘静脉采血,采血前要对皮肤规范化消毒,若有的患者需要注射抗生素,采血要在注射抗生素之前进行。对尿液样品的取样,要严格提取中段的尿液,还在采尿液前对患者的尿道口清洗。痰液的取样,要在清晨,先让患者用清水漱口,用力咳嗽后将新鲜痰液吐到准备好的容器中再检验。粪便样品细菌的培养,尽可能取黏液粪便,提高检验价值。
通过统计究发现,我院粪便检测的阳性率最低,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样化,首先是采样过程易造成污染,还有送检过程容易变质。血液细菌检测合格率最高,但也存在部分需改进的质量问题。对于痰液细菌培养,在采集之前忽略的让患者漱口、咳嗽等方法提取,是导致检验质量比较低的主要原因[4],这些原因影响了合格率。我院粪便检测阳性率低(P<0.05),要对其取样过程和送检过程进行规范,以提高检测阳性率。
参考文献
[1]曾志鸿.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分析及质量控制研究[J].求医问药,2012,10(10):511-522.
[2]王新玲.临床细菌检验的正确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11(5):324-325.
[3]张培,夏永祥.临床细菌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7):157-158.
[4]卢少华,张旻,蔡恒洋.细菌检验标本的质量分析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19):30-31.
[5]钱树坤.细菌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