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支教事业不断地发展普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大学生支教也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调查分析等形式,从嘉兴学院大学生支教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促进大学生支教朝着规范化、科学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为使支教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现状;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生支教的意义
(一)大学生支教是推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发展问题,大力实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素质。一方面,国家出台“三支一扶”政策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另一方面也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201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并明确近期四项重点,其中提到“扩大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在人口分散的山区、牧区设立支教点”。这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政府为发展教育,正在不断倡导、推动支教的进行。
(二)大学生支教是推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支教便是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几天到几个月不等的大学生团队化支教盛行。志愿者们希望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一丝新的气息,而在支教的过程中他们也锻炼了自身的沟通、协作等能力,其思想得到了升华。
(三)大学生支教是推动偏远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
如今,众多的大学生支教队伍已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偏远地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支教服务。支教的授课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教授文学艺术、体育活动等课外知识,分享自身的见闻及人生感悟,开展各色主题班会等等都是如今志愿者支教的内容。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能体会到外界给予他们的关怀与帮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氛围。同时,在支教过程中传递的爱和温暖拉近了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大学生支教现状研究
我们的调查主要通过网上问卷的形式进行,并对是否参加过支教加以分类答题,且有针对性地在嘉兴学院各支教团队发送问卷链接。截止到撰写论文时,我们共收到有效问卷560份,其中,参与过支教的志愿者有135人,占总答卷人数的24.11%。
通过回收问卷的数据,我们发现嘉兴学院的志愿活动存在许多亮点:大部分志愿团队都会对参与支教的人员进行一定量的各色培训,以确保支教的质量;志愿者自身也多元化地教授了各类知识及感悟经验。大部分同学也对各支教团队给予了正面的评价。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我们发现支教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大学生支教没有一套健全、科学的机制
1.支教局面较为单一。参与支教的志愿者有近四分之三是跟随校内成立的组织进行支教的,少有跟随学校与社会公益组织联合成立的支教团队进行支教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支教局面的相对独立,各校内志愿团队自发而行,与校外公益組织联系较少,没有形成合作共建的局面。
2.支教制度仍不完善。大学生短期支教多为社团或公益性团体自发组织的临时性的行为,灵活性、自由性较大,因此需要相关制度的规范管理。但调查情况表明,仅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其支教团队有相关制度,明确详细且落实到位。40.74%的学生认为其支教组织的相关制度明确但落实不佳,或是相关制度模糊不明,难以落实。而有些支教团队在选人、培训方面不到位,这使得支教整体质量降低。根据报告显示,41.45%的学生认为由学校为主导的支教组织准入门槛过低,没有把支教整体维持在高水平。
(二)大学生支教长期性不足
1.支教发展缺乏一定的可持续性。如图1显示,96.30%的志愿者支教时间低于一个月,但在对全体答卷学生自身观点的询问中,有过半的人认为最佳支教时间应在半个月以上甚至一个月以上。这使得支教的成果收效甚微,对于支教对象的学习来说也稍显仓促,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有七成的志愿者都只参与过一次支教活动,这种低频的支教给支教可持续带来了困难。
2.支教的团队传承和后续联系不够到位。一支稳定的支教队伍,能够很好地了解一个地方的情况,同时老队员和新队员之间的交替也能够给支教地的学生带来一个心理缓冲。但调查表明不少支教活动仅局限于每年一个支教地点,每年一批新的队员。而在支教结束后与支教地的联系情况调查中,有40.74%的同学只会偶尔联系甚至不再联系。
(三)大学生对支教定位出现偏差
从图2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认为支教主要出发点是锻炼个人能力和增加社会经验。然而,25.93%的志愿者的初衷也包括了拥有学分、荣誉等福利或者完成暑期申报任务。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志愿者只是将支教活动当做一项暑期实践项目来实践。而支教动机的功利化,使其在活动中缺乏严谨作风,最终使得支教原本的意义被掩盖。
(四)大学生支教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
1.支教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调查结果表明18.52%的志愿者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难以保障,另外还有25.93%的志愿者表示其参与的支教团队没有健全的安全准则以及突发情况应急预案。这也使得支教过程不确定因素增加,安全保障存有隐患。
2.支教地区配合不足或难以配合。在支教过程中当地教育机构的配合情况调查中,近60%的志愿者感到受当地条件等因素影响,相关机构所能提供的帮助有限。大学生支教地点多为西部山区或其他贫困地区,在为志愿者提供教学设施、解决食宿问题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对支教造成了一定影响。 (五)大学生支教积极性有待提升
我们对未参加过支教的学生进行了原因调查。图5显示,时间安排上的不允许、认为自身能力有待提高以及不知道如何参加支教为主要原因;对支教活动的不了解以及对自身安全的担忧也是学生考虑是否参加支教的重要因素。同时,有34.12%的学生对支教这一活动缺乏了解途径,这些因素都大大限制了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動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支教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端正支教动机,明确自身目标
大学生的支教动机不纯正的趋势,使得支教抹上了一层淡淡的不光彩。志愿者需要抛弃取得荣誉或旅行游玩的初衷,还原支教本质,以全心全意地为社会出力为最终目标。在宣传支教活动时不以获得学分、荣誉等福利或者完成暑期申报任务为宣传重点。而支教组织在筛选志愿者的过程中,将志愿者动机的纯洁性纳入考核的重点,从根本上杜绝其侥幸心理。
(二)健全支教体制,增强团队联系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支教制度,才能提高志愿者的质量,保证支教活动有规划地进行下去。从支教组织来看,在前期准备中应对参与者进行严格筛选并加以适当的培训教育;从当地政府和学校来看,应重视对支教的管理与组织,并对志愿者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监督,在后期进行总结反馈。此外,不同的团队应加强沟通与协作,整合支教资源,提高支教的质量,使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得到教育机会。
(三)重视可持续性,鼓励长期支教
对于志愿者本身而言,浅尝辄止的一次性支教活动不会使其本身得到足够的认识与升华;对于当地学生,面对陌生的支教老师以及时有时无的支教会难以适应。对此,支教组织应当引导志愿者树立起传承的支教理念,形成前辈带动后辈的模式。另外,志愿者在支教结束后应与当地学生适当联系,显示支教的优良性,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同时,支教组织应将其支教区域固定,使得支教后续反馈的效益得到最大的体现。
(四)加强安全保障,提高重视程度
大学生是高校安全教育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其安全事关高校稳定。立法机关需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大学生支教安全立下可靠的后盾;政府应对条件较差的支教组织进行相应的扶持,对反响较好的组织进行一定程度的物质鼓励。另外,支教地区应转变不重视的态度,对志愿者基本的人身安全及日常饮食提供保障,维护其合法权益。志愿者自身也需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意识,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与当地联系并寻求帮助。
(五)加大宣传力度,调动支教积极性
如今,信息流通速度不断加快,支教组织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方式,让更多的大学生知晓并有兴趣进行深度了解。同时,应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向上地引导,令其真正感受到支教的乐趣与意义所在。此外,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愿意参与支教活动中,曾参与过支教的志愿者可以现身说法,分享经历,使得说服力增强。
参考文献:
[1]龚莉红,陈筱铓.大学生支教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8):72-75.
[2]刘雪梅,李希光.大学生支教的双向影响及相应对策———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与湘西泸溪县八什坪中心小学对接支教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4):60-62.
[3]孙山.浅析大学生支教状况[J].百科论坛,2011(7)下:192-193.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现状;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生支教的意义
(一)大学生支教是推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发展问题,大力实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素质。一方面,国家出台“三支一扶”政策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另一方面也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201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并明确近期四项重点,其中提到“扩大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在人口分散的山区、牧区设立支教点”。这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政府为发展教育,正在不断倡导、推动支教的进行。
(二)大学生支教是推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支教便是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几天到几个月不等的大学生团队化支教盛行。志愿者们希望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一丝新的气息,而在支教的过程中他们也锻炼了自身的沟通、协作等能力,其思想得到了升华。
(三)大学生支教是推动偏远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
如今,众多的大学生支教队伍已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偏远地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支教服务。支教的授课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教授文学艺术、体育活动等课外知识,分享自身的见闻及人生感悟,开展各色主题班会等等都是如今志愿者支教的内容。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能体会到外界给予他们的关怀与帮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氛围。同时,在支教过程中传递的爱和温暖拉近了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大学生支教现状研究
我们的调查主要通过网上问卷的形式进行,并对是否参加过支教加以分类答题,且有针对性地在嘉兴学院各支教团队发送问卷链接。截止到撰写论文时,我们共收到有效问卷560份,其中,参与过支教的志愿者有135人,占总答卷人数的24.11%。
通过回收问卷的数据,我们发现嘉兴学院的志愿活动存在许多亮点:大部分志愿团队都会对参与支教的人员进行一定量的各色培训,以确保支教的质量;志愿者自身也多元化地教授了各类知识及感悟经验。大部分同学也对各支教团队给予了正面的评价。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我们发现支教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大学生支教没有一套健全、科学的机制
1.支教局面较为单一。参与支教的志愿者有近四分之三是跟随校内成立的组织进行支教的,少有跟随学校与社会公益组织联合成立的支教团队进行支教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支教局面的相对独立,各校内志愿团队自发而行,与校外公益組织联系较少,没有形成合作共建的局面。
2.支教制度仍不完善。大学生短期支教多为社团或公益性团体自发组织的临时性的行为,灵活性、自由性较大,因此需要相关制度的规范管理。但调查情况表明,仅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其支教团队有相关制度,明确详细且落实到位。40.74%的学生认为其支教组织的相关制度明确但落实不佳,或是相关制度模糊不明,难以落实。而有些支教团队在选人、培训方面不到位,这使得支教整体质量降低。根据报告显示,41.45%的学生认为由学校为主导的支教组织准入门槛过低,没有把支教整体维持在高水平。
(二)大学生支教长期性不足
1.支教发展缺乏一定的可持续性。如图1显示,96.30%的志愿者支教时间低于一个月,但在对全体答卷学生自身观点的询问中,有过半的人认为最佳支教时间应在半个月以上甚至一个月以上。这使得支教的成果收效甚微,对于支教对象的学习来说也稍显仓促,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有七成的志愿者都只参与过一次支教活动,这种低频的支教给支教可持续带来了困难。
2.支教的团队传承和后续联系不够到位。一支稳定的支教队伍,能够很好地了解一个地方的情况,同时老队员和新队员之间的交替也能够给支教地的学生带来一个心理缓冲。但调查表明不少支教活动仅局限于每年一个支教地点,每年一批新的队员。而在支教结束后与支教地的联系情况调查中,有40.74%的同学只会偶尔联系甚至不再联系。
(三)大学生对支教定位出现偏差
从图2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认为支教主要出发点是锻炼个人能力和增加社会经验。然而,25.93%的志愿者的初衷也包括了拥有学分、荣誉等福利或者完成暑期申报任务。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志愿者只是将支教活动当做一项暑期实践项目来实践。而支教动机的功利化,使其在活动中缺乏严谨作风,最终使得支教原本的意义被掩盖。
(四)大学生支教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
1.支教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调查结果表明18.52%的志愿者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难以保障,另外还有25.93%的志愿者表示其参与的支教团队没有健全的安全准则以及突发情况应急预案。这也使得支教过程不确定因素增加,安全保障存有隐患。
2.支教地区配合不足或难以配合。在支教过程中当地教育机构的配合情况调查中,近60%的志愿者感到受当地条件等因素影响,相关机构所能提供的帮助有限。大学生支教地点多为西部山区或其他贫困地区,在为志愿者提供教学设施、解决食宿问题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对支教造成了一定影响。 (五)大学生支教积极性有待提升
我们对未参加过支教的学生进行了原因调查。图5显示,时间安排上的不允许、认为自身能力有待提高以及不知道如何参加支教为主要原因;对支教活动的不了解以及对自身安全的担忧也是学生考虑是否参加支教的重要因素。同时,有34.12%的学生对支教这一活动缺乏了解途径,这些因素都大大限制了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動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支教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端正支教动机,明确自身目标
大学生的支教动机不纯正的趋势,使得支教抹上了一层淡淡的不光彩。志愿者需要抛弃取得荣誉或旅行游玩的初衷,还原支教本质,以全心全意地为社会出力为最终目标。在宣传支教活动时不以获得学分、荣誉等福利或者完成暑期申报任务为宣传重点。而支教组织在筛选志愿者的过程中,将志愿者动机的纯洁性纳入考核的重点,从根本上杜绝其侥幸心理。
(二)健全支教体制,增强团队联系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支教制度,才能提高志愿者的质量,保证支教活动有规划地进行下去。从支教组织来看,在前期准备中应对参与者进行严格筛选并加以适当的培训教育;从当地政府和学校来看,应重视对支教的管理与组织,并对志愿者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监督,在后期进行总结反馈。此外,不同的团队应加强沟通与协作,整合支教资源,提高支教的质量,使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得到教育机会。
(三)重视可持续性,鼓励长期支教
对于志愿者本身而言,浅尝辄止的一次性支教活动不会使其本身得到足够的认识与升华;对于当地学生,面对陌生的支教老师以及时有时无的支教会难以适应。对此,支教组织应当引导志愿者树立起传承的支教理念,形成前辈带动后辈的模式。另外,志愿者在支教结束后应与当地学生适当联系,显示支教的优良性,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同时,支教组织应将其支教区域固定,使得支教后续反馈的效益得到最大的体现。
(四)加强安全保障,提高重视程度
大学生是高校安全教育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其安全事关高校稳定。立法机关需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大学生支教安全立下可靠的后盾;政府应对条件较差的支教组织进行相应的扶持,对反响较好的组织进行一定程度的物质鼓励。另外,支教地区应转变不重视的态度,对志愿者基本的人身安全及日常饮食提供保障,维护其合法权益。志愿者自身也需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意识,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与当地联系并寻求帮助。
(五)加大宣传力度,调动支教积极性
如今,信息流通速度不断加快,支教组织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方式,让更多的大学生知晓并有兴趣进行深度了解。同时,应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向上地引导,令其真正感受到支教的乐趣与意义所在。此外,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愿意参与支教活动中,曾参与过支教的志愿者可以现身说法,分享经历,使得说服力增强。
参考文献:
[1]龚莉红,陈筱铓.大学生支教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8):72-75.
[2]刘雪梅,李希光.大学生支教的双向影响及相应对策———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与湘西泸溪县八什坪中心小学对接支教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4):60-62.
[3]孙山.浅析大学生支教状况[J].百科论坛,2011(7)下: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