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楼接连立於街道两旁,看似拥挤,卻有独特的佈局;电线与招牌在建筑间交错,虽是无序,但增强了商业的气息。
這便是秦文荃先生所处的鸭寮街,他在这裏收获了事业、爱情、家庭、友情,也对这裏培育起感恩、真挚、关怀、诚恳。
生活於此,热爱於此,情谊亦融汇於此,香港老街道散落的温馨,点点滴滴,暖了心间。
情繫鸭寮街
上世纪八十年代,深水埗鸭寮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发展成驰名中外的“电器街”,吸引着中外遊客到此购物,甚至当时人们只要说起音响,必提“鸭记”(泛指鸭寮街)!秦文荃先生来到了鸭寮街,正是当地处於如此辉煌的时期:“我在香港很多地方生活过,觉得鸭寮街的感觉是很好的。商业氛围浓厚,无论买卖双方,都很注重商品的实际价值。”
在他眼里,鸭寮街斑驳的旧楼、错落的招牌,以及熙熙攘攘的人流,都具有特别浓厚的生活气息,透露出城市文化别样的美感。而且,对於当时正在做小生意的他而言,鸭寮街的商业氛围无疑是诱人的,众多商机正等待着有心的他前去挖掘。
在鸭寮街生活,秦文荃先生曾在“朝行晚拆”的摊档前购买服饰、鞋袜、厨具等日常用品,精挑细选,讨价还价,平淡的生活因此多了几分趣味。他帮衬过摆在马路中央的车仔档,远远看着这些摊档首尾相连,组成街道上长龙的模样。他还到鸭寮街及桂林街交界处的小贩档,品嚐飘香爽口的卤味、实惠量足的柴鱼花生粥、别具风味的豬油渣面、清热解渴的崩大碗……
伴随着街道的发展,秦文荃先生的人生也在不断晋级:他在这里营商多年,並在自己累积足夠的资金後开办洋行,生意越做越好,商品甚至能远销东南亚及非洲地区,自己因此荣获深水埗区的“电器大王”之美誉;同时,他在鸭寮街上与挚爱的太太相识、相知、相恋,最终喜结连理、组成了幸福的家庭,並看到令自己自豪的孩子在这里出生、成长,以至独立,成为凝固在时光中的种种记忆。还有,他认识了许多街坊,交到许多朋友,平日走在街上,迎面不时有人对他致以亲切的问候,让其备感温暖。因此,怀着感恩的心情,秦文荃先生在日後的地区工作中,积极热心地服务长者及儿童,尽力将这个典型的香港老区带来和谐、带来幸福。
情繫鸭寮街,秦文荃先生的喜忧也与这条街道紧密相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政府重新规划鸭寮街,取缔了不少令人怀念的摊档,但也把此地面貌翻新,使之发展成香港著名的旅遊景点之一。种种变化,让他欣喜。今天,鸭寮街发展成一条集合各式商品的购物街,在昔日电子零件、旧货的基础上,不断加入手机、汽车用品、高低级音响等新潮商品。中外各地的遊客在这里尽情发掘,等待自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此情此景,令其自豪。
秦文荃先生笑称,自己与鸭寮街已经是难以分开了:“因为我在这里比较活跃,所以外界有不少人说到鸭寮街,就会说到我,他们说我是鸭寮街的代表。”也许在别人眼里,这条街道上密密麻麻的唐楼早已蒙尘,错综复杂的线路与招牌缺少规划,显得陈旧而黯淡。但在秦文荃先生的眼里,这里反映着香港本土的文化特色,街坊忙碌的生活也赋予了地区崭新的活力。还有一种不变的情感串联其中,让热爱这里的人们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对地区保持不变的情怀。
收藏者的乐趣
秦文荃先生是位喜欢怀旧的人,从他心繫鸭寮街的情感中便能看出他对过去的时光拥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当地众多旧货、古玩店中也成为他的“心头好”。“我一直没有特意去收藏,也没有像专业收藏家那样为了藏品全情投入。我只是看到喜欢的东西,很自然而然地收集起来。”秦文荃先生将自己定义成一位收藏爱好者,抱着随缘的心态,在机缘巧合下寻找自己喜欢的物件。而且,通过与藏品结缘,也加深了他对地区的热爱,那一个个发生在他与藏品之间的故事,是点点滴滴的积累,成为地区情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一尊弥勒佛雕像的故事,最能体现秦文荃先生收藏的态度:某日,他準备到银行办事,经过一个地摊,看到有一尊弥勒佛雕像正在出售。大略看看,这件工艺品应该由泥石所製,並无多少实用价值,但雕工精细,神情活泼,让秦文荃先生捧在手中玩赏得爱不释手,因此久久驻足、不愿离开。
他回忆道,当时自己对这件雕像越看越喜欢,卻始终无法下定决心购买:“我看着它,能感觉它的视线也在我身上,好像要与我对话一般。但雕像表面很脏,黑漆漆的,所以我认为这麽好的雕工用在泥石作品上比较浪费,所以想了想还是放下去了。”本以为,这一转身,就能放下对雕像的喜爱。卻不知办完事情之後,秦文荃先生越来越希望能得到这尊雕像,因而重现店里:“心里像是有一种掛念一样,觉得自己不收藏它就不舒服。所以再回去看看,发现雕像其实是用香木製作的。而且仔细观察能看出雕刻这个雕像的师傅是很用心的,他应该把自己一生的功力都放在製作这个作品上。虽然他並不是什麽名匠,但通过雕像能传递出的心意我感受到了。”
再次驻足,喜爱程度不降反升。秦文荃先生决心把雕像纳入自己的藏品之中。但是当他兴冲冲地把雕像带回家时,其太太卻将之拒之门外。秦文荃先生不得不另辟捷径,用其他办法把雕像带回家中。思索一下,他灵机一动,将雕像藏在电视机的背後带到家里,虽瞒过了太太,仍不敢正大光明地摆放出来,结果雕像一放就是几年。
一天,太太回乡探亲,秦文荃先生知道让雕像“重见天日”的机会来临,因而迫不及待地将之移出收藏的地方,並用心洗刷乾净,终於把雕像本来的面目恢复过来。此後,雕像每天都得到擦拭,並由秦文荃先生小心护理,表面变得越来越光亮,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其中的美感、雕工、内涵等等。能夠经常欣赏这件艺术佳品,想必秦文荃先生为此而欢悦。
“能接触自己喜欢的古玩和艺术品,主要看是看自己与之有无缘分。我並没有刻意去寻找去购买,只是在偶尔的情况下看到,然後觉得喜欢就收集回来。不像收藏家那麽执著,也不像古董商那样关注表面的价值。”秦文荃先生认为,如果过於关注物品表面的价值,怀着将此换成经济利益的心态,就不算是一个好的收藏者。能了解藏品背後的内涵,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背景、人文价值等,才能更随心自在地深入收藏並在其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秦文荃先生通过藏品,还了解许多历史及艺术方面的知识,善於触类旁通的他,经常在研究藏品时,发现其身上的特点,从而一旦在日後旅遊中发现同类特徵,便可知道该类文物诞生的朝代,有何功能,进一步了解当时人们是如何生活,持有怎样的观念。越是深入,越觉得趣味横生。
站在鸭寮街的一隅,或坐在家中,玩赏着自己的藏品,是秦文荃先生生活中的乐趣之一。他念旧,因此对这条街道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他怀旧,所以把自己的喜好寄情於众多藏品中。他感恩於岁月的赠礼,为之喜悦;他乐享於时光的馈赠,沉醉其中。这就是秦文荃先生——重情重义,心怀感恩,对过去有着深厚情怀的人。
這便是秦文荃先生所处的鸭寮街,他在这裏收获了事业、爱情、家庭、友情,也对这裏培育起感恩、真挚、关怀、诚恳。
生活於此,热爱於此,情谊亦融汇於此,香港老街道散落的温馨,点点滴滴,暖了心间。
情繫鸭寮街
上世纪八十年代,深水埗鸭寮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发展成驰名中外的“电器街”,吸引着中外遊客到此购物,甚至当时人们只要说起音响,必提“鸭记”(泛指鸭寮街)!秦文荃先生来到了鸭寮街,正是当地处於如此辉煌的时期:“我在香港很多地方生活过,觉得鸭寮街的感觉是很好的。商业氛围浓厚,无论买卖双方,都很注重商品的实际价值。”
在他眼里,鸭寮街斑驳的旧楼、错落的招牌,以及熙熙攘攘的人流,都具有特别浓厚的生活气息,透露出城市文化别样的美感。而且,对於当时正在做小生意的他而言,鸭寮街的商业氛围无疑是诱人的,众多商机正等待着有心的他前去挖掘。
在鸭寮街生活,秦文荃先生曾在“朝行晚拆”的摊档前购买服饰、鞋袜、厨具等日常用品,精挑细选,讨价还价,平淡的生活因此多了几分趣味。他帮衬过摆在马路中央的车仔档,远远看着这些摊档首尾相连,组成街道上长龙的模样。他还到鸭寮街及桂林街交界处的小贩档,品嚐飘香爽口的卤味、实惠量足的柴鱼花生粥、别具风味的豬油渣面、清热解渴的崩大碗……
伴随着街道的发展,秦文荃先生的人生也在不断晋级:他在这里营商多年,並在自己累积足夠的资金後开办洋行,生意越做越好,商品甚至能远销东南亚及非洲地区,自己因此荣获深水埗区的“电器大王”之美誉;同时,他在鸭寮街上与挚爱的太太相识、相知、相恋,最终喜结连理、组成了幸福的家庭,並看到令自己自豪的孩子在这里出生、成长,以至独立,成为凝固在时光中的种种记忆。还有,他认识了许多街坊,交到许多朋友,平日走在街上,迎面不时有人对他致以亲切的问候,让其备感温暖。因此,怀着感恩的心情,秦文荃先生在日後的地区工作中,积极热心地服务长者及儿童,尽力将这个典型的香港老区带来和谐、带来幸福。
情繫鸭寮街,秦文荃先生的喜忧也与这条街道紧密相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政府重新规划鸭寮街,取缔了不少令人怀念的摊档,但也把此地面貌翻新,使之发展成香港著名的旅遊景点之一。种种变化,让他欣喜。今天,鸭寮街发展成一条集合各式商品的购物街,在昔日电子零件、旧货的基础上,不断加入手机、汽车用品、高低级音响等新潮商品。中外各地的遊客在这里尽情发掘,等待自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此情此景,令其自豪。
秦文荃先生笑称,自己与鸭寮街已经是难以分开了:“因为我在这里比较活跃,所以外界有不少人说到鸭寮街,就会说到我,他们说我是鸭寮街的代表。”也许在别人眼里,这条街道上密密麻麻的唐楼早已蒙尘,错综复杂的线路与招牌缺少规划,显得陈旧而黯淡。但在秦文荃先生的眼里,这里反映着香港本土的文化特色,街坊忙碌的生活也赋予了地区崭新的活力。还有一种不变的情感串联其中,让热爱这里的人们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对地区保持不变的情怀。
收藏者的乐趣
秦文荃先生是位喜欢怀旧的人,从他心繫鸭寮街的情感中便能看出他对过去的时光拥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当地众多旧货、古玩店中也成为他的“心头好”。“我一直没有特意去收藏,也没有像专业收藏家那样为了藏品全情投入。我只是看到喜欢的东西,很自然而然地收集起来。”秦文荃先生将自己定义成一位收藏爱好者,抱着随缘的心态,在机缘巧合下寻找自己喜欢的物件。而且,通过与藏品结缘,也加深了他对地区的热爱,那一个个发生在他与藏品之间的故事,是点点滴滴的积累,成为地区情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一尊弥勒佛雕像的故事,最能体现秦文荃先生收藏的态度:某日,他準备到银行办事,经过一个地摊,看到有一尊弥勒佛雕像正在出售。大略看看,这件工艺品应该由泥石所製,並无多少实用价值,但雕工精细,神情活泼,让秦文荃先生捧在手中玩赏得爱不释手,因此久久驻足、不愿离开。
他回忆道,当时自己对这件雕像越看越喜欢,卻始终无法下定决心购买:“我看着它,能感觉它的视线也在我身上,好像要与我对话一般。但雕像表面很脏,黑漆漆的,所以我认为这麽好的雕工用在泥石作品上比较浪费,所以想了想还是放下去了。”本以为,这一转身,就能放下对雕像的喜爱。卻不知办完事情之後,秦文荃先生越来越希望能得到这尊雕像,因而重现店里:“心里像是有一种掛念一样,觉得自己不收藏它就不舒服。所以再回去看看,发现雕像其实是用香木製作的。而且仔细观察能看出雕刻这个雕像的师傅是很用心的,他应该把自己一生的功力都放在製作这个作品上。虽然他並不是什麽名匠,但通过雕像能传递出的心意我感受到了。”
再次驻足,喜爱程度不降反升。秦文荃先生决心把雕像纳入自己的藏品之中。但是当他兴冲冲地把雕像带回家时,其太太卻将之拒之门外。秦文荃先生不得不另辟捷径,用其他办法把雕像带回家中。思索一下,他灵机一动,将雕像藏在电视机的背後带到家里,虽瞒过了太太,仍不敢正大光明地摆放出来,结果雕像一放就是几年。
一天,太太回乡探亲,秦文荃先生知道让雕像“重见天日”的机会来临,因而迫不及待地将之移出收藏的地方,並用心洗刷乾净,终於把雕像本来的面目恢复过来。此後,雕像每天都得到擦拭,並由秦文荃先生小心护理,表面变得越来越光亮,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其中的美感、雕工、内涵等等。能夠经常欣赏这件艺术佳品,想必秦文荃先生为此而欢悦。
“能接触自己喜欢的古玩和艺术品,主要看是看自己与之有无缘分。我並没有刻意去寻找去购买,只是在偶尔的情况下看到,然後觉得喜欢就收集回来。不像收藏家那麽执著,也不像古董商那样关注表面的价值。”秦文荃先生认为,如果过於关注物品表面的价值,怀着将此换成经济利益的心态,就不算是一个好的收藏者。能了解藏品背後的内涵,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背景、人文价值等,才能更随心自在地深入收藏並在其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秦文荃先生通过藏品,还了解许多历史及艺术方面的知识,善於触类旁通的他,经常在研究藏品时,发现其身上的特点,从而一旦在日後旅遊中发现同类特徵,便可知道该类文物诞生的朝代,有何功能,进一步了解当时人们是如何生活,持有怎样的观念。越是深入,越觉得趣味横生。
站在鸭寮街的一隅,或坐在家中,玩赏着自己的藏品,是秦文荃先生生活中的乐趣之一。他念旧,因此对这条街道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他怀旧,所以把自己的喜好寄情於众多藏品中。他感恩於岁月的赠礼,为之喜悦;他乐享於时光的馈赠,沉醉其中。这就是秦文荃先生——重情重义,心怀感恩,对过去有着深厚情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