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里的漳州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像绿色象征环保与生态一样,红色也有它特有的语境,鲜艳的旗帜,喷薄的日出,热血沸腾的年代,艰苦卓绝的岁月,最终迎来红霞满天。
  漳州,“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漳州,一座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打响“八闽第一枪”的平和暴动、主战场十字岭的漳州战役、乌山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旧址、欧寮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旧址……从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这些关键历史时期,漳州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发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留下了众多的遗迹和纪念物,留下了红色的传统与基因。
  一个个革命旧址,一座座历史的丰碑。漳州有八个原中央苏区,一个革命老区。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陈列馆和中共閩粤边区特委旧址、东山县谷文昌纪念馆等三个景区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近年来,漳州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和市场有效运作,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效益优势转化,重点加强红色旅游项目建设,丰富红色旅游内涵,借助“花样漳州”旅游品牌影响力,加大红色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全面提升我市红色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无数革命先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这期的红色旅游专刊图文并茂,实实在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穿越古今,继往开来。通过挖掘一些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红色旅游景点,弘扬红色传统,提升漳州旅游的人文特色和文化品位。人们通过“红色之旅”,追寻红色足迹,聆听人文历史,在相得益彰的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的自然景观里感染历史情境中的某些特殊氛围,感受红色经典,汲取一种精神营养,坚定信仰,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亲人团聚的重要时刻。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身处异乡的游子们乡愁越来越浓,回家过年几乎成为每个人心中最大的愿望。  今年是我离乡背井第20个年头。这些年里,父母盼望我回家过年,与我期待回家过年一样,成为每年春节前讨论最多、意见分歧最大的话题,最终的结果是打了将近四折。  近日,正当我和妻子盘算今年带孩子们回家过年的时候,陈年乡愁被刷屏的《啥是佩奇》提
期刊
从2018年8月份开始,我几乎在每天傍晚,吃完晚饭后,都会从家里出来,到江滨路逛上一段,美其名曰:散步。每次散步时,都会看到三三两两的人群,散布在江滨路的两旁。有的缓缓而行,悠闲自在,形散神也散;有的快步疾走,有如赴会;有的边走边甩手,形同醉汉。各色人等,不一而足。我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散步。缓行有缓行的理由,疾走有疾走的好处,但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为了健康。  最近我使用了微信,看到微信里转载最
期刊
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称之“七雅”“七俗”,前者为士大夫修心养性的媒介,后者是平常人的开门七件事。俗是物质基础,雅是上层建筑,没有基础,哪来建筑,所以茶虽居末位,却是生活的必需品。  茶能催生许多事情,“朋友来了茶当酒”,茶一泡开,话题随之而来,古今多少事,都付茶谈中。  云霄是开漳故郡,茶文化源远流长。  小时候经常喝茶。晚饭后,姑妈撤去碗盘,祖父开始结账,我们各就各位,完成各自的
期刊
维基百科大致上这么描写: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美国传教士伍丁就已经在鼓岭建了第一座别墅。自此,常年平均最高气温不超过30℃的鼓嶺,就成了洋人们在福州的第一避暑选择。到了1935年左右,这里已经有了300多栋避暑别墅,除此,还有教堂、游泳池、万国公益社、夏季邮局等。  维基百科作为资料性搜索引擎,正经严肃是必要,却也因此少了那个人性化的,感性的故事。  “KULIANG,KULIANG!”一个
期刊
常言道:北方面条,南方米饭。闽地不属于麦子的产区,基本不见种麦,闽人亦无吃面食传统。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做起面条来却毫不含糊,闽人能把面条做到最细最长,将南方人细腻的脾性固化在精致的面条上。  面叫梭面,闽人向来不嗜好面食,对梭面却情有独钟,家居必备,它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批评爱摆花架子、华而不实之人,福州有句俗语:梭面未做架先摆。俗语的基础是大众化,足可见在大部分福州人的生活经验里,对梭
期刊
有一个清初大名人叫洪承畴,他是英都人。英都有一条水叫英溪。  英溪长长的流水发源于英都镇内的云顶山,流經镇内的士林、坂头、当溪、秋芦、西峰,然后贯穿英都平原,再从安溪的敦坂、玉溪的英溪口蜿蜒曲折流入晋江西溪,成为晋江最大的支流。  英溪长流水,流向遥远的古代。  遥远的古代,这里富甲一方,盛产稻、麦、花生、番薯,享有“金英”之誉,一向被称为南安粮仓。历史上英都还盛产丝绸和茶叶。虽然陆路交通不发达,
期刊
2017年的脚步慢慢远了,这一年里,晓风读书会活动的点点滴滴,却越来越清晰。读书会相关的人与事,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漳州晓风读书会的缘起,很多人问起。其实也不奇怪,因为在三十年的晓风书屋周围,早已聚集了漳州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书友了。我作为读书会群的群主,只不过幸运地充当了一名召集人而已。  有心举办漳州读书会的念头,要从“一个人的书房”电台在珠海举办的第一次线下读书会说起。2
期刊
回到芦溪,叶子仿佛变成一条鱼,一条自在游弋的鱼。  顺着水的方向,从绳武楼到碧水庵再到丰作厥宁楼,上楼下楼、叶家往事、邻里叙旧、堂嫂的家宴……前后张罗,叶子却从从容容、如鱼得水。  注意到楼里的长辈见到她时,是说“叶子回来了?”而不是“叶子来了?”其实,叶子出生和长大都在邻县诏安。她的父亲,才是从丰作厥宁楼群里走出的芦溪人。  早年,叶子的父亲从芦溪步行到几十公里外的霞寨求学,在楼里亲邻的资助下完
期刊
人生路漫漫,甜蜜的、快乐的、纠结的、痛苦的、迷惘的、激情的、失落的、悔恨的,各种各样心路历程都会经历。正所谓生活是一锅大杂烩,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才是岁月。只不过岁月如流水,日夜向前奔流,绝不因任何人的悲欢离合而驻足。所以,爱恨情仇也罢,真善美也好,都应及时挥挥衣袖,潇洒道再见,从而整装向新日子出发。  纵观我的小半生,庸常、无趣,碌碌无为,可圈可点的寥寥无几,要说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莫过于天赐我
期刊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中国古代历来都有经师、人师之别。上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我的家乡闽南边城诏安县,林仲姚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大先生,识之者、不识者皆尊称他为“老师”“仲姚老师”“仲老”。夫是之谓人师也,盖因其不仅博学多闻,知识渊博,有“活字典”之誉,且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言传身教,引导一批青年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作为当地新学的开创者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起,林仲姚老师便成为吾诏硕果仅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