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铃声”里有“佩奇”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m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亲人团聚的重要时刻。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身处异乡的游子们乡愁越来越浓,回家过年几乎成为每个人心中最大的愿望。
  今年是我离乡背井第20个年头。这些年里,父母盼望我回家过年,与我期待回家过年一样,成为每年春节前讨论最多、意见分歧最大的话题,最终的结果是打了将近四折。
  近日,正当我和妻子盘算今年带孩子们回家过年的时候,陈年乡愁被刷屏的《啥是佩奇》提早勾起,个中滋味无以言表。啥是佩奇?“佩奇是容易被忽略的亲情”,暂且不探究这个答案。农村爷爷不懂城里孙女的“佩奇”,幽默诙谐的剧情戳中了所有身处他乡、亏欠父母的游子们的泪点。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父母总是想方设法把孩子最喜欢的“佩奇”给他,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不愿意看见孩子因得不到“佩奇”而伤心。婴幼儿时,“佩奇”是一口母乳,是一片尿不湿,是一个拥抱……少年时,“佩奇”是一个玩具,是一个冰淇淋,是一个微笑……长大后,“佩奇”是一通电话,是一顿母亲做的饭,是一袋父母亲手种的土特产……这些物化的“佩奇”都是长辈一生牵挂、晚辈容易忽视的亲情。《啥是佩奇》火爆刷屏,刷的不是点击率和转发量,刷的是我们的心灵共鸣,更是所有子女对父母那份容易忽视的爱。
  顺着思绪的轨迹,我回想起九年前口碑爆棚的韩国纪录片《牛铃之声》,片中老人与老牛40年最深情的相伴相守感人至深,让我把片子连续看了三遍。我想,导演李忠烈耗时三年跟拍得来的时长79分钟的纪录片,本意不只是为了反映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而是为了深刻揭示并批判現实生活对“空巢老人”的不公待遇和情感愧疚。老人 8岁的时候因为针灸,左脚留下残疾,农活成为一大难题,幸亏家里有一头黄牛陪伴劳作,养活了家里9个孩子。但当孩子们长大成人走出村庄四散天涯后,老牛成了老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甚至连他老伴都经常唠叨吃老牛的醋。不难想象,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为何亲自去影院观看,接见导演李忠烈,称赞《牛铃之声》唤起了过往社会的美好价值。
  在唤醒人性价值、倡导尊老敬老上,中国的《啥是佩奇》与韩国的《牛铃之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以炙手可热的动画片角色“佩奇”为线索,曲折离奇地讲述爷爷不懂孙女的佩奇,农村不懂城里的佩奇,大山不懂网上的佩奇,折射的是长者对晚辈那份捧在手心的爱。后者以老人与老牛的40年相守为主线,用诸多让人身临其境的生活细节和朴实无华的对话抓心,没有打悲情牌,却让观众潸然泪下。在片中,老人说:“对我来说,它比人更好,虽然它不是人,不会说话”。这句心酸的白话留给了我们无限思考。
  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身在城里还是村里,每一个人都要成为父母,每一位父母终究都会老去,每一位父母最需要的是陪伴和关注,最怕的便是情感抛弃和冷落。在短暂的人生岁月里,每一位父母都习惯于听自己编织的“牛铃之声”——或许是一只宠物,或许是一项运动,也或许是一个难忘的物件……其实,不管父母们寄情于何物,他们的牛铃声里都有“佩奇”——不是保健品,不是烟酒茶,也不是其它贵重物品,而是简单却又易被忽视、便宜却又无价的亲情陪伴。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虽然人老了感官会退化,但情感会更加浓烈。尽管终有一天牛铃之声会远去,但感动依旧存在。
其他文献
近日,笔者前往漳州芗城天宝镇区九一八街拜访94岁高龄的健康老人韩先生。一到韩先生家门口,便能见到他自己书写的春联:“言之高下在于理,道无古今惟其时”。那字体颇为刚劲有力,很难想象出自老先生之手。一进门,韩先生正同几位老人朋友在聊天。韩先生看上去比他的年龄还年轻。他身材不高,却很康健,笑容可掬。笔者说,没想到韩先生的身板还这样硬朗。韩先生说他的身骨是年轻时练就的。原来他年轻时,曾挑货担到南靖县金山圩
期刊
当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当璀璨的灯光将公园装扮得五彩缤纷,当行色匆匆的人流涌入站前广场候机大厅,当年味正浓的时候,无论忙活一年的农民工,还是在外工作的游子,都归心似箭,拎上大包小包回家过年。  每逢准备回老家过年时,孩子就会嘀咕,在城里待得好好的,为什么还要回老家过年。因为老家有儿时熟悉的年味,有儿时玩过的伙伴,更有生我养我的父亲母亲。回家过年,我们年年以这样的方式体味着过年的幸福和甜蜜。儿时,我们津
期刊
在台湾散文家张晓风的文字中,我一直记得这样一个小细节:她喜欢吃柑橘,巷口有人卖桶柑,还买了三斤提回家。那桶柑叶子碧绿坚挺,和皮色的“金”相映衬,她说提了一袋“金碧辉煌”回家,心中喜不自胜。  然到家发现,她的公公也买了一袋同样的桶柑,还高兴地教她买这种橘子,要拣没有梗没有叶的这种买才划算。  她什么都没说,悄悄把那袋金碧辉煌拎进了自己的卧房。她以为从穷苦日子过来的公公是对的,而自己也没有错。  “
期刊
一切,皆不是偶然的约见,也不是纯属的巧合;一切的偶然,皆孕育于必然之中。归属,不仅仅是物质有意抑或无意的坐落,更是精神指向安身立命的处所。就如同埔尾村这一块来自广东河源、蕴育于海底数百万年前的 “菊花石”!  当我走进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埔尾村,映入眼帘的“进士坊”“明大参白石林公重兴官港水利功德碑”“白石祠”等文物史迹,深深地镌刻于脑海之中。而走进“端本堂”大门左侧、遇见摆放在门厅一隅的“菊花石
期刊
初上京城  首次上北京是在1987年的元宵节。  春节刚过不久,我和立群兄奉命到文化部办事,因时间紧迫,就在元宵节的当天,从福州火车站买了站票就匆忙上路。从福州到北京特快列车开了两天两夜,我和立群兄也站了两天两夜,列车终于在两天后的凌晨抵达首都北京。  那年,北京天气出奇的冷。一下火车, 飘飘洒洒的小雪夹着西伯利亚的寒风扑脸而来,身子不禁打了个冷颤。好在首次到北京心是热的,多少抵御了些寒意。  初
期刊
清晨还满脸笑呵呵的天,不知為何突然一脸不快,从刚才四级的风力猛刮起七级大风,一阵紧似一阵。  此刻,正在海边行走。出门前没有看天气预报,只穿着单薄的衣服,无奈独自在肆虐的风中发抖,冷!适才的沉稳与淡定荡然无存。一路小跑着,躲着风的纠缠,想找一处温暖的地方避寒。可是这风却无孔不入,那样执着又热烈地追随着我,想甩也甩不掉。索性就伸长脖子,握紧拳头,挺起胸膛,勇敢面对。如此,感觉不再那样冷了。  路过一
期刊
从小生长在南门海边的缘故,对南门湾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儿时的生活情景,犹如电影蒙太奇叠现在眼前,勾起片片回忆与眷念。  海边的童年时光  每到夏天,对生活在南门海边的男孩子来说,海边就是他们的娱乐世界。天刚刚露出鱼肚白,满载小剥皮鱼归来的罾船在真君宫前靠岸,不一会儿又是从澳岬尾灯捕船过驳来小舢板,一个浪头打过来,鱼多多少少会被刮到海里,小孩子们急忙抄起手里的网兜猛捞。捞少了自己吃,捞多了还可上市场
期刊
2018年10月14日上午,在漳州古城孔庙广场举行林语堂文学馆、许地山文学馆、杨骚文学馆开馆仪式。  参加仪式后,我骑自行车回家,路上想,这三个文学馆其中的两位作家,许地山与杨骚,都是我的校友,校友者,曾在同一学校工作或学习过的一群人之称谓也。许地山曾于1911年和1917年在漳州一中的前身汀漳龙师范简易科、省立二师任教,杨骚则于1918年从省立第八中学(也是漳州一中的前身)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
期刊
我把楼梯房换了电梯房,从破旧的小区搬到有电梯的新小区。因买的是期房就先租住在小区前期楼房里。一切都改善了,不用爬楼梯了,过条马路就有超市,早点起来还有一个农贸市场在不远处欢腾着。只是我租住的新楼设施没有跟上,信箱还没安装,好在买我房的人信箱继续让我用。毕竟不方便,要跑一段路。后来信箱安装了,我喜出望外,把通讯地址全换了新小区的。那天,新小区的邮差G到我楼上送邮件,四本书和一张稿费单。G看去四五十岁
期刊
在非洲西部高原上,土壤十分稀少,且幾乎长年不下雨,很不适合植物生长。然而,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却生长着一种奇怪的树——龙血树。说龙血树奇怪,主要是指它奇怪的外形——高高的树干上面连着很多密密麻麻的树枝,它们交织在一起,树枝上是绿色长条状叶片,叶片密密麻麻地长在树枝顶端,且树枝和叶片呈漏斗状向上逐渐展开,远远看去就像一把遮阳伞。  其实,龙血树把自己长成伞状,是为了适应加那利群岛长年不下雨的恶劣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