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气的观念和思想属于整个华夏民族所有,但道家关于气的论述对华夏美学影响尤大。它在由哲学范畴向审美范畴的转化过程中,其艺术内涵越来越丰富。它以宇宙生命为依归的万物一体观孕育了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对美学理论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对室内空间设计进行初步阐释。
[关键词] 气 空间 意境
气论是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元气论最早来源于哲学,它在由哲学范畴向审美范畴的转化过程中,其艺术内涵越来越丰富。① 在中国气论发展史上,对气的本质和特性,有种种说法,但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这样一种观点:气是无形无象、“充盈大宇而不窕”、永无止息地化生万物的细微物质存在。这事实上也就是气概念的基本内涵。气在先秦哲学中就是一个本体范畴,“大虚无形,气之本体”,道家认为宇宙本体之气,必是“无形”、“无象”的。《庄子·至乐》云:“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声。”庄子在《知北游》中提出著名的一气“聚散”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②
元气论对华夏美学的影响既深且广,如果择其大者,则突出表现为华夏美学对于宇宙生命力的礼赞,对宇宙本体的追求以及标举空灵、讲究艺术等,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也有诸多体现,在此先对空间和空间设计这一组概念进行解释。
空间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陆九渊的《象山全集》:“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是指空间,“宙”是指时间,宇宙是包括时空在内的整个世界。③又据清代顾炎武提出:“盈天地之间者皆气也。”②肯定“气”是物质性的实体,世界万物的存亡皆由“气”之聚散而成,因此可以理解为:室内空间的形成既包括我们肉眼能看到的上下四围的六个面,也包括盈于这“盒子”中的“气”,这样的虚实结合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室内空间。而室内空间设计则是对这原有的空间进行二度创造,这一过程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功能与审美的统一。在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的今天,室内空间设计在满足人使用的功能外,更多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享受,由此可见,艺术性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创造室内空间的艺术性是以形式美法则和室内设计原则为依据的,综合运用室内环境构成要素创造出能够解析人的精神世界并赋予强烈艺术氛围的室内时空环境。古今中外,对这一形式美法则的研究不乏其数,而我则把这种法则和规律理解为空间中的“气”,具体来讲就是物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气势流通,空间才会灵动,赋予它生命力,才能像一首美妙的音乐缓缓流出,感动人心。
物物之间的关系即空间中界面之间的关系,以及原建筑空间与后期陈设的关系,在设计上追求一种整体的审美方式。整体就必须“合”,“和合”在本质上就是阴阳的和合、虚实的和合;就是对立统一,即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互补。“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④ 华夏美学在坚持“虚”乃“气”之本体的基础上,强调艺术创作中巧妙处理“虚实相生”关系的重要性。这与中国古典哲学中对气的看法密切相关。在气论哲学看来,气作为世界的本源,是以“无”为本的,气虽然必须通过有限的物象来表现,但有限的物象并不能完善地体现本体之气。因此,要创造虚实统一的意境来捕捉和追求那作为宇宙本原的气。而 “虚”作为“实(有)”与“气(无)”的中介,既能通过 “实(有)”来表现,又能缩短“实(有)”与“气(无)”间的距离。光与影就是室内空间设计中一对主要的虚实关系。图1,图2是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代表作:光之教堂。建筑物由一个混凝土长方体和一道与之成15度横贯的墙体构成,廊道两侧为素面混凝土墙,顶部由玻璃拱与H型横梁构成,廓道前后没有墙体阻隔,新鲜空气自由地在这个空间中穿行,其末端是绿色的树木和遥远的海景。透过毛玻璃拱顶,人们能感觉到天空、阳光和绿树。教堂内部的光线是定向性的,而不同于廊道中均匀分布的光线,教堂内部的地面愈往牧师讲台方向愈称阶梯状下降。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 。十字形分割的墙壁,产生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使信徒产生了一种接近上帝的奇妙感觉。光之教堂由混凝土做墙壁,除了那个置身于墙壁中的大十字架外,并没有放置任何多余的装饰物。安藤忠雄说,他的墙不用挂画,因为有太阳这位画家为他作画。
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巧妙地和周围的实体构成一个整体,十字形的光洒落在地上,让整个空间鲜活灵动起来,大自然本身具有的震撼力是任何装饰所不能企及的。
物物之间的关系还表现为阴阳之间的关系。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债强而拂决,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文者矣。同中国古典美学一致,室内空间设计也强调刚柔相济。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正形可以理解为阳,负形为阴,一个成功的设计必然存在这样的形体。图3是一个餐厅一角,在设计界面上运用了蘑菇这一元素进行设计。吊顶和灯具都是正形的蘑菇,而墙体上的镜面都是负形的蘑菇,正负形的图案折合即形成一个整体。
在气论哲学中,“气”不仅是构成万物的本体,是物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物与人之间的中介。主体和客体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感”的过程,“人”与 “物”的本体即天、道、气,因此,“感”与“物”之间即天与人的关系,气与气的关系。这是一种主体超越自身而与外在物象的有限存在从而与天、道、气浑然合一的“大美”境界,具有一种灵性之气。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创作主体会下意识地把自己的审美观念融入到设计之中,因此空间就有了“人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设计者个人气质的体现,主体和客体在此时具有同一性,相互融合。
韵味之气应该是一个作品的最高境界,凡优秀的作品无不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韵致,即“意境”的创造。“意境”本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境界,是情与景的交融、意与象的统一。“凡书画当观其韵”,“韵”实际上是指精神、性情,它使作品在平淡中含有意到而笔未到的深度,是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境。⑤ 将此美学理论运用于室内空间设计,则可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室内意境空间。
物物之间的关系和物人之间的关系在整个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是相互通融,有机统一的。气脉强调的是作品的流动贯通,特别是内在的精神逻辑,而不仅仅指作品的外在章法。“气”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也是艺术作品“风姿神貌”的本体和生命,同时又是对审美主体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总体概括,体现着宇宙生命的生机活力,是一种空无一物而又涵盖万有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形态。
参考文献:
[1]陈德礼.气论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1997.
[2]陈清.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1.
[3]左克厚.中国美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3.
[4]李胜利.气论与中国古典美学[J].复旦学报,1994.
[5]萧湛.生命.心灵.意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2.
作者单位: 西安医学院 陕西西安
[关键词] 气 空间 意境
气论是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元气论最早来源于哲学,它在由哲学范畴向审美范畴的转化过程中,其艺术内涵越来越丰富。① 在中国气论发展史上,对气的本质和特性,有种种说法,但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这样一种观点:气是无形无象、“充盈大宇而不窕”、永无止息地化生万物的细微物质存在。这事实上也就是气概念的基本内涵。气在先秦哲学中就是一个本体范畴,“大虚无形,气之本体”,道家认为宇宙本体之气,必是“无形”、“无象”的。《庄子·至乐》云:“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声。”庄子在《知北游》中提出著名的一气“聚散”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②
元气论对华夏美学的影响既深且广,如果择其大者,则突出表现为华夏美学对于宇宙生命力的礼赞,对宇宙本体的追求以及标举空灵、讲究艺术等,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也有诸多体现,在此先对空间和空间设计这一组概念进行解释。
空间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陆九渊的《象山全集》:“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是指空间,“宙”是指时间,宇宙是包括时空在内的整个世界。③又据清代顾炎武提出:“盈天地之间者皆气也。”②肯定“气”是物质性的实体,世界万物的存亡皆由“气”之聚散而成,因此可以理解为:室内空间的形成既包括我们肉眼能看到的上下四围的六个面,也包括盈于这“盒子”中的“气”,这样的虚实结合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室内空间。而室内空间设计则是对这原有的空间进行二度创造,这一过程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功能与审美的统一。在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的今天,室内空间设计在满足人使用的功能外,更多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享受,由此可见,艺术性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创造室内空间的艺术性是以形式美法则和室内设计原则为依据的,综合运用室内环境构成要素创造出能够解析人的精神世界并赋予强烈艺术氛围的室内时空环境。古今中外,对这一形式美法则的研究不乏其数,而我则把这种法则和规律理解为空间中的“气”,具体来讲就是物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气势流通,空间才会灵动,赋予它生命力,才能像一首美妙的音乐缓缓流出,感动人心。
物物之间的关系即空间中界面之间的关系,以及原建筑空间与后期陈设的关系,在设计上追求一种整体的审美方式。整体就必须“合”,“和合”在本质上就是阴阳的和合、虚实的和合;就是对立统一,即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互补。“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④ 华夏美学在坚持“虚”乃“气”之本体的基础上,强调艺术创作中巧妙处理“虚实相生”关系的重要性。这与中国古典哲学中对气的看法密切相关。在气论哲学看来,气作为世界的本源,是以“无”为本的,气虽然必须通过有限的物象来表现,但有限的物象并不能完善地体现本体之气。因此,要创造虚实统一的意境来捕捉和追求那作为宇宙本原的气。而 “虚”作为“实(有)”与“气(无)”的中介,既能通过 “实(有)”来表现,又能缩短“实(有)”与“气(无)”间的距离。光与影就是室内空间设计中一对主要的虚实关系。图1,图2是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代表作:光之教堂。建筑物由一个混凝土长方体和一道与之成15度横贯的墙体构成,廊道两侧为素面混凝土墙,顶部由玻璃拱与H型横梁构成,廓道前后没有墙体阻隔,新鲜空气自由地在这个空间中穿行,其末端是绿色的树木和遥远的海景。透过毛玻璃拱顶,人们能感觉到天空、阳光和绿树。教堂内部的光线是定向性的,而不同于廊道中均匀分布的光线,教堂内部的地面愈往牧师讲台方向愈称阶梯状下降。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 。十字形分割的墙壁,产生了特殊的光影效果,使信徒产生了一种接近上帝的奇妙感觉。光之教堂由混凝土做墙壁,除了那个置身于墙壁中的大十字架外,并没有放置任何多余的装饰物。安藤忠雄说,他的墙不用挂画,因为有太阳这位画家为他作画。
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巧妙地和周围的实体构成一个整体,十字形的光洒落在地上,让整个空间鲜活灵动起来,大自然本身具有的震撼力是任何装饰所不能企及的。
物物之间的关系还表现为阴阳之间的关系。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债强而拂决,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文者矣。同中国古典美学一致,室内空间设计也强调刚柔相济。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正形可以理解为阳,负形为阴,一个成功的设计必然存在这样的形体。图3是一个餐厅一角,在设计界面上运用了蘑菇这一元素进行设计。吊顶和灯具都是正形的蘑菇,而墙体上的镜面都是负形的蘑菇,正负形的图案折合即形成一个整体。
在气论哲学中,“气”不仅是构成万物的本体,是物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物与人之间的中介。主体和客体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感”的过程,“人”与 “物”的本体即天、道、气,因此,“感”与“物”之间即天与人的关系,气与气的关系。这是一种主体超越自身而与外在物象的有限存在从而与天、道、气浑然合一的“大美”境界,具有一种灵性之气。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创作主体会下意识地把自己的审美观念融入到设计之中,因此空间就有了“人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设计者个人气质的体现,主体和客体在此时具有同一性,相互融合。
韵味之气应该是一个作品的最高境界,凡优秀的作品无不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韵致,即“意境”的创造。“意境”本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境界,是情与景的交融、意与象的统一。“凡书画当观其韵”,“韵”实际上是指精神、性情,它使作品在平淡中含有意到而笔未到的深度,是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境。⑤ 将此美学理论运用于室内空间设计,则可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室内意境空间。
物物之间的关系和物人之间的关系在整个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是相互通融,有机统一的。气脉强调的是作品的流动贯通,特别是内在的精神逻辑,而不仅仅指作品的外在章法。“气”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也是艺术作品“风姿神貌”的本体和生命,同时又是对审美主体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总体概括,体现着宇宙生命的生机活力,是一种空无一物而又涵盖万有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形态。
参考文献:
[1]陈德礼.气论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1997.
[2]陈清.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1.
[3]左克厚.中国美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3.
[4]李胜利.气论与中国古典美学[J].复旦学报,1994.
[5]萧湛.生命.心灵.意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2.
作者单位: 西安医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