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发展愈发受到社会关注。音乐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要课程目标的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潍坊高新双语学校以音乐为主导的课程模式的简要介绍,将该校课程模式对学生、教师及学校三方产生的积极意义进行相关阐述。
【关键词】义务教育;课程模式;传统文化;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127-03
【本文著录格式】王泓允.“乐化教育”课程模式与价值探究 ——潍坊高新双语学校音乐基础教育启示[J].北方音乐,2020,06(11):127-129.
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进入重要时期,学校音乐教育已经成为美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随着两次课程改革(2001年与2011年)的实施,音乐教育作为重要的美育内容,在国内掀起了探索、改革音乐课程的热潮。山东潍坊高新双语学校(以下简称高新双语学校)就是实施乐化教育促进美育德育的典范。该校以“全天生活皆教育”为办学理念,以“乐化教育”模式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主线,以器乐学习为切入点,让师生共同掌握音乐技能,以此达到艺术熏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形成了教学相长、相互促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该模式的实施运行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教学活力,营造了学习氛围,形成了校内本体、教师、学生三方之间良性互動和共享共建。笔者通过对该校的调研,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模式及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一、“乐化教育”课程模式概况
2007年以来,高新双语学校一直致力于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校长袁月娥深受《荀子·乐论》中“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的思想启发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围绕学校办学宗旨,带领全校教职工展开一场音乐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三方影响的“头脑风暴”研讨大会,对音乐的功能性进行理论学习与认知,从源头上提高学校对音乐的重视。达成共识后,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强音乐学科的专业师资力量,拓展多样化的音乐教育形式,全方位提升学校音乐氛围。
(一)“乐化教育”课程模式基本理念
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01年版)》(以下简称为“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高新双语学校通过对课标的深刻解读,旨在在学生“三观”形成的初期运用音乐学科独特的教育形式与作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种下优秀道德品质的种子,达到由“教人”归至“育人”的最终目标。该校提出“全天生活皆教育”的办学理念,并围绕学校受教群体的具体特点,意在将“乐”的内涵凝炼为“乐”(音乐)和“乐”(快乐)的集合体,使音乐渗透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师生在快乐中提升音乐素养,在音乐中提升生命质量,最终达到“以美育人,以乐化人”的教育效果。
(二)“乐化教育”课程模式设置
高新双语学校“乐化教育”课程模式设置方式囊括了多个层面,本着“全天化教育”的办学理念,无缝隙覆盖师生共建,在完成国家中小学音乐课程教材的前提下,从三方面入手对“乐化教育”进行了诠释和实施。
1.在课堂,该校不仅将音乐教育融入音乐课堂本体当中,更是与其他文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首先是音乐学科课堂本体,该校在完成国家要求的教学任务基础上,另外选取教师及学生普遍喜爱并易于学习和掌握的乐器——葫芦丝作为全体学生音乐学习的最初切入点,使广大师生在学习中享受,在享受中学习;其次,将其他文化学科与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使文化课教师尝试将音乐教育引进各科课堂,打破原有主课课堂形式单一的困境,用音乐所具备调节情绪的功能以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及兴趣,使音乐学科与其他各科目之间进行更好的交叉融合。
2.在课外,该校主要通过“民乐团”“艺术节”“选修课程”等一系列活动为平台,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乐化教育”。
“民乐团”:高新双语学校成立两个民族乐团,以每位教师、每位同学人手一件乐器为基础,分别组建教师民乐团及学生民乐团,每学期安排两次以上展示活动,一年进行一次大型演出,拉动师生音乐学习积极性,增强全校师生团结合作能力与凝聚力。
“艺术节”:学校以“六一国际儿童节展演”为主要平台,采取班级和级部分别展演的方式登台亮相,相互竞赛,评比促进,从中选拔优秀节目进行多次展示。这种组织形式使个层面学生都得到展示机会,使差异的个体都得到锻炼,使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会每个人的不同之处,打破了单独以文化课成绩“论英雄”的陈旧观念,逐渐形成互相尊重、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团结氛围。
“选修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艺术综合修养,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该校增设了如古琴课程、扬琴课程、合唱课程、书法课程、衍纸课程、烙画课程、素描课程、茶艺课程、3D打印课程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每科课程单独设立教室,外聘专业教师定期授课(授课周期以每周为单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视野。
3.在校园,学校重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将音乐及相关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建设了“文化走廊”,学校将有关音乐的相关知识采用图示、展板、卡通等不同的方式形式,展挂在学生随处可见的位置,如在教室走廊两侧墙壁展示古代八音、《乐论》等经典;在楼梯台阶、扶手展示《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供学生随时诵读和感悟,形成了处处学习、随时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模式价值探究
自古以来,音乐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便将音乐列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个人修养的高低通过音乐修养来体现、来诠释。由此可见,音乐的教化作用早已为历史所记录。音乐在具有修心功能的同时,同样具备修身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音乐首先是不良情绪的缓解和调和剂。《晋书·乐志》中就有这样的阐述:“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可见,通过音乐的学习与欣赏不但影响改变人的情绪、性格,而且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整体素养。同时,对音乐作品的聆听、对音乐技能的训练,能够增强学习者的反应能力、专注力,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准确性、敏锐性,使其对于音乐以外的其它学科的感知能力也相应增加,如在音乐理论学习、器乐合奏过程中,可提高在学习者的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多元智能中其他智能的活力。高新双语学校自2007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礼修外,乐修内,礼乐齐备,内外兼修”的教育之路,在乐化教育模式下,历经不断探索和长期教学实践,学生、教师及学校均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全面提升。
1.“乐化教育”模式下,通过多形式、多层面的校园课堂课间艺术活动,使音乐学科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在学校得到全面提高。运用“音乐”的学科特性,让学生的艺术修养以适合其年龄特性的方式,在小学阶段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充分的提升,开拓思维、锻炼如团结协作的社交能力,最终达到以“音乐”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目的。
高新双语学校一名六年级的学生,由于文化课成绩不佳,缺乏自信,对学习始终提不起兴趣。在学校民乐团训练中,教师却发现该生对二胡的练习异常热爱,不仅能做到乐团训练高度专注,在家中练习也不需要家长督促。由于二胡演奏的优异成绩,该生慢慢找到了“优等生”的感觉,在音乐课堂上能够积极做表率、做示范,之后担任了学生民乐团二胡声部的首席,有一个更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学习二胡、参加民乐团活动,不但没有影響其文化课程的学习,反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成绩得到明显提升。学生家长认为孩子找到了学习的乐趣,音乐学习这种形式敲开了她的心灵大门。“乐化教育”模式的实施促进了家长及学生对艺术学科的关爱,通过音乐热爱艺术、通过艺术热爱生活已经成为学生家长的共识。
2.乐化教育模式的实施,对教师队伍的音乐艺术素养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经过系统音乐教育的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师数量仍然偏少,其他文化课教师对于音乐等艺术学科的认识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存有偏见。高新双语学校“乐化教育”模式的实施,使全校教师音乐素养得到整体提升,大多数非音乐专业的文化课老师都能够对低年级学生在民族器乐方面的学习进行简单指导,直接丰富了学校的音乐教育师资源泉,为学校乐化教育的深入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师资基础,实现了“乐化教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该模式的影响下,非音乐专业的其他文化课教师,从另一个新的视角感受音乐学科的辅助力量,在课余时间环绕在校园中的琴声、歌声,为教师单调地教学生活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干劲儿,使教师通过艺术活动为教学压力找到正确的释放途径,在音乐的环境中师生互为师长、互相理解,使师生关系融洽并产生良性循环。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们由同事关系变成了同学关系,加大相互间深入交流的机会,克服职业倦怠,拓宽教育视野。由点及面的辐射效应由此波及到市区甚至各省市其他学校及教师,对于艺术学科的教育意义和作用进行重新认识思考。
3.学校办学模式的不断丰富和理念转换,有效推动了管理层和教师队伍对音乐教育作用的认知。“乐化教育”是把音乐教育融入基础教育的探索实践,是建设鲜明特色学校的“试验田”,使学校逐渐找准自身定位,促进办学理念和实践的不断成熟,也间接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力,同时也是推动师德修养、专业素养、人生境界再度提升和飞跃良好平台,团队合作、奉献敬业和争先创优意识已经扎根于教师心里,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活力得到激发,学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理念得到彰显。同时,“乐化教育”加强了家校联系,减少了家校矛盾,使学校、教师与家长获得了良性互动,形成了共生、共建、共成长的良好社会教育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学习发展创造了优质环境。
三、意义审视思考
高新双语学校“乐化教育”模式的实施,通过学校的基础义务教育,由点到面逐渐铺开并得到社会对音乐及艺术教育的关注和认可,值得音乐教育者、教师及管理层的重视和思考。
“乐化教育”模式在实践《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过程中,遵循其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地制宜,摸索出了适合本校的教学思路,把美育的学习教育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道德品质。该模式的实施证明了音乐艺术教育相比单纯文化课教学更具有积极意义,印证了其对于健全人格培养的社会作用。
同样,该模式也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学科提供了新思路、新思想。作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校长、立德树人政策的引领人,从实际行动出发,以朴素的方式为基础教育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深入践行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五育”举措,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增强美育熏陶,为适应于本校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找到方向,也提示了各校上层建筑指导与监督自上而下推行教育模式上的思考,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最后,在此理念下,各高师院校每年培育出的大批教育工作者,在高师阶段高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否为考核未来教师的唯一标准,也值得全体音乐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探究,是否应重新审视过去全科教师的积极意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再添新意义。
四、结语
在国家提出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高新双语学校的乐化教育模式,从借鉴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入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全方位、多层次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达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此教学模式是许多中小学可以学习、研究、研讨的一种可行性教学思路,在此思路引领下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及本校学生特点的音乐教育方式及道路,将提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拓宽学生各类艺术实践课程作为重点,更好地落实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实践中探索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最终实现美育育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周大风.音乐教育改革刍议[J].人民音乐,1985(10):48.
[3]罗迪.中小学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的传承[J].黄河之声,2019(15):98.
作者简介:王泓允(1995—),女,汉族,山东潍坊,本科,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方向。
【关键词】义务教育;课程模式;传统文化;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127-03
【本文著录格式】王泓允.“乐化教育”课程模式与价值探究 ——潍坊高新双语学校音乐基础教育启示[J].北方音乐,2020,06(11):127-129.
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进入重要时期,学校音乐教育已经成为美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随着两次课程改革(2001年与2011年)的实施,音乐教育作为重要的美育内容,在国内掀起了探索、改革音乐课程的热潮。山东潍坊高新双语学校(以下简称高新双语学校)就是实施乐化教育促进美育德育的典范。该校以“全天生活皆教育”为办学理念,以“乐化教育”模式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主线,以器乐学习为切入点,让师生共同掌握音乐技能,以此达到艺术熏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形成了教学相长、相互促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该模式的实施运行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教学活力,营造了学习氛围,形成了校内本体、教师、学生三方之间良性互動和共享共建。笔者通过对该校的调研,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模式及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一、“乐化教育”课程模式概况
2007年以来,高新双语学校一直致力于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校长袁月娥深受《荀子·乐论》中“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的思想启发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围绕学校办学宗旨,带领全校教职工展开一场音乐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三方影响的“头脑风暴”研讨大会,对音乐的功能性进行理论学习与认知,从源头上提高学校对音乐的重视。达成共识后,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强音乐学科的专业师资力量,拓展多样化的音乐教育形式,全方位提升学校音乐氛围。
(一)“乐化教育”课程模式基本理念
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01年版)》(以下简称为“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高新双语学校通过对课标的深刻解读,旨在在学生“三观”形成的初期运用音乐学科独特的教育形式与作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种下优秀道德品质的种子,达到由“教人”归至“育人”的最终目标。该校提出“全天生活皆教育”的办学理念,并围绕学校受教群体的具体特点,意在将“乐”的内涵凝炼为“乐”(音乐)和“乐”(快乐)的集合体,使音乐渗透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师生在快乐中提升音乐素养,在音乐中提升生命质量,最终达到“以美育人,以乐化人”的教育效果。
(二)“乐化教育”课程模式设置
高新双语学校“乐化教育”课程模式设置方式囊括了多个层面,本着“全天化教育”的办学理念,无缝隙覆盖师生共建,在完成国家中小学音乐课程教材的前提下,从三方面入手对“乐化教育”进行了诠释和实施。
1.在课堂,该校不仅将音乐教育融入音乐课堂本体当中,更是与其他文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首先是音乐学科课堂本体,该校在完成国家要求的教学任务基础上,另外选取教师及学生普遍喜爱并易于学习和掌握的乐器——葫芦丝作为全体学生音乐学习的最初切入点,使广大师生在学习中享受,在享受中学习;其次,将其他文化学科与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使文化课教师尝试将音乐教育引进各科课堂,打破原有主课课堂形式单一的困境,用音乐所具备调节情绪的功能以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及兴趣,使音乐学科与其他各科目之间进行更好的交叉融合。
2.在课外,该校主要通过“民乐团”“艺术节”“选修课程”等一系列活动为平台,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乐化教育”。
“民乐团”:高新双语学校成立两个民族乐团,以每位教师、每位同学人手一件乐器为基础,分别组建教师民乐团及学生民乐团,每学期安排两次以上展示活动,一年进行一次大型演出,拉动师生音乐学习积极性,增强全校师生团结合作能力与凝聚力。
“艺术节”:学校以“六一国际儿童节展演”为主要平台,采取班级和级部分别展演的方式登台亮相,相互竞赛,评比促进,从中选拔优秀节目进行多次展示。这种组织形式使个层面学生都得到展示机会,使差异的个体都得到锻炼,使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会每个人的不同之处,打破了单独以文化课成绩“论英雄”的陈旧观念,逐渐形成互相尊重、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团结氛围。
“选修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艺术综合修养,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该校增设了如古琴课程、扬琴课程、合唱课程、书法课程、衍纸课程、烙画课程、素描课程、茶艺课程、3D打印课程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每科课程单独设立教室,外聘专业教师定期授课(授课周期以每周为单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视野。
3.在校园,学校重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将音乐及相关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建设了“文化走廊”,学校将有关音乐的相关知识采用图示、展板、卡通等不同的方式形式,展挂在学生随处可见的位置,如在教室走廊两侧墙壁展示古代八音、《乐论》等经典;在楼梯台阶、扶手展示《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供学生随时诵读和感悟,形成了处处学习、随时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模式价值探究
自古以来,音乐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便将音乐列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个人修养的高低通过音乐修养来体现、来诠释。由此可见,音乐的教化作用早已为历史所记录。音乐在具有修心功能的同时,同样具备修身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音乐首先是不良情绪的缓解和调和剂。《晋书·乐志》中就有这样的阐述:“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可见,通过音乐的学习与欣赏不但影响改变人的情绪、性格,而且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整体素养。同时,对音乐作品的聆听、对音乐技能的训练,能够增强学习者的反应能力、专注力,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准确性、敏锐性,使其对于音乐以外的其它学科的感知能力也相应增加,如在音乐理论学习、器乐合奏过程中,可提高在学习者的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多元智能中其他智能的活力。高新双语学校自2007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礼修外,乐修内,礼乐齐备,内外兼修”的教育之路,在乐化教育模式下,历经不断探索和长期教学实践,学生、教师及学校均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全面提升。
1.“乐化教育”模式下,通过多形式、多层面的校园课堂课间艺术活动,使音乐学科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在学校得到全面提高。运用“音乐”的学科特性,让学生的艺术修养以适合其年龄特性的方式,在小学阶段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充分的提升,开拓思维、锻炼如团结协作的社交能力,最终达到以“音乐”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目的。
高新双语学校一名六年级的学生,由于文化课成绩不佳,缺乏自信,对学习始终提不起兴趣。在学校民乐团训练中,教师却发现该生对二胡的练习异常热爱,不仅能做到乐团训练高度专注,在家中练习也不需要家长督促。由于二胡演奏的优异成绩,该生慢慢找到了“优等生”的感觉,在音乐课堂上能够积极做表率、做示范,之后担任了学生民乐团二胡声部的首席,有一个更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学习二胡、参加民乐团活动,不但没有影響其文化课程的学习,反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成绩得到明显提升。学生家长认为孩子找到了学习的乐趣,音乐学习这种形式敲开了她的心灵大门。“乐化教育”模式的实施促进了家长及学生对艺术学科的关爱,通过音乐热爱艺术、通过艺术热爱生活已经成为学生家长的共识。
2.乐化教育模式的实施,对教师队伍的音乐艺术素养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经过系统音乐教育的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师数量仍然偏少,其他文化课教师对于音乐等艺术学科的认识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存有偏见。高新双语学校“乐化教育”模式的实施,使全校教师音乐素养得到整体提升,大多数非音乐专业的文化课老师都能够对低年级学生在民族器乐方面的学习进行简单指导,直接丰富了学校的音乐教育师资源泉,为学校乐化教育的深入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师资基础,实现了“乐化教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该模式的影响下,非音乐专业的其他文化课教师,从另一个新的视角感受音乐学科的辅助力量,在课余时间环绕在校园中的琴声、歌声,为教师单调地教学生活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干劲儿,使教师通过艺术活动为教学压力找到正确的释放途径,在音乐的环境中师生互为师长、互相理解,使师生关系融洽并产生良性循环。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们由同事关系变成了同学关系,加大相互间深入交流的机会,克服职业倦怠,拓宽教育视野。由点及面的辐射效应由此波及到市区甚至各省市其他学校及教师,对于艺术学科的教育意义和作用进行重新认识思考。
3.学校办学模式的不断丰富和理念转换,有效推动了管理层和教师队伍对音乐教育作用的认知。“乐化教育”是把音乐教育融入基础教育的探索实践,是建设鲜明特色学校的“试验田”,使学校逐渐找准自身定位,促进办学理念和实践的不断成熟,也间接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力,同时也是推动师德修养、专业素养、人生境界再度提升和飞跃良好平台,团队合作、奉献敬业和争先创优意识已经扎根于教师心里,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活力得到激发,学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理念得到彰显。同时,“乐化教育”加强了家校联系,减少了家校矛盾,使学校、教师与家长获得了良性互动,形成了共生、共建、共成长的良好社会教育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学习发展创造了优质环境。
三、意义审视思考
高新双语学校“乐化教育”模式的实施,通过学校的基础义务教育,由点到面逐渐铺开并得到社会对音乐及艺术教育的关注和认可,值得音乐教育者、教师及管理层的重视和思考。
“乐化教育”模式在实践《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过程中,遵循其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地制宜,摸索出了适合本校的教学思路,把美育的学习教育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道德品质。该模式的实施证明了音乐艺术教育相比单纯文化课教学更具有积极意义,印证了其对于健全人格培养的社会作用。
同样,该模式也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学科提供了新思路、新思想。作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校长、立德树人政策的引领人,从实际行动出发,以朴素的方式为基础教育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深入践行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五育”举措,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增强美育熏陶,为适应于本校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找到方向,也提示了各校上层建筑指导与监督自上而下推行教育模式上的思考,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最后,在此理念下,各高师院校每年培育出的大批教育工作者,在高师阶段高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否为考核未来教师的唯一标准,也值得全体音乐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探究,是否应重新审视过去全科教师的积极意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再添新意义。
四、结语
在国家提出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高新双语学校的乐化教育模式,从借鉴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入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全方位、多层次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达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此教学模式是许多中小学可以学习、研究、研讨的一种可行性教学思路,在此思路引领下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及本校学生特点的音乐教育方式及道路,将提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拓宽学生各类艺术实践课程作为重点,更好地落实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实践中探索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最终实现美育育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周大风.音乐教育改革刍议[J].人民音乐,1985(10):48.
[3]罗迪.中小学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的传承[J].黄河之声,2019(15):98.
作者简介:王泓允(1995—),女,汉族,山东潍坊,本科,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