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一提到成长教师们马上就会想到“公开课”。因为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公开课”是让一个人快速成名的最佳捷径,无数优秀教师的成长已经成为有力的佐证。为了能让自己尽快成长、成名,更多地得到别人的关注与认可,我们的很多教师也都争相执教各种类别、层次的“公开课”,仿佛只有执教过“公开课”之后,才算是真正成长。为了能上好“公开课”,我们的教师也可谓煞费苦心:不惜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课前反复排练,精雕细琢……经过如此细致的准备,这样的“公开课”也确实受到了参与听课的专家、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我们的教师也因此而光芒万丈,得到了各种应有的荣誉。可是,“公开课”结束后,当教师再次回到自己的常规课堂,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授课的水平并没有得到飞速的提升,而是和“公开课”之前相差不大,甚至是更糟。面对这一结果,我们的教师也总是一脸的疑惑,之前自己一次次煞费苦心的演练怎么就换不来“理想结果”呢?直到最近偶然读到一篇短文,笔者才幡然醒悟。
南美洲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卷柏。说它奇特,是因为它会走。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足时,它就会自己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蜷缩成一个圆球状,只要稍有一点儿风,它就会随风在地面上滚动。一旦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圆球就会迅速打开,根重新钻到土壤里,暂时安居下来。当水分又一次不足时,它会继续游走寻找充足的水源。难道卷柏不走就生存不了吗?为此,一位植物学家对卷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挡板圈出一片空地,把一株游走的卷柏放入空地中水分最充足处。不久,卷柏便扎根生存下来。几天后,当这处空地水分减少时,卷柏便抽出根须,卷起身子准备换地方。可实验者并不理会准备游走的卷柏,并隔绝一切可能将它移走的条件。不久,实验者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卷柏又重新扎根生存在那里,而且在几次将根拔出,几次又动不了的情况下,便再也不动了。实验者还发现,此时卷柏的根已深深扎入泥土,而且长势比任何一段时间都好,可能是它发现了扎根越深,水分就越充足。
读罢这则故事,笔者深受触动。唯有根茎扎得深,才有日后的枝繁叶茂。这是卷柏的经验。其实,我们教师的教学工作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拥有高超、精湛的教学技艺,能娴熟驾驭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梦想。然而这些技艺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更不是仅凭执教一两节“公开课”就能成就的。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沉积过程,需要我们教师耐得住寂寞,长期扎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才能切实领会并掌握其中的奥妙,进而最终实现自己质的飞跃。纵观许多专家学者的成长经历,哪一位不是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积淀着汗水,耗着十年磨一剑的心血,才最终成为名师、大家的?
首先,我们要学会力戒浮躁,踏实做事。古人云:“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有了浮躁心理,我们就容易贪图虚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自然也就坐不住了,更不用说沉下心来研究什么教材、钻研什么教法了。为了让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失败,尽早做出不凡的成绩,我们很多教师就会改走“捷径”,不去深入课堂研究教学而是到处拉关系,争相参加一些所谓的“公开课比赛”抑或是“优质课比赛”,总是期望通过自己的一两次授课比赛,就实现业务的飞速提升,“一赛成名”。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天真的,须知教师的成长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是需要靠长久的阅读才能积累起来的,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则更需要靠一次次的课堂实践来练就。而这一切又都需要时间来积淀,因此我们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要切实戒除浮躁心理,耐守住寂寞,踏实本分地做事。
其次,我们还要扎根课堂,不断地探索、研究、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面有一个小故事:一天,教育局的领导前来视察工作,临时决定听一节历史课。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课后,听课的老师与领导啧啧称赞。有人问:“您的课讲得这么好,肯定用了不少的时间去准备。请问您用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节课?”这位教师微笑着答道:“每一节课,我都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的。具体到这一节课,我用了15分钟。”试想,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位教师如果不是扎根课堂,潜心钻研业务,踏踏实实地为自己打牢根基,能拥有如此精湛的教学技艺吗?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应该立足自身课堂,埋头苦练潜修“内功”:精心准备每一堂课,静心批改每一本作业,潜心钻研教材、设计教法。要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要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在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中不断探求、总结教育教学规律,逐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一点一滴地积累形成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我们教师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艺,逐步成长,走向成功。
最后,要想实现专业成长,我们还必须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所以,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我们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在不断的反思中,及时正确地审视自我,及时查找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进而不断优化并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慢慢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磨炼和沉淀。只有沉下心来,耐住寂寞,深深地扎根课堂,当自己的根须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实现成长的美丽蝶变。
南美洲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卷柏。说它奇特,是因为它会走。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足时,它就会自己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蜷缩成一个圆球状,只要稍有一点儿风,它就会随风在地面上滚动。一旦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圆球就会迅速打开,根重新钻到土壤里,暂时安居下来。当水分又一次不足时,它会继续游走寻找充足的水源。难道卷柏不走就生存不了吗?为此,一位植物学家对卷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挡板圈出一片空地,把一株游走的卷柏放入空地中水分最充足处。不久,卷柏便扎根生存下来。几天后,当这处空地水分减少时,卷柏便抽出根须,卷起身子准备换地方。可实验者并不理会准备游走的卷柏,并隔绝一切可能将它移走的条件。不久,实验者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卷柏又重新扎根生存在那里,而且在几次将根拔出,几次又动不了的情况下,便再也不动了。实验者还发现,此时卷柏的根已深深扎入泥土,而且长势比任何一段时间都好,可能是它发现了扎根越深,水分就越充足。
读罢这则故事,笔者深受触动。唯有根茎扎得深,才有日后的枝繁叶茂。这是卷柏的经验。其实,我们教师的教学工作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拥有高超、精湛的教学技艺,能娴熟驾驭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梦想。然而这些技艺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更不是仅凭执教一两节“公开课”就能成就的。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沉积过程,需要我们教师耐得住寂寞,长期扎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才能切实领会并掌握其中的奥妙,进而最终实现自己质的飞跃。纵观许多专家学者的成长经历,哪一位不是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积淀着汗水,耗着十年磨一剑的心血,才最终成为名师、大家的?
首先,我们要学会力戒浮躁,踏实做事。古人云:“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有了浮躁心理,我们就容易贪图虚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自然也就坐不住了,更不用说沉下心来研究什么教材、钻研什么教法了。为了让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失败,尽早做出不凡的成绩,我们很多教师就会改走“捷径”,不去深入课堂研究教学而是到处拉关系,争相参加一些所谓的“公开课比赛”抑或是“优质课比赛”,总是期望通过自己的一两次授课比赛,就实现业务的飞速提升,“一赛成名”。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天真的,须知教师的成长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是需要靠长久的阅读才能积累起来的,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则更需要靠一次次的课堂实践来练就。而这一切又都需要时间来积淀,因此我们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要切实戒除浮躁心理,耐守住寂寞,踏实本分地做事。
其次,我们还要扎根课堂,不断地探索、研究、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面有一个小故事:一天,教育局的领导前来视察工作,临时决定听一节历史课。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课后,听课的老师与领导啧啧称赞。有人问:“您的课讲得这么好,肯定用了不少的时间去准备。请问您用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节课?”这位教师微笑着答道:“每一节课,我都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的。具体到这一节课,我用了15分钟。”试想,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位教师如果不是扎根课堂,潜心钻研业务,踏踏实实地为自己打牢根基,能拥有如此精湛的教学技艺吗?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应该立足自身课堂,埋头苦练潜修“内功”:精心准备每一堂课,静心批改每一本作业,潜心钻研教材、设计教法。要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要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在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中不断探求、总结教育教学规律,逐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一点一滴地积累形成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我们教师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艺,逐步成长,走向成功。
最后,要想实现专业成长,我们还必须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所以,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我们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在不断的反思中,及时正确地审视自我,及时查找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进而不断优化并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慢慢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磨炼和沉淀。只有沉下心来,耐住寂寞,深深地扎根课堂,当自己的根须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实现成长的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