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从高中毕业不久进入绍兴县第二纺织厂工艺技术部门;
1989年,作为第一设计者创作的“抗静电涤纶仿毛织物”被绍兴市科技部门评为行业三等奖;
1994年,考取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攻读机械专业;
1996年,学成毕业,在中亚边境等地金属贸易;
1999年,重操纺织旧业,成为设计师、业务员;
2006年,成立水乡纺织品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
2010年,亲自设计的“弹力仿真丝烂花绉”面料在第一届绍兴县纺织面料与花样原创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
2011年,作品“色织剪花烫晶布”再次获得大赛面料组金奖,领取绍兴县纺织史上最重量级的10万元奖金。
参看马金星的简历,不算辉煌,却也足够丰富多彩。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绍兴县华舍人,从高中毕业第一次踏入纺织行业,之后出国,换行,最终又回到老路。出身于纺织世家的他,将这份经历视做一种回归。
从1986年正式开始工作,除去中间的5年,到如今,马金星在纺织行业已有20余年的时间,看着中国轻纺城从一条小小的贸易街,发展成了如今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原料贸易市场,土生土长的他也多了一分感叹。
峰回路转 缘自纺城
“绍兴县的纺织产业,最初的发源其实就在华舍和安昌一带,作为华舍人,早在我的父辈开始,家里就从事纺织行业,我的小叔就担任过当时华舍绸厂厂长。所以,高中一毕业,我也继承了父辈的旧业,开始在当时的绍兴县第二纺织厂工作,经过几年的锻炼,1989年,我和厂里同事合作开发的‘抗静电涤纶仿毛织物’还获了奖。”如今的马金星已到近知天命的年纪,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对柯桥土地的纺织行业发展比别人多了许多了解。
马金星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的绍兴轻纺市场也就是之后的中国轻纺城还只是一条小小的贸易街道,从如今的坯布市场往金柯桥大道一路往南到柯桥镇上,沿途的国贸中心、世贸中心、万国中心都还是大片田野。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厂里为了贸易的需要,特别配了一辆进口的桑塔纳轿车,很多人都惊奇不已,因为到厂里没有通公路,只好在国道边上专门租了一个仓库停车。那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才刚刚起步,汽车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完全是一件新鲜事物,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汽车之类的现代交通在柯桥开始变得普遍。
说到交通,马金星对当时轻纺市场“船载布”的岁月也记忆犹新。“当时的交通不便,很多生意人来买卖货品都需要坐船来往,很多船家都靠拉布赚钱,拉载的布匹一毛钱一米,好的时候拉一趟能赚到200块钱,在那个年代来说很不得了。”
在第二纺织厂工作8年,马金星看着柯桥纺织事业的逐步崛起,与此同时,对自己的事业他也开始有了变化。1994年,通过自己的努力,他考取了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机械专业,成为当时柯桥不多见的留洋生。当时的出国留学远没有现在如此简单,除了考试的难度,学习的费用也是许多人无法负担的,“当时我的年薪是2万多,出国两年多,花销一共是7万元左右,在当时的柯桥可以买下一间门市部,等于把我之前的积蓄花掉了大半。”趁着年轻走出去见识见识,学习一门手艺为将来打基础,这么简单的想法是彼时马金星毅然走出国门的动力,也成为他难得的经历。
马金星1966年出生,在新加坡两年多学成归来,年过30的他又跟人做起了金属生意,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边境一带,采购铝制品,然而,没过两年,因为中亚国家对金属的限制出口,马金星的生意开始走向萧条。与此同时,中国轻纺城却正走在发展的高速路上,贸易前景空前优越,此消彼长,怀揣着对这一祖传行业的信心,中断5年多,他又重操旧业,这一走又是十多年。
让纺城面料更加时尚
搬迁新址、设计面料、参加评选、准备展会……这些天,马金星忙得不亦乐乎,迎接暑期过后9月纺织旺季的到来。如今他名下的水乡纺织品年贸易额逾1000万元,在中国轻纺城数以万计的纺织企业中并不显眼,但作为两届面料设计金奖的获得者,马金星却是实实在在的明星设计师,2013年新一届的面料花型设计大赛,水乡纺织和马金星个人挑选了五块面料进行参选,其中四块入围评奖阶段。
80%的获奖概率,印证了马金星与他的水乡纺织在面料创意领域的实力,但在他看来,除了办公室里陈列的一叠奖状,如何通过时尚面料的评选更好地发展高端纺织面料产业才是设计大赛真正的意义。“得奖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坦白讲,得奖的面料往往加入了更多时尚创新的元素,但这不一定就会受到普通人群的青睐,也不一定会畅销。参选、评奖、获奖,每一年评比,对于中国轻纺城来说最重要的目的是营造创意的氛围,对我们来说是为了激发自身的设计研发动力,提高影响力,让创意真正成为产值。”
9月底,马金星又将赶赴香港参加展会,每一年的交流学习都是他必不可少的。“纺织品是时尚产业,并不要求作品本身有多昂贵,有时候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创意,面料设计要让人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马金星这样描述纺织品设计。要创新,就要另辟蹊径,优势仅仅需要一个点子。
1989年,作为第一设计者创作的“抗静电涤纶仿毛织物”被绍兴市科技部门评为行业三等奖;
1994年,考取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攻读机械专业;
1996年,学成毕业,在中亚边境等地金属贸易;
1999年,重操纺织旧业,成为设计师、业务员;
2006年,成立水乡纺织品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
2010年,亲自设计的“弹力仿真丝烂花绉”面料在第一届绍兴县纺织面料与花样原创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
2011年,作品“色织剪花烫晶布”再次获得大赛面料组金奖,领取绍兴县纺织史上最重量级的10万元奖金。
参看马金星的简历,不算辉煌,却也足够丰富多彩。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绍兴县华舍人,从高中毕业第一次踏入纺织行业,之后出国,换行,最终又回到老路。出身于纺织世家的他,将这份经历视做一种回归。
从1986年正式开始工作,除去中间的5年,到如今,马金星在纺织行业已有20余年的时间,看着中国轻纺城从一条小小的贸易街,发展成了如今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原料贸易市场,土生土长的他也多了一分感叹。
峰回路转 缘自纺城
“绍兴县的纺织产业,最初的发源其实就在华舍和安昌一带,作为华舍人,早在我的父辈开始,家里就从事纺织行业,我的小叔就担任过当时华舍绸厂厂长。所以,高中一毕业,我也继承了父辈的旧业,开始在当时的绍兴县第二纺织厂工作,经过几年的锻炼,1989年,我和厂里同事合作开发的‘抗静电涤纶仿毛织物’还获了奖。”如今的马金星已到近知天命的年纪,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对柯桥土地的纺织行业发展比别人多了许多了解。
马金星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的绍兴轻纺市场也就是之后的中国轻纺城还只是一条小小的贸易街道,从如今的坯布市场往金柯桥大道一路往南到柯桥镇上,沿途的国贸中心、世贸中心、万国中心都还是大片田野。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厂里为了贸易的需要,特别配了一辆进口的桑塔纳轿车,很多人都惊奇不已,因为到厂里没有通公路,只好在国道边上专门租了一个仓库停车。那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才刚刚起步,汽车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完全是一件新鲜事物,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汽车之类的现代交通在柯桥开始变得普遍。
说到交通,马金星对当时轻纺市场“船载布”的岁月也记忆犹新。“当时的交通不便,很多生意人来买卖货品都需要坐船来往,很多船家都靠拉布赚钱,拉载的布匹一毛钱一米,好的时候拉一趟能赚到200块钱,在那个年代来说很不得了。”
在第二纺织厂工作8年,马金星看着柯桥纺织事业的逐步崛起,与此同时,对自己的事业他也开始有了变化。1994年,通过自己的努力,他考取了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机械专业,成为当时柯桥不多见的留洋生。当时的出国留学远没有现在如此简单,除了考试的难度,学习的费用也是许多人无法负担的,“当时我的年薪是2万多,出国两年多,花销一共是7万元左右,在当时的柯桥可以买下一间门市部,等于把我之前的积蓄花掉了大半。”趁着年轻走出去见识见识,学习一门手艺为将来打基础,这么简单的想法是彼时马金星毅然走出国门的动力,也成为他难得的经历。
马金星1966年出生,在新加坡两年多学成归来,年过30的他又跟人做起了金属生意,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边境一带,采购铝制品,然而,没过两年,因为中亚国家对金属的限制出口,马金星的生意开始走向萧条。与此同时,中国轻纺城却正走在发展的高速路上,贸易前景空前优越,此消彼长,怀揣着对这一祖传行业的信心,中断5年多,他又重操旧业,这一走又是十多年。
让纺城面料更加时尚
搬迁新址、设计面料、参加评选、准备展会……这些天,马金星忙得不亦乐乎,迎接暑期过后9月纺织旺季的到来。如今他名下的水乡纺织品年贸易额逾1000万元,在中国轻纺城数以万计的纺织企业中并不显眼,但作为两届面料设计金奖的获得者,马金星却是实实在在的明星设计师,2013年新一届的面料花型设计大赛,水乡纺织和马金星个人挑选了五块面料进行参选,其中四块入围评奖阶段。
80%的获奖概率,印证了马金星与他的水乡纺织在面料创意领域的实力,但在他看来,除了办公室里陈列的一叠奖状,如何通过时尚面料的评选更好地发展高端纺织面料产业才是设计大赛真正的意义。“得奖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坦白讲,得奖的面料往往加入了更多时尚创新的元素,但这不一定就会受到普通人群的青睐,也不一定会畅销。参选、评奖、获奖,每一年评比,对于中国轻纺城来说最重要的目的是营造创意的氛围,对我们来说是为了激发自身的设计研发动力,提高影响力,让创意真正成为产值。”
9月底,马金星又将赶赴香港参加展会,每一年的交流学习都是他必不可少的。“纺织品是时尚产业,并不要求作品本身有多昂贵,有时候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创意,面料设计要让人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马金星这样描述纺织品设计。要创新,就要另辟蹊径,优势仅仅需要一个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