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大撤退”六十年

来源 :小哥白尼·军事科学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f19860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0年5月26日,敦刻尔克的海岸线,上密密麻麻的人群在骚动着,40万的英法士兵在这里集结,等待着命运的下一步指示。
   在夜晚来临前,英国海军部宣布开始实施“发电机”计划。当天夜里,第一批军人被载回了英国,一场二战期间最大的逃亡行动正式开始。
   撤退命令
   1940年5月218,40万英法联军被德军的装甲部队逼退至法国北部的狭小地带,只留下敦刻尔克的小港口可以撒退。陆上,德军的装甲部队在步步逼近;空中,德军的轰炸机络绎不绝。形势危急,英法联军的防线快速崩溃。为了保全战斗力量,在几天后,英国海军部下达撒退命令,“发电机”计划正式启动,这也就是二战史,上最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撒退”行动。
   平民英雄
   行动之初,英军的计划是要尽全力撤回至少45000名士兵。1艘防空巡洋舰、39艘驱逐舰,以及几十艘小型军舰被派往战场。意外的是,虽然德军的空袭连续不断,装甲部队却停止了进攻的步伐,这不仅大大减少了英法士兵的伤亡人数,还多出了救援时间。英军借此机会,快速在国内征调民间的小型船只,全民一起行动。最终统计,在赶去救援军队的船只中,英国的船约有700艘,加上同盟国的船只一共有860艘。
   不能称之为胜利的胜利
   截止6月4日,当最后一批船只将撤退的士兵接回英国时,英国海军部发表声明说,“发电机”计划正式完成。至此,33万多的英法士兵成功撒退,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这一天,丘吉尔发表针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演讲,这次演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演讲之一,也被丘吉尔收录进了自己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系列丛书中。翻到下一页,看看丘吉尔演讲的其中一部分,也是最闻名于世的部分。
   我们一定要小心,这次的援救行动不能称之为胜利。撤退从来都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途径。可是,要知道一点,这次的救援行动却预示着胜利。这次的胜利是空军取得的。很多回国的兵士说,没有看到空军展开任何行动。空军在掩护部队撤离的时候,对敌人的轰炸机进行的攻击是常有掩护性质的,而兵士们却只看到了敌军的飞机。他们小看了空军在这次战斗中的作用。我曾听过很多人谈论起这件事情。我之所以要谈论一下这个跑题的话题,也是因为如此。这件事情我必须要让你们知道。
   这次的战争对于英国和德国的空军来说,都是一次考试。德国发起空袭的主要目标就是阻止我们从海岸撤离的计划,把我们聚集在那里的大量船只击沉。此外,他们还有更深一层的目的,你们能猜到吗?除了这个目的以外,综合整个战局来看,他们对从更大方面来看的军事作战和军事意义还有什么更进一步的企图呢?他们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可惜失败了。他们在执行计划的时候,遭遇了失败。陆军在我们的指挥下撤离了。相对于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损失来看,我们给他们造成的损失要多上四倍有余。……相对千他们现在正面对的敌人来说,我们的各型号的战机和飞行人员,全部比他们的优秀,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实。
   在英伦的空中抵抗海外的袭击对我们来说,要更加有利。当我们说出这一点的时候,我应该强调,从这些事实中,我我到了一个绝对可信的論断。根据这个论断,我们制定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又能保证绝不失败的方法。对于这些年轻的飞行人员,我表示深深的敬重。当时,在上千辆装甲车的攻击下,作战能力高超的法国陆军有大部分都溃败了。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上千名飞行人员的能力和忠诫值决定着文明的事业有没有希望得到保护吗?
   我们听人说,关于入侵英伦三岛的问题,希特勒先生自有安排。以前,很多人也如此掂量过。在布洛涅,拿破仑率领着他的大军,驾驶着他的平底船,在那里驻扎了一年。之后有人告诉他:“在英国那里,杂草丛生,十分厉害。”英国远征军回到国内之后,英国的这种杂草理所应当地变多了。
   相对于我们在这次战争或者上次大战中来说,我们现在在英国本土上的兵力数量要多得多。要想抵御敌人入侵英国本土,上述这一条件无疑是有利的。但是,不能再这样了。我们不能总是防御,我们应该对盟国负责。我们要重新组建英国远征军,让他们继续由勇敢的总司令戈特勋爵率领。这些都正在部署。可是我们要保证,近期内在本土上组织的防御战必须要达到优越的水平。一能保证投入的最少的兵力的安全,二能在作战过程中挖掘出战斗的潜能。关于这方面的工作,我们正在安排中。
   欧洲的大部分领地,以及很多著名的古国都已经沦陷,或者正在沦陷,尽管他们都处在秘密警察和纳粹党等恶俗势力的统治之下,我们也决不能犹豫,决不能丧失信心。我们肯定会在战争中坚持到底。我们作战的战场在法国、海上和大洋中,以后,我们会越来越有信心和能力在空中的战场作战。为了保卫本土,我们宁愿牺牲一切。海岸上、敌军的登陆点、田野中、街头巷尾、大山中,这些都是我们跟敌人战斗的战场。我们不会投降。就算岛国的一部分已经屈服,或陷入困境(当然我不相信会有这种状况发生),我们远在海外的人民,也会继续战斗。英国的船舰和武装力量会保护他们。当上帝认为时机成熟了,那么我们的新大陆会用尽一切的办法,拼尽全力,去挽救那个旧大陆,让那里的人们得以解放。
  ——摘自丘吉尔的著作《第次世界大战回忆录3:法国的沦陷》
其他文献
(公元1127-1279年)  科技经济最发达的封建王朝  都城:临安  人口:約1.4亿  南宋是北宋的延续,是赵构南下建立的王朝。南宋一直受到北方金国的威胁,在抗金的同时,不断讲和。这段历史中涌现出许多像岳飞、韩世忠这样的抗金英雄。后来蒙古崛起,相继灭了西辽、西夏,联合南宋灭掉了金国。之后,蒙古军队调转枪头南下,灭了南宋。  南宋和北宋一样武备松弛,总受人欺负,但南宋却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和经济较
期刊
上网聊天的时候,你喜不喜欢发一些搞怪逗趣的表情?据统计,在苹果系统的聊天表情中,“翻白眼”特别受欢迎,连续几年进入人气榜前十名。你知道吗?在中国,翻白眼可是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古时候有几位名人,他们的白眼翻出了水平,翻出了风格,因此名垂青史。如果他们生活在现在,肯定會被做成“表情包”吧!  段子一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应该是翻白眼的开宗立派之人。某年,阮籍的母亲去世,很多人前来吊唁,其中有个
期刊
猎豹守机场   在南非,很多空军基地都建在丛林深处,紧邻野生动物保护区。羚羊、疣猪、野兔……这些不速之客时常会光顾飞行跑道,稍不留神就会引发严重的飞行事故。   基地位置偏僻,聘请大批守卫不太现实。负责人脑洞大开,请了几头猎豹来坐镇。果然,自从猎豹卫兵走马上任,就再也没有小动物敢靠近机场了。然而,獵豹卫兵的“同事关系”似乎有些紧张。有一次,在马哈多空军基地,名女军官脱离大部队,偷偷给两位猎豹卫兵拍
期刊
1.无所不在的紫色帽子女孩  天气阴冷,风雨潇潇。放学后,齐娜和山德走出地铁站,撑起雨伞,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在回家的路上。这几条街表面上看来与往常没什么不一样,可书包里装满了作业,让齐娜心情沉重。山德也在為今天输掉球赛而难过。  “要不要吃点心?”齐娜摸了摸口袋里的零钱,也许吃点东西有助于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案件上。  喝下一杯热可可,齐娜感觉舒服了很多。山德拿起一块司康饼,在上面涂满了奶油和果酱。
期刊
比起寻常人家,被养在宫廷里的宠物们更是备受呵护,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怎么爱马都不嫌多  早在春秋时期,也就是距今2600多年前,那时候距离秦始皇统一全国还有300多年,各地的诸侯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其中较厉害的五位君王,我们称其为“春秋五霸”。楚庄王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是楚国的国君。  由于常年征战,楚庄王特别喜爱自己的几匹战马,生怕照顾不周。
期刊
紧随山东舰的脚步,055型万吨大驱挟雷霆万钧之势,乘风破浪而来。2020年1月12日,055型首舰南昌舰入列,航母编队迎来了顶级的“带刀护卫”。055型是军迷心中的梦幻战舰,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全球瞩目。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位偶像大驱到底牛在哪里。  吨位就是战斗力  驱逐舰家族英才济济,但是,有实力加上“万吨”两个字的屈指可数。055型的满载排水量为12500吨,在“大驱圈”名列前茅。对舰艇来说
期刊
战斗陷人要局,特战队预备使用隐形降落伞突人敌后。   A:不愧是隐形降落伞,我连一朵伞花都没有看到。   B:据说伞包打开后就会自动隐形。这样,咱们就不会被敌人射成筛子啦。   C:你们没看到伞花,不是降落伞能隐形,而是因为,伞包根本没打开!   (陕西姚乐宸)   空降兵来到“魔岛”跳伞,这里的环境十分恶劣,只有少数人能活着回去。   A:如果不小心跳进草丛,会被毒蛇围攻。   B:如果不小心跳
期刊
绘图/西葛西造舰   第一次世界天战时期由于炮弹制造工艺不佳,产生了许多“哑弹”这些家伙胳膊肘朝外拐,不杀敌就算了保还常常误伤自己入为了对付这些“烏龙弹”英军派出一队“武器审查员”上前线拆弹这就是世界第一支拆弹部队,为了封印死亡冲击波,拆弹部队在行动!   汽车炸弹   恐怖分子利用汽车的普遍性与机动性,将爆炸物隐藏在车上。使用时,只需把车停在路边,或开车冲过防护线,就能在逼近目标时引爆,汽车爆炸
期刊
二戰名将——孙立人(下)
期刊
一提起印度航母,大家总能会心一笑,除了已退役的二战古董“维拉特”号,被拆了炼钢造摩托的老“维克兰特“号,以及工期拖了15年还没法交付的新“维克兰特”号,目前只剩"超日王"号(也被译作“维克拉玛蒂亚”号)还在服役。但就是这么一艘硕果仅存的航母,还整天麻烦缠身,笑料不断……   查“祖籍”,在苏联   “超日王”号航母其实并非土生土长的印度船,它的前身是苏联“基辅”级重型载机巡洋舰的4号舰“戈尔什科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