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多,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我校针对留守生存在的问题,开展“小小向日葵”阳光教育系列活动,旨在让留守儿童“享受”快乐的童年,“留守不遗憾,留守不孤独”,同时让留守儿童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下面谈谈几点做法与感悟。
一、现状调查与启示
我校在校生308人,其中留守儿童218人,占近六成。据调查,“不快乐”是所有留守孩子的一个通病。如我校六年级的一位留守孩子在日记中写道:“妈妈走了,把温馨也带走了。妈妈,自从您走后,我觉得家里的一切都变了,即使离家很近,也觉得很遥远。每次放学回家,我都会习惯地叫上一声‘妈’。这时,屋里没有任何声音,就像一个空荡荡的山谷。放下书包,走进厨房,看不到您为我做饭的背影,听不到那锅与铲相碰的声音,也闻不到饭菜的香味。我唯一能看到的是锅里的碗和残水,能听到蚊子嗡嗡的声音。以前那种温馨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因为它被您带走了……妈妈,去年过年您没有回来,我知道您是舍不得花钱,尽管很想您,但我能够忍受。我希望妈妈在外面多注意身体,早早回到我的身边。”
从这则日记里,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留守孩子那颗渴望母爱的心。多数的留守孩子都有一位长辈作为监护人,负责孩子的起居生活,有的是隔代监管,有的是亲戚托管。但他们代替不了父母,孩子“缺少了呵护与关爱”,他们渴望得到亲情的温暖与欢乐。怎样使留守孩子与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一样,享受到爱的滋润,绽放童年的稚气与快乐,身心依然能够健康。“向日葵歪着脖子还要朝向太阳”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于是,我校“小小向日葵”阳光教育活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教育都要认真对待,因为每个孩子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梦想。所以,我们积极策划,认真组织,大胆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提升,营造了适合留守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温馨校园。
二、做法与体会
(一)做好搭桥者的工作——让留守孩子体会到妈妈并没有走远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就要求教育者能“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快乐着孩子的快乐”。若能积极践行这一理念,那么,留守生带来的学校管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建立留守孩子档案。要呵护留守孩子,就要对他们的基本情况有透彻的了解。为了准确地掌握留守学生的真实情况,我们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每学期开学后,及时摸清学校留守儿童数目,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其基本内容有:孩子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家长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地,孩子目前监护人姓名、住址、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与孩子关系等信息。学校还给每位留守孩子配备一名爱心结队教师。我们对留守儿童真情关爱,做到“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指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让每位教师参与到关爱留守孩子的队伍中来。
2.向留守孩子家长发一封公开信。呼吁家长在外出经商务工的同时,要尽可能地和孩子多沟通,和学校老师、班主任多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各种情况。用倡议书和手机短信的方式让外出的家长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仅是孩子法定的监护人,而且永远是孩子最贴心的人。为此,希望家长们在外务工的同时,尽可能抽出时间,采取不同的方式,关心关爱自己的孩子。逢年过节,尽可能回家看看,听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温馨的话语及炽热的关怀。提醒家长不但要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更应当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并督促孩子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一封信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唤醒了家长正确的育人意识,让留守孩子时刻拥有浓厚的亲情关怀,同时也缩短了家校距离,促进了家长和学校联系,共同创建一个适合“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3.召开“留守孩子”代养人座谈会。针对大部分学生的祖辈知识贫乏,对孩子过于溺爱而疏于教育。我校通过多种形式召开代养人座谈会、讲座,或请托管家教好的代表介绍经验,或由教师与留守孩子的代养人进行面对面交谈,共同探讨科学监护孩子的方法,以提高代养人教育孩子的水平。
4.与社区联手,启动“代理妈妈”工作。当前,“留守孩子”的教育引起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留守孩子”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今年上半年,县关工委启动了“代理妈妈”的工作,我校一方面号召全体老师积极响应,另一方面请社区村的关工委、妇联、共青团、志愿者踊跃参与,帮助个别留守孩子找上了“代理妈妈”。
(二)充当设计师的角色——让留守生的心灵有个休息的驿站
留守孩子很大一部分是寄养在亲戚家或爷爷奶奶家,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只会管好他们的食宿,至于他们的心理需求方面,作为监护人的他们既缺乏能力也无暇顾及,导致留守孩子情绪压抑,闷闷不乐。针对这种情况,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设置留守生“心理宣泄屋”。学生总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也总有一些难言之隐,这时候只要他愿意,可以到“心理宣泄屋”去发泄,去倾吐自己的不快。
2.设立“知心姐姐”信箱。我们通过收阅学生的来信看出:有的倾诉自己留守在别人家的苦恼,有的谈妈妈走了,在家没有人教自己做作业,成绩差的无奈。我们安排非常有爱心又细心的老师负责处理这些来信。
3.成立“留守天空也晴朗”栏目。学校广播室专门开辟了一个留守生专栏,叫“留守天空也晴朗”,我们每天都有新内容:周一是报道学校优秀留守生的事迹,鼓励留守孩子以他们为榜样,成为生活的强者;周二是“教你一招”,教一招克服寂寞与排解不快的方法;周三,“留守生征文展播”,引导学生用我手抒我心;周四“为你点歌”,点一支歌送给爸妈不在家的孩子;周五“情系你我他”,宣传全国各地关爱留守孩子的事迹,让全体师生行动起来,加入到关爱留守孩子的行列,营造温馨校园。
(三)搭建导演工作的片场——带领留守孩子一起去创造快乐
有一句话叫“境由心造”,与其等着别人给你快乐,不如自己去创造快乐!我们组织快乐班队活动——美其名曰“向阳活动”。以“快乐班队”建设为载体在集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即让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中充分享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快乐地玩耍,快乐地学习,快乐地交往,快乐地服务,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各中队有自己的中队名称、呼号,如“大拇指”中队的口号是:“你快乐,我快乐,大家都快乐!”“五线谱”中队的口号是:“拨动心弦,唱响童年,飞溅快乐!”……队员们围绕共同目标,结合中队的具体情况,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快乐活动计划”。每周开展一次独具特色的活动,如有“开心家务赛”,有“快乐广告语”设计赛,有“猜猜我是谁——面具大聚会”,有“吹泡泡”比赛,有“集体舞擂台赛”……每学期的期末之前,开展一次家校联谊活动,邀请学生家长与代理家长参加,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风采,亲子同乐,师生同乐。这样,既能给弱势家庭的留守学生提供特别援助,让他们享受亲情的阳光,同时也能影响教师,唤起教师对学生特别是亲情疏离的孩子多给一份关爱,并引领全校学生做一个开朗、快乐、健康的人。
总之,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变得快乐了。外出的家长、留守生代理家长与孩子们和学校联系增多了,师生、生生和家校间关系也丰富密切了。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妈妈虽然外出打工,但妈妈始终没有走远。老师、同学、代理家长们更关心他们了。实践证明,“小小向日葵”阳光教育活动的做法是学校德育教育改革的一个好抓手,是学校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项充满活力与梦想的活动。
(作者单位:福建省政和县星溪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
一、现状调查与启示
我校在校生308人,其中留守儿童218人,占近六成。据调查,“不快乐”是所有留守孩子的一个通病。如我校六年级的一位留守孩子在日记中写道:“妈妈走了,把温馨也带走了。妈妈,自从您走后,我觉得家里的一切都变了,即使离家很近,也觉得很遥远。每次放学回家,我都会习惯地叫上一声‘妈’。这时,屋里没有任何声音,就像一个空荡荡的山谷。放下书包,走进厨房,看不到您为我做饭的背影,听不到那锅与铲相碰的声音,也闻不到饭菜的香味。我唯一能看到的是锅里的碗和残水,能听到蚊子嗡嗡的声音。以前那种温馨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因为它被您带走了……妈妈,去年过年您没有回来,我知道您是舍不得花钱,尽管很想您,但我能够忍受。我希望妈妈在外面多注意身体,早早回到我的身边。”
从这则日记里,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留守孩子那颗渴望母爱的心。多数的留守孩子都有一位长辈作为监护人,负责孩子的起居生活,有的是隔代监管,有的是亲戚托管。但他们代替不了父母,孩子“缺少了呵护与关爱”,他们渴望得到亲情的温暖与欢乐。怎样使留守孩子与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一样,享受到爱的滋润,绽放童年的稚气与快乐,身心依然能够健康。“向日葵歪着脖子还要朝向太阳”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于是,我校“小小向日葵”阳光教育活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教育都要认真对待,因为每个孩子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梦想。所以,我们积极策划,认真组织,大胆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提升,营造了适合留守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温馨校园。
二、做法与体会
(一)做好搭桥者的工作——让留守孩子体会到妈妈并没有走远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就要求教育者能“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快乐着孩子的快乐”。若能积极践行这一理念,那么,留守生带来的学校管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建立留守孩子档案。要呵护留守孩子,就要对他们的基本情况有透彻的了解。为了准确地掌握留守学生的真实情况,我们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每学期开学后,及时摸清学校留守儿童数目,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其基本内容有:孩子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家长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地,孩子目前监护人姓名、住址、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与孩子关系等信息。学校还给每位留守孩子配备一名爱心结队教师。我们对留守儿童真情关爱,做到“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指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让每位教师参与到关爱留守孩子的队伍中来。
2.向留守孩子家长发一封公开信。呼吁家长在外出经商务工的同时,要尽可能地和孩子多沟通,和学校老师、班主任多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各种情况。用倡议书和手机短信的方式让外出的家长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仅是孩子法定的监护人,而且永远是孩子最贴心的人。为此,希望家长们在外务工的同时,尽可能抽出时间,采取不同的方式,关心关爱自己的孩子。逢年过节,尽可能回家看看,听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温馨的话语及炽热的关怀。提醒家长不但要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更应当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并督促孩子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一封信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唤醒了家长正确的育人意识,让留守孩子时刻拥有浓厚的亲情关怀,同时也缩短了家校距离,促进了家长和学校联系,共同创建一个适合“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3.召开“留守孩子”代养人座谈会。针对大部分学生的祖辈知识贫乏,对孩子过于溺爱而疏于教育。我校通过多种形式召开代养人座谈会、讲座,或请托管家教好的代表介绍经验,或由教师与留守孩子的代养人进行面对面交谈,共同探讨科学监护孩子的方法,以提高代养人教育孩子的水平。
4.与社区联手,启动“代理妈妈”工作。当前,“留守孩子”的教育引起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留守孩子”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今年上半年,县关工委启动了“代理妈妈”的工作,我校一方面号召全体老师积极响应,另一方面请社区村的关工委、妇联、共青团、志愿者踊跃参与,帮助个别留守孩子找上了“代理妈妈”。
(二)充当设计师的角色——让留守生的心灵有个休息的驿站
留守孩子很大一部分是寄养在亲戚家或爷爷奶奶家,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只会管好他们的食宿,至于他们的心理需求方面,作为监护人的他们既缺乏能力也无暇顾及,导致留守孩子情绪压抑,闷闷不乐。针对这种情况,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设置留守生“心理宣泄屋”。学生总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也总有一些难言之隐,这时候只要他愿意,可以到“心理宣泄屋”去发泄,去倾吐自己的不快。
2.设立“知心姐姐”信箱。我们通过收阅学生的来信看出:有的倾诉自己留守在别人家的苦恼,有的谈妈妈走了,在家没有人教自己做作业,成绩差的无奈。我们安排非常有爱心又细心的老师负责处理这些来信。
3.成立“留守天空也晴朗”栏目。学校广播室专门开辟了一个留守生专栏,叫“留守天空也晴朗”,我们每天都有新内容:周一是报道学校优秀留守生的事迹,鼓励留守孩子以他们为榜样,成为生活的强者;周二是“教你一招”,教一招克服寂寞与排解不快的方法;周三,“留守生征文展播”,引导学生用我手抒我心;周四“为你点歌”,点一支歌送给爸妈不在家的孩子;周五“情系你我他”,宣传全国各地关爱留守孩子的事迹,让全体师生行动起来,加入到关爱留守孩子的行列,营造温馨校园。
(三)搭建导演工作的片场——带领留守孩子一起去创造快乐
有一句话叫“境由心造”,与其等着别人给你快乐,不如自己去创造快乐!我们组织快乐班队活动——美其名曰“向阳活动”。以“快乐班队”建设为载体在集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即让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中充分享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快乐地玩耍,快乐地学习,快乐地交往,快乐地服务,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各中队有自己的中队名称、呼号,如“大拇指”中队的口号是:“你快乐,我快乐,大家都快乐!”“五线谱”中队的口号是:“拨动心弦,唱响童年,飞溅快乐!”……队员们围绕共同目标,结合中队的具体情况,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快乐活动计划”。每周开展一次独具特色的活动,如有“开心家务赛”,有“快乐广告语”设计赛,有“猜猜我是谁——面具大聚会”,有“吹泡泡”比赛,有“集体舞擂台赛”……每学期的期末之前,开展一次家校联谊活动,邀请学生家长与代理家长参加,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风采,亲子同乐,师生同乐。这样,既能给弱势家庭的留守学生提供特别援助,让他们享受亲情的阳光,同时也能影响教师,唤起教师对学生特别是亲情疏离的孩子多给一份关爱,并引领全校学生做一个开朗、快乐、健康的人。
总之,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变得快乐了。外出的家长、留守生代理家长与孩子们和学校联系增多了,师生、生生和家校间关系也丰富密切了。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妈妈虽然外出打工,但妈妈始终没有走远。老师、同学、代理家长们更关心他们了。实践证明,“小小向日葵”阳光教育活动的做法是学校德育教育改革的一个好抓手,是学校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项充满活力与梦想的活动。
(作者单位:福建省政和县星溪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