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规模是指一个教学班或一个教学团体的学生人数。就教学而言,班级规模影响到教师的课堂管理,也影响到教学效果,更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的效果。但是究竟班级规模多大才合适,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总体来说,较小的班级规模倾向于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小班教学都产生了人们所期望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较小的班级只是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舞台,但是演出的效果如何,要看演员,尤其是领衔主演即教师的表现和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应考察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就是说,班级规模本身并不是直接地对教学效果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影响制约教学效果的各因素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
一、班级规模对教师的影响
1.班级规模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情绪。不同的班级规模会对教师的课堂控制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国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太多,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这就要求班级规模不能太大。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控制的“强势三角区”并不是无限扩大的。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度一般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当注意对象的数量超过这个数目后,往往难以控制。如果教师处于专心讲课状态,控制范围还要小。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效果极易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情绪。当教师感觉到对课堂的控制效果不理想时,便会产生消极的教学态度,进而使教学情绪低落。有关研究表明,教小班的教师教学积极性高,精神面貌好,更喜欢学生,有更多的备课时间,对教学工作更满意。
2.班级规模影响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不同的班级规模对教师的教学风格表现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规模较小的班级里更易于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更有利于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美国的格拉斯和斯密斯通过研究发现,在人数较少的班级,课堂气氛更加友好愉快,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学活动和方式更加多样化。而在规模较大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教师上课时往往是“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有些大班教学,自始至终根本没有师生互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唯一方式就是听和记。单调而缺乏变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师生双方身心疲劳,恶化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在疲劳后产生的浮躁情绪,反过来又影响教师讲课的积极性,形成课堂教学的恶性循环。
二、班级规模对学生的影响
1.班级规模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学生是否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班级规模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国的格拉斯和斯密斯通过研究发现,在人数少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态度更好,违反纪律的现象较少,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有较强的归属感。而在规模较大的班级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弱化,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很低,由于班级人数太多,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降低,难以像小班教学那样同每一个参与学习的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难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积极的反馈,激发起学习兴趣,渐渐地学习积极性受到压抑,而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了积极性,回应教学活动的必定是内隐的感情对立或外显的行为对抗。在这种情况下,端正的学习态度也就很难形成。
2.班级规模影响学生的群体交往和学习方法。班级规模大小影响成员间的交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间交往的频率就越低,相互了解就越少,建立集体规范就越困难,成员间合作就越不易进行,集体的任务难以接受和完成。对班集体管理越难,对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高。班级规模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常常违背班集体的目标,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学生的社会化,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规模较小的班级教学,学生之间的交往频率高,群体凝聚力强,讨论和辩论式的学习极容易进行,学生不但能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信息,而且还能从同学中获得。而班级规模较大的班级教学,学生之间的交往频率降低,群体凝聚力相对较弱,“责任分散效应”很容易产生,学生没有在课堂参与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学生的感觉是“少我一个不少,多我一个不多”。学习方法多是“单打独斗”式的自听、自记。
三、班级规模对教学环境的影响
1.班级规模影响教室座位排列。学校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们度过大部分学校生活的地方。它不仅为教育提供可能与机会,而且作为一种具体的静态的物质存在形式。对教师和学生在里面“可以做什么”予以限制。教师对教室的布置、座位的安排等等,总是隐含着他们有关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思想。座位的空间形式,潜在地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对其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国内外较常见的教室座位排列方式有按行列型排列的“秧田式”;圆桌型排列的“圆桌式”;与此相近的有“半圆型”“椭圆型”;此外,还有“马蹄型”“T型”“V型”等。而班级规模直接影响着座位排列的类型。比如大班教学大都是“秧田式”的座位排列,它更适合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适合于知识传授,而对学生情感交流和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则有很大局限。而当班级规模较小时,座位可排成“半圆型”“椭圆型”“马蹄型”,甚至“V型”“T型”等。不同的座位排列形式对教学效果有不同的影响。比如“圆桌式”的座位排列,适合各种课堂讨论,这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最大限度促进学生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从空间特征上消除座位上的主次之分,有利于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
2.班级规模影响声音、温度、气味等教学环境因素。据卫生部门测试,小班教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低于大班。这显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班级规模较大的教室,由于人员相对较多,空气污浊的现象就很难避免,长时间处在空气污浊的教室里,不但影响学生的健康,也影响学生上课的情绪。教室的空间资源是固定的,规模过大就意味着单位空间内人口数量过多,空间拥挤会使人产生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小班教室的音响很容易控制,大班教室控制起来就不会那么容易,声音太小,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声音太大又会使学生感觉难受。有研究表明,在特大型教室里,音响对听觉的刺激强度是不一样的,对坐在教室某一区域的学生来说,长时间的高音响刺激,既让人难受,又容易让人产生疲劳。
3.班级规模影响人际关系、教学气氛和集体规范。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小班的情感表现比大班更为有益,情感表现比学生认知表现要更易于受班级规模的影响。班级规模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每个学生并不感到其他同学都是很亲切的,少数同学会逐渐被冷落,结果教师难以教,学生的学也容易流于形式。教师关注的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只顾传授知识,不顾学生的需要和情感,忽视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师认不出几个学生,学生记不住教师姓名,师生关系冷漠的现象就会在所难免。其次,班内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就越大,难免发生争论,产生利害冲突,甚至形成破坏力量,统一认识就很困难。班级规模小,师生间空间距离小,有利于课堂控制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对学生而言,在规模大的班级里上课,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上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样的声音,前排学生能听到听清,而后排学生就很难听到或听清;同样的板书前排学生能看到或看清,而后排学生看到或看清就很困难。对教师而言,班级人数过多,在视觉上对学生的监控力明显不足,由于需要监控的宽度和纵深太大,对坐在后面和两侧的学生根本就看不过来。而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班级规模过大,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大大降低,难以形成密切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由于班级人数多,课堂违纪的相对也多,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对违纪学生采取控制措施,学生在共同违纪中就会体会到一种安全感,有一种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并且漠视教师的存在,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开小差,所以违纪的学生并没有自责心理。在这种情况下,集体规范的约束力明显降低。
一、班级规模对教师的影响
1.班级规模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情绪。不同的班级规模会对教师的课堂控制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国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太多,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这就要求班级规模不能太大。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控制的“强势三角区”并不是无限扩大的。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度一般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当注意对象的数量超过这个数目后,往往难以控制。如果教师处于专心讲课状态,控制范围还要小。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效果极易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情绪。当教师感觉到对课堂的控制效果不理想时,便会产生消极的教学态度,进而使教学情绪低落。有关研究表明,教小班的教师教学积极性高,精神面貌好,更喜欢学生,有更多的备课时间,对教学工作更满意。
2.班级规模影响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不同的班级规模对教师的教学风格表现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规模较小的班级里更易于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更有利于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美国的格拉斯和斯密斯通过研究发现,在人数较少的班级,课堂气氛更加友好愉快,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学活动和方式更加多样化。而在规模较大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教师上课时往往是“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有些大班教学,自始至终根本没有师生互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唯一方式就是听和记。单调而缺乏变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师生双方身心疲劳,恶化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在疲劳后产生的浮躁情绪,反过来又影响教师讲课的积极性,形成课堂教学的恶性循环。
二、班级规模对学生的影响
1.班级规模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学生是否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班级规模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国的格拉斯和斯密斯通过研究发现,在人数少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态度更好,违反纪律的现象较少,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有较强的归属感。而在规模较大的班级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弱化,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很低,由于班级人数太多,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降低,难以像小班教学那样同每一个参与学习的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难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积极的反馈,激发起学习兴趣,渐渐地学习积极性受到压抑,而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了积极性,回应教学活动的必定是内隐的感情对立或外显的行为对抗。在这种情况下,端正的学习态度也就很难形成。
2.班级规模影响学生的群体交往和学习方法。班级规模大小影响成员间的交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间交往的频率就越低,相互了解就越少,建立集体规范就越困难,成员间合作就越不易进行,集体的任务难以接受和完成。对班集体管理越难,对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高。班级规模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常常违背班集体的目标,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学生的社会化,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规模较小的班级教学,学生之间的交往频率高,群体凝聚力强,讨论和辩论式的学习极容易进行,学生不但能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信息,而且还能从同学中获得。而班级规模较大的班级教学,学生之间的交往频率降低,群体凝聚力相对较弱,“责任分散效应”很容易产生,学生没有在课堂参与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学生的感觉是“少我一个不少,多我一个不多”。学习方法多是“单打独斗”式的自听、自记。
三、班级规模对教学环境的影响
1.班级规模影响教室座位排列。学校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们度过大部分学校生活的地方。它不仅为教育提供可能与机会,而且作为一种具体的静态的物质存在形式。对教师和学生在里面“可以做什么”予以限制。教师对教室的布置、座位的安排等等,总是隐含着他们有关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思想。座位的空间形式,潜在地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对其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国内外较常见的教室座位排列方式有按行列型排列的“秧田式”;圆桌型排列的“圆桌式”;与此相近的有“半圆型”“椭圆型”;此外,还有“马蹄型”“T型”“V型”等。而班级规模直接影响着座位排列的类型。比如大班教学大都是“秧田式”的座位排列,它更适合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适合于知识传授,而对学生情感交流和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则有很大局限。而当班级规模较小时,座位可排成“半圆型”“椭圆型”“马蹄型”,甚至“V型”“T型”等。不同的座位排列形式对教学效果有不同的影响。比如“圆桌式”的座位排列,适合各种课堂讨论,这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最大限度促进学生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从空间特征上消除座位上的主次之分,有利于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
2.班级规模影响声音、温度、气味等教学环境因素。据卫生部门测试,小班教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低于大班。这显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班级规模较大的教室,由于人员相对较多,空气污浊的现象就很难避免,长时间处在空气污浊的教室里,不但影响学生的健康,也影响学生上课的情绪。教室的空间资源是固定的,规模过大就意味着单位空间内人口数量过多,空间拥挤会使人产生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小班教室的音响很容易控制,大班教室控制起来就不会那么容易,声音太小,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声音太大又会使学生感觉难受。有研究表明,在特大型教室里,音响对听觉的刺激强度是不一样的,对坐在教室某一区域的学生来说,长时间的高音响刺激,既让人难受,又容易让人产生疲劳。
3.班级规模影响人际关系、教学气氛和集体规范。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小班的情感表现比大班更为有益,情感表现比学生认知表现要更易于受班级规模的影响。班级规模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每个学生并不感到其他同学都是很亲切的,少数同学会逐渐被冷落,结果教师难以教,学生的学也容易流于形式。教师关注的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只顾传授知识,不顾学生的需要和情感,忽视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师认不出几个学生,学生记不住教师姓名,师生关系冷漠的现象就会在所难免。其次,班内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就越大,难免发生争论,产生利害冲突,甚至形成破坏力量,统一认识就很困难。班级规模小,师生间空间距离小,有利于课堂控制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对学生而言,在规模大的班级里上课,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上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样的声音,前排学生能听到听清,而后排学生就很难听到或听清;同样的板书前排学生能看到或看清,而后排学生看到或看清就很困难。对教师而言,班级人数过多,在视觉上对学生的监控力明显不足,由于需要监控的宽度和纵深太大,对坐在后面和两侧的学生根本就看不过来。而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班级规模过大,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大大降低,难以形成密切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由于班级人数多,课堂违纪的相对也多,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对违纪学生采取控制措施,学生在共同违纪中就会体会到一种安全感,有一种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并且漠视教师的存在,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开小差,所以违纪的学生并没有自责心理。在这种情况下,集体规范的约束力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