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力资源流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来源 :中外企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xig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力资源流动和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基于此,在探讨人力资源的含义和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因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人力资源的产业间和地区间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流动;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26-02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麦尔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属于社会经济活动主体对自身价值认知的一个概念。人力资源作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源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性战略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优先于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第一资源,是保证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一个保持人力资源流动的经济体制和机制,是经济运行效率高的重要标志,必然增加经济资源的价值。通过教育和健康投资等形成的人力资源的价值的实现和增值,往往要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动来完成。
  二、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因
  1.人力资源流动的利益诱因
  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流动主要在利益诱导机制作用下,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流动。利益诱导除了包括收入水平、福利待遇、就业机会等经济因素的差距外,还包括生活环境、人文状况等社会因素差异在内的一切引致人力资源流动的诱因。人力资源所有者在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收入平等化的过程中,会发生自愿流动。例如,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以及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以及其他经济利益和社会环境的差距,是导致人力资源载体——具有较高质量内涵的劳动者在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以及三次产业之间频繁而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出现的“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就是典型的例证。具体来说,人力资源的流动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追求高工资和高福利待遇。由于这个原因流失的人才占大多数,这部分人中低、中、高层的人才都有;第二,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潜力的发挥。这部分人中以中、高层人才居多。据国外学者测算,人才对工作满意度总体水平要保持在70%~80%,人力资本才能产生正常效益。我们必须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包括人才法制环境、人才创业环境、人才文化环境,形成尊重人才独立见解、鼓励人才创新精神的环境氛围,让人才获得充分施展才干的舞台。我国多年来的用人制度使得一部分人的优势难以发挥。随着用人制度的改革,一些有专长,技术好的人士纷纷“跳槽”去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人才流动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市场经济要求生产各要素(包括人力资源)都要合理配置。人才流动已不可避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正为人才流动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等都可以加入人才竞争,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也为人才流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可能。
  2.人力资源流动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人力资源流动(或迁移)的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前者主要指人力资源流动或迁移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必要的费用支出,包括由流动(或迁移)引起的个人日常消费的增加、住房、交通等方面的费用等,通常是指为变换就业机会,如迁徙、更换工作等所付出的投资。从形式上看,它可以是企业内部流动、本地区企业之间同工种的流动、行业之间的流动、职业之间的流动,也可以是地区或国家之间的流动。这一投资通常能更好地开发人力资源,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后者则主要包括流动(或迁移)的机会成本(即由于流动或迁移、寻找和适应新工作所损失的收入)和精神成本(即人们通常不愿意离开已经熟悉的环境、家庭和朋友等所付出的心理代价)。收益则包括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两个方面,就社会收益来说,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能够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就个人收益来说,主要指因流动或迁移而带来的个人收入的净增加。
  三、人力资源的产业间流动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可以不断调节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配置结构,并使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而日趋合理,从而提高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更快增长。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份额一般在16%~20%之间。
  1.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流动。1978年改革以来,农村劳动力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中西部转移到东部地区,这种转移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只要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差距,只要城市实际收入高于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就不可避免。农村农产品品种繁多,但由于绝大多数已处于供过于求的阶段,所以靠出售初级产品已不能满足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使农民从生产领域走向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参与对加工、销售利润的分配,这是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第二、第三产业间的流动
  改革开放前,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城镇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对拥有现代技能和知识的职工的更多需求,不同行业间的工资差别扩大,工资最高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与工资最低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之比,1978年为2.17∶1,1994年为2.28∶1,1996年为2.18∶1,现在的比例更大。
  3.产业内部的流动
  改革开放的20余年,是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的20余年,尤其是三资企业,技术力量、资金力量雄厚,劳动生产率高,负担又少,因而工资、福利待遇比较高。前几年三资企业员工平均收入是国企职工平均收入的3—5倍,这就使不少素质高、能力强、追求高报酬的国企人才迅速向三资企业流动。   四、人力资源的地区间流动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1.国内流动
  中西部人力资源向东部地区的流动,可以使人们走出封闭的环境,找到较原来更能发挥其能力的岗位,盘活人力资本存量,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尤其是农村中的初级人力资本向东部城镇的流动,能在很大程度上补充城镇一、二产业发展中的人力缺口,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加速东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从而推动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那种“离土不离乡”的流动方式,也能够使常年流动人口将东部的先进技术、知识、信息甚至观念等带回西部地区,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推动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东西部之间的经济互动效应。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民增收、社会稳定和西部大开发的迫切要求。
  在西部的农村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先富起来的大都是那些文化素质较高的家庭,而那些文盲半文盲等文化素质较低的家庭至今还在温饱线上徘徊。西部大开发标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心向西部转移,这一战略的短期目标就是要缩小西部与东部的差距,长远目标就是要实现西部的工业化、现代化,使西部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协调发展,即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将与劳动力结构调整相伴,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对增强企业活力、经济效率和区域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以前的以企业为主体的职工保障方式使国有职工不具有流动性,成为企业发展的机制性障碍。所以,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共同努力,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形成人员可流动机制,是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条件。
  2.国内外流动
  人力资源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加速作用有时是难以估量的。如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有5 000万以上的人口离开欧洲,其中绝大多数迁移至美国。美国于1952年和1965年两次修改移民法。移民法对于有成就的科学家,不考虑国籍、资历和年龄,一律允许优先进入美国。这实际上为科技人才和熟练的专业人员进入美国打开了方便之门,不少国家的科技人才就是通过这一途径移居美国的。美国采用这种移民政策在第二次大战期间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就吸引了包括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航天工业家冯·卡门,核物理学家费米在内的约2 000名著名科学家。美国的很多高新技术项目如“阿波罗登月计划”、“星球大战计划”等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流入美国的外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实现的。
  人才竞争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加入世贸组织后,竞争不单单表现在产品市场上,更多地表现在要素市场上,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上。更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将与中国企业争夺高素质的劳动力;发达国家把从发展中国家挖人作为开发人才资源的重要手段。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全球性的人才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年均出国留学2万人,累计达40万人,学成归国者不到10万人,大部分人才则滞留国外;一批拥有娴熟外语能力,丰富专业知识和较强敬业精神的中国白领,开始在国际人才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人才的流失,并且程度已相当严重。
  近年来,国外高级人才缺口增大,中国优秀人才成为被觊觎的目标。资料表明,2002年美国各行各业创造了160万人技术岗位,但有近一半的岗位空缺;德国也需要招聘2万名外国信息技术人才;日本未来10年科技人才将短缺160—445万人;在欧洲,仅网络人才就将短缺60万人。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着高科技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才短缺的危机,他们急需从国际人才市场中得到补充。据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统计,2000年中国公民出国就业的人数增长惊人,高达160%,但同期的出国劳务人数仅增长了 235%。目前,自主择业的“白领”正逐步取代劳务输出的“蓝领”,成为出国就业的主流,这些人才近三成辗转于世界各地,成为跨国流动人才。这种状况一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使得我国对这部分人才的教育投资收益几乎为零,另一方面这些人才走出国门,增加了个人的收入,同时学到了国外先进的科技,成为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蓄水池,一旦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能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平台,他们就有可能回国创业,这对于我国科技经济跨越式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坤荣.体制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江华.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3] [美]理查德·R.纳尔森.经济增长的源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 李玲.人力资本运动与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 赵曙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 [美]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蒲勇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刘娇娇)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力越来越发达,社会格局和人的思想有了质的变化,标志着社会步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作为社会的生力军——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能立于潮头而稳步前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人本管理乃是核心要素,也是新时期、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
内蒙煤炭工业管理局程玉才副局长在全区煤炭进出口会议上的讲话概要自治区煤炭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李培干同志作了这次会议的主题报告,对两年来煤炭出口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提出
1发病情况吉林省敦化市郊专业户陈某饲养160头生猪,于2012年4月6日发现猪群中有3头猪不进食,精神沉郁,体温正常,随后几天内患猪增至21头,并表现为各个生长阶段的猪都发病,最
企业政工干部的作用,现在越来越被忽视,甚至存在着很多偏见。不少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说不切实际的空话,是板起面孔说枯燥的道理;甚至还有这样极端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让职
为满足人类对动物性食品需求量不断增长的要求,兽药的用量及饲料添加剂产品的范围在不断增大,这也给公众健康及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应采用良好的饲养管理方法,从生产中的
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思想观点也有了一定的变化,而人们普遍对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有更高的要求,这也是社会客观发展的必然。加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
创新是管理的一大职能,更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近些年来,全员创新成为了企业实现创新职能的新模式,但成功案例并不多见。很多企业只是高调开场,
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和区域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生猪饲养量的不断增加,大量废弃物给周围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程度制约了当地畜牧业持续稳定
浅谈煤矿设备管理崔玉仙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两个具有全面意义的根本性
基层单位的统计工作和会计工作是为社会提供经济信息数据的主要部门之一。基于此,首先介绍基层单位的统计工作和会计工作各自的工作内容,然后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