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前,西方军事专家就预言,韩军和驻韩美军的最大和最现实威胁不是朝鲜的导弹,而是最常见的火炮。这次延坪岛事件就让世人见识了神秘的朝鲜炮兵部队的威力。那么,朝鲜远程火炮及其炮兵部队的实力究竟如何呢?
射程和机动性的需求
“火力万能”的召唤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人民军掌握了大量火炮,但大多射程较近,性能较为落后,基本处于二战时期技术水平。由于朝鲜人民军继承了苏联军队的“火力万能主义”,因此非常重视炮兵火力打击力量的建设,在战后十余年间即掌握了一定的火炮生产技术,开始大量仿制苏联较为先进的火炮。同时由于外界对朝鲜的技术封锁和朝鲜购买能力的限制,朝鲜开始自主设计部分火炮。当时朝鲜大量引进了射程为50~70千米的“蛙”式导弹,而仿制苏联二战时期的M30、A19和M46等火炮的射程在11-27千米不等,存在着27-50千米的火力空白,这在朝鲜半岛兵力密集部署的情况下火力使用非常不利。于是朝鲜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设计发展远程火炮。
根据朝鲜战争的经验,朝鲜在远程火力运用方面十分强调固定阵地的火力机动,并设想在战争初期完成首轮打击后,迅速火力前推,为步兵提供随进支援。为此,朝鲜将远程火炮发展的重点集中在了自行火炮和自行多管火箭炮,要求在非军事区附近5~20千米范围内的专用加固炮兵阵地能够打击目标。这些系统在上世纪70年代陆续服役。
机动与火力的结合朝鲜部署的第一种远程火炮系统是170毫米M1978型“谷山”自行火炮(题图)。之所以称为“谷山”,是因为它首次被发现是在平壤东南部城市谷山。该炮最初最大射程43千米,使用杀伤爆破弹,即使部署在非军事区的北侧最南部边缘,也只能打到首尔的最北部郊区。为了进一步提高射程,朝鲜为其开发了火箭增程弹,射程增大到54千米,基本覆盖了首尔市区内的韩军和驻韩美军兵营和指挥中心等重要目标。在以后20多年间,朝鲜部署了大量的其它远程火炮系统,包括装载在铃木车底盘上的240毫米M1985多管火箭炮,将M1978改装后安装在新底盘上的170毫米M1989型CHUCHE-PO自行火炮,以及240毫米M1991多管火箭炮。两种多管火箭炮系统最大射程70千米。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朝鲜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远程火炮系统体系,并在非军事区北侧构建了射程衔接、相互交叉掩护的炮兵阵地体系。韩国在2005年2月公布的国防白皮书称:朝鲜自2000年以来,野战火炮以每年200门的数量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大口径火炮数量增长迅速。2010年9月,韩国官员透露“在最近一年里,朝鲜在军事分界线附近增加部署了200多门240毫米火箭炮。据韩美情报当局已了解的情况,朝鲜实战部署的火箭炮共有5300多门,甚至有激光制导炮弹。”
颇具威慑的性能
170毫米M1978/M1989型自行火炮M1978是朝鲜最早开发的远程自行火炮系统,采用T-54坦克的底盘,火炮标准射程42千米,射速每5分钟1~2发。由于使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T-54坦克底盘,该炮最大行驶速度4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00千米。这种装在坦克底盘上的火炮非常适合朝鲜北部丘陵地带和不完善的交通设施。朝鲜还为其专门开发了火箭增程弹,射程达到53千米,基本可以覆盖首尔的重要目标。上世纪末期,朝鲜又为其开发了专用的新底盘,升级为新型的M1989,不但地面机动能力更强,而且战场使用和维护性更好,在部署中还为其设计了专门的炮堡。其最大的缺陷是射速略慢,但与多管火箭炮相比,火力更持久。
240毫米M1985/M1991型多管火箭炮为了达到火力集中的目的,朝鲜非常重视多管火箭炮的发展和使用。其现役的多管火箭炮不少于5种,240毫米车载多管火箭炮是威力最大的一种。240毫米M1985多管火箭炮使用的火箭弹长5.2米,总重量407千克,弹头重量90千克,弹头炸药重量45千克,标准射程43千米,增程火箭弹射程接近70千米。该系统一次齐射能够破坏宽度300米、长度900多米范围内的所有建筑物。这种火箭炮的12个发射管分两层排列,发射速度为4~8秒1发。发射管可在高低0°~ 57°范围内调整,水平方向可以向左旋转90°,向右旋转100°,这使其可以灵活地调整火力方向,简化了阵地部署。M1985使用了日本铃木技术的商用卡车底盘,整车重量(不载弹)15吨,长10.5米,高(行车时)3.4米,宽2.54米,最大行驶速度为60千米/小时。该系统出口到伊朗后,伊朗改造使用了奔驰2624系列底盘,战场维护性更强。
上世纪末期,朝鲜对M1985改进后称为M1991。新系统的最大不同是有22个发射管,分三层,最上面一层为6个。据称,新系统不但装备了激光制导火箭弹,而且使用了新的底盘。M1985的驾驶舱位于发动机后部,而M1991的驾驶舱位于发动机上部,缩短了整车长度,机动性更高。在2010年10月10日的朝鲜劳动党建党65周年纪念日上,朝鲜展示了这两种远程火箭炮系统。
有针对性的部署
目前韩国和日本在官方文件中均称,朝鲜部署了13000门火炮和多管火箭炮,其中1100门为170毫米自行火炮和240毫米多管火箭炮。这些远程火炮总体分布在朝韩边界附近北方一侧,并构筑了坚固的炮兵阵地。
阵地分布朝鲜炮兵部队远程火炮和多管火箭炮阵地经过多次南移整编,目前都集中部署在非军事区的前沿以及靠近非军事区的浅近纵深地带。朝鲜的远程炮兵阵地群非常靠近非军事区前沿,这使其2/3火炮的射程覆盖韩国境内,其中大多数可覆盖首尔地区。加固阵地的另一个集中地是朝鲜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道防线及重要的后方区域,估计有超过500座加固阵地建在第二和第四集团军责任区内。朝鲜的1100门远程火炮中有170毫米自行火炮710门,240毫米多管火箭炮390门,大约80%(876门)部署在连接平壤和元山的东西线以南。其中大约636门部署在620集团军炮兵旅、第二和第四集团军,包括408门170毫米自行火炮和228门240毫米多管火箭炮。使用这些数字及估计的发射速度和炮弹重量,就可以大致估计出远程火炮对首尔的威胁。
阵地构筑根据朝鲜战争的教训,朝鲜沿非军事区构筑了大量坚固的炮兵掩体,依托地形散布在非军事区北侧,它们或是经过改造用于存放火炮的天然岩洞,或是人造地道,加固阵地可以大致分为几种,每种又都依照不同地形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难以发现和打击的是Y形堡垒,其建设是为了弥补道路不足,以便于在山中机动。这些阵地主体由预制混凝土构筑而成,其上覆盖了大量岩石和碎石土壤。
朝鲜的加固阵地是加强连作战的地方,包括火炮阵位、人员掩体、弹药和瞄准中心,防御和疏散分支坑道,并在外围布设有铁丝网和地雷区,每个火炮阵位都有一个火炮平台、人员掩体、弹药区、牵引道、连接通道及胸墙等。堡垒的进口一般由加 固混凝土的支柱与钢梁建成,外部有由上开启的钢门,这些钢门内部通常浇灌满水泥。坑道和支坑道相互贯通,许多大型加固阵地有通风设备及防核、生、化的空气过滤系统。
加固阵地通常都指向一个方向,这使所有系统能攻击火力区内的目标。加固阵地前部的每个发射阵位包括了水泥或碎石压实坪,周围为建筑瓦砾建成的连接道路。虽然大多数火炮系统,特别是多管火箭炮都是在这些道路之内的阵位上发射,但也可以从进入堡垒的入口处发射。这些火炮平时藏在山洞里,许多炮还装配有圆周形轨道,以便随时向任何角度射击。
如何用?有什么用?
朝鲜远程火炮在对韩军及驻韩美军的战略态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4月,朝鲜在一份政府声明中特别“提醒”韩国,其首都首尔“距离两国边界只有50千米”。如果朝鲜决定发动攻击,首尔将变成一片火海。
弥补远程火力空白 朝鲜最初大力发展远程火炮的主要原因就是弥补“蛙”式导弹的火力空白,解决武器射程衔接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朝鲜战役战术导弹,特别是“蛙”式导弹营的部署情况来看,其用于打击首尔地区的目标是十分明显的。在战争初期,朝鲜有可能使用大部分的“蛙”-5、7打击首尔及其以北的目标,射程更远的“飞毛腿”主要用于打击首尔以南的战略目标,“劳动”系列导弹则用于打击韩国、日本和美军在该地区内的纵深战略目标。但在“蛙”式导弹70千米到野战火炮30千米的射程范围内,存在较大火力空白。这一范围是韩军及驻韩美军前沿军事缓冲区后侧的主要目标分布地,远程火炮的发展使朝鲜在这一范围占据了巨大的火力优势。
提高火力反击速度与弹道导弹需要较长的发射准备时间不同,远程火炮可以在数分钟展开高密度、长时间的火力打击。M1978自行火炮根据设计和需求,可能会用较长时间展开、发射和转移,改进型M1989自行火炮展开、发射和转移的时间较短。240毫米多管火箭炮展开、发射和转移的时间最短,只需数分钟。按前述的估计,朝鲜170毫米自行火炮射击速度为12发/小时,408门1小时可以发射4896发炮弹,发射总重量416160千克;12管的M1985型多管火箭炮射击速度为72发/小时,114门1小时可以发射8208发炮弹:22管的M1991型火箭炮射击速度为132发/小时,114门1小时可发射15048发炮弹。也就是说,朝鲜针对首尔的远程火炮可以在1小时内将28152发炮弹倾泻到首尔。
加强了对韩战略威慑由于首尔是韩国经济和行政中心,也是人口和设施最为密集的地区,因此朝鲜有选择地将首尔作为火力打击对象进行精心准备,这在一定意义上使单纯用于战场火力支援的远程火炮成为了一种战略威慑武器。由于朝鲜军事力量相对韩国和驻韩美军较弱,难以抗衡美韩的海空军优势,因此朝鲜的策略是主要袭击韩国人口稠密而又经济发达的首都一带,目的在于一开战就给敌国造成恐慌,甚至根本不敢开战。美国《外交政策》曾发表文章称:朝鲜最具威慑的三种非对称力量是:远程炮兵部队、弹道导弹部队、特种部队。“单是大炮造成的潜在伤亡就可达20万,而这只是攻击的第一天伤亡。如果战争爆发,朝鲜的炮弹可以在几小时内,就将韩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首尔打回到80年代。”
美韩的对策
开发与部署钻地武器快速应对朝鲜加固阵地是美国在过去十余年间开发钻地弹药的重要原因。韩国空军和美国空军已经制订了全面计划,以使用专用钻地弹药打击加固阵地目标,主要是摧毁加固阵地或堵塞入口,使远程火炮系统无法使用。2005年4月,韩国国防部为加强独立应对朝鲜的军事能力,计划从美国引进1000枚JDAM,用于在非常时期对停战线附近的朝鲜大量野战炮实施精确打击。由于朝鲜远程火炮大都部署在固定的阵地内,因此GPS制导的JDAM是依靠空中优势快速压制和摧毁朝鲜远程火炮威胁的有效手段。
加强对炮位的监视与侦察由于地下工事在建设时无法隐蔽,如果在坑道等地下目标建设伊始就加强跟踪监视,不但可以确定洞口位置,而且可以依据土方量估计出地下工事的规模,因此加强对地下工事的监视与侦察是日后打击的基础。朝鲜的军事实力向来是美军最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朝鲜在非军事区一侧纵深的火炮阵地建设情况已经成为韩军和驻韩美军侦察的重中之重,为此美军专门在本土建立了此类地下目标的数据库,不断更新和完善。为尽早发现和反击朝鲜的远程火炮威胁,驻韩美军还有针对性地装备了“武士”火炮定位系统,能确定对方炮位并进行反击。
对应部署远程火炮为压制朝鲜远程火炮,韩军也一直在增加非军事区南方一侧的远程火炮部署数量。例如,韩军在2009年将边境附近的105毫米自行火炮都更换为先进的155毫米K9自行榴弹炮。但这次延坪岛炮击事件暴露出韩军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天准备还击时,不但部署在延坪岛的部分K9自行火炮发生故障,雷达也出现异常状况,未能精确掌握朝鲜军队的射击据点,直至朝鲜炮击延坪岛15分钟后,才锁定对方海岸炮的阵地。
驻韩美军第2步兵师炮兵部队装备有M270火箭炮和“帕拉丁”自行火炮,其主要打击任务就是压制和摧毁朝鲜的远程火炮。
开发新的攻击方式为应对朝鲜远程火炮威胁,韩国和美国都一直在发展新的攻击方式,以期先期压制和打击朝鲜的火炮阵地。2006年9月,韩国国防部高级军官透露,为应对朝鲜部署在军事分界线一带的远程重炮,国防科学研究所正全力开发可搭载智能炸弹的无人轰炸机,主要用于轰炸藏匿远程火炮的战壕及洞穴。它可携带JDAM等智能炸弹抵近军事分界线,远距离投放,在卫星导航下自动寻找目标。
前沿部队大拳南迁长期以来,美在军事分界线附近地区大规模驻军发挥了遏制半岛发生战争的作用,同时,美军也因处在朝远程火炮射程范围内而成为“人质部队”,处境既不安全,也使美在对朝外交斗争中回旋余地缩小。为避免在冲突爆发初期就被朝鲜远程火炮全歼,美军在本世纪初就开始逐步撤出前沿部队,将军事部署重点向南转移。根据2004年7月美韩双方达成的协议,美削减了驻韩美军数量,并对部署进行了调整。第一阶段:在2005年12月底前,将3.7万名驻韩美军裁减1.25万名(大部分为地面部队)。第二阶段,2008年前,韩美联合司令部、美步2师后撤至汉江以南。2006年前,将汉江以北分散部署的美军兵力合并至议政府、东豆川两个基地。2007年后,步2师后撤至汉江以南的乌山一平泽基地。2007年前,将美军龙山基地整体迁出汉城(包括韩美联合司令部及联合国军司令部),仅留部分联络及业务人员。第三阶段:2011年前,美将把34个驻韩美军基地和设施返还韩国。驻韩美军重新部署后,美军基地数减至17个。驻韩美军重新调整部署后,形成了“两大中心”(乌山-平泽,大邱-釜山)、“三个基地”(龙山基地、汉江以北的联合训练中心、群山基地)的布局。
射程和机动性的需求
“火力万能”的召唤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人民军掌握了大量火炮,但大多射程较近,性能较为落后,基本处于二战时期技术水平。由于朝鲜人民军继承了苏联军队的“火力万能主义”,因此非常重视炮兵火力打击力量的建设,在战后十余年间即掌握了一定的火炮生产技术,开始大量仿制苏联较为先进的火炮。同时由于外界对朝鲜的技术封锁和朝鲜购买能力的限制,朝鲜开始自主设计部分火炮。当时朝鲜大量引进了射程为50~70千米的“蛙”式导弹,而仿制苏联二战时期的M30、A19和M46等火炮的射程在11-27千米不等,存在着27-50千米的火力空白,这在朝鲜半岛兵力密集部署的情况下火力使用非常不利。于是朝鲜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设计发展远程火炮。
根据朝鲜战争的经验,朝鲜在远程火力运用方面十分强调固定阵地的火力机动,并设想在战争初期完成首轮打击后,迅速火力前推,为步兵提供随进支援。为此,朝鲜将远程火炮发展的重点集中在了自行火炮和自行多管火箭炮,要求在非军事区附近5~20千米范围内的专用加固炮兵阵地能够打击目标。这些系统在上世纪70年代陆续服役。
机动与火力的结合朝鲜部署的第一种远程火炮系统是170毫米M1978型“谷山”自行火炮(题图)。之所以称为“谷山”,是因为它首次被发现是在平壤东南部城市谷山。该炮最初最大射程43千米,使用杀伤爆破弹,即使部署在非军事区的北侧最南部边缘,也只能打到首尔的最北部郊区。为了进一步提高射程,朝鲜为其开发了火箭增程弹,射程增大到54千米,基本覆盖了首尔市区内的韩军和驻韩美军兵营和指挥中心等重要目标。在以后20多年间,朝鲜部署了大量的其它远程火炮系统,包括装载在铃木车底盘上的240毫米M1985多管火箭炮,将M1978改装后安装在新底盘上的170毫米M1989型CHUCHE-PO自行火炮,以及240毫米M1991多管火箭炮。两种多管火箭炮系统最大射程70千米。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朝鲜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远程火炮系统体系,并在非军事区北侧构建了射程衔接、相互交叉掩护的炮兵阵地体系。韩国在2005年2月公布的国防白皮书称:朝鲜自2000年以来,野战火炮以每年200门的数量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大口径火炮数量增长迅速。2010年9月,韩国官员透露“在最近一年里,朝鲜在军事分界线附近增加部署了200多门240毫米火箭炮。据韩美情报当局已了解的情况,朝鲜实战部署的火箭炮共有5300多门,甚至有激光制导炮弹。”
颇具威慑的性能
170毫米M1978/M1989型自行火炮M1978是朝鲜最早开发的远程自行火炮系统,采用T-54坦克的底盘,火炮标准射程42千米,射速每5分钟1~2发。由于使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T-54坦克底盘,该炮最大行驶速度4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00千米。这种装在坦克底盘上的火炮非常适合朝鲜北部丘陵地带和不完善的交通设施。朝鲜还为其专门开发了火箭增程弹,射程达到53千米,基本可以覆盖首尔的重要目标。上世纪末期,朝鲜又为其开发了专用的新底盘,升级为新型的M1989,不但地面机动能力更强,而且战场使用和维护性更好,在部署中还为其设计了专门的炮堡。其最大的缺陷是射速略慢,但与多管火箭炮相比,火力更持久。
240毫米M1985/M1991型多管火箭炮为了达到火力集中的目的,朝鲜非常重视多管火箭炮的发展和使用。其现役的多管火箭炮不少于5种,240毫米车载多管火箭炮是威力最大的一种。240毫米M1985多管火箭炮使用的火箭弹长5.2米,总重量407千克,弹头重量90千克,弹头炸药重量45千克,标准射程43千米,增程火箭弹射程接近70千米。该系统一次齐射能够破坏宽度300米、长度900多米范围内的所有建筑物。这种火箭炮的12个发射管分两层排列,发射速度为4~8秒1发。发射管可在高低0°~ 57°范围内调整,水平方向可以向左旋转90°,向右旋转100°,这使其可以灵活地调整火力方向,简化了阵地部署。M1985使用了日本铃木技术的商用卡车底盘,整车重量(不载弹)15吨,长10.5米,高(行车时)3.4米,宽2.54米,最大行驶速度为60千米/小时。该系统出口到伊朗后,伊朗改造使用了奔驰2624系列底盘,战场维护性更强。
上世纪末期,朝鲜对M1985改进后称为M1991。新系统的最大不同是有22个发射管,分三层,最上面一层为6个。据称,新系统不但装备了激光制导火箭弹,而且使用了新的底盘。M1985的驾驶舱位于发动机后部,而M1991的驾驶舱位于发动机上部,缩短了整车长度,机动性更高。在2010年10月10日的朝鲜劳动党建党65周年纪念日上,朝鲜展示了这两种远程火箭炮系统。
有针对性的部署
目前韩国和日本在官方文件中均称,朝鲜部署了13000门火炮和多管火箭炮,其中1100门为170毫米自行火炮和240毫米多管火箭炮。这些远程火炮总体分布在朝韩边界附近北方一侧,并构筑了坚固的炮兵阵地。
阵地分布朝鲜炮兵部队远程火炮和多管火箭炮阵地经过多次南移整编,目前都集中部署在非军事区的前沿以及靠近非军事区的浅近纵深地带。朝鲜的远程炮兵阵地群非常靠近非军事区前沿,这使其2/3火炮的射程覆盖韩国境内,其中大多数可覆盖首尔地区。加固阵地的另一个集中地是朝鲜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道防线及重要的后方区域,估计有超过500座加固阵地建在第二和第四集团军责任区内。朝鲜的1100门远程火炮中有170毫米自行火炮710门,240毫米多管火箭炮390门,大约80%(876门)部署在连接平壤和元山的东西线以南。其中大约636门部署在620集团军炮兵旅、第二和第四集团军,包括408门170毫米自行火炮和228门240毫米多管火箭炮。使用这些数字及估计的发射速度和炮弹重量,就可以大致估计出远程火炮对首尔的威胁。
阵地构筑根据朝鲜战争的教训,朝鲜沿非军事区构筑了大量坚固的炮兵掩体,依托地形散布在非军事区北侧,它们或是经过改造用于存放火炮的天然岩洞,或是人造地道,加固阵地可以大致分为几种,每种又都依照不同地形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难以发现和打击的是Y形堡垒,其建设是为了弥补道路不足,以便于在山中机动。这些阵地主体由预制混凝土构筑而成,其上覆盖了大量岩石和碎石土壤。
朝鲜的加固阵地是加强连作战的地方,包括火炮阵位、人员掩体、弹药和瞄准中心,防御和疏散分支坑道,并在外围布设有铁丝网和地雷区,每个火炮阵位都有一个火炮平台、人员掩体、弹药区、牵引道、连接通道及胸墙等。堡垒的进口一般由加 固混凝土的支柱与钢梁建成,外部有由上开启的钢门,这些钢门内部通常浇灌满水泥。坑道和支坑道相互贯通,许多大型加固阵地有通风设备及防核、生、化的空气过滤系统。
加固阵地通常都指向一个方向,这使所有系统能攻击火力区内的目标。加固阵地前部的每个发射阵位包括了水泥或碎石压实坪,周围为建筑瓦砾建成的连接道路。虽然大多数火炮系统,特别是多管火箭炮都是在这些道路之内的阵位上发射,但也可以从进入堡垒的入口处发射。这些火炮平时藏在山洞里,许多炮还装配有圆周形轨道,以便随时向任何角度射击。
如何用?有什么用?
朝鲜远程火炮在对韩军及驻韩美军的战略态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4月,朝鲜在一份政府声明中特别“提醒”韩国,其首都首尔“距离两国边界只有50千米”。如果朝鲜决定发动攻击,首尔将变成一片火海。
弥补远程火力空白 朝鲜最初大力发展远程火炮的主要原因就是弥补“蛙”式导弹的火力空白,解决武器射程衔接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朝鲜战役战术导弹,特别是“蛙”式导弹营的部署情况来看,其用于打击首尔地区的目标是十分明显的。在战争初期,朝鲜有可能使用大部分的“蛙”-5、7打击首尔及其以北的目标,射程更远的“飞毛腿”主要用于打击首尔以南的战略目标,“劳动”系列导弹则用于打击韩国、日本和美军在该地区内的纵深战略目标。但在“蛙”式导弹70千米到野战火炮30千米的射程范围内,存在较大火力空白。这一范围是韩军及驻韩美军前沿军事缓冲区后侧的主要目标分布地,远程火炮的发展使朝鲜在这一范围占据了巨大的火力优势。
提高火力反击速度与弹道导弹需要较长的发射准备时间不同,远程火炮可以在数分钟展开高密度、长时间的火力打击。M1978自行火炮根据设计和需求,可能会用较长时间展开、发射和转移,改进型M1989自行火炮展开、发射和转移的时间较短。240毫米多管火箭炮展开、发射和转移的时间最短,只需数分钟。按前述的估计,朝鲜170毫米自行火炮射击速度为12发/小时,408门1小时可以发射4896发炮弹,发射总重量416160千克;12管的M1985型多管火箭炮射击速度为72发/小时,114门1小时可以发射8208发炮弹:22管的M1991型火箭炮射击速度为132发/小时,114门1小时可发射15048发炮弹。也就是说,朝鲜针对首尔的远程火炮可以在1小时内将28152发炮弹倾泻到首尔。
加强了对韩战略威慑由于首尔是韩国经济和行政中心,也是人口和设施最为密集的地区,因此朝鲜有选择地将首尔作为火力打击对象进行精心准备,这在一定意义上使单纯用于战场火力支援的远程火炮成为了一种战略威慑武器。由于朝鲜军事力量相对韩国和驻韩美军较弱,难以抗衡美韩的海空军优势,因此朝鲜的策略是主要袭击韩国人口稠密而又经济发达的首都一带,目的在于一开战就给敌国造成恐慌,甚至根本不敢开战。美国《外交政策》曾发表文章称:朝鲜最具威慑的三种非对称力量是:远程炮兵部队、弹道导弹部队、特种部队。“单是大炮造成的潜在伤亡就可达20万,而这只是攻击的第一天伤亡。如果战争爆发,朝鲜的炮弹可以在几小时内,就将韩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首尔打回到80年代。”
美韩的对策
开发与部署钻地武器快速应对朝鲜加固阵地是美国在过去十余年间开发钻地弹药的重要原因。韩国空军和美国空军已经制订了全面计划,以使用专用钻地弹药打击加固阵地目标,主要是摧毁加固阵地或堵塞入口,使远程火炮系统无法使用。2005年4月,韩国国防部为加强独立应对朝鲜的军事能力,计划从美国引进1000枚JDAM,用于在非常时期对停战线附近的朝鲜大量野战炮实施精确打击。由于朝鲜远程火炮大都部署在固定的阵地内,因此GPS制导的JDAM是依靠空中优势快速压制和摧毁朝鲜远程火炮威胁的有效手段。
加强对炮位的监视与侦察由于地下工事在建设时无法隐蔽,如果在坑道等地下目标建设伊始就加强跟踪监视,不但可以确定洞口位置,而且可以依据土方量估计出地下工事的规模,因此加强对地下工事的监视与侦察是日后打击的基础。朝鲜的军事实力向来是美军最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朝鲜在非军事区一侧纵深的火炮阵地建设情况已经成为韩军和驻韩美军侦察的重中之重,为此美军专门在本土建立了此类地下目标的数据库,不断更新和完善。为尽早发现和反击朝鲜的远程火炮威胁,驻韩美军还有针对性地装备了“武士”火炮定位系统,能确定对方炮位并进行反击。
对应部署远程火炮为压制朝鲜远程火炮,韩军也一直在增加非军事区南方一侧的远程火炮部署数量。例如,韩军在2009年将边境附近的105毫米自行火炮都更换为先进的155毫米K9自行榴弹炮。但这次延坪岛炮击事件暴露出韩军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天准备还击时,不但部署在延坪岛的部分K9自行火炮发生故障,雷达也出现异常状况,未能精确掌握朝鲜军队的射击据点,直至朝鲜炮击延坪岛15分钟后,才锁定对方海岸炮的阵地。
驻韩美军第2步兵师炮兵部队装备有M270火箭炮和“帕拉丁”自行火炮,其主要打击任务就是压制和摧毁朝鲜的远程火炮。
开发新的攻击方式为应对朝鲜远程火炮威胁,韩国和美国都一直在发展新的攻击方式,以期先期压制和打击朝鲜的火炮阵地。2006年9月,韩国国防部高级军官透露,为应对朝鲜部署在军事分界线一带的远程重炮,国防科学研究所正全力开发可搭载智能炸弹的无人轰炸机,主要用于轰炸藏匿远程火炮的战壕及洞穴。它可携带JDAM等智能炸弹抵近军事分界线,远距离投放,在卫星导航下自动寻找目标。
前沿部队大拳南迁长期以来,美在军事分界线附近地区大规模驻军发挥了遏制半岛发生战争的作用,同时,美军也因处在朝远程火炮射程范围内而成为“人质部队”,处境既不安全,也使美在对朝外交斗争中回旋余地缩小。为避免在冲突爆发初期就被朝鲜远程火炮全歼,美军在本世纪初就开始逐步撤出前沿部队,将军事部署重点向南转移。根据2004年7月美韩双方达成的协议,美削减了驻韩美军数量,并对部署进行了调整。第一阶段:在2005年12月底前,将3.7万名驻韩美军裁减1.25万名(大部分为地面部队)。第二阶段,2008年前,韩美联合司令部、美步2师后撤至汉江以南。2006年前,将汉江以北分散部署的美军兵力合并至议政府、东豆川两个基地。2007年后,步2师后撤至汉江以南的乌山一平泽基地。2007年前,将美军龙山基地整体迁出汉城(包括韩美联合司令部及联合国军司令部),仅留部分联络及业务人员。第三阶段:2011年前,美将把34个驻韩美军基地和设施返还韩国。驻韩美军重新部署后,美军基地数减至17个。驻韩美军重新调整部署后,形成了“两大中心”(乌山-平泽,大邱-釜山)、“三个基地”(龙山基地、汉江以北的联合训练中心、群山基地)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