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是学生的中学阶段起步,对学生来说,走好这步非常重要。而初中的语文又是其它科目的基础,所以初中语文学习得好坏,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初中语文中最难学的不是语法,而是词语。词语掌握得好、多,对于课文的理解起决定作用,往往一篇课文,只要掌握、吃透了其中的一些关键词语,那么这篇课文也就基本理解了。但如何才能吃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呢,通过怎样的方法来掌握这些重点词?这就是本文所要谈论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初中语文有许多课文都要求学生掌握,理解重点词语,事实也如此,能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对整篇课文的了解、掌握是很有帮助的。从初中语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大致有:课文中词语使用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词语所体现出来的感情色彩等等。对于这些重点词语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运用呢?下面我谈谈我这几年来在这些重点词语教学上的体会和教法。
1.教学结合,“举一反三”
“举一”就是由教者举出一些例子,进行分析例子,进行分析例子,启发、引导学生掌握这些重点词语。接着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做到触类旁通,掌握其他的词语,达到“反三”的作用,如《看云识天气》中就要求学生理解词语使用的准确性。这篇课文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语多,而课时的安排又少,要在课堂上短短的几分钟内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这些词语,难度是很大的。这时就可以采用“举一反三”法。首先,教者举出例子:“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接着启发学生体会“可能”一词。假如去掉“可能”一词原句的意思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很容易看出,去掉“可能”一词之后,句子的意思变成肯定的,也就是说“华环由大变小,天气一定转为阴雨。”接着再启发学生,天气是变化无常的,正所谓天有不测之风云,假如华环由大变小,天气没有转为阴雨时,那么句子就变得不准确了。所以这个“可能”不能去掉。从而可以看出用词的准确性。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指出重点词语并作分析。学生很快就你一句我一句地找出来了。并指出像“一般”、“往往”、“常常”、“左右”等重点词语。而且能准确地分析。最后,学生根据自己找出来的重点词语进行造句训练。这样,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举一反三”法能使教与学更好地结合,较好体现教者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更易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课文中重点词语多,时间又少的情况下采用“举一反三”法,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相互对照,进行比较
比较法,就是采用提供同义词来跟原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看哪个词语用得更恰当、更生动、更形象,从而让学生体会用词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赶忙)出来了,接着便飞出(跑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选自《故乡》)。句中下划线的词与括号里的词语哪个用得更生动、形象呢?不访比较一下,可以看出,“迎着”能形象地表达出母盼子的急切心情,子未到,母已经出来等候。而“赶忙”的意思是:子到,母亲才赶紧出来迎候。同样,“飞出”能形象、生动地写出儿童的天真、活泼。“跑出”的感情一般,没能表达出儿童急于想知道“发生什么事啦”的心理。采用比较法的教学能更直观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并且能够使学生区分同义词的不同用法,为他们在写作中如何遣词选句打下扎实的基础。
3.合理推测,展开想像
要准确地把握重点词语含义、作用、感情色彩等,还可以采用联系法。联系法,顾名思义,就是要跟课文的主题思想、上下文之间、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背景等广泛联系起来。从而更准确、贴切地理解掌握重点词语。如鲁迅写的《故乡》中描写杨二嫂从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这个“定”字看来很普通,如果再仔细想一想,杨二嫂为什么要这样肯定说闰土埋的呢?再联系一下小说中的“我”回到故乡初次见到杨二嫂时的情景。那时杨二嫂一开口便向“我”讨东西,一旦讨东西不成,便开始造谣,说“我”有“三房姨太太”,出门就是“八抬大轿”等等。这样联系起来看,这个“定”就充分地说明了杨二嫂是个自私、爱贪小便宜,为了占小便宜而不惜诬陷好人的城镇小市民。从而更准确地把杨二嫂的性格特征表达了出来。通过这样“联系”引导学生从一些重点词语中更深刻地了解人物形象。对于课文中一些重点词语所体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也可以采用联系法。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中“但我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雷峰塔是西湖的一大景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它呢?启发学生联系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政治见解,并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可知,原来作者是把雷峰塔当作封建势力的象征,是一座“镇压的塔”。所以说它是“破破烂烂的掩映”,只不过是用辛辣的讽刺手法表达了对雷峰塔的厌恶感。这样的联系法不但能了解作者的感情基调,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牢固地掌握课文各方面的知识。
具体来说,以上三种方法,即“举一反三”法、“比较法”、“联系法”并不是绝然分开的,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是一种全面学习和掌握重点词语的攻略。究竟采用哪一种教法,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时的安排等来确定。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强调教法的同时不要忽视了教给学生的学法。我们在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同时,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把金钥匙让学生掌管。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总之,教无定法,也不可无法。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第五中学)
从目前情况来看,初中语文有许多课文都要求学生掌握,理解重点词语,事实也如此,能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对整篇课文的了解、掌握是很有帮助的。从初中语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大致有:课文中词语使用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词语所体现出来的感情色彩等等。对于这些重点词语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运用呢?下面我谈谈我这几年来在这些重点词语教学上的体会和教法。
1.教学结合,“举一反三”
“举一”就是由教者举出一些例子,进行分析例子,进行分析例子,启发、引导学生掌握这些重点词语。接着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做到触类旁通,掌握其他的词语,达到“反三”的作用,如《看云识天气》中就要求学生理解词语使用的准确性。这篇课文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语多,而课时的安排又少,要在课堂上短短的几分钟内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这些词语,难度是很大的。这时就可以采用“举一反三”法。首先,教者举出例子:“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接着启发学生体会“可能”一词。假如去掉“可能”一词原句的意思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很容易看出,去掉“可能”一词之后,句子的意思变成肯定的,也就是说“华环由大变小,天气一定转为阴雨。”接着再启发学生,天气是变化无常的,正所谓天有不测之风云,假如华环由大变小,天气没有转为阴雨时,那么句子就变得不准确了。所以这个“可能”不能去掉。从而可以看出用词的准确性。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指出重点词语并作分析。学生很快就你一句我一句地找出来了。并指出像“一般”、“往往”、“常常”、“左右”等重点词语。而且能准确地分析。最后,学生根据自己找出来的重点词语进行造句训练。这样,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这方面的知识。
“举一反三”法能使教与学更好地结合,较好体现教者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更易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课文中重点词语多,时间又少的情况下采用“举一反三”法,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相互对照,进行比较
比较法,就是采用提供同义词来跟原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看哪个词语用得更恰当、更生动、更形象,从而让学生体会用词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赶忙)出来了,接着便飞出(跑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选自《故乡》)。句中下划线的词与括号里的词语哪个用得更生动、形象呢?不访比较一下,可以看出,“迎着”能形象地表达出母盼子的急切心情,子未到,母已经出来等候。而“赶忙”的意思是:子到,母亲才赶紧出来迎候。同样,“飞出”能形象、生动地写出儿童的天真、活泼。“跑出”的感情一般,没能表达出儿童急于想知道“发生什么事啦”的心理。采用比较法的教学能更直观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并且能够使学生区分同义词的不同用法,为他们在写作中如何遣词选句打下扎实的基础。
3.合理推测,展开想像
要准确地把握重点词语含义、作用、感情色彩等,还可以采用联系法。联系法,顾名思义,就是要跟课文的主题思想、上下文之间、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背景等广泛联系起来。从而更准确、贴切地理解掌握重点词语。如鲁迅写的《故乡》中描写杨二嫂从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这个“定”字看来很普通,如果再仔细想一想,杨二嫂为什么要这样肯定说闰土埋的呢?再联系一下小说中的“我”回到故乡初次见到杨二嫂时的情景。那时杨二嫂一开口便向“我”讨东西,一旦讨东西不成,便开始造谣,说“我”有“三房姨太太”,出门就是“八抬大轿”等等。这样联系起来看,这个“定”就充分地说明了杨二嫂是个自私、爱贪小便宜,为了占小便宜而不惜诬陷好人的城镇小市民。从而更准确地把杨二嫂的性格特征表达了出来。通过这样“联系”引导学生从一些重点词语中更深刻地了解人物形象。对于课文中一些重点词语所体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也可以采用联系法。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中“但我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雷峰塔是西湖的一大景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它呢?启发学生联系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政治见解,并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可知,原来作者是把雷峰塔当作封建势力的象征,是一座“镇压的塔”。所以说它是“破破烂烂的掩映”,只不过是用辛辣的讽刺手法表达了对雷峰塔的厌恶感。这样的联系法不但能了解作者的感情基调,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牢固地掌握课文各方面的知识。
具体来说,以上三种方法,即“举一反三”法、“比较法”、“联系法”并不是绝然分开的,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是一种全面学习和掌握重点词语的攻略。究竟采用哪一种教法,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时的安排等来确定。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强调教法的同时不要忽视了教给学生的学法。我们在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同时,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把金钥匙让学生掌管。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总之,教无定法,也不可无法。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