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观念:变革正在进行

来源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in131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有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所谓“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见《礼记·王制》)这一传统世代相传而经久不衰,对传承民族文化,维系人心和稳定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思想是“养儿防老”,近年虽不常提了,但老年人靠子女照顾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状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的思想也会在社会大变革的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体现在老年人身上,就是在何处养老,怎样养老问题。
  
  传统养老观念面临挑战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家庭,一直是中国人天然的养老组织,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以往的老年人生育4~5个子女,多数生活在多代的大家庭中,不但基本生活有保障,而且日常还能得到应有的照料,并享有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35年前,中国有赡养老人能力的成人与老年人的比率是6:1,也就是6个成年人供养1位老人。但按照目前的人口变化趋势,再过35年,这一比例将锐降为1:2,即1个成年人要赡养2位老人……中国绝大多数老人依靠子女来赡养,但是由于当前的独生子女政策,可以想象,随着老年人更长寿,独生子女们成人后可能要赡养他们的父母、配偶的父母,以及他们父母的父母……”
  这是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完成的一份名为《银发中国》的报告中提到的内容,如今,这一结论正在变成现实。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到2015年,中国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5%;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升至24%;到2050年,将有近1亿的中国人口超过80岁。 人口的迅速老龄化,带来的是养老方式的必然变革。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家长已经逐渐进入老年,一对年轻夫妇要赡养、照顾两对年老的父母,这种情况下,要每一位老人都与子女在一起生活,继续传统的“几世同堂”家庭养老模式,子女已经力不从心。
  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生活上的艰难,心理上的孤独,使这部分老人无法享受到晚年生活的幸福,更多的却是凄凉和无助。因此,我们更应呼唤适应国情、适应这个时代的养老方式。
   
  一个独居老人的遗憾
  
  “刘道全怎么还没来啊?这都过了半个多小时了!”“别是出什么事儿了吧?他平常都最准时的。”周末天气晴好,北京某小区的老年腰鼓队约好在小区中庭排练,刘道全是腰鼓队唯一的男性,也是骨干,可这天所有队员都到齐了,还不见他的踪影。
  过了一会,一位姓赵的老太太终于忍不住,自告奋勇要去找他。10多分钟后,赵老太太慌乱地从刘道全家跑了出来,浑身发抖地对在外等候的老人们说:“出事了!”
  大伙儿跑去一看,只見刘道全横躺在地上,双眼紧闭,一动不动。一位老人试了试他的呼吸,“还有气!”可是谁也不懂怎么急救,也不敢乱搬乱抬,赶紧拨打了120……
  虽然抢救及时,刘道全还是因为中风导致了偏瘫,运动机能已经无法完全恢复,可能再也无法参加腰鼓队的活动了。
  刘道全老人例子让人唏嘘不已。如果老人不是完全独居,如果他有人照顾,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在现在的中国,像刘道全这样的独居或空巢老人还有很多,要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选择另一种养老方式或许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实际上,进入21世纪,一些新兴的养老方式不断涌现,已经让老人们有了更多更适宜的选择。
  
  老年公寓——老人的精神乐园
  
  陈志民(化名)和妻子都在党政机关上班,工作很忙,儿子在外省上大学。陈志民的母亲76岁,父亲几年前去世,为了照顾母亲,陈志民把母亲接到身边一起生活。然而,两口子工作都忙,经常不能按时回家给母亲做饭,母亲的身体不好,一人在家,万一出了事怎么办?妻子劝说陈志民把母亲送到老年公寓,陈志民一直不愿意,但情感归情感,眼前的困难怎么克服?
  不得已之下,陈志民偷偷跑到几家老年公寓转了转,想了解一下老年公寓老人的生活状况。
  走进市郊一家老年公寓,老远就看见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下棋、聊天、看报、打牌,很是惬意。在另一家老年公寓里,身体健朗的老人,一大清早就沿着院内的花园晨跑锻炼。而行动不便的老人们则在公寓楼前的草坪地上,由护工搀扶着一边散步一边聊天,有说有笑。
  “住公寓好,既不给儿女添麻烦,和老人们在一起有人说话,热热闹闹很开心。”刚刚入住的67岁罗玉丰大爷快人快语。“住在这里舒服又安心,什么事都不操心,吃饭、洗澡甚至上厕所都有人服侍。”行动不便的张大爷笑着说。这家老年公寓为老人们聘请了50多名护理人员、两名职业医生,专门照顾老人们的起食饮居。
  “人到晚年最怕的就是孤独,最需要的就是有能够谈心交流的人,老年公寓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环境。”说起老年公寓,已在这里居住了3年、90岁高龄的纪洁贞老人深有感触。“在这里,心烦了有老哥们聊天、打牌解闷,逢年过节的时候,有人来慰问,热闹一点不比家里差。我就把这里当成了家,女儿女婿和外孙们想我了,随时都可以来看我。”
  发现老年公寓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是“孤老院”,老年人在这里也很快乐,陈志民和妻子商量后就把母亲送进了一个条件较好的老年公寓。
  过去,只有孤寡老人、五保户才进敬老院;但凡有子女、有亲属的老年人,都要在家中度过晚年。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头脑里就产生了一种思想:老人去敬老院是不幸福的,不是子女不孝就是家庭失和,能在家里过就在家里过。甚至还会有人笑话那些去敬老院的老人和其子女。若是家中的老人主动提出去敬老院,大多数子女都会持反对意见,因为此事要是传出去,岂不是落了个不孝的罪名?而如今人们的眼界变得开阔了,敬老院也不再被视为“老人的避难所”。老人在敬老院,每天吃喝不愁,生活有规律,身边伙伴也多,没有了家中的琐碎杂事;子女可以安心工作,不必再为服侍老人而占去工作时间。这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人住老年公寓,有很多现实的好处。
  首先是工作人员对老人的照顾。现在好的老年公寓都会把服务分为几个等级。依照老人身体状况的优劣,服务内容逐级增加。最高一级的服务还包括喂水、喂饭、帮助翻身等,这种形式打破了以往接受“一锅饭”服务的框框,也实现了敬老院自身人员调配的合理性。
  其次,人到老年,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注意起健康问题。健康又分为两大类: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很少有哪位老人没有一点病症,能不能使老人保持身体的康健,能不能在老人患病时提供最及时、最有效的治疗,往往成为服务课题的关键。一位在老年公寓住了一年半的老教师就把医疗条件放在首要的位置。她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住在这里,与公寓里的大夫和护士有着很大的关系。每天大夫都要挨家挨户地巡检,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另外,大夫长期在这里工作,对每位老人的身 体情况和病史都很了解,遇到突然情况可以尽快找到病因。大夫已成为了老人们共同的私人医生。
  头疼脑热人人都会重视,但心理上的疾病却往往被忽视。老人的心理与中青年人不同,俗话说“老小孩”,老人像孩子一样,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偏差。心理上的服务绝不应逊于身体上的服务。为此,老年公寓还经常举办多项活动,如组织合唱团,开辟书画室,举办门球比赛,表面上来看是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实质上是一种心理疗法。唱唱歌、打打球,尤其是这种集体性的活动,减轻了老年人的寂寞感、孤独感,心情好了,许多病痛会渐渐减轻。
  另外,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敬老院里的饮食服务同样是重头戏。在老年公寓,老人每周都有固定的食谱,是根据膳食的营养性合理搭配的,如胆固醇的含量一定要低。同时又要考虑饭菜的口味,每周吃一次饺子,尽量满足大家的需要。另外对于身体状况很差的老人,还安排了流食、半流食的食谱。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老人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预订饭菜。吃得顺心,心情自然也会舒畅。
  在住的方面,目前比较正规的敬老院在硬件上都已达到了标准,两人或三人一间的房间,有的还配备了单独的卫生间。院里建有多功能厅、电脑室、健身房等多种设施。走廊、凉亭、喷水池,在绿树的掩映下,为老人营造出舒适、和谐的气氛。
  
  社区养老,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社区养老,既不同于老年公寓,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首先,老年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二是从养老资源的提供者看,社区养老又依赖来自社区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等,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
  
  ◆“老小孩入托”
  现在,在山东、浙江等地的一些老年人集中的社区,由居委会、民政局等单位设立了很多“日托夜归”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设了包括文化学习、娱乐休闲、心理咨询、保健治疗、慈善救助等几十项免费或低偿服务项目。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1年时间里,已有12家托老站供老人“入托”,不少老人像“老小孩”一样过上了这样的“入托”生活。
  以济南市历城区全福街道小辛社区的裕辛苑托老站为例,小辛社区有居民1500人,60岁以上的有150人。托老站占地近11亩,拥有35张床位,室内有电视、麻将桌等娱乐设施,室外有健身器材。现在该站对“入托”老人一律免费,等全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免费体验结束后,每天也只收取“入托”老人5元钱的午饭费。按托老站提供的饭菜水平计算,5元钱不够老人的生活费用,其他费用全部由居委会补贴。
  来这里“入托”的老人,都是“早上由家人送到托老站晚上接回家,中午在站里吃午饭。午饭后还可以躺在床上休息,醒来可以看电视、打麻将、打扑克、下象棋,凑在一起闲聊……
  
  ◆老人“居家买服务”
  海曙区是宁波中心城区,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近6万人,其中,孤寡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占老人总数的42%。可是海曙区主要养老机构仅9家,设计床位1000余张,养老机构远远跟不上老人的需求。为解决现实存在的困难,海曙区想到了让老人“居家买服务”的办法。即政府为那些达到80岁以上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按每人每年2000元的标准购买服务,服务人员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每天上门服务至少1小时。为老人提供送飯、洗澡、洗衣、巡视、陪送看病、清洁卫生、康复锻炼等服务。
  此外,为更好地监护1000多名患病的独居老人。海曙区还设计出“一键通”电话机。事先将高危老人的姓名、住址、病史及子女、所在社区居委会的电话等资料输入信息系统,高危用户拿起话机后,如果连拨键或诉说都有困难时,8秒钟后,信息系统会自动接通并显示用户信息,有关人员在第一时间即可实施救助。
  既不用离开家,又避免了独居老人生活起居无人照料、容易发生意外的弊端,相信这种全新的社区养老模式将来一定能够在国内迅速普及,让老年人的生活少一份后顾之忧。
  
  编后:人的思想观念是在生活中点滴汇聚而形成的。要使其改变,特别是老年人观念的更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应该看到,老年公寓、社区养老等全新的养老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了养老的另一种选择,与其孤独,与其空巢,不如选择全新的晚年生活。而不管选择何种养老方式,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不能变,亲情永远是老年生活幸福的源泉。
其他文献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明代名医龚廷贤生于中医世家,曾任太医院官吏,其医术甚为高超,经治者服药辄愈,在京城享有“医林状元”的盛誉。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养生保健经验。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期刊
记得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位残疾运动员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不慎从轮椅上摔下来。几秒钟后,他的身边围满了服务人员,有询问伤情的,有出手相助的。但接下来的事情却让所有人意外,只见他将手一摆,示意大家不要相助,他自己努力着,终于,那残缺的身躯又回到了轮椅上。此刻,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滴落下来,他却幸福地笑了。  邻居王大爷两年前得了脑溢血,因为抢救及时,老人幸运地活了下来,但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
期刊
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  人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  人往低处走,不是比谁更低,而是种心态:低调。  低调,是自然、平和、不争,但不能为了低而低,故意太低,就是造作。  低调,不是无作为,是不显摆。靠谱的都低调,忽悠的才高调。靠了谱,又何必忽悠?  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  不牛的人,怕不被人知道;真牛的人,何须主动让人知道!  上品的瓷器,收敛、温厚、宁
期刊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最近出版的书里,写了这样一段话:“现在已经到了老人年纪的我,再回到故乡的森林里,如果遇到小孩子的我,应该说些什么话才好呢?”  大江健三郎告诉年轻的自己:“你长大之后,也要继续保持现在心中的想法唷!只要用功念书,累积经验,把它伸展下去,现在的你,便会在你长大之后的躯体里活下去。而你背后的过去的人们,和在你前方的未来人们,也都会紧密联结着。”  这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时
期刊
经常有人问我,最近忙不忙?我的回答总是一个字——忙。在这个城市厮混,不整天说自己“忙”,都不好意思见人。  今年的清明节是个“小长假”,我照例以“忙”为理由,推掉了一些无谓的聚会,带上老婆、孩子和狗,到郊区的河畔喝酒、看书、躺着睡觉。  一个忙人,怎么如此悠闲?  在博客上,我看到有一个人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如何忙碌,照他的说法,在全中国,除了总理,数他最忙。我顺着他的链接,一步步看下去,發现某个
期刊
幸福是一种甜蜜的感受,恐怕人人都有这方面的体验;幸福更是一门深奥的艺术,也许不少人至今尚未入门。  对此,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颇有造诣。他发现了与幸福有关的因素。其中包括:  健全和健康的身体。这是幸福的基石。  实际的目标和期望。这是幸福进入无限循环的内驱力。人倘若无所追求,幸福之水会在懒散中干涸。  自尊。这是幸福的支架,也是幸福的赐予。  控制感情。这是幸福的规则。纵欲和放纵,往往与
期刊
出去找项目,跑了大半天,一无所获,我们几个都很沮丧。路过同事家附近时,他邀请我们到他家坐坐,休息一下。  同事家住六楼,一口气爬上去,我们都有点气喘吁吁。站在楼梯口,我们等待同事打开门。  同事站在门前,长吁一口气,做了几个深呼吸,定了定神,咧了咧嘴。我们都是又累又困,脸上的表情,都有点灰不溜秋,他这么一弄,脸上的线条好像立即舒展了不少。接着,同事不紧不慢地掏出手帕,擦擦脸上的汗珠,然后,又弯腰掸
期刊
喜欢描眉、画口红、穿着高跟鞋和修身的旗袍,走起路来,昂首挺胸,微带笑容,声音婉转悦耳。当今社会,这样的女子数不胜数。可是,如果这是一位80岁的老太太,您会不会觉得惊奇呢?本期快乐代言人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爱美的邻家老太太——    见到傅素荣老人,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老人穿着一身厚厚的羽绒外套,上面罩着披肩,脸上画着淡妆,脚下穿着高跟鞋,挺直着身躯,灿烂的笑容,依然显得精神抖擞。傅老笑着对我
期刊
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十分火爆,开发商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抛出了不少新概念、新噱头。但是一套住房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其是否有益居住者的健康。那么,什么样的住宅才算“健康住宅”呢?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了“健康住宅”的15条标准。结合中国国情,我们总结了以下6大指标,关心家人健康的您不妨对照评判一下,看看您的家是否算得上健康住宅。  室内净高2.8米 健康住宅的室内净高不得低于2.8米。对居住者而
期刊
转眼春节即将来临,在外忙碌的人们都张罗着回家过年。回家,是令人幸福的事情,每个人都是高兴、愉悦的。但也有些人在快乐中发愁,比如说我跟陈旺。  我和陈旺是前年结婚的,结婚后,便有了三个家:在南京的小家,在山东的婆家,在成都的娘家。因此,我们的烦恼便是今年春节该回哪个家。  去年,两边的老人在春运前就来到我们南京的小家,算是一个大团圆。今年他们说什么也不来南京。一是舟车劳顿,二是不习惯城市的生活,觉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