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日文老师从教20年,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但凡听过黄老师上课的人,无不被她精湛的教学艺术、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和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所折服。而这,都离不开黄日文对自己作为一名老师的准确定位、对教学目标的精确把握以及对教学语言的艺术运用。
准确的自我定位,
实现师生和谐平等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黄日文“坐下来看学生”的教学观点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中,她首先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教学的合作者、参与者,而后才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她与学生的关系如同亲人、朋友般亲近。在她的课堂上,我们常常能听到她一声声“孩子们”的亲切呼唤,以及学生们那“你的声音真好听”“老师,我喜欢你”的由衷赞美。而更让我们折服的是她在这种师生平等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难题或产生疑惑时,她不会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会把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甘当学生进步的基石,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2006年4月,黄日文赴南京市参加全国苏教版实验教材阅读课堂教学大赛,执教三年级语文下册《槐乡五月》第1课时,她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帮助学生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把课文中所蕴含的“美美的槐花味道”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为第2课时学生理解“浓浓的人文情怀”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没能马上把朗读的效果体现出来,此时,她镇定自若,一步步引领学生从平淡走向精彩。
师:孩子们,老师让你们换一种方式看槐花。(投影仪出示槐花的图片)
师:来,如果用一个字来赞美槐花,你会用哪一个?(生纷纷举手)
生1:美。
生2:香。
生3:我还要加一个——多。
师:槐花多、槐花美、槐花香。这么多层的意思,我们怎么表达出来呢?这是考验我们读书本领高强的时候了。
师:孩子们,看这句,会读的请举手。(出示文字“槐花……如瑞雪初降” )
(生读)
师:孩子们,你们听出什么滋味来了?
生:多。
师:对,你能说说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槐花很多吗?
生1:一片白茫茫……
生2:瑞雪初降。
师:瑞雪那么多,降下来了。
生:山山洼洼,坡坡岗岗。
师:告诉我,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漫山遍野……
师:对,读的时候,你要让我感觉到槐花很多,漫山遍野。
(生再读)
师:哎哟,孩子们,我还没看够,怎么就完了?
(生再读)
师:一片白——茫——茫,没看够。
师:咱们一起来,人多力量大,预备——起!
(生齐读,评委鼓掌)
黄日文在指导学生读槐花“多”而“美”时,学生朗读得不够理想,她并没有急于打断或者直接指出应该抓住哪几个关键词再读,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试着去捕捉句子中所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哪些词语给了我们这样的想象,然后请学生把这些词语有所强调地再读一读。这样先适当引导,再指导学生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自然就渐入佳境了。黄日文认为,朗读指导不能光“指”不“导”,而是既要“指”,更要“导”。她对阅读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赛课点评专家于永正的高度评价。
精确把握教学目标,
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对很多老师来说,上课都需要教案,因为教案是上课的“蓝图”,黄日文也不例外。然而,她也认为,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虽然上课时她也带教案,但不会过分地依赖教案。一般情况下,黄日文不会把教案写得特别详细,因此也就不会每一步都被教案牵着鼻子走。在正式开始上课前,黄日文首先会把教材了解、掌握透彻,然后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心中预设一个大概的教学方案或教学框架,这样即使课堂上遇到“意外”也能把课上得充实、丰满,驾驭得从容、淡定。在很多赛课活动中,一般的赛课选手背后大多会有一个庞大的“智囊团”,把教案反复推敲修改后才登台上课。因此,有些老师上课就像是在背教案,有些话忘了说就马上补回来。而在黄日文看似随意的课堂教学中,能带给我们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
有一次,黄日文参加一个即兴抽题的赛课活动,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莫泊桑拜师》第2课时。开始教学前,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围绕莫泊桑三次登门求教的经过,抓住每一次登门时师徒二人的对话,尤其是每次福楼拜指导时所说的句子,先提炼句子含义,再反复品读,从中体会福楼拜是个怎样的老师(比如直言不讳、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等);同时从每次莫泊桑登门求教时所做的准备和所说的话语中去体会莫泊桑是个怎样的学生(比如急切想进步、勤学苦练、虚心好学等)。
精确的目标定位代替了教案,黄日文用了不到1节课的时间备完课就开始上课了。课上,黄日文是这样处理教学的:教学“三次登门”的过程并不都平均使用时间和力量,而是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首先,带领学生讨论莫泊桑第一次拜师的过程(扶一把);其次,采取逻辑引读的方法陪学生读完莫泊桑第二次拜师时福楼拜一口气问的7个问题(半扶半放);最后,放手让学生依照前面的学习方法去学莫泊桑第三次拜师的内容(全放手)。在学生读完莫泊桑第二次拜师的内容后,黄日文进行联系拓展,为学生准备了莫泊桑的名作《项链》里面有关描写雪天里马车艰难行走,赶车人狠命抽打马匹的语段,学生读完了后深切体会到福楼拜的确是个指导有方的老师。在这次即兴抽题的赛课活动中,黄日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幽默的教学语言,
打造轻松愉悦的课堂 语文教师是教学语言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来实现语文本身的教学目标。只有教师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才能懂得运用语言,教好语文。黄日文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小时候,受地方方言影响,黄日文一直没有机会接受普通话教学,直到考上了师范学校还是听不懂别人说的普通话。参加工作后,黄日文主动申请上一年级语文,教学拼音时,她就边学边教,今天学明天教。经过努力,她不仅成为了一名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而且她的语文课也因为说得一口悦耳动听的普通话深受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她那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更是常常给人一种愉悦感。
在日常教学中,黄日文习惯用“调侃”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极少用说教的语气与学生对话,这让她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例如,要求学生扩写句子时,她会说:“这个句子太普通了,咱想个办法给它美美容吧!”学生听了都心领神会,无需多讲。再如:教学生修改这样一个病句“今天真冷,同学们都穿上棉衣和手套。”有些学生未经思考,直接就把“和手套”删掉,而正确的修改方法应该是把“和”换成“戴上”。于是她用调侃的语气说道:“好你个庸医,本该给病患接一下骨头,你倒好,直接给它截肢啦!”顿时,学生哄堂大笑。正因为她这种幽默诙谐、寓教于乐的授课方法,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时候,黄日文在讲到一些关键的学习方法或技巧性的语文知识时,正好发现某位同学走神了,她会冷不丁地来一句:“某某同学,老师刚才说什么来着?请你鹦鹉学舌来一遍,好吗?”学生把她这招戏称为“打回马枪”,时间一长,学生们都学会了提防,上课也更加认真听讲了。
黄日文也非常注重用幽默的方式强化朗读指导,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她认为,朗读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因此,教学《槐乡五月》时,她把指导朗读作为一个切入点,即使是处理一些不起眼的句子也绝不含糊。比如在教学课文第一句话“五月,洋槐开花了。”这个看似很普通的句子时,她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师:这是一个好消息,孩子们,对不对?
生(齐):对。
师:把这个好消息轻轻地告诉我。
生(轻轻地读):五月,洋槐开花了。
(生欲坐下)
师:等等,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后面的老师们。
生(稍大声些):五月,洋槐开花了。
师:不够激动,你来!告诉那边远远的老师们。
生(较大声地):五月,洋槐开花了。
师:孩子们,请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远方的朋友们。
生(一齐更大声、声音更长地):五月,洋槐开花了。
黄日文认为,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老师才会有幽默的心境。幽默有赖于丰富的知识,流畅的表达,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生的心。教学中的幽默不是滑稽,是一种心境,也是一门教学艺术。
(人物小档案:黄日文,钦州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B类培养对象。钦州市优秀教师,钦州市钦北区课改实验专家组成员。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轮实验“先进个人”,曾获全国读讲精练教学法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全国苏教版教材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
(责编 阮旭日)
准确的自我定位,
实现师生和谐平等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黄日文“坐下来看学生”的教学观点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中,她首先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教学的合作者、参与者,而后才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她与学生的关系如同亲人、朋友般亲近。在她的课堂上,我们常常能听到她一声声“孩子们”的亲切呼唤,以及学生们那“你的声音真好听”“老师,我喜欢你”的由衷赞美。而更让我们折服的是她在这种师生平等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难题或产生疑惑时,她不会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会把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甘当学生进步的基石,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2006年4月,黄日文赴南京市参加全国苏教版实验教材阅读课堂教学大赛,执教三年级语文下册《槐乡五月》第1课时,她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帮助学生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把课文中所蕴含的“美美的槐花味道”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为第2课时学生理解“浓浓的人文情怀”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没能马上把朗读的效果体现出来,此时,她镇定自若,一步步引领学生从平淡走向精彩。
师:孩子们,老师让你们换一种方式看槐花。(投影仪出示槐花的图片)
师:来,如果用一个字来赞美槐花,你会用哪一个?(生纷纷举手)
生1:美。
生2:香。
生3:我还要加一个——多。
师:槐花多、槐花美、槐花香。这么多层的意思,我们怎么表达出来呢?这是考验我们读书本领高强的时候了。
师:孩子们,看这句,会读的请举手。(出示文字“槐花……如瑞雪初降” )
(生读)
师:孩子们,你们听出什么滋味来了?
生:多。
师:对,你能说说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槐花很多吗?
生1:一片白茫茫……
生2:瑞雪初降。
师:瑞雪那么多,降下来了。
生:山山洼洼,坡坡岗岗。
师:告诉我,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漫山遍野……
师:对,读的时候,你要让我感觉到槐花很多,漫山遍野。
(生再读)
师:哎哟,孩子们,我还没看够,怎么就完了?
(生再读)
师:一片白——茫——茫,没看够。
师:咱们一起来,人多力量大,预备——起!
(生齐读,评委鼓掌)
黄日文在指导学生读槐花“多”而“美”时,学生朗读得不够理想,她并没有急于打断或者直接指出应该抓住哪几个关键词再读,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试着去捕捉句子中所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哪些词语给了我们这样的想象,然后请学生把这些词语有所强调地再读一读。这样先适当引导,再指导学生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自然就渐入佳境了。黄日文认为,朗读指导不能光“指”不“导”,而是既要“指”,更要“导”。她对阅读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赛课点评专家于永正的高度评价。
精确把握教学目标,
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对很多老师来说,上课都需要教案,因为教案是上课的“蓝图”,黄日文也不例外。然而,她也认为,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虽然上课时她也带教案,但不会过分地依赖教案。一般情况下,黄日文不会把教案写得特别详细,因此也就不会每一步都被教案牵着鼻子走。在正式开始上课前,黄日文首先会把教材了解、掌握透彻,然后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心中预设一个大概的教学方案或教学框架,这样即使课堂上遇到“意外”也能把课上得充实、丰满,驾驭得从容、淡定。在很多赛课活动中,一般的赛课选手背后大多会有一个庞大的“智囊团”,把教案反复推敲修改后才登台上课。因此,有些老师上课就像是在背教案,有些话忘了说就马上补回来。而在黄日文看似随意的课堂教学中,能带给我们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
有一次,黄日文参加一个即兴抽题的赛课活动,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莫泊桑拜师》第2课时。开始教学前,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围绕莫泊桑三次登门求教的经过,抓住每一次登门时师徒二人的对话,尤其是每次福楼拜指导时所说的句子,先提炼句子含义,再反复品读,从中体会福楼拜是个怎样的老师(比如直言不讳、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等);同时从每次莫泊桑登门求教时所做的准备和所说的话语中去体会莫泊桑是个怎样的学生(比如急切想进步、勤学苦练、虚心好学等)。
精确的目标定位代替了教案,黄日文用了不到1节课的时间备完课就开始上课了。课上,黄日文是这样处理教学的:教学“三次登门”的过程并不都平均使用时间和力量,而是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首先,带领学生讨论莫泊桑第一次拜师的过程(扶一把);其次,采取逻辑引读的方法陪学生读完莫泊桑第二次拜师时福楼拜一口气问的7个问题(半扶半放);最后,放手让学生依照前面的学习方法去学莫泊桑第三次拜师的内容(全放手)。在学生读完莫泊桑第二次拜师的内容后,黄日文进行联系拓展,为学生准备了莫泊桑的名作《项链》里面有关描写雪天里马车艰难行走,赶车人狠命抽打马匹的语段,学生读完了后深切体会到福楼拜的确是个指导有方的老师。在这次即兴抽题的赛课活动中,黄日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幽默的教学语言,
打造轻松愉悦的课堂 语文教师是教学语言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来实现语文本身的教学目标。只有教师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才能懂得运用语言,教好语文。黄日文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小时候,受地方方言影响,黄日文一直没有机会接受普通话教学,直到考上了师范学校还是听不懂别人说的普通话。参加工作后,黄日文主动申请上一年级语文,教学拼音时,她就边学边教,今天学明天教。经过努力,她不仅成为了一名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而且她的语文课也因为说得一口悦耳动听的普通话深受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她那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更是常常给人一种愉悦感。
在日常教学中,黄日文习惯用“调侃”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极少用说教的语气与学生对话,这让她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例如,要求学生扩写句子时,她会说:“这个句子太普通了,咱想个办法给它美美容吧!”学生听了都心领神会,无需多讲。再如:教学生修改这样一个病句“今天真冷,同学们都穿上棉衣和手套。”有些学生未经思考,直接就把“和手套”删掉,而正确的修改方法应该是把“和”换成“戴上”。于是她用调侃的语气说道:“好你个庸医,本该给病患接一下骨头,你倒好,直接给它截肢啦!”顿时,学生哄堂大笑。正因为她这种幽默诙谐、寓教于乐的授课方法,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时候,黄日文在讲到一些关键的学习方法或技巧性的语文知识时,正好发现某位同学走神了,她会冷不丁地来一句:“某某同学,老师刚才说什么来着?请你鹦鹉学舌来一遍,好吗?”学生把她这招戏称为“打回马枪”,时间一长,学生们都学会了提防,上课也更加认真听讲了。
黄日文也非常注重用幽默的方式强化朗读指导,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她认为,朗读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因此,教学《槐乡五月》时,她把指导朗读作为一个切入点,即使是处理一些不起眼的句子也绝不含糊。比如在教学课文第一句话“五月,洋槐开花了。”这个看似很普通的句子时,她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师:这是一个好消息,孩子们,对不对?
生(齐):对。
师:把这个好消息轻轻地告诉我。
生(轻轻地读):五月,洋槐开花了。
(生欲坐下)
师:等等,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后面的老师们。
生(稍大声些):五月,洋槐开花了。
师:不够激动,你来!告诉那边远远的老师们。
生(较大声地):五月,洋槐开花了。
师:孩子们,请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远方的朋友们。
生(一齐更大声、声音更长地):五月,洋槐开花了。
黄日文认为,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老师才会有幽默的心境。幽默有赖于丰富的知识,流畅的表达,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生的心。教学中的幽默不是滑稽,是一种心境,也是一门教学艺术。
(人物小档案:黄日文,钦州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B类培养对象。钦州市优秀教师,钦州市钦北区课改实验专家组成员。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轮实验“先进个人”,曾获全国读讲精练教学法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全国苏教版教材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
(责编 阮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