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都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教师态度的认知、感情及意向成分对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均产生极大的影响。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越来越突出,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人的因素,注意用良好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教师态度;学生;学习动机;影响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在教育教学中,每位教师由于生活环境、知识经验不同,其待人处事往往有不同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上也会有所区别,态度对人的行为有很大影响,尤其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方面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教师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反应时所持的带有评价性的心理倾向,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元素,其中认知成分主要发挥认识态度对象的作用。在教师态度上,认知因素主要是教师对工作中的人、事或各项活动的看法和评价。态度中的感情成分是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尊重与轻视,同情与排斥,喜欢与厌恶等,以认知成分为基础,教师的情感反应取决于态度对象能否满足其自身的合理需求。教师的态度包括教师对学生、工作、同事和自身发展的心理倾向,改变教师态度可以作为构建教师文化的切入点和着眼点,以态度的改变来推动教师信念内化为教师的行为。
二、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作为非智力因素在对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说明学生的努力程度,为什么学习,以及学生是否愿意学习。动机能引发行为,并促使行为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由诱因和内驱力构成,具体是指学习期待,学习需要,学习兴趣等。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决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引发学习行动,影响学习过程。学习动机按照内外维度可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的态度在此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师态度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校园生活的陪伴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师生实际并不平等,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又具有象征或符号意义。那么,学生们当然会“在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1.认知成分对学生的影响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 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 学生的行为影响着教师。如同学生在被“教”的时候表现出主观能动性一样, 教师在接受来自学生影响时也表现出主观能动性,他们会因个人的观念、个性、经验、需要等对来自学生影响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反映,形成态度差异。事实上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之间个别差异的存在, 不能否认教师自身状况不同的事实存在, 也不能否认情境的改变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作为教师不应该因为上面的因素, 而对学生在教育上存有很大的态度差异,至少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从认知上端正态度, 努力缩小差异。
认知是情感和意向的基础, 对学生有什么样的看法、评价就有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情感,也就可能有相应的行为趋向。因对象的不同、状况不同、情境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态度, 实际上就是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 不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管怎么说, 态度差异的存在, 很难实行教育公正。
2.情感成分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老师的关怀和呵护。教师作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人物,应该把自己的心血、才智、温暖、激情都凝聚在对学生的爱之中,教师的爱要覆盖每个学生,感化每个学生。教师的爱有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它是教育的桥梁, 是教育的推动力, 是教育培养学生的前提和基础, 它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对学生的爱, 更有助于学生良好社会情感的形成, 因为情感只有靠情感去熏陶, 情操只有靠情操去陶冶, 学生得到教师的爱, 才会把这种爱转化为对老师、对同学的爱,以至上升到对集体、对祖国的爱。
3. 意向成分对学生的影响
影响教师对学生态度的因素有教师本身的差别、学生的差别、教师自身状况差别和情境的差别。学生的行为是否影响教育行为的有效进行, 问题不仅仅出在学生本身, 还在于教师类型、学生行动、教师状况和情境变化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都直接与教师有关。以往, 我们总是喜欢把影响教育过程的责任推向学生, 一遇到问题总是从学生方面找答案, 但教师能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教育,关键在教师。作为教师,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在影响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影响自己。教师应该从自己做起,清醒地认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和可能出现的不适宜情绪情感反应、语言反应、行为反应,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无论对哪个学生都能有意识地调节和保持理智的教育行为,使自己的情绪情感反应、语言反应、行为反应在教育活动中处于理想状态,教师的教育行为就会更规范,更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就会促进教育的最优化和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对态度进行自我调空。认知作用行为, 行为也会反作用认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逐步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这是态度调控的重点。教师从一种旧的不适宜的态度行为更新到一种新的正确的态度行为上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
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到态度的知、情、意对学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成绩上, 它同样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健康心理的维持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避免对学生支配、冷漠、贬低等负面影响,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基于尊重体现发展精神的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0.
[2]高良,古良琴.态度差异及主动调控 [J] .江苏教育,2002 ( 9) .
[3]周平.谈教师态度对学生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4]王惠东,熊川武.论促进教师态度转变的方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6).
作者简介:程洁(1989-),女,山东临沂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原理。
关键词:教师态度;学生;学习动机;影响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在教育教学中,每位教师由于生活环境、知识经验不同,其待人处事往往有不同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上也会有所区别,态度对人的行为有很大影响,尤其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方面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教师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反应时所持的带有评价性的心理倾向,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元素,其中认知成分主要发挥认识态度对象的作用。在教师态度上,认知因素主要是教师对工作中的人、事或各项活动的看法和评价。态度中的感情成分是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尊重与轻视,同情与排斥,喜欢与厌恶等,以认知成分为基础,教师的情感反应取决于态度对象能否满足其自身的合理需求。教师的态度包括教师对学生、工作、同事和自身发展的心理倾向,改变教师态度可以作为构建教师文化的切入点和着眼点,以态度的改变来推动教师信念内化为教师的行为。
二、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作为非智力因素在对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说明学生的努力程度,为什么学习,以及学生是否愿意学习。动机能引发行为,并促使行为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由诱因和内驱力构成,具体是指学习期待,学习需要,学习兴趣等。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决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引发学习行动,影响学习过程。学习动机按照内外维度可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的态度在此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师态度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校园生活的陪伴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师生实际并不平等,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又具有象征或符号意义。那么,学生们当然会“在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1.认知成分对学生的影响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 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 学生的行为影响着教师。如同学生在被“教”的时候表现出主观能动性一样, 教师在接受来自学生影响时也表现出主观能动性,他们会因个人的观念、个性、经验、需要等对来自学生影响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反映,形成态度差异。事实上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之间个别差异的存在, 不能否认教师自身状况不同的事实存在, 也不能否认情境的改变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作为教师不应该因为上面的因素, 而对学生在教育上存有很大的态度差异,至少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从认知上端正态度, 努力缩小差异。
认知是情感和意向的基础, 对学生有什么样的看法、评价就有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情感,也就可能有相应的行为趋向。因对象的不同、状况不同、情境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态度, 实际上就是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 不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管怎么说, 态度差异的存在, 很难实行教育公正。
2.情感成分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老师的关怀和呵护。教师作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人物,应该把自己的心血、才智、温暖、激情都凝聚在对学生的爱之中,教师的爱要覆盖每个学生,感化每个学生。教师的爱有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它是教育的桥梁, 是教育的推动力, 是教育培养学生的前提和基础, 它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对学生的爱, 更有助于学生良好社会情感的形成, 因为情感只有靠情感去熏陶, 情操只有靠情操去陶冶, 学生得到教师的爱, 才会把这种爱转化为对老师、对同学的爱,以至上升到对集体、对祖国的爱。
3. 意向成分对学生的影响
影响教师对学生态度的因素有教师本身的差别、学生的差别、教师自身状况差别和情境的差别。学生的行为是否影响教育行为的有效进行, 问题不仅仅出在学生本身, 还在于教师类型、学生行动、教师状况和情境变化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都直接与教师有关。以往, 我们总是喜欢把影响教育过程的责任推向学生, 一遇到问题总是从学生方面找答案, 但教师能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教育,关键在教师。作为教师,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在影响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影响自己。教师应该从自己做起,清醒地认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和可能出现的不适宜情绪情感反应、语言反应、行为反应,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无论对哪个学生都能有意识地调节和保持理智的教育行为,使自己的情绪情感反应、语言反应、行为反应在教育活动中处于理想状态,教师的教育行为就会更规范,更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就会促进教育的最优化和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对态度进行自我调空。认知作用行为, 行为也会反作用认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逐步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这是态度调控的重点。教师从一种旧的不适宜的态度行为更新到一种新的正确的态度行为上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
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到态度的知、情、意对学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成绩上, 它同样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健康心理的维持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避免对学生支配、冷漠、贬低等负面影响,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基于尊重体现发展精神的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0.
[2]高良,古良琴.态度差异及主动调控 [J] .江苏教育,2002 ( 9) .
[3]周平.谈教师态度对学生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4]王惠东,熊川武.论促进教师态度转变的方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6).
作者简介:程洁(1989-),女,山东临沂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