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志·校雠略》论续编家谱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198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通志·校雠略》是南宋郑樵的一部目录学理论著作,该略主要从求书、校书、分类编目等三个方面讲述了图书文献的编纂思想。而本文从续编家谱的角度汲取了《校雠略》的编纂之法,以續编家谱须先选编谱之人、先寻先代家谱以及家谱编目等三个方面展开对家谱编修的阐述。通过这三个方面续编方法的指导,我们对编修家谱就可以清晰明了,了解应如何续编,做到灵活运用,以完成对家谱的续编工作。
   关键词:家谱 续编 校雠略 通志 郑樵
   家谱,是历史漩涡中的一股清流;又称族谱,宗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以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平民色彩的传承。其汇集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于一身,是不可替代的独特存在。撰国史、编方志、修家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历史文献(国史、方志、家谱)之一。没有家谱的家庭,如断根浮萍,不明了自己由何而来,更无法感知世代传承的家族力量。而家谱的延续全靠后人的逐渐续修,编纂完成。那家谱又该如何续编?本文以参考《通志·校雠略》中的编纂思想,来探讨家谱的续编。
   《通志》是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目录学家郑樵的代表著作,有200卷,分纪、谱、传、略四门,其中“略”有二十略,《校雠略》是二十略之一,该略主要从求书、校书、分类编目等三个方面讲述了图书文献的编纂思想,是最能体现郑樵目录学思想的部分。本文拟以家谱修编为主,融会郑樵图书文献编纂思想于其中来阐述家谱修编。
   一.续编家谱须先选好编谱之人
   家谱的续编是一个记载和传承家族历史的大事,其编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世如何了解和认识先祖们的传承和事迹,而这与选好续修家谱之主编相关密切。
   (一)续修家谱人选的重要性
   郑樵认为“书之易亡,亦由校雠之人失职故也”[1],书轻易变成亡书,是校书人员失职的表现。同样,家谱能否很好地传承,也与主编相关。家谱的续编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的,需要有知识,懂历史,明家谱者才可着手于家谱的续编。老谱(记载以往世系,但未新修的家谱,后文皆称老谱)之所以容易丢失,是编纂家谱之人或因编目不够完善,不够详尽,让后人感觉价值不大而不加重视,或未能正确引导族人重视家谱,以致最终可能遗失而使家谱失传。
   另外,家谱续修之人的态度和观点,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谱的资料完整程度。如在续修家谱之时,有的主编主张简写,个人信息里只收录生卒年月日,葬址,生子情况,女儿只写姓名,妻子只写葬址。有的主编主张繁写,个人信息写清迁徙地址,胎源(出生地),生卒年月日时,葬址;娶妻,妻子胎源,生卒年月日时,葬址;生儿女情况,儿有后写清儿子胎源、生卒年月日时、葬址,儿子无后只挂名;出门招婿者写清招于何地何人,生子情况(只挂名),有子嗣随本家姓者,需给其立谱,与未出门招婿者同样立户写谱;女儿写生辰八字,夫源(丈夫的住址,姓名);留家招婿者只挂名,随后如男丁立户写谱。在此看似简单的个人资料填写方面却决定着后世子孙对祖辈的了解情况;而这些资料的详细程度与主修息息相关,由此可见续修家谱的人在选用上是至关重要的。
   (二)选好家谱主编的几个原则
   家谱主编须专业且久其任。“求书之官不可不遣,校书之任不可不专”[2],“若欲图书之备,文物之兴,则校雠之官岂可不久其任哉”[3],郑樵强调求书之官和校雠之官要专业且久其任,这样才能搞好图书文献的编纂工作。续修家谱,同样必须选任专业并且长时间任职与此相关的人来完成。想要修好家谱,修谱的人不可以出现流动性大的情况,如果修谱的编纂人员流动性大,则新到编纂人员要熟悉上任工作,可能或因编纂习惯不同等原因影响家谱的修编,为原本就不易完成的续谱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家谱主编对待续修家谱之事须有负责之精神。作为主编,不仅要懂得家谱知识,还要有较强的负责精神。如对家谱续写必须慎之又慎,不可多接,少接,误接;有的家谱主编对某一支系世系不清,又难以查清,为了简单而肆意妄为,接于同名,或者同地,便认为与此同支同系,再遇到此支系不懂家谱,或者不太重视的情况下,这一支系将永远的被错接下去。若如此,不仅给家谱留下严重的历史问题,也为后世纠错留下了极大的麻烦,甚至让后世之人无法纠错,此正如郑樵所言“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4],错接家谱如书的分类不明,这让后人如何去学如何去专?
   家谱主编须有团队之意识及能因材而用。“古有一家之学,但其中也有依众人成书的;众人编书,如能各用其长,也能撰成佳作”[5],郑樵之语对修编家谱较有启发意义,撰写家谱切不可一人闭门造车,需要依靠众人的力量,各司其职,各显其长,通力合作,以完成家谱续修。同时,主编在分配任务时还须注意结合个人优缺,合理安排有长处的人去做专长之事,不能误了他人的长处,也不能让他人干自己短处的事,费时费力还起不到效果,此正如郑樵所云“皆随其学术所长者而授之,未尝夺人之所能,而疆人所不及”[6]。
   二.欲续编家谱须先寻先代家谱
   此时则需要运用到郑樵先生的“求书”之法。想要续编家谱,必须先找到以往老谱;续编续编,续在前,编在后,以续为主,以编为辅;续就要在老谱上延续,自然就要先找寻老谱;没有老谱的铺垫,家谱是无法成书的。正所谓“古人编书,必究本末,上有源流,下有沿袭”[7];追根寻祖,才可延续,续写字辈,方可传承。
   (一)寻找老谱可从亲支,祖籍地查访
   自家保存有家谱就可以直接进行研究探讨,看看自己所知直系祖辈名讳上面是否有相关记载,如果有,便能参照以往格式方法开始续修;如果没有,则需要问问本族中长辈或者同地年龄长者,或者翻阅家中是否有关于祖辈信息的文字材料,多方查证自己祖辈名讳,与家谱上已记载祖辈名讳对接。也有常用名和谱名一说,两个名字虽然不一样,但确实是一个人,在做对接时还需注意家谱上面书写的详细资料。家谱是一个链状,只有完成对接之后才有后面的续编。    家族内没有保存家谱,或者由于历史原因丢失,销毁,就要想其他办法寻求以往世系,才可续修;郑樵在《书有名亡实不亡论一篇》中提到“书有亡者,有虽亡而不亡者”[8],虽然自家的老谱遗失或销毁,但和自家是亲支系的家族老谱可能得以保存,亦或者自家支系谱遗失销毁,但祖籍总谱依旧保存;也可找到自家以往世系。例如:此次吴氏家族修谱,陕西吴氏全是明清时期外省迁徙陕西本地,有部分宗亲家里没有老谱,无法连接以往世系,导致续谱工作一再停滞,但可以通过查找其支系老辈人口传,祖坟碑记,以及老人过世所写孝单(一个个地方风俗,在有老人过世时,请道士念经超度,会写一份清单,其中书写胎源,祖籍地,生卒年月日时,三代祖辈名讳,包括伯祖,叔祖,以及后世晚辈名讳等信息,称为孝单,又名包袱清单)从中得到信息,随后联系与其支系相近或其支系祖籍地宗亲,通过对家谱的查询,连接上其支系的以往世系,这才可以继续开展他支系的续修家谱工作。寻找祖籍对接世系也是一大难题,特此下附寻根问祖小技巧。
   1.寻根问祖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或收集的基本信息。
   ①始迁祖祖籍地的确切记载(包括文字材料和口传信息,以及墓碑碑文)。
   ②始迁祖的名字(字辈、名讳、字、号,别名)。
   ③始迁祖的出生地、迁移地、出生年代(娶妻配氏、殁葬情况、父辈、兄弟等信息)。
   ④始迁祖的相关资料(始迁祖的其它旁证资料如:郡望、堂号,与谁是本族,亲支或与谁是近亲等)。
   ⑤现存家谱的字辈以及以往字辈情况。
   ⑥家族的迁徙史(谱序文字记录,与某姓一起迁徙)。
   相关始迁祖的资料能收集整理越多越好,收集积累的信息资料越多,就越容易寻找对接。如果实在找寻不到始迁祖信息,二世祖,三世祖的信息资料,也能有很大作用。
   2.应掌握的几点小技巧。
   ①查看家谱和核对字辈。一般家谱、墓碑记载情况最清楚,这也是寻根寻亲的主要依据,如前三至五代以上字辈与本支系的字辈顺序相同的,是同宗同族的可能性较大。寻亲时发现有前三代以上字辈顺序与本支糸相同,后面又不相同的现象,可能是本支系祖辈忘了祖籍地字辈,出现自创字辈现象;如果字辈用字及顺序相同,个别字辈音同字不同的,应该是传承口误,或者只是口传,自祖籍地迁出时口传,压根不知道具体字应该如何书写,只有字音,为后世取名时随便看哪个字只要是一个音就行,也可以认定是同宗的可能。
   ②如本支系无家谱资料,可查历代祖辈墓碑记载的内容。墓碑一般会书写墓主人祖籍地,生平资料,歿葬情况,后世子孙。如据多数宗亲寻根寻亲的经验,发现迁入的始祖或二、三世祖的墓碑一般都刻有碑记碑文,记录墓主人来自哪里的内容,便于后代寻亲之用。这对于对接世系都有很大的作用。
   ③无家谱,无碑记,则要注意收集历代祖辈口口相传祖辈信息,以及关于迁移的过程情况,如祖籍祖居地名(省县乡及小地名)并关注其周边县乡镇宗亲的居住地址、始迁祖名讳字号、字辈、故乡风土民情、故事传说等等。
   ④四面出击,寻求帮助。
   1)在百度吧发贴寻找(附上联系人地址,名字及联系方式)。
   2)把寻亲资料发至各宗亲QQ群,留下联系人的地址、名字、联系方式,并关注留言及相关的寻亲信息。
   3)加入各地宗亲的微信群,转发寻亲资料,收集并认真查阅别人的寻亲信息。
   4)网上搜索祖籍地名和当地宗亲的相关信息资料,如山西洪洞大槐树、麻城孝感的移民中转、“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历史上几次大迁移的相关资料信息。
   5)多关注其他宗亲发布的寻亲信息中的名字、讳名字号、配氏、生年、生子等信息。
   6)将你收集的所有信息必须形成文字材料后和你所有的族谱资料、字辈等一并发至网上、宗亲QQ群、微信群里,寻求帮助,关注留言。
   (二)寻找老谱可从民间亲身查访
   如果以上还是无法寻找到老谱,还应遵循“知古人求书欲广,必遣官焉,然后山林薮泽可以无遗”[9];寻求老谱资料不光要查访周边看似繁荣地段,还应前往山林薮泽之间,亲身查访,才不会出现遗漏,才能更加接近其原始的本真。在《求书之道有八论九篇》中,郑樵还提到“书不存于秘府而出于民间者甚多”[10],也就是说,一些文献书籍在政府部门查询不到的,需要到民间去寻找查访。寻找老谱同样如此。笔者通过多年续谱的经验来看,老谱往往藏在寻常百姓家里,一般不会轻易示人,所以要用自己最大的诚意和最高的礼节来对待保存老谱的主人,并且向对方说明来意,表明自己的诚意,另附这是为了自己家族前途发展,希望将家谱文化继续传承等例子前去说服,配以细心查访也许就能寻找到想要的老谱。
   寻求老谱,查求根源,此时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于“山西大槐树”的传说。元朝期间,由于全国常年遭受各种水、旱、蝗,疫灾荒,人口大量死亡,唯独山西风调雨顺,遂周边多省居民迁入山西,导致平乱之后山西人口稠密,其余省份人口稀缺。明朝建立后,政府出一计,大肆宣扬居于山西大槐树者不外迁,余下全部迁出。众人闻讯,纷纷赶至洪洞大槐树,没想到惨遭官兵捆绑,由山西大槐树统一发放,(众人捆綁,如厕须解开手绳,故而“解手”也就成为“上厕所”的意思,祖辈传留“解手”一词者,多为山西大槐树迁出者后裔。还有一习惯,老者惯于背手而行,双手至于背后,也是长期解押习惯,一时难以改掉,后人学长辈而流传至今),而同姓同宗者必须发于不同处。故相遇者一说到自己是山西大槐树迁出,便倍感亲切,相互扶持。其中不乏攀附者,原本不是山西大槐树迁出,得知关于山西大槐树相关事宜而假冒,只为得到相互扶持之待遇,言说自己也是山西大槐树迁出者,而死后未能将此一事实公示于后人,导致后人一直根记于山西大槐树。久而久之众人皆记根于山西大槐树,实则灾荒中转,确实在此居住过,但并非祖籍居于此。因此,后人自长辈传说为山西大槐树为祖籍者还须慎重视之,须仔细查清,以免误导后人。    三.家谱编目
   选定主编,查询到老谱等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到了最重要的部分:家谱编目,即正式开始对家谱进行编写,此时切不可忘却郑樵先生的“分类编目”之法。
   (一)收集后世资料
   在查访到老谱之后,还需对老谱后世人的资料进行收集,具体资料可参考上文,或依据主编意见。然后亲自一一查访,将后世资料收集齐全,不能出现遗漏,一个遗漏将会造成一个支系的人的丢失,也意味着一个支系的人以后无法查询到根源。然后将这些资料按照家谱格式录入。
   关于家谱格式,家谱一般分为文谱和线谱,文谱分为苏式,欧式,谱牒式以及现代式,主要记载家乘,图腾,像赞,题字,序言,凡例,源流,谱序,传赞,分迁,字辈,续谱结构,芳名录,远古世系,古代世系,现代世系,后记等等。老谱众多采用苏式与宝塔式结合,或者欧式与宝塔式结合,也有谱牒式与宝塔式结合;宝塔式又名线谱,清晰明了的显示家谱中男丁情况,只有名讳,没有个人信息。线谱是任何家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于各个家族运用哪种格式,则需要结合当时情况而定。
   (二)将资料分类,支系分支
   正所谓“类例既分,学术自明”[11],郑樵的意思是将文献典籍按正确的分类集中保管,各学术及其源流自然就清楚明了。家谱同样需要分类,也就是将收集的资料按照类别分开,不可混为一团,知道每个类别所记载的是哪一支系的资料,该支系的传承就能清楚明白。例如:陕西吴氏家谱,支系繁多,涉及到陕西省多家吴氏族人;收集的老谱,书面资料等很多,其中包括大的类别:《中国吴氏统谱》、《锡谱》、《宗臣谱》、《良材谱》等;《中国吴氏统谱》包含整个中国吴氏的字辈,世系,版本多样,内容不一;《锡谱》记载吴氏开姓始祖泰伯公以及传代始祖仲雍公居住地無锡后代吴氏世系,字辈,迁徙等情况;《宗臣谱》记载吴氏族人第六十一代吴宗臣后人的各分支情况;《良材谱》记载吴氏第六十五代吴良材四个孙子:璞、璟、瑗、嘉大四支系后世分支情况;各谱下分几十上百本分支谱,都需一一整理分类,将各支系分开编写,不可笼统全部放在一起编写。因家族人数众多,且重名情况往往较多,笼统编写容易出现世系错乱的现象。为避免支系错乱,可相隔二十代另起分支,再立支系,以便后人查看,分清支系。也可依规距定,每二十代就另起支系,各支系分清亲属关系,以便查看,如吴氏族谱,后人枝繁叶茂则每隔二十世单起分支;后人分支不明显,多显单传,则隔四十代单起分支以作类别;支系谱名用分支支系始祖命名;但之前依旧写清以往世系。只有将支系分类正确,方法得当,支系传承就清楚明了。
   将支系分类时,应从谱名,作者,背景年代,开篇始祖,各部分内容以及全谱书内容全面考虑,不能仅靠开篇始祖就定本谱类别;也不能仅仅根据谱名便断定此谱的类别。郑樵先生在《见名不见书论二篇》中提到“编者之家,多是苟且,有见名不见书者,有看前不看后者”[12],续谱支系分类时,应避免这种情况。例如笔者编修家谱时,收到两本吴氏老谱,谱名都为《湖北通山县吴氏家谱》;开篇始祖都为泰伯,前部分内容写的是泰伯至良材公(依家族传统,自己祖先过世后,称呼其名续加公字,以示尊敬)世系,如不看内容,肯定认为他们同为一支系,定分为一类;其实不然,一本为良材公长子次孙(长子的次子)璟公后裔,一本为良材公次子三孙(次子的长子,在孙子辈行三)瑗公后裔;他们两支系在第六十六代就已经分开,传至如今已经相隔四十代一千余年,早就分开世系,族谱中相似部分少之又少。
   (三)家谱注释
   在家谱编修过程中,除了将老谱上的注释原文不动的录入外,还应该加入辅助后世人查清根源、了解祖辈事宜的解释性文字,使家谱变得更加清晰明确,实现其更大的价值。
   郑樵先生在《泛释无义论一篇》中提到“古之编书,但标目类而已,未尝注解其著注者,人之姓名也”[13];古代编书,已经标明类别,就不用再次标注。家谱之中已经记载迁徙之地,祖籍之地,若相隔世系诸多,就不用再特别注释本支系的迁徙之地,祖籍之地。如《吴氏家谱·景荣公支》,先祖良材公自无锡迁入永兴(今湖北阳新县),景荣公有后人又从湖北阳新县迁入陕西镇安县,在老谱上就注明景荣公支系乃湖北阳新县人,祖籍无锡;景荣公迁入陕西的后裔就不用注释是湖北阳新县人,祖籍无锡;只用注释他们是陕西镇安人,祖籍湖北阳新。再注释湖北阳新县人,祖籍无锡就没有任何意义,也容易产生歧义;为后人再次查询,会造成一定的误解和混淆。主编在录入注释之时应当不再做此注释。
   郑樵先生在《书有应释论一篇》中说:“蓋有应释者,有不应释者,不可执一槩而论”[14];同样在家谱编纂过程中,其内容有应该注释的,也有不用注释的,两种情况不可不加区别就用一个标准去看待。就以上文个人信息录入内容中的胎源举例:始迁祖迁入之后,后人中的胎源,未外迁的不用注释,而外迁的就必须注释。二者不能一概而论,哪怕百人中只有一人外迁,也不能视作别人都未写胎源迁徙,这一人也不写。如果不写就会出现几代之后族人都知道家族内有此人,却找不到此人后裔,此人后裔不回来寻根问祖也就罢了;一但此人后裔从外地回来认祖归宗,在没有切确证据的情况下,本地族人谁又会相信他们就是此人后裔。这会为后人寻根问祖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郑樵在此篇还提到“至于杂史,容有错杂其间,故为之注释”[15];对于其他的史料,会融入在其中,应该为此专做解释。在家谱中常常出现有族人因种种原因外迁,几百年未回祖地寻根问祖,迁出之后没有家谱,不知字辈具体是哪几个字,只是口传只知道字音,便依照字音定字起名;在后世回祖地寻根问祖查证世系之后,寻查到具体字辈,在续修家谱之时须给其注释,注明其字辈情况。
   (四)校对家谱资料
   完成家谱编目的前半部分,还剩下最后一个关键程序,则是对家谱资料的校对。此时就必须运用到郑樵先生的“校书”之道。“校书之任不可不专”[16],对于校书的人必须专业。“若欲图书之备,文物之兴,则校雠之官岂可不久其任哉”[17],足可见校雠之人需要长久任职,切不可有流动量大的情况;如若流动量大,则失去了统一的标准以及连贯性导致家谱续编工作质量不高。家谱续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包含的资料也是数不胜数,在编写过程中难免出现错字误句等情况。此时校对任务就显得很重要,需要将资料一一核对,将编写内容一一校对,家谱是遗留后世百代的书籍,不可出现简单的错误,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错误将会对子孙后代产生误导。“事无两造之辞,则狱有偏听之惑”[18],“所传之书,故是非从此起”[19],因此对家谱的校对必须严谨。
   五.结语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繁衍传承的谱书。在续修家谱之时,可参考郑樵先生《通志·校雠略》中“求书”、“校书”和“分类编目”等图书文献编纂思想,展开对家谱的编修,本文若能在这方面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则笔者的心愿已足!
   参考文献
   [1][2][3][4][6][7][8][9][10][11][12][13][14][15][16][17]郑樵.《通志·校雠略》,北京,中华书局,1995:1809、1812、1812-1813、1804、1822、1807、18
  07、1812、1814、1806、1809、1818、1819、1819、1812、1812-1813.
   [5]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8.
   [18][19]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三百七十二册,101﹒
   (作者介绍:吴新澎,陕西理工大学文旅学院图书馆学系1501班学生;黄红兵,陕西理工大学文旅学院图书馆学系教师,博士)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科的学习难度系数较大,很多的学生感觉到数学课不好学,作业量太大,最为关键的就是觉得数学学习离他们的生活非常的久远,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具有一定
内容摘要:当前的初中古诗词教学依然存在模式化的教学问题,阅读教学流于表面形式,无法使学生学会、理解古诗词。而脑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脑”的研究,不断探索人脑,他经过试验所提出的脑与情绪感觉、注意力和记忆的理论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启示。基于脑科学的理论,从营造积极的情绪氛围、多种媒体相结合、培养阅读习惯三方面对当前已统编本教材为基础的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提供教学策略。  关键词:脑科学 古诗词 阅读  一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能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创新式的学习,开拓学生的思维,倡导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10月4日,香港邵氏王国的“王者”邵逸夫迎来一百岁生日,而2007年,也是邵逸夫到香港主持邵氏公司大局50周年、《独臂刀》上映40周年,更是邵逸夫与夫人方逸华注册结婚十周年……邵氏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晚年的邵逸夫又致力于慈善事业……邵逸夫的百年见证并创造了一个传奇的诞生,这一传奇仍在上演。     人生如戏时代传奇    近年来,每年生日邵逸夫
本文从当前高校学生生活辅导员工作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我院生活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工作情况,对高校学生生活辅导员岗位的设置及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对全面提高生活辅导工作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探索的动力,课堂提问是锤炼学科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本文就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有效性提出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重点从学习环境的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意义建构等四个方面,来探究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希望该理论可以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将理论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