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厄普代克以现实主义作家的眼光敏锐地觉察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物质及精神生活遭受的严峻挑战。在《兔子,跑吧》中,作者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对美国社会现实的思考。
关键词:厄普代克;《兔子,跑吧》;隐喻
作为美国新现实主义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作品大都比较含蓄,通常喜好把现实主义世界反映在一连串的隐喻之中,表现有形的世界如何受到无形世界的制约,而这种无形世界更深深侵人厄普代克的内心深处,成为他的兔子系列作品中的主题。《兔子,跑吧》的主题涉及婚姻、宗教、道德、自由等,反映了当代社会条件下美国人中产阶级充满矛盾的生存状况,其中也蕴含了多个隐喻表达。
兔子:是主人公哈里·安斯特姆(HarryAngstrom)的绰号,少年时他活跃于篮球场上,敏捷如兔的身手为他赢得了瞩目成就。名字本身则暗含着人生的悲剧,Harry意味着折磨、苦恼、焦虑;Angstrom中angst意为焦虑、担心,strom有“风暴,暴风雨”之意,这里可引申为哈利生活中的风波、失败,情感受到的重创。Angstrom又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测量单位,表示一亿分之一厘米,说明哈里只是这个社会芸芸众生中的一位,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的一种普遍的生活状态,即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新的中产阶级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迫,变得胆小怯懦,在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面前,无力挣扎。厄普代克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份子。厄普代克出生于1932年宾夕法尼亚州的里丁镇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这两场看不见的灾难改变了厄普代克家庭的生活。年轻力壮的父亲威利斯·拉塞尔·厄普代克(WesleyRussellUpdike)因为经济萧条和战争的破坏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根据厄普代克的说法,对他的家庭来说,“工作是稀缺的”。历经周折后,老厄普代克才谋得一份教授中学数学的工作,年薪1749美元,这虽不是理想的工作,但还算稳定,基本可以维持家庭的周转。家庭的风波给厄普代克童年留下深刻的印象,昔日心目中这个一直标榜“福利社会”,“理想世界”的美国社会形象也瞬间崩塌。父亲对贫困的恐惧、无奈和坚韧态度,对家庭平凡而持久的爱护,对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所保持的高度责任感(老厄普代克一直坚守讲台30年)深深影响了厄普代克。这是厄普代克成为一名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蕴含着对同时代人物的道德关怀,让人对悲剧人物心生怜悯。
“兔子”不仅是对哈里外貌特征的形象描绘,更贴切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的必然性,因此具有多重隐喻。哈里虽然身材太高,似乎与兔子的形象相去甚远,但“宽大的白脸,浅蓝色的瞳仁,以及将烟叼进嘴里时短鼻子下的神经颤动”却与兔子的形象极其相似。兔子身上的易被驯服、弱小、敏感与哈里的性格如出一辙。他在球场动作之快、身手矫捷的动作和善于奔跑也与兔子一样。然而这样的性格,让他感觉灵敏,对客观世界,对真善美假丑恶都赋予直觉,注定他的多次追寻都以悲剧告终,因为他对自己从来没有清醒的认识,只会顺从本性,随心所欲。
跑:厄普代克通过这一悖论似的困境使得兔子始终处在“跑”的过程中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哈里的不断地“跑”的动作隐喻着遥远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人生悲剧。但哈里和西西弗斯不同的是:西西弗斯是一个自私、狡猾、残忍的暴君,在人世间犯下种种罪行而遭受上帝的惩罚;但是,哈里的形象是一个在恶劣经济环境下仍然努力工作、爱护家庭、对未来充满憧憬、向往自由的人。西西弗斯因受罚而没日没夜的重复着将巨石推向山顶的徒劳的工作,哈里是一个真正从精神上信仰上帝的人却囚困于没有目的“跑”的徒劳之中,更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味。作品的这种悲剧性隐喻也和厄普代克所受到的哲学、神学思想有着密切关联。厄普代曾受加缪、萨特存在哲学和巴特神学观中“存在与虚无”思想的影响。他作品中的人物被认为是“巴特式的人物——人生的意义,尤其是人的一生不管怎样,不管做什么,最终是以死亡结束,这样一种“必死性”(mortality)的人生逻辑”。厄普代克认为“任何人对悲剧的发生都没有责任,存在本身就是悲剧;因此具体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事件就不能增添更多的悲剧性了。”
“跑”还具有双重隐喻性,代表着哈里对现实和社会责任的“逃避”和对理想和自我需要的“追寻”。整部小说围绕哈里三次逃跑展开,徘徊于妻子詹尼丝(象征无序、家庭与实现)和妓女鲁丝(象征秩序、自我与理想)之间。第一次,是哈里下班回家看到邋里邋遢、醉醺醺的妻子后对家庭生活倍感厌恶,走向妓女鲁丝寻求安慰,实质上这是哈里对美国长期占主流的地位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失望和对抗。第二次,因为女儿的出生,他再次陷入对那种幻想中的家庭模式的想象和体验,很快扔下心灵受伤的露易丝回到詹尼斯身边。但一旦哈里的幻想与真实相碰撞,前者的虚幻性就会显露出来,从而被后者撞的粉身碎骨。于是,仅仅一个星期,哈里再次逃离了家庭;而这次回归也是因为女儿(不幸溺死),这样哈里痛苦和内疚,重新被家庭接纳。第三次,哈里遭受詹尼斯及家人的误解再次“逃跑”家庭,此时鲁丝怀孕,哈里无法作出选择,正如作品中极具讽刺性的写道,“说来有趣,使你行动起来的东西是那么简单,而你必须在其中行动的天地却是那么拥挤”。于是哈里又跑了起来,他只得在“跑啊,跑啊,跑”无望的动作中前行。
上帝:厄普代克在访谈中曾说:“我觉得我的书并不是在观点之战中的布道或指示,而是形状各异、质地不同、神秘莫测的实物。”宗教信仰是厄普代克作品经常涉及的问题。作为一个路德教教徒,厄普代克对信仰问题的探索,反映了当代美国人在精神信仰上的困惑。从古至今传统理解上,宗教信仰与道德相依,密不可分甚至相统一。人类从宗教信仰的形式和精神层面约束人类行为,借用人与上帝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由此,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交往必定是在上帝的注视下,因为道德本身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衡量人与人的行为准则道德与否,不是人类自身的事情而成为上帝参与的事情。“信仰”使人变得疯狂和残忍成为“凶手”,社会非但没有因信仰变得和谐反而被异化。 作品中上帝的代表是牧师埃克尔斯(Eccles),这个名字取自Ecclesiasticlls,是一位非基督徒哲人,用他名字的前半部分命名一位圣公会牧师,暗示了牧师只是作为一种职业,与宗教信仰无关。他将上帝的意指误传,把基督教精神世俗化不应该与社会规范或道德标准混为一谈。埃克里斯与其说是个牧师,不如说是一个社区工作者、社会规范的维护者,他从社会规范而不是从宗教信仰角度做牧师工作,对解决兔子离家问题表示极大热情,不厌其烦对兔子做工作,企图劝他早日回家。就像他自己对妻子说的,他其实什么也不相信,这当然包含信仰。这也反映了厄普代克对20世纪美国社会基督教世俗化的担忧和批判。厄普代克及早认识到宗教带给这个世界的荒谬性,但并不否认宗教信仰,而是认为人们不应有太多宗教信仰,“一点点信仰是于人无害的,它可以帮助人们度过生活所固有的恐怖时刻”认为宗教信仰与道德应该是相分离的。在《兔子,跑吧》他解构了传统意义上宗教信仰与道德相联系的思维观念,“上帝”只是主人公哈里的“引路人”,因为在许多方面他还是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人,他信仰真正的“上帝”——那个未被人类世俗异化的“上帝”。
陷阱、圈套、网:作品中多次出现的“陷阱”、“圈套”、“网”构成的小说的又一个中心意象,他们隐喻出兔子一生都在无望的“跑”中度过的悲剧的必然性。如下班回家,面对凌乱的屋子,邋遢的妻子,冰冷的炉灶,粗俗的电视节目,哈里掉入绝望的谷底。兔子站门口看着自己映在房门上的暗黄色的影子,觉得自己掉进了“陷阱”;哈里讨厌街上那些穿着随意,不修边幅的人……认为世界是一个“陷阱”,死亡才是终结,感情的流浪之线没有归依。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无形中制约了哈里自由驰骋的心灵,他向往的那种中产阶级自由的生活状态无疑成了美国社会投给他的“陷阱”,让他心生恐惧渴望逃离。
当哈里驱车在公路上“跑”的时候,在一道黑压压的山脊下,透过朦胧的视线,他再次强打精神去看地图却发现交错的道路是一张“网”。这些网状意象暗示哈里自由驰骋的心灵,被生活中层层交织的“网”禁锢着。他渴望一种不受规范和枷锁限制的自由生活,告别平庸沉闷的生活,寻觅一个有意义的新的世界。然而,怎么努力也无论逃向哪里,他发现自己钻进了一条死胡同,一个网的中央,他从恐惧的边缘掉进绝望的陷阱,既害怕被封闭于其中又渴望这是一个安全的庇护所。这些网隐喻出兔子在寻找出路时进退两难的处境。
兔子系列小说跨越近半世纪的美国历史与文化的变迁。兔子这个普通而极具真实感的人物形象,在《兔子,跑吧》中代表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普遍的价值观念,成为“美国自身的一个隐喻”。
参考文献:
[1]约翰·厄普代克著,刘国枝译,《兔子,跑吧》,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3,330.
[2]金衡山:《道德、真实、神学:厄普代克小说中的宗教》载《国外文学》,2007(1)
[3]查尔斯·托马斯·塞缪尔,董文胜译:《约翰·厄普代克访谈录》载《当代外国文学》,1997(2)
作者简介:
李婉(1990~ ),河南郑州人,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
关键词:厄普代克;《兔子,跑吧》;隐喻
作为美国新现实主义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作品大都比较含蓄,通常喜好把现实主义世界反映在一连串的隐喻之中,表现有形的世界如何受到无形世界的制约,而这种无形世界更深深侵人厄普代克的内心深处,成为他的兔子系列作品中的主题。《兔子,跑吧》的主题涉及婚姻、宗教、道德、自由等,反映了当代社会条件下美国人中产阶级充满矛盾的生存状况,其中也蕴含了多个隐喻表达。
兔子:是主人公哈里·安斯特姆(HarryAngstrom)的绰号,少年时他活跃于篮球场上,敏捷如兔的身手为他赢得了瞩目成就。名字本身则暗含着人生的悲剧,Harry意味着折磨、苦恼、焦虑;Angstrom中angst意为焦虑、担心,strom有“风暴,暴风雨”之意,这里可引申为哈利生活中的风波、失败,情感受到的重创。Angstrom又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测量单位,表示一亿分之一厘米,说明哈里只是这个社会芸芸众生中的一位,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的一种普遍的生活状态,即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新的中产阶级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迫,变得胆小怯懦,在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面前,无力挣扎。厄普代克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份子。厄普代克出生于1932年宾夕法尼亚州的里丁镇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这两场看不见的灾难改变了厄普代克家庭的生活。年轻力壮的父亲威利斯·拉塞尔·厄普代克(WesleyRussellUpdike)因为经济萧条和战争的破坏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根据厄普代克的说法,对他的家庭来说,“工作是稀缺的”。历经周折后,老厄普代克才谋得一份教授中学数学的工作,年薪1749美元,这虽不是理想的工作,但还算稳定,基本可以维持家庭的周转。家庭的风波给厄普代克童年留下深刻的印象,昔日心目中这个一直标榜“福利社会”,“理想世界”的美国社会形象也瞬间崩塌。父亲对贫困的恐惧、无奈和坚韧态度,对家庭平凡而持久的爱护,对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所保持的高度责任感(老厄普代克一直坚守讲台30年)深深影响了厄普代克。这是厄普代克成为一名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蕴含着对同时代人物的道德关怀,让人对悲剧人物心生怜悯。
“兔子”不仅是对哈里外貌特征的形象描绘,更贴切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的必然性,因此具有多重隐喻。哈里虽然身材太高,似乎与兔子的形象相去甚远,但“宽大的白脸,浅蓝色的瞳仁,以及将烟叼进嘴里时短鼻子下的神经颤动”却与兔子的形象极其相似。兔子身上的易被驯服、弱小、敏感与哈里的性格如出一辙。他在球场动作之快、身手矫捷的动作和善于奔跑也与兔子一样。然而这样的性格,让他感觉灵敏,对客观世界,对真善美假丑恶都赋予直觉,注定他的多次追寻都以悲剧告终,因为他对自己从来没有清醒的认识,只会顺从本性,随心所欲。
跑:厄普代克通过这一悖论似的困境使得兔子始终处在“跑”的过程中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哈里的不断地“跑”的动作隐喻着遥远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人生悲剧。但哈里和西西弗斯不同的是:西西弗斯是一个自私、狡猾、残忍的暴君,在人世间犯下种种罪行而遭受上帝的惩罚;但是,哈里的形象是一个在恶劣经济环境下仍然努力工作、爱护家庭、对未来充满憧憬、向往自由的人。西西弗斯因受罚而没日没夜的重复着将巨石推向山顶的徒劳的工作,哈里是一个真正从精神上信仰上帝的人却囚困于没有目的“跑”的徒劳之中,更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味。作品的这种悲剧性隐喻也和厄普代克所受到的哲学、神学思想有着密切关联。厄普代曾受加缪、萨特存在哲学和巴特神学观中“存在与虚无”思想的影响。他作品中的人物被认为是“巴特式的人物——人生的意义,尤其是人的一生不管怎样,不管做什么,最终是以死亡结束,这样一种“必死性”(mortality)的人生逻辑”。厄普代克认为“任何人对悲剧的发生都没有责任,存在本身就是悲剧;因此具体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事件就不能增添更多的悲剧性了。”
“跑”还具有双重隐喻性,代表着哈里对现实和社会责任的“逃避”和对理想和自我需要的“追寻”。整部小说围绕哈里三次逃跑展开,徘徊于妻子詹尼丝(象征无序、家庭与实现)和妓女鲁丝(象征秩序、自我与理想)之间。第一次,是哈里下班回家看到邋里邋遢、醉醺醺的妻子后对家庭生活倍感厌恶,走向妓女鲁丝寻求安慰,实质上这是哈里对美国长期占主流的地位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失望和对抗。第二次,因为女儿的出生,他再次陷入对那种幻想中的家庭模式的想象和体验,很快扔下心灵受伤的露易丝回到詹尼斯身边。但一旦哈里的幻想与真实相碰撞,前者的虚幻性就会显露出来,从而被后者撞的粉身碎骨。于是,仅仅一个星期,哈里再次逃离了家庭;而这次回归也是因为女儿(不幸溺死),这样哈里痛苦和内疚,重新被家庭接纳。第三次,哈里遭受詹尼斯及家人的误解再次“逃跑”家庭,此时鲁丝怀孕,哈里无法作出选择,正如作品中极具讽刺性的写道,“说来有趣,使你行动起来的东西是那么简单,而你必须在其中行动的天地却是那么拥挤”。于是哈里又跑了起来,他只得在“跑啊,跑啊,跑”无望的动作中前行。
上帝:厄普代克在访谈中曾说:“我觉得我的书并不是在观点之战中的布道或指示,而是形状各异、质地不同、神秘莫测的实物。”宗教信仰是厄普代克作品经常涉及的问题。作为一个路德教教徒,厄普代克对信仰问题的探索,反映了当代美国人在精神信仰上的困惑。从古至今传统理解上,宗教信仰与道德相依,密不可分甚至相统一。人类从宗教信仰的形式和精神层面约束人类行为,借用人与上帝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由此,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交往必定是在上帝的注视下,因为道德本身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衡量人与人的行为准则道德与否,不是人类自身的事情而成为上帝参与的事情。“信仰”使人变得疯狂和残忍成为“凶手”,社会非但没有因信仰变得和谐反而被异化。 作品中上帝的代表是牧师埃克尔斯(Eccles),这个名字取自Ecclesiasticlls,是一位非基督徒哲人,用他名字的前半部分命名一位圣公会牧师,暗示了牧师只是作为一种职业,与宗教信仰无关。他将上帝的意指误传,把基督教精神世俗化不应该与社会规范或道德标准混为一谈。埃克里斯与其说是个牧师,不如说是一个社区工作者、社会规范的维护者,他从社会规范而不是从宗教信仰角度做牧师工作,对解决兔子离家问题表示极大热情,不厌其烦对兔子做工作,企图劝他早日回家。就像他自己对妻子说的,他其实什么也不相信,这当然包含信仰。这也反映了厄普代克对20世纪美国社会基督教世俗化的担忧和批判。厄普代克及早认识到宗教带给这个世界的荒谬性,但并不否认宗教信仰,而是认为人们不应有太多宗教信仰,“一点点信仰是于人无害的,它可以帮助人们度过生活所固有的恐怖时刻”认为宗教信仰与道德应该是相分离的。在《兔子,跑吧》他解构了传统意义上宗教信仰与道德相联系的思维观念,“上帝”只是主人公哈里的“引路人”,因为在许多方面他还是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人,他信仰真正的“上帝”——那个未被人类世俗异化的“上帝”。
陷阱、圈套、网:作品中多次出现的“陷阱”、“圈套”、“网”构成的小说的又一个中心意象,他们隐喻出兔子一生都在无望的“跑”中度过的悲剧的必然性。如下班回家,面对凌乱的屋子,邋遢的妻子,冰冷的炉灶,粗俗的电视节目,哈里掉入绝望的谷底。兔子站门口看着自己映在房门上的暗黄色的影子,觉得自己掉进了“陷阱”;哈里讨厌街上那些穿着随意,不修边幅的人……认为世界是一个“陷阱”,死亡才是终结,感情的流浪之线没有归依。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无形中制约了哈里自由驰骋的心灵,他向往的那种中产阶级自由的生活状态无疑成了美国社会投给他的“陷阱”,让他心生恐惧渴望逃离。
当哈里驱车在公路上“跑”的时候,在一道黑压压的山脊下,透过朦胧的视线,他再次强打精神去看地图却发现交错的道路是一张“网”。这些网状意象暗示哈里自由驰骋的心灵,被生活中层层交织的“网”禁锢着。他渴望一种不受规范和枷锁限制的自由生活,告别平庸沉闷的生活,寻觅一个有意义的新的世界。然而,怎么努力也无论逃向哪里,他发现自己钻进了一条死胡同,一个网的中央,他从恐惧的边缘掉进绝望的陷阱,既害怕被封闭于其中又渴望这是一个安全的庇护所。这些网隐喻出兔子在寻找出路时进退两难的处境。
兔子系列小说跨越近半世纪的美国历史与文化的变迁。兔子这个普通而极具真实感的人物形象,在《兔子,跑吧》中代表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普遍的价值观念,成为“美国自身的一个隐喻”。
参考文献:
[1]约翰·厄普代克著,刘国枝译,《兔子,跑吧》,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3,330.
[2]金衡山:《道德、真实、神学:厄普代克小说中的宗教》载《国外文学》,2007(1)
[3]查尔斯·托马斯·塞缪尔,董文胜译:《约翰·厄普代克访谈录》载《当代外国文学》,1997(2)
作者简介:
李婉(1990~ ),河南郑州人,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