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养之有素的专业教师,教师必须做好准备,以适应学生在能力、经验、方法等各个方面的不同需求,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独立实践、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引导 参与 主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并把“培养学生的语感”首次作为教学目标提出来。在小学阶段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种对于语言的感悟,由感悟而产生的积累,并因此而形成的运用能力,与教师的传授、教学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就应该时刻记得这一点。
一、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
在现代社会,教师已不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唯一载体,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如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这些足以打破传统教育上教师知识权威的地位。记得我给学生们上《三顾茅庐》这一课时,我还固执地认为,这样一种题材的课文,他们未必会了解多少。但是,随着课时的深入,我却越来越发现,我低估了我的学生。他们所了解的远比我想象得多。就如讲到卧龙诸葛时,学生问到了另外的一个人,名叫凤雏。虽然当时我很想斥责学生的离题,但是灵机一动,这恰好可以引起学生对《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兴趣。所以我只是点到为止,凤雏指的是庞统,要想了解这个人,可以在《三国演义》中找,当然也有其他的方式,我们抽时间交流。很多学生课后都找资料,那些资料把庞统介绍得十分详细。一句极为平常的话,可能我们平时并不会注意到,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或许就是一种引导。
我想,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且力求这种参与是主动的。在教学中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大胆地去想、去做;在课后,也尽可能地给学生以思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对学习活动采取研究探索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得到发展,鼓励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二、引导学生从接受变为探究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教师的教学角色也必然要担当起促进学生学习的责任。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一个促进学习的角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色。语文本是一个宽阔无边的知识世界,而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和灵活地应用。语文课程作为一个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学科,更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帮助学生“促进”。
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动物的互惠互助》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接受式的学习转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这篇课文中列举了三组动物的互惠互助,教师可以在教学其中一组动物的合作互助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两组动物的互惠互助。更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了解还有哪些动物之间也有互惠互助,并仿照课文的写法来进行讲述。也许,对于教师来说,这仅仅是一个教学设计的改变,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也许就是学习方法的改变,并且让他们在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中了解大自然,逐步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语文教学作为情感教育活动,也决定了教学过程是不能把人脑当做知识的容器来装填的,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浸润,从而达到性情的陶冶、净化和塑造。这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三、引导学生从消化变为内化
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教学“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曾听过一位教师上《做一片美的叶子》,他没有给学生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及写作特色。先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指导他们如何读好,如何读出感情。然后再用标准普通话给学生范读,学生静静地聆听。朗读时,节奏跌宕起伏,表情生动变化,把学生引入课文意境,令人如临其境,仿佛感到叶落归根的一种伟大、一种对根的眷恋……文学作品含情,教者传情,学者感情。在学生们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也可以体会这篇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内涵,何必一定要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硬塞给他们呢?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教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便达成了。而这种自主学习恰好能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一种阅读的能力,一种领悟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能促进他们的学习的。在这样一种学习方法的引导下,学生即便离开教师也可以用所学到的方法来体会自己阅读的文章作品,分析其优劣。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见解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受教师理解的限制。
就让我们成为学生通往发现的路上的阶梯吧,积极引导,让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上慢慢前进,并最终到达他们理想的高度。让我们在阶梯上守望着他们的成功。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引导 参与 主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并把“培养学生的语感”首次作为教学目标提出来。在小学阶段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种对于语言的感悟,由感悟而产生的积累,并因此而形成的运用能力,与教师的传授、教学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就应该时刻记得这一点。
一、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
在现代社会,教师已不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唯一载体,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如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这些足以打破传统教育上教师知识权威的地位。记得我给学生们上《三顾茅庐》这一课时,我还固执地认为,这样一种题材的课文,他们未必会了解多少。但是,随着课时的深入,我却越来越发现,我低估了我的学生。他们所了解的远比我想象得多。就如讲到卧龙诸葛时,学生问到了另外的一个人,名叫凤雏。虽然当时我很想斥责学生的离题,但是灵机一动,这恰好可以引起学生对《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兴趣。所以我只是点到为止,凤雏指的是庞统,要想了解这个人,可以在《三国演义》中找,当然也有其他的方式,我们抽时间交流。很多学生课后都找资料,那些资料把庞统介绍得十分详细。一句极为平常的话,可能我们平时并不会注意到,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或许就是一种引导。
我想,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且力求这种参与是主动的。在教学中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大胆地去想、去做;在课后,也尽可能地给学生以思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对学习活动采取研究探索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得到发展,鼓励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二、引导学生从接受变为探究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教师的教学角色也必然要担当起促进学生学习的责任。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一个促进学习的角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色。语文本是一个宽阔无边的知识世界,而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和灵活地应用。语文课程作为一个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学科,更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帮助学生“促进”。
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动物的互惠互助》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接受式的学习转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这篇课文中列举了三组动物的互惠互助,教师可以在教学其中一组动物的合作互助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两组动物的互惠互助。更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了解还有哪些动物之间也有互惠互助,并仿照课文的写法来进行讲述。也许,对于教师来说,这仅仅是一个教学设计的改变,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也许就是学习方法的改变,并且让他们在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中了解大自然,逐步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语文教学作为情感教育活动,也决定了教学过程是不能把人脑当做知识的容器来装填的,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浸润,从而达到性情的陶冶、净化和塑造。这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三、引导学生从消化变为内化
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教学“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曾听过一位教师上《做一片美的叶子》,他没有给学生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及写作特色。先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指导他们如何读好,如何读出感情。然后再用标准普通话给学生范读,学生静静地聆听。朗读时,节奏跌宕起伏,表情生动变化,把学生引入课文意境,令人如临其境,仿佛感到叶落归根的一种伟大、一种对根的眷恋……文学作品含情,教者传情,学者感情。在学生们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也可以体会这篇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内涵,何必一定要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硬塞给他们呢?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教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便达成了。而这种自主学习恰好能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一种阅读的能力,一种领悟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能促进他们的学习的。在这样一种学习方法的引导下,学生即便离开教师也可以用所学到的方法来体会自己阅读的文章作品,分析其优劣。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见解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受教师理解的限制。
就让我们成为学生通往发现的路上的阶梯吧,积极引导,让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上慢慢前进,并最终到达他们理想的高度。让我们在阶梯上守望着他们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