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场金融危机,不仅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高速发展的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和领域,金融危机的影响表现得非常明显: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府必须给予更大的关注。我国在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剩余资本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要尽力避免引资的盲目性,要在引进FDI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扬长避短,设计一种全新的“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公共政策。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就业;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1.039
1我国利用FDI促进劳动就业的现状
自从上世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跨国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呈每年递增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各国对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已经达到全世界第二位,此后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更是突破了500亿美元,并且一下子跃居世界第一位,首次超过了美国接受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源源不绝的外资进入不仅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推动了我国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提升了我国产品的技术和研发水平,优化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更是給我国的就业形势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并没有同步均衡的发展,不管是从地区的分布和产业的分布来看,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在东、中、西地区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分布差距很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以2009外商直接投资额为例,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5.62%和42.79%,而在第一产业仅为1.59%。然而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春风,促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特区抓住了机遇,进行了全方位的产业机构优化,不仅吸引了大量的FDI投向了该地区,而且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就业数量增长和就业质量的优化。2009年,东部地区FDI金额为20308.78亿美元,约占FDI总额的85.85%,中部地区为2229.77亿美元,约占9.43%,西部地区为1118.17亿美元,仅占4.73%。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域分布差别明显,尽管我国政府颁布了各种引资政策吸引外资均衡的流入,但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多于中西部的基本局面在短期内都不会有较大改变。
然而,FDI的大量涌入并没有带动我国就业的同步增长,反而使我国就业在区域和产业分布上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从区域视角观察,我国就业分布是不均衡的。1992-2009年各省市城镇从业人数合计排名前十位的其中前四位的都是东部地区:广东、山东、辽宁、江苏,占全国总比为29.42%。从产业层面上看,我国就业分布也是不均衡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由1992年的58.5%下降到2009年的38.1%,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则由19.8%上升到34.1%,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变化不大,这一现象与FDI的投向也是密不可分的。
2我国FDI对劳动就业的作用机理
2.1FDI对劳动就业的直接效应
FDI对就业的直接效应大小主要取决于FDI与就业之间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替代效应指的是新加入的投资是技术密集型投资,就会导致劳动就业量的减少;而互补效应则指的是随着不断增加投资,也会提高就业的需求量。然而,则就业创造效应明显的情况是FDI对劳动就业的互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否则FDI对就业创造效应将会相当有限。
2.2FDI对劳动就业的间接效应
FDI对就业的间接效应则主要取决于其通过对东道国国际贸易、国内投资、技术外溢等间接就业产生的影响,即FDI对劳动就业产生的外部性影响。一方面,由于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竞争或相互促进,导致FDI对东道国的国内投资可能产生挤入效应或者是挤出效应,从而间接的使就业增加或减少。如果国内企业在外资的良性竞争压力和关联效应带动下投资增加,则就业增加;如果FDI使国内企业生产规模缩小,甚至是退出市场,劳动力失业,则FDI挤出了国内企业原有的就业。另一方面,FDI带来不同程度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也会不同,若技术外溢带来的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则就业量就会增加,相反若产生的是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则就业量会减少。
FDI在我国的产业和区域投向的分布,会对我国的就业产生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主要是通过绿地投资和兼并收购实现的;而间接效应主要是通过产业关联、挤出效应和技术外溢实现的。其中,外商的绿地投资和产业关联会给我国就业带来促进作用,兼并收购、挤出效应和技术外溢可能促使我国就业减
少。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就业的产业和区域的分布也会对FDI流入的方向造成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各项引资政策的引导下,FDI与就业的相互作用关系显得特别明显。
3利用FDI促进劳动就业的公共政策
3.1使FDI进入我国的模式多样化并更多的投向第三产业
我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处在现代化进程中,但是工业底子薄,劳动密集但技术水平不高,能利用的资金较少;而在这样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竞争激烈的时代,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我国目前的努力方向是吸引外资流入,合作发展高新技术,同时引进资本或者技术密集型产业才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我国经济水平和促进劳动就业水平的重要手段。外商如果以独资方式进入,其发展方向难以引导和控制,就业效应也难以下定论。外商如果以合资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中方控股则可影响合资企业的发展方向,那么其创造的就业效应可能较大;外资如果以并购方式进入,长期内会有助于就业扩大,尽管短期内的大量裁员在所难免;此外,如果外资并购濒临破产的企业,那么还有可能保留原有企业人员的就业。虽然外资进入模式就业效应都是相当复杂的,但是,我国政府若能使外资进入我国模式多样化,并减少每一种方式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推动我国就业的增长的可能性也就增大了。 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应该以外资吸纳就业能力,来确定引入的行业。众所周知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如服务行业和出口加工业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而资本技术密集业就业创造效应较小。因此政府可采取相应的政策引导外资优先进入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带动我国就业的增长。在目前就业压力巨大的现状下,我们要充分看到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就业的潜力,在充分考虑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在对外资的引入时充分运用第三产业的吸纳功能,同时不能忽视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重大作用。
3.2对FDI流入作好区域化引导以带动中西部的劳动就业
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能力,充分把握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和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实际差距,利用吸引外资的导向性,尽量缩小它们分布之间的差距,如更多的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等等。另外,更能促进我国就业质量和结构的优化提高的是外商投资企业中技术密集型企业,而更能提高我国劳动力就业规模的是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政府综合考虑这两方面因素,把握引导好FDI流入的产业化和区域化方向。具体是形式是以扩大就业规模为目的,以优化就业产业化为引导,既要提高就业整体水平,又要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实现充分就业与引进消化核心技术的双赢。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吸引资本技术密集型外商投资,同时吸引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如服务业,并适时适度地调整引资方向和规模,为降低我国失业率做出贡献。
3.3采取多元化的城镇发展战略,扩大培育劳动力就业载体
我国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2亿,城镇容纳显得非常不足。必须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我国就业岗位每增加500万个,城镇化水平必须提高1个百分点。因此,政府制定劳动力流动的公共政策时,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为适应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发展要求,必须做好目前大中型城市的扩容增量。使全国大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容量不断增加;二是为促进全国大中小城镇建设,建立起多層次的协调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制定出“十二五”全国小城镇发展规划,为发展提供好的投资环境;三是要必须增加农村小城镇建设,努力扩充县城规模,同时选择人口和乡镇企业特别集中的农村乡镇,引导资金投资建设,帮助建设一批新的颇具规模的建制镇,以成功转移附近的农村里的剩余劳动力。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就业;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1.039
1我国利用FDI促进劳动就业的现状
自从上世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跨国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呈每年递增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各国对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已经达到全世界第二位,此后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更是突破了500亿美元,并且一下子跃居世界第一位,首次超过了美国接受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源源不绝的外资进入不仅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推动了我国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提升了我国产品的技术和研发水平,优化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更是給我国的就业形势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并没有同步均衡的发展,不管是从地区的分布和产业的分布来看,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在东、中、西地区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分布差距很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以2009外商直接投资额为例,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5.62%和42.79%,而在第一产业仅为1.59%。然而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春风,促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特区抓住了机遇,进行了全方位的产业机构优化,不仅吸引了大量的FDI投向了该地区,而且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就业数量增长和就业质量的优化。2009年,东部地区FDI金额为20308.78亿美元,约占FDI总额的85.85%,中部地区为2229.77亿美元,约占9.43%,西部地区为1118.17亿美元,仅占4.73%。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域分布差别明显,尽管我国政府颁布了各种引资政策吸引外资均衡的流入,但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多于中西部的基本局面在短期内都不会有较大改变。
然而,FDI的大量涌入并没有带动我国就业的同步增长,反而使我国就业在区域和产业分布上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从区域视角观察,我国就业分布是不均衡的。1992-2009年各省市城镇从业人数合计排名前十位的其中前四位的都是东部地区:广东、山东、辽宁、江苏,占全国总比为29.42%。从产业层面上看,我国就业分布也是不均衡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由1992年的58.5%下降到2009年的38.1%,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则由19.8%上升到34.1%,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变化不大,这一现象与FDI的投向也是密不可分的。
2我国FDI对劳动就业的作用机理
2.1FDI对劳动就业的直接效应
FDI对就业的直接效应大小主要取决于FDI与就业之间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替代效应指的是新加入的投资是技术密集型投资,就会导致劳动就业量的减少;而互补效应则指的是随着不断增加投资,也会提高就业的需求量。然而,则就业创造效应明显的情况是FDI对劳动就业的互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否则FDI对就业创造效应将会相当有限。
2.2FDI对劳动就业的间接效应
FDI对就业的间接效应则主要取决于其通过对东道国国际贸易、国内投资、技术外溢等间接就业产生的影响,即FDI对劳动就业产生的外部性影响。一方面,由于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竞争或相互促进,导致FDI对东道国的国内投资可能产生挤入效应或者是挤出效应,从而间接的使就业增加或减少。如果国内企业在外资的良性竞争压力和关联效应带动下投资增加,则就业增加;如果FDI使国内企业生产规模缩小,甚至是退出市场,劳动力失业,则FDI挤出了国内企业原有的就业。另一方面,FDI带来不同程度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也会不同,若技术外溢带来的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则就业量就会增加,相反若产生的是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则就业量会减少。
FDI在我国的产业和区域投向的分布,会对我国的就业产生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主要是通过绿地投资和兼并收购实现的;而间接效应主要是通过产业关联、挤出效应和技术外溢实现的。其中,外商的绿地投资和产业关联会给我国就业带来促进作用,兼并收购、挤出效应和技术外溢可能促使我国就业减
少。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就业的产业和区域的分布也会对FDI流入的方向造成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各项引资政策的引导下,FDI与就业的相互作用关系显得特别明显。
3利用FDI促进劳动就业的公共政策
3.1使FDI进入我国的模式多样化并更多的投向第三产业
我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处在现代化进程中,但是工业底子薄,劳动密集但技术水平不高,能利用的资金较少;而在这样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竞争激烈的时代,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我国目前的努力方向是吸引外资流入,合作发展高新技术,同时引进资本或者技术密集型产业才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我国经济水平和促进劳动就业水平的重要手段。外商如果以独资方式进入,其发展方向难以引导和控制,就业效应也难以下定论。外商如果以合资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中方控股则可影响合资企业的发展方向,那么其创造的就业效应可能较大;外资如果以并购方式进入,长期内会有助于就业扩大,尽管短期内的大量裁员在所难免;此外,如果外资并购濒临破产的企业,那么还有可能保留原有企业人员的就业。虽然外资进入模式就业效应都是相当复杂的,但是,我国政府若能使外资进入我国模式多样化,并减少每一种方式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推动我国就业的增长的可能性也就增大了。 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应该以外资吸纳就业能力,来确定引入的行业。众所周知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如服务行业和出口加工业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而资本技术密集业就业创造效应较小。因此政府可采取相应的政策引导外资优先进入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带动我国就业的增长。在目前就业压力巨大的现状下,我们要充分看到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就业的潜力,在充分考虑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在对外资的引入时充分运用第三产业的吸纳功能,同时不能忽视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重大作用。
3.2对FDI流入作好区域化引导以带动中西部的劳动就业
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能力,充分把握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和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实际差距,利用吸引外资的导向性,尽量缩小它们分布之间的差距,如更多的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等等。另外,更能促进我国就业质量和结构的优化提高的是外商投资企业中技术密集型企业,而更能提高我国劳动力就业规模的是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政府综合考虑这两方面因素,把握引导好FDI流入的产业化和区域化方向。具体是形式是以扩大就业规模为目的,以优化就业产业化为引导,既要提高就业整体水平,又要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实现充分就业与引进消化核心技术的双赢。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吸引资本技术密集型外商投资,同时吸引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如服务业,并适时适度地调整引资方向和规模,为降低我国失业率做出贡献。
3.3采取多元化的城镇发展战略,扩大培育劳动力就业载体
我国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2亿,城镇容纳显得非常不足。必须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我国就业岗位每增加500万个,城镇化水平必须提高1个百分点。因此,政府制定劳动力流动的公共政策时,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为适应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发展要求,必须做好目前大中型城市的扩容增量。使全国大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容量不断增加;二是为促进全国大中小城镇建设,建立起多層次的协调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制定出“十二五”全国小城镇发展规划,为发展提供好的投资环境;三是要必须增加农村小城镇建设,努力扩充县城规模,同时选择人口和乡镇企业特别集中的农村乡镇,引导资金投资建设,帮助建设一批新的颇具规模的建制镇,以成功转移附近的农村里的剩余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