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咸丰元宝” 宝苏当千大钱
清文宗咸丰年间(1851-1861年),江苏宝苏局铸有小平、当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未曾发现)等面值钱币。宝苏局铸量甚多,但有些品种稀少,如当五、当二十、当三十等均比较少见,所见不是样钱就是母钱,有些特殊版别至今依然是孤品,如“咸丰元宝”宝苏当百阔缘缶宝大勾成大钱(直径6.5厘米)。
笔者于2008年下半年北上寻泉之旅期间,在山东一泉友处有幸收藏一枚“成丰元宝”宝苏当千大钱孤品。生坑、黄铜质。据原收藏者讲,该泉前年底在山东省梁山附近被一位老农开挖房地基时发现,当时是盛装在一大罐里,罐口用两块大砖头严严实实扣盖住。罐内除这枚当千大钱外,有宝苏当百、宝泉当百数枚,另外还有千余枚清代各朝和明代一部分小平钱等混杂在一起。
该泉由于是罐藏,绿锈不是很多,只是因长年累月罐内潮湿而凝聚水气滴落,造成“元”与“丰”字靠近外轮一大块呈电灯泡形状的绿锈斑,背面也有类似的绿锈斑点,罐藏生坑一目了然。该泉取出时,因原持有者无知,用砺石磨了几下钱面和钱背,看看到底是什么质地,致使部分钱体边缘和钱文受到不同程度磨损。这些磨擦痕迹与旧时打磨痕迹形成鲜明的对照,一旧一新,明眼人一看便知真赝。该泉有一个小小的缺憾,便是边道未曾加工,成了毛边半成品,也或许是历史政治原因造成。另外钱体移位约1毫米,致使汉文“宝”字的“缶”部和背满文“宝”字有一点点错位偏差,余均完美。
该泉直径6.6厘米,穿径1.3厘米,厚0.5厘米,重109克。通体黑褐色与绿锈斑块包浆,钱体厚重,钱文雄劲,包浆陈旧,锈色自然,无论是铜质,还是制工,钱文均与咸丰宝苏局钱币风格一脉相承。穿口修整过,官铸无疑,乃一品开门见山之珍泉。
“成丰元宝”宝苏当千大钱,前所未闻,诸谱未录,史料也没有记载。以前只听说过“成丰元宝”宝苏当五百型大钱孤品,对这枚当千型大钱突然面世,有些人心里难免有想法,这很正常。但纵观该泉,无论是铜质、制工、钱文,还是包浆、锈色均无懈可击。那么这枚“咸丰元宝”宝苏当千大钱到底是一枚什么样的钱币呢?
清文宗咸丰年间(1851-1861年),全国三十一个铸钱局都铸有成丰大钱(有个别只见颁部样钱)。笔者统计一下,铸造成丰当千型大钱的钱局有5个,它们分别是: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河南宝河局、陕西宝陕局、甘肃宝巩局等。以上这5个铸钱局有的曾铸行,有的只遗存样钱或母钱。众所周知,这些铸有当千型大钱的钱局同时都铸有当五百型大钱,这理所当然。再说江苏宝苏局,前面已经讲了,宝苏局铸有当五至当五百型等不等面值,偏偏惟独不曾记载当千型面值。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同时也是一件值得诸位泉家探讨的问题。为什么前者5个铸有当五百型大钱的钱局无不例外都铸造了当千型大钱,而惟独宝苏局的当千型大钱却不见踪影?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解释它们神秘消失,那就是铸造后便因某种政治原因全部销毁,一二枚半成品成了漏网之鱼幸运保存了下来。另外,从清代制钱局的规律来讲,宝苏局理论上应该有这版当千型大钱存在,也合乎情理。相反,如果没有那倒是不可思议了。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将清军杀得哭爹叫娘落荒而逃,于成丰三年(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成丰三年十一月,清廷下令铸造大钱应付浩大的军事开销,随后又增铸当百、当五百、当千等面值大钱。不料,不到一年,大钱入市后遭到老百姓和商家强烈抵制,无奈,咸丰四年(1854年)七月,下令停铸当五百和当千大钱,有的还收回销毁重新铸行小额面值。这两种大钱前后仅铸造了7个多月便停铸了,可谓来去匆匆。
太平天国战争前期,江苏全省大部分县城都被起义军占领,直到后来曾国藩率领湘军反攻义军,局势才有所好转。经过一番苦战,湘军最终攻克天京城池,太平天国灭亡。由于战争因素,江苏宝苏局是全国少数几个最后开炉铸行钱币的钱局之一。当铸造出当五百、当千型大钱样钱时,其他钱局早已停铸当五百、当千型大钱了,故只好审时度势匆匆将还未修整的部分样钱予以销毁,以致于宝苏局当五百、当千型大钱比其他钱局少见,尤其是当千型大钱更是难得一见,该泉为仅见孤品。
“成丰元宝”宝苏当五百型大钱孤品早年浙江湖州陈农达先生收藏一枚,后因种种原因流失海外,成为泉界一大憾事。该泉的发现印证了清代铸钱局的铁律:凡是铸有当五百型的必铸有当千型大钱。该泉的面世便是铁证!同时也把清代成丰年间铸行当千型大钱的5个钱局增加到6个,填补欠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清文宗咸丰年间(1851-1861年),江苏宝苏局铸有小平、当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未曾发现)等面值钱币。宝苏局铸量甚多,但有些品种稀少,如当五、当二十、当三十等均比较少见,所见不是样钱就是母钱,有些特殊版别至今依然是孤品,如“咸丰元宝”宝苏当百阔缘缶宝大勾成大钱(直径6.5厘米)。
笔者于2008年下半年北上寻泉之旅期间,在山东一泉友处有幸收藏一枚“成丰元宝”宝苏当千大钱孤品。生坑、黄铜质。据原收藏者讲,该泉前年底在山东省梁山附近被一位老农开挖房地基时发现,当时是盛装在一大罐里,罐口用两块大砖头严严实实扣盖住。罐内除这枚当千大钱外,有宝苏当百、宝泉当百数枚,另外还有千余枚清代各朝和明代一部分小平钱等混杂在一起。
该泉由于是罐藏,绿锈不是很多,只是因长年累月罐内潮湿而凝聚水气滴落,造成“元”与“丰”字靠近外轮一大块呈电灯泡形状的绿锈斑,背面也有类似的绿锈斑点,罐藏生坑一目了然。该泉取出时,因原持有者无知,用砺石磨了几下钱面和钱背,看看到底是什么质地,致使部分钱体边缘和钱文受到不同程度磨损。这些磨擦痕迹与旧时打磨痕迹形成鲜明的对照,一旧一新,明眼人一看便知真赝。该泉有一个小小的缺憾,便是边道未曾加工,成了毛边半成品,也或许是历史政治原因造成。另外钱体移位约1毫米,致使汉文“宝”字的“缶”部和背满文“宝”字有一点点错位偏差,余均完美。
该泉直径6.6厘米,穿径1.3厘米,厚0.5厘米,重109克。通体黑褐色与绿锈斑块包浆,钱体厚重,钱文雄劲,包浆陈旧,锈色自然,无论是铜质,还是制工,钱文均与咸丰宝苏局钱币风格一脉相承。穿口修整过,官铸无疑,乃一品开门见山之珍泉。
“成丰元宝”宝苏当千大钱,前所未闻,诸谱未录,史料也没有记载。以前只听说过“成丰元宝”宝苏当五百型大钱孤品,对这枚当千型大钱突然面世,有些人心里难免有想法,这很正常。但纵观该泉,无论是铜质、制工、钱文,还是包浆、锈色均无懈可击。那么这枚“咸丰元宝”宝苏当千大钱到底是一枚什么样的钱币呢?
清文宗咸丰年间(1851-1861年),全国三十一个铸钱局都铸有成丰大钱(有个别只见颁部样钱)。笔者统计一下,铸造成丰当千型大钱的钱局有5个,它们分别是: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河南宝河局、陕西宝陕局、甘肃宝巩局等。以上这5个铸钱局有的曾铸行,有的只遗存样钱或母钱。众所周知,这些铸有当千型大钱的钱局同时都铸有当五百型大钱,这理所当然。再说江苏宝苏局,前面已经讲了,宝苏局铸有当五至当五百型等不等面值,偏偏惟独不曾记载当千型面值。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同时也是一件值得诸位泉家探讨的问题。为什么前者5个铸有当五百型大钱的钱局无不例外都铸造了当千型大钱,而惟独宝苏局的当千型大钱却不见踪影?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解释它们神秘消失,那就是铸造后便因某种政治原因全部销毁,一二枚半成品成了漏网之鱼幸运保存了下来。另外,从清代制钱局的规律来讲,宝苏局理论上应该有这版当千型大钱存在,也合乎情理。相反,如果没有那倒是不可思议了。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将清军杀得哭爹叫娘落荒而逃,于成丰三年(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成丰三年十一月,清廷下令铸造大钱应付浩大的军事开销,随后又增铸当百、当五百、当千等面值大钱。不料,不到一年,大钱入市后遭到老百姓和商家强烈抵制,无奈,咸丰四年(1854年)七月,下令停铸当五百和当千大钱,有的还收回销毁重新铸行小额面值。这两种大钱前后仅铸造了7个多月便停铸了,可谓来去匆匆。
太平天国战争前期,江苏全省大部分县城都被起义军占领,直到后来曾国藩率领湘军反攻义军,局势才有所好转。经过一番苦战,湘军最终攻克天京城池,太平天国灭亡。由于战争因素,江苏宝苏局是全国少数几个最后开炉铸行钱币的钱局之一。当铸造出当五百、当千型大钱样钱时,其他钱局早已停铸当五百、当千型大钱了,故只好审时度势匆匆将还未修整的部分样钱予以销毁,以致于宝苏局当五百、当千型大钱比其他钱局少见,尤其是当千型大钱更是难得一见,该泉为仅见孤品。
“成丰元宝”宝苏当五百型大钱孤品早年浙江湖州陈农达先生收藏一枚,后因种种原因流失海外,成为泉界一大憾事。该泉的发现印证了清代铸钱局的铁律:凡是铸有当五百型的必铸有当千型大钱。该泉的面世便是铁证!同时也把清代成丰年间铸行当千型大钱的5个钱局增加到6个,填补欠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