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仿铸利用、昭武、洪化钱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2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三桂及其政权于十七世纪在中国南方地区铸造过利用通宝、昭武通宝和洪化通宝铜钱。越南在历史上曾仿铸过多种中国钱文古钱币,其中就有面文为吴三桂政权使用过的利用通宝、昭武通宝和洪化通宝钱。这些仿铸钱样式较多,主要成份为锌,在材质和外观上与吴三桂政权铸钱存在差异,是十七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越南地方性铸币。
其他文献
目前,测量应变都是采用惠斯登电桥测量方法,文中介绍了一种新的测量应变的方法,即恒流源驱动法。采用STM32F103C8T6单片机与恒流源驱动电路相结合,来测量材料拉伸试验中应变片阻值的变化量,以达到测量材料产生的应变变化量;并重点对恒流源驱动电路是如何进行测量应变片电阻的变化量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将实际测量的结果,通过单片机程序处理后,无线传输给上位机,供实验人员分析;同时也介绍了单片机外围控制电路的软硬件设计思路。实验证明它是一种具有显示、保存和通信等性能的智能测量仪器。
本文运用建筑人类学“文化决定论”的理论及方法,分析了原始信仰、苯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等四个不同时期不同周边文化对藏族建筑造成的影响及由此形成的处于不同文化阶段中的藏族建筑发展特色。
为了解决传统基于规则的方法在处理中文地址分词的过程中,存在的分词效率低、需要人工维护字典且对中文地址中有歧义的字段无法正常解析等问题,文中提出在对中文地址分词的过程中,采用ELMo预训练模型的方式和嵌套BiLSTM-CRF的方法提升整体分词效率。该模型考虑到ELMo模型生成的词向量与上下文有关,BiLSTM能够有效解决输入序列的特征提取,且CRF可以通过状态转移矩阵进行训练优化。采用自建的训练样本集对模型进行训练时,分别运用了ELMo-BiLSTM-CRF、BiLSTM-CRF以及BiLSTM,并进行对比
弥勒经变是中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主要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受到当时弥勒单尊像、说法图和故事画的影响,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保存下来的弥勒图像的分析,发现弥勒经变的形成和演变同其他经变一样,先是在中原地区形成,再随之向西影响到敦煌地区的弥勒经变图像。敦煌石窟中的弥勒经变出现在隋代,经历唐代的兴盛,到五代以降,呈现出程式化的艺术样式。
三电平双Buck逆变器多用于对逆变电压质量要求高的场合,有全周期和半周期两种控制方式,半周期控制比全周期控制系统损耗更低,但存在输出电压过零畸变问题。基于改善输出电压质量和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的目的,建立逆变器的等效电路模型,分析逆变输出电压过零畸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半周期和全周期混合调制的控制策略,并提出一种根据最大允许畸变程度确定全周期调制最小区域的方法。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得出混合调制策略输出电压谐波含量为1.38%,小于传统调制输出电压1.41
在人类生存手段极其有限的史前时期,人类的谋生活动、生活方式等与自然地理环境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此文拟通过大地湾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出土的动植物标本、生产工具以及房址等遗迹遗物进行分析和探究,得出史前时期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动物物种丰富,创造的远古文化是依附、适应、利用自然资源,以及逐渐改造自然环境的结果;聚落的发展从早期到晚虬由河边二级阶地向山坡迁移,既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又与当时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各期经济结构均由农业、狩猎、家畜饲养业组成,但所占比重又各不相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有关于农业的生产发展,在史书中的记载颇为简略。20世纪70年代在嘉峪关发现的魏晋时期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画像砖,画像砖绘画风格独特、技巧巧妙,内容主要以反映河西地区魏晋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为主,成为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在出土的画像砖中,仅有关农业技术生产的画面就达五十余幅之多,为我们研究河西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及农业技术得发展提供了形象的图像资料。
甘肃境内现存大量古建筑上的匾额,装饰在门庭、堂室、牌楼、城门等。匾额融合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雕刻工艺,再加上匾额文字中文化底蕴的表达,使小小的匾额被赋予了端庄雄奇、苍劲有力和大气磅礴的生命力,与古建筑的整体风貌相得益彰。匾额的形式和题写的内容,体现着民间的礼仪风俗、文人雅士的自励及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想、伦理道德等,有些还是对某些历史史实的记述。匾额的艺术体现出优美的内容文采和深远的意境表达,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
明永乐年间,陈诚出使西域诸地归来撰写的《西域番国志》一书,作为亲历者记录了其所到之处的见闻,呈现了时西域与中原王朝的密切往来和文化交融,其意义和价值不容小觑。本文即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视野下,对之现世价值作一番梳理,并谈一些愚见。
兰州地处中国西北,是半温带半干旱地区,农牧并畜。通过兰州地区考古发现及出土文物,证明这一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生产出了最早的服饰雏形。文章对兰州地区历代汉服在不同制度、观念与习俗下的服饰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比较分析,折射出服饰并不是人们单纯的生活所需,它更多体现了特定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礼仪等,对研究兰州地区历代服饰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