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及预后效果分析

来源 :吉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应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3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作为研究病例,基于临床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利用数字随机表法进行组间比较,两组分别65例,其中常规组65例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65例给予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腰背痛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组;研究组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均小于常规组;研究组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实施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佳,可以显著缩短腹直肌分离距离,缩小腹围,减轻患者腰背疼痛不适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6~8周腹直肌分离(DRA)的影响。方法 收集1354例单胎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次数和方式对产妇分组随访,初产妇775例[顺产组(A1组)546例,剖宫产组(B1组)229例],第2次分娩产妇579例[第2次顺产组(A2组) 357例,第2次剖宫产组(B2组)222例]。所有产妇在产后6~8周均采用高频超声探头测量3个位点(脐上3 cm、脐部及脐下3 cm),计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的早期识别及其与单核细胞与HCL-C比值(MHR)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KD患儿21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训练集(162例)和测试集(54例),收集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将训练集患儿分为CAL组(45例)和NCAL组(117例),比较2组患儿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Logistic回归法分析
随着消费等级升级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前中国人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在商业综合体只具有购物这一单一功能。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多人所习惯的商业综合体是多种商业形态相结合,拥有更多功能,存在更多元化的价值的开放式城市空间。新的需求带来新的机遇,因为社会经济主体愈发向体验经济靠拢,这更要求商业综合体建设设计者,需要切实站在当前消费者的立场上,去思考他们想要什么、什么会吸引他们。新冠疫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焦虑敏感性指数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诊治的川崎病患儿90例(观察组),以同期门诊健康体检的学前儿童、学龄前儿童90例为对照(对照组),采用儿童焦虑敏感性指数中文版(CASI-C)调查焦虑敏感性指数,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PedsQL4.0)调查生存质量,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焦虑敏感性指数得分为(17.84±4.73)分,高于对照组(8.12±1.20)分,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动态心电图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济南市儿童医院收治的75例疑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KD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冠脉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单纯KD组患者34例,KD合并CAL组41例,评估超声心动图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查在KD伴CAL诊断
目的:观察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对产后腹直肌恢复的影响。方法: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腹围、脐上围及脐下围、腹直肌分离间距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腰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WHO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公路工程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支柱行业,它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命脉。勘测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本文对公路工程勘测设计外业调查流程进行了论述,分析了人工纸质调查作业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阐述了外业调查电子化的优点与改进之处。指出内外业一体化、信息化是公路工程勘测调查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用电子取代纸质实现内外业一体化才能更高效、高质量的完成任务。
目的 探讨四君子汤应用于胃癌根治术后的效果,以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治疗患者105例,根据术后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化学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均以3周为1个治疗周期,共治疗3个周期。结果 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75.47%、疾病控制率为88.68%,分别显著
<正>川崎病是一种以血管变态反应为主的结缔组织病变性疾病,多发于儿童,尤以6个月至4岁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伴全身性红疹或手脚末端红肿,具有起病急、并发症重和预后不良等特点[1]。研究表明,有效的护理模式是降低川崎病并发症的关键因素之一[2]。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模式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护理模式之一,是以实证为基础,将护理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围绕患者实际病情及需求开展的一种护理干预,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