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要回归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土壤,使学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以实现自由表达观点、态度、情感和体验的写作目的。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一些尝试:①着力消除学生写作的畏惧心理;②努力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 回归生活 作文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早已为作文难的问题开出了医治的良方,可是至今这些难题依旧困扰着作文教学。长时间以来,农村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学生无事可写,无感可发,作文多半作无病呻吟。
我认为,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要回归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土壤,使学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以实现自由表达观点、态度、情感和体验的写作目的。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一些尝试:
1.着力消除学生写作的畏惧心理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真分析学生畏作心理产生的根源,慎之又慎地对“症”下“药”,努力给予每位学生实质性的激励、引导和帮助,切实消除其写作畏惧心理。具体作法:
1.1 改善师生关系,拉近彼此距离。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沟通,不断强化在学生心目中的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及知心好友的形象,提升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继而使学生逐步喜欢上作文课。
1.2 降低过高要求,开发表达潜能。认真贯彻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表述精神,取消条条框框,淡化表达技巧,切实把过高的、不切合学生实际的要求降下来。与此同时,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机会,开发其潜能,使之在通畅表达、自由表达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有个性地表达。
1.3 凭借活动激趣,优化习作情境。我非常注重借助即时、简易、活泼、有趣的活动或游戏来优化习作情境。实践证明,诸如“做哑剧”演“课本剧”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能够有效消除学生的“畏写心理”,诱发其表达欲望和兴趣。
1.4 强化过程指导,教师下水示范。在写作技巧传授方面,始终坚持新课标提出的“精要有用”的原则,全力摈弃凭空说教,教师适时、适度地下水示范,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技法帮助和心理支持。
1.5 坚持激励为主,增强写作自信。缺少成功体验是学生“畏写心理”产生的一大根源。应一贯坚持激励性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充分的成功体验。可以采取的做法如:①口头肯定。即教师用语以激励为主,对于学生观察、积累、表达等环节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充分肯定。②评语肯定。即习作批语以激励为主,在确定学生习作自信的基础上,委婉地提出修改建议。③庄重肯定。对于进步较大或写作水平突出的学生,充分利用颁发奖状、奖品,在校刊及广播站上刊登、播发其习作等方式给予公开肯定。
2.努力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唯有“厚积”,方能“薄发”,丰厚的积累是通畅表达、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的基础。
2.1 引导日常观察,丰富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每一天主动将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在“我的发现”日记本和班级“流动日记”中。每周在班上进行“我的发现”、“流动日记”交流。学生们不但占有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写作素材,而且切实感受到了时时处处有生活,自主观察、体验、思考、感悟、表达生活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
2.2 引导亲历体验,丰富情感积累。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亲历体验、角色体验、换位体验等机会,引导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去观察万物的兴趣,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欣赏鸟儿的歌喉,去调查环境的现状,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对周边事物的感受能力也自然得到提升。
2.3 创造活动氛围,激发写作需求。校园、班级文化氛围越浓厚,各类活动形式越多样,学生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自我表达的需求就越强烈。写作一旦成为内在的需求,学生从中体会到的必定是酣畅淋漓的快乐。凭借各类活动。如:文娱活动、班队活动、征文活动、实践活动、公益活动、演讲活动、读书活动等。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密切关注时事及偶发事件,敏锐地捕捉、开发、利用这些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如:“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组织学生畅想太空旅游,抒写满腔自豪;“5.12”汶川大地震,举国上下抗震救灾,感动世界,学生有感而发……
2.4 提供发表机会,增强写作信心。利用文化阵地。我高度重视发挥校刊、班刊、队刊、红领巾广播站、学习园地等校班文化阵地的作用,让这些文化阵地作为表彰学生的优秀习作、进步习作的宣传基地,奠定学生的习作自信。
通过以上措施,学生在走进生活中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人文意识,以及认真观察周边事物、勤于攫取生活、勤于思考各种现象的良好习惯,积累了素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在描绘生活中,写真人,叙实事,表真情,抒实感,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以及对生活和习作负责任的态度,让学生在创造生活中,动手动脑,动眼动心,成为生活的小能人。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热爱生活,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认识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 回归生活 作文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早已为作文难的问题开出了医治的良方,可是至今这些难题依旧困扰着作文教学。长时间以来,农村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学生无事可写,无感可发,作文多半作无病呻吟。
我认为,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要回归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土壤,使学生在与生活的对话中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以实现自由表达观点、态度、情感和体验的写作目的。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一些尝试:
1.着力消除学生写作的畏惧心理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真分析学生畏作心理产生的根源,慎之又慎地对“症”下“药”,努力给予每位学生实质性的激励、引导和帮助,切实消除其写作畏惧心理。具体作法:
1.1 改善师生关系,拉近彼此距离。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沟通,不断强化在学生心目中的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及知心好友的形象,提升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继而使学生逐步喜欢上作文课。
1.2 降低过高要求,开发表达潜能。认真贯彻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表述精神,取消条条框框,淡化表达技巧,切实把过高的、不切合学生实际的要求降下来。与此同时,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机会,开发其潜能,使之在通畅表达、自由表达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有个性地表达。
1.3 凭借活动激趣,优化习作情境。我非常注重借助即时、简易、活泼、有趣的活动或游戏来优化习作情境。实践证明,诸如“做哑剧”演“课本剧”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能够有效消除学生的“畏写心理”,诱发其表达欲望和兴趣。
1.4 强化过程指导,教师下水示范。在写作技巧传授方面,始终坚持新课标提出的“精要有用”的原则,全力摈弃凭空说教,教师适时、适度地下水示范,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技法帮助和心理支持。
1.5 坚持激励为主,增强写作自信。缺少成功体验是学生“畏写心理”产生的一大根源。应一贯坚持激励性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充分的成功体验。可以采取的做法如:①口头肯定。即教师用语以激励为主,对于学生观察、积累、表达等环节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充分肯定。②评语肯定。即习作批语以激励为主,在确定学生习作自信的基础上,委婉地提出修改建议。③庄重肯定。对于进步较大或写作水平突出的学生,充分利用颁发奖状、奖品,在校刊及广播站上刊登、播发其习作等方式给予公开肯定。
2.努力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唯有“厚积”,方能“薄发”,丰厚的积累是通畅表达、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的基础。
2.1 引导日常观察,丰富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每一天主动将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在“我的发现”日记本和班级“流动日记”中。每周在班上进行“我的发现”、“流动日记”交流。学生们不但占有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写作素材,而且切实感受到了时时处处有生活,自主观察、体验、思考、感悟、表达生活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
2.2 引导亲历体验,丰富情感积累。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亲历体验、角色体验、换位体验等机会,引导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去观察万物的兴趣,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欣赏鸟儿的歌喉,去调查环境的现状,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对周边事物的感受能力也自然得到提升。
2.3 创造活动氛围,激发写作需求。校园、班级文化氛围越浓厚,各类活动形式越多样,学生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自我表达的需求就越强烈。写作一旦成为内在的需求,学生从中体会到的必定是酣畅淋漓的快乐。凭借各类活动。如:文娱活动、班队活动、征文活动、实践活动、公益活动、演讲活动、读书活动等。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密切关注时事及偶发事件,敏锐地捕捉、开发、利用这些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如:“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组织学生畅想太空旅游,抒写满腔自豪;“5.12”汶川大地震,举国上下抗震救灾,感动世界,学生有感而发……
2.4 提供发表机会,增强写作信心。利用文化阵地。我高度重视发挥校刊、班刊、队刊、红领巾广播站、学习园地等校班文化阵地的作用,让这些文化阵地作为表彰学生的优秀习作、进步习作的宣传基地,奠定学生的习作自信。
通过以上措施,学生在走进生活中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人文意识,以及认真观察周边事物、勤于攫取生活、勤于思考各种现象的良好习惯,积累了素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在描绘生活中,写真人,叙实事,表真情,抒实感,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以及对生活和习作负责任的态度,让学生在创造生活中,动手动脑,动眼动心,成为生活的小能人。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热爱生活,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认识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