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本文通过分析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为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提供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现状 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属于职业类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未来的社会,不会使用计算机将被称为“文盲”。对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调查统计显示,他们期望毕业生掌握的主要技能是:文字编辑软件,数据管理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网络应用,安全防范,利用网络搜索和处理信息,利用网络通迅与其他人员协调工作,等等。这些都是对普通的工作人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
1.学生的层次存在差异。
在我国,计算机的普及率并不是很高,拥有电脑的人大多集中在城市,广大农村群众对电脑的接触少之又少,这就导致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和应用能力差异较大,学习的起点不一致,这给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基础差异明显的学生。
2.新生理论与实践脱离。
新生入校时,有的学生接触过计算机,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理论引导,只能局限于简单的操作;有的新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感觉很茫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会导致一味学习理论,实践能力缺失。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理论与实践脱离。
3.硬件条件不足给教学带来困难。
高职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计算机操作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时必须具备能力之一,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全院各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但由于办学影响,上课时,学生不能保证每节课都人手一台计算机,老师授课时会把理论与实践环节分开,理论课在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上,这样,在理论课中老师就只能一味讲。对起点低的同学来说,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理论课老师讲的内容到上机实践时用不出来,日积月累,遗留问题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学生对此学科失去兴趣。
4.毕业时不能学以致用。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是应用性极强的一门课,用进废退,因此在一年级时所学的内容,不少学生到毕业时已经几乎忘记了,到找工作时不能学以致用,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也是计算机基础单纯地作为一门课学习必然产生的结果。
二、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属于职业类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无论在授课中还是学习中都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当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在授课时,应将原来的教室授课变为机房授课,这样可以讲解1—2个知识点,就让学生动手练一练,做到边学边练,使学生把每个知识点都学会、学扎实。
2.减小学生的层次差异。
教师可以在最初的几堂课采用分层次组织教学,对基础差、起点低的同学多教、多练,有针对性地辅导;而对以前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以预留作业和指导的方式,使其把计算机基础打牢,最终缩短学生差异。
3.利用网络课后答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功能强大,成为人们使用计算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网”也是提高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与同学们在线交流,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实践证明,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4.温故知新,毕业前增加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
在做毕业论文之前,大部分毕业班同学都已经找到工作,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实践环节,对论文格式排版、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温故知新,又能使学生适应岗位要求,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虽为公共基础课,但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其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技能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海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控索与研究.计算机教学.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168.
[2]张惠宁.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74-76.
[3]韩业红,赵珂,纪萃萃.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课实践教学的探计.计算机教育,2010,(4):118-121.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现状 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属于职业类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未来的社会,不会使用计算机将被称为“文盲”。对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调查统计显示,他们期望毕业生掌握的主要技能是:文字编辑软件,数据管理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网络应用,安全防范,利用网络搜索和处理信息,利用网络通迅与其他人员协调工作,等等。这些都是对普通的工作人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
1.学生的层次存在差异。
在我国,计算机的普及率并不是很高,拥有电脑的人大多集中在城市,广大农村群众对电脑的接触少之又少,这就导致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和应用能力差异较大,学习的起点不一致,这给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基础差异明显的学生。
2.新生理论与实践脱离。
新生入校时,有的学生接触过计算机,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理论引导,只能局限于简单的操作;有的新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感觉很茫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会导致一味学习理论,实践能力缺失。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理论与实践脱离。
3.硬件条件不足给教学带来困难。
高职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计算机操作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时必须具备能力之一,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全院各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但由于办学影响,上课时,学生不能保证每节课都人手一台计算机,老师授课时会把理论与实践环节分开,理论课在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上,这样,在理论课中老师就只能一味讲。对起点低的同学来说,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理论课老师讲的内容到上机实践时用不出来,日积月累,遗留问题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学生对此学科失去兴趣。
4.毕业时不能学以致用。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是应用性极强的一门课,用进废退,因此在一年级时所学的内容,不少学生到毕业时已经几乎忘记了,到找工作时不能学以致用,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也是计算机基础单纯地作为一门课学习必然产生的结果。
二、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属于职业类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无论在授课中还是学习中都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当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在授课时,应将原来的教室授课变为机房授课,这样可以讲解1—2个知识点,就让学生动手练一练,做到边学边练,使学生把每个知识点都学会、学扎实。
2.减小学生的层次差异。
教师可以在最初的几堂课采用分层次组织教学,对基础差、起点低的同学多教、多练,有针对性地辅导;而对以前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以预留作业和指导的方式,使其把计算机基础打牢,最终缩短学生差异。
3.利用网络课后答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功能强大,成为人们使用计算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网”也是提高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与同学们在线交流,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实践证明,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4.温故知新,毕业前增加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
在做毕业论文之前,大部分毕业班同学都已经找到工作,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实践环节,对论文格式排版、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温故知新,又能使学生适应岗位要求,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虽为公共基础课,但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其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技能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海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控索与研究.计算机教学.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168.
[2]张惠宁.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74-76.
[3]韩业红,赵珂,纪萃萃.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课实践教学的探计.计算机教育,2010,(4):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