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名食字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129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逸尧
  香港著名音乐人,作品包括《再见二丁目》、《假如让我说下去》、《回家》等,也为多位明星监制音乐专辑,以及创作舞台剧。2007年开始兼职写作饮食专栏,著有《文以载食》等图书。

  广府人有句俗语:“唔怕生坏命,最怕改坏名”,意思是人不怕生来的命运坎坷,最怕是起了一个不对劲、不讨好的名字。这个说法本身有一个问题,就是无论相信命运主导一切,或者相信姓名影响人的运气,都会被人说成是鼓吹守旧和迷信的思想。然而,我并不完全同意,迷信不迷信取决于审视一件事所用的理念和方法,是过程和态度的问题。譬如风水命相,理应有它们包含心理学和统计学的一面,也有涉及建筑设计、渔农作业、气候地理乃至文化艺术的层面。未曾弄清楚这些学说的来由和方法,只从一般大众的行为和习惯贸贸然推测立论,也可能会被某些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根深蒂固的偏见所蒙蔽,而对好些事物作出不公正的评价。
  当然我也不是要鼓吹任何导人迷信的嗜好,我只是想温馨提出世事的非绝对性。许多时候我们对一件事物或者一个人物的误解,都是因为没有冷静地细心观察和理解,只是慵懒地选择相信最表面、最容易获得的二三手方便资讯,连多花一点儿脑力来质疑一下有关资讯的可靠程度都不情愿,就好像早阵子全民一窝蜂去争相抢购食盐。这无比荒谬的事件,现在回想过来你可能会觉得很可笑。但类似的由无知和反智所引发的怪事,其实每天都在我们的社会发生,不知有多少人因此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想到这里就真的无法笑着面对这些人间悲剧。
  话又说得远了。原本是想讨论一下“名字”这课题的:人类跟其他生物最大的区别,相信是我们对自己和身边一切事物的认知,和从这些认知当中我们如何能够创造世界。启动这过程全凭我们的思考能力,而这能力是靠我们自己所创造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地确立和呈现。所以,语言和文字是我们文明的最基础建材。世间上任何事物,纵使自然而然地存在着,但经过人类对它们的逐一发现、审视和命名,它们的存在意义才从此改变,一个世界就是由这些命名和分类的功夫所累积起来的,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概念都由此正式进入一个归一的系统之中。所以,如果由这个严肃的角度来看,一件东西或一个人物的名字,的确对本体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重要性和意义。再夸张点说:“你就是你的名字;你的名字就是你。”“苹果”之所以是“苹果”,因为它叫作“苹果”。很玄妙吗?是的,但玄妙得非常真实。
  引发我有以上这一大堆混乱的想法,起因是最近吃过的两种很平凡但却又十分不寻常的食物。食物一如世上万物,都是因人类起名而确实地存在着。食材有许多是来自大自然的,是属于人类的“发现”(discovery),性质和鸟兽虫鱼、天文地理等相似;菜式却绝大部分是人类的“发明”(invention),或更确切地说是人类的“ 创作”(creation),与建筑、文字、药品或纺织品等事物类同。
  所以说食是一种艺术是一个非常理性的论说,而绝非纯粹感性或浪漫的演绎。一样食物的名字,许多时候已经是一种创作,其中包含了许多趣味性的料子,亦可以从名字中窥视一些和历史文化相关的线索,是很有意思的软性通识教材。简单平常如“馄饨”、“月饼”、“伊面”、“柱侯酱”、“古老肉”、“太史蛇羹”、“叫化鸡”和“伦教糕”等,千千万万个菜名的背后有千千万万个故事,当中不仅记录了民族的生活智慧,也展现了传统的美学观念,是了解自家文化深层结构的宝贵线索,也是外人学习我们人文艺术的方便之门。
  我常常抱怨香港回归之后,有人对认识祖国这回事似乎毫不热衷,同时亦不见得会更懂得去保护自己城市的独有文化特色,只是变本加厉地见利忘义,人人铜臭庸俗自卑自怜。这种“两头唔到岸”的状态,令社会风气比从前更迂腐和守旧,连去尝试接受中国不同省份特色菜的勇气都欠奉,越吃越纳闷无味。就以西北菜为例,我有一次好想吃一碗比较正宗的羊肉面或者羊肉泡馍,苦苦找寻了数天,用尽方法都遍寻不获,连名不副实的“假店”也没有一家,可想而知这种在北方非常普通的食品,在自称识饮识食的港人的脑袋里根本就不存在。其实只要将全港的“假”日本寿司店的十分之一转为推广中国各省地菜系的小馆子,香港的饮食地图以至饮食文化将会变得更踏实。
  香港找不着的,竟然让我在温哥华找到。在我彼邦的老家附近,有一家叫“西安小吃”的熟食小摊子,老板看样子是个胸有成竹的西北汉,卖的面也跟他的人一样稳妥。店铺前面络绎不绝的客人,大都是老乡里及中国内地移民,还有少数年资深的香港侨胞。这里可以吃到风味到位的羊肉汤、泡馍、肉夹馍和凉皮等陕西关中地方民间小吃,而我最喜欢看着老板即点即拉面条,更常常惦挂着他的油泼面。油泼面的面条很有特色,叫“扯面”,是一种韧劲比较强、面条粗而阔的手工面食,是陕西民间著名的“关中十大怪”之首。所谓“面条像腰带”,就是指关中人吃的扯面阔得夸张,夹起来又长又宽有若古时人所用的腰带一样。
  这种扯面中的宽面条版本,有一个陕西方言的俗称,叫“BiángBiáng 面”。那BiángBiáng 二字虽然传说是由打面或吃面时的声音演化过来的拟声字,但既有其音亦有其形,不单能够写出来,而且还是汉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最常见的写法有56 画,最繁复的写法更加有71 画之多。因为字形结构复杂,当地人还有歌谣来帮助记住Biáng 字的写法,例如最常见的56 画版本,由“宀八言幺幺马长长月刂心辶”组合成,歌谣是这样的: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
  左一扭,右一扭;
  左一长,右一长;
  中间夹个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就这样边唱边写,一个看起来奇怪的字,在陕西地区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那种宽若衣带的扯面,也凭着这个奇异的名字而更受当地人爱戴,千秋万代成为陕菜中的代表食品之一,是游客必吃之选。所以一个有趣味性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菜名,的确能够提升食物的知名度。
  在偶然遇上油泼面之后,我又偶然遇上了一样从西方饮食文化大国法兰西过来的,名字有点儿特别的小吃。那是在我香港家附近一家开业已经三年多,正准备在九龙区开设分店的法式杂货店Monsieur Chattè。这家位于上环窄巷中的全幢小店,是一处可爱得不得了的西南法式美食天地,因为老板自己就是来自那里的地道人士,所以对入口“拣手”美酒芝士及各种干湿货都非常有办法,基本上大部分在店内找到的法国西南部特色食品,莫说在香港,就算在巴黎也不是轻易找得到的。小店亦不是只售进口货,店主在别处设有食品工场,每天新鲜制造如p?té(肝酱)、rillettes(肉冻)和petite madeleine(玛德莲蛋糕)等法国美食。其中一款小甜点,在香港很少见到,但其实相当有名和受欢迎,全城应该只有这儿可以找到鲜制的。这味形状像百褶裙又像皇冠的抢眼点心叫Canelé de Bordeaux(波尔多的卡娜蕾),有大小两种。大的可作为晚餐桌上的正规尾道甜品,而这小店卖的,是通常当作点心或早餐来享用的细小版本。
  Canelé de Bordeaux 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几百年来经历了多次兴衰,20世纪中后期又再次流行起来。它的名字有一个非比寻常之处:原来这款点心的法文名字叫作Cannelé,中间是有两个“n”的。后来它声名大噪,发源地波尔多的一群甜点厨师于1985 年组成了联盟,为了确立Cannelé 为该地区的特产,跟其他地方制造的Cannelé 区分出来,决定把名字中一个“n”拿走,变成只此一家的Canelé de Bordeaux,所有其他地方的厨师做的只可叫作Cannelé Bordelais。把最优秀产区加入食物名称中的做法,在我们中国也十分常见,如“淮山”、“川贝”、“金华火腿”、“北京烤鸭”等。但连本身的名称也改头换面,变成一个全新创造出来的新字这般“霸道”,实属非常特别的例子,也由此可见法国文化对食这方面的重视程度。
  本文选自《文以载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4月版。
其他文献
中国广袤大地上散落的传统建筑,犹如一座座隐秘的宝藏,从它们身上,可以窥见历史和时代的遗存、古人与大自然充满智慧的磨合与相处,还有丰富而深入的人文细节。民间的古建爱好者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方式,行走于这个深藏不露却又异彩纷呈的世界,发现其中的大美,感悟其中诗意、画意、建筑意乃至生活意的愉快。
来到幽兰居,走过碎石小径,踏上弯弯的木桥,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现代田园风光。各种时蔬瓜果,正挂满枝头,鱼塘里,漂亮的锦鲤自由地游弋。游客接待中心、茶室、餐厅、垂钓台等建筑,全部半隐在绿荫之中。  就在许多人还在为F1和达喀拉力赛遥不可及,国内汽车赛事仅限于职业车手而叹息的时候,幽兰居悄然出现在了身边。幽兰居,是一座专业赛车主题园,这里不但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专业越野试驾基地,同时也是国内唯一对公众开
英国的夏天是如此的可爱,一到玫瑰花开的季节,有“英格兰心脏”之称的科茨沃尔德那一个个渗透着独特魅力、古雅秀丽的小村庄,便开始在我的眼前不停地闪烁。由蜂蜜色石块砌成的房屋和当地人长年累月井然安宁的生活,如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某张经典之作。记忆中的英格兰乡村,天真而醇厚,它又在呼唤我了。  斯丹顿:风景如画比其他事情都重要  英国人爱园艺,爱得疯狂。几百年前的贵族庄园主,有的会为了建造景观花园而将妨碍视线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高阶思维品质为目的,以“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去除”为例复习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离提纯。将“物质的性质差异”作为切入点,巧用易错流程图案例将学生思维过程外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通过策略和方法的迁移,使学生习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解决了分离提纯中思路混乱等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提炼思想方法的创新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构建了高效的复习课堂。  关键
浙江括苍山脉的中心腹地,“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山地中的一个小县城,由此得宋真宗赐名为“仙居”。独特的地理,造就了仙居异乎寻常的山水格局,留住了古老的、充满“仙气”的文化生态,被认为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仍保留着原汁原味乡土印记的县城。  遗世独立仙人所居  以神仙居景区为中心、10公里为半径画个圆圈,皤滩古镇、高迁古村、李宅古居等著名江南古民居都在圈内,形成拱卫之势,仙居县城与它的直线距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呈现爆发式增长,从荒凉干燥的撒哈拉沙漠,到人迹罕至的南北极,几乎全球每一处都少不了中国游客的身影。其实,旅游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旅游』一词,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中国古人的旅游活动,也有很多与现代游客相似之处。  壹 古人出行也需要证件  三四十年前,中国人出远门,想要坐飞机、住旅店,需要有单位的介绍信,夫妻同行需要结婚证,后来身份证系统上线,则出行必备身份证,出国门
有些人富了以后,就收藏名画。他们活着的时候,朋友羡慕他们,他们死了以后,收藏被拍卖,收藏的真实性被质疑。  一个更好的方式是把你的图画分布到世界各地,然后,随着命运的安排去欣赏他们。既不会有人偷盗、损伤,也不会因处境困难被迫出售。阳光和暴风雨免费为画廊加热和通风,此外——尽管粗糙,大自然不完全是一个坏的画框制作者。而且,意识到你不能第二次看到同一个特别的美景,使你的眼睛学会抓住机会。  在北太平洋
随着“丝绸之路”的影响不断升温,“古道”这一概念也引发许多人的兴趣。几千年来,在陆地,在海上,人类通过这些交通枢纽相互交融,也相互争斗。数量繁多的古道,犹如被历史编织出的隐形经脉,覆盖在今日的世界版图上,吸引着一些具有冒险精神的旅行者,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索,他们执着前行,在或荒凉偏僻、或险象环生的道路上与古时光相遇,仿佛是在历史的暗夜里撕开了一条裂隙,捕捉到点点文明的幽光。
看似在取悦,其实在征服  1927年,乔治六世敞开了梅菲尔酒店的大门,从此,这座屹立在伦敦中心的酒店便成为优雅、奢华、时尚、灵动的标志。  单看外表,很难相信这是一座有着87年历史的“老店”,它的设计是那么新颖时尚,不太“英伦”,而是充满浓浓的美式经典风。1950-1970年,英国的时尚产业开始影响世界,它睥睨一切世俗庸常,渴望打破约束和旧序,这令走在时尚前沿的好莱坞明星兴奋不已,他们纷纷来到伦敦
博物馆,时尚圈,古代遗址……世界上有些地方,天生具备某种隐秘气质,撩拨着人们的好奇心。 那些幸运的『闯入者』,替我们掀开大幕一角,呈现出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奇妙世界。  其实每一场旅程,都有光鲜『台前』与隐秘『幕后』两张面孔。我们与前者亲密接触,而往往与后者擦身而过——错过的或许是熙攘博物馆里不起眼的一扇门,或许是炙热旅行地的某段拐角街巷。多一点探究之心,就可能发现表面风光背后的万千细节与故事。这是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