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终辽一代,汉官在其政权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梁河之战前,辽政权自辽世宗与辽穆宗两朝陷入中衰危局后,政局不稳,国力衰退。辽景宗继位后,推行了封建化改革,重用了一批汉族的文臣、良将,积极实施汉化政策,为辽王朝中兴做了充足准备。高梁河之战后,辽政权挫败了宋政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企图,国力日益强盛。汉官集团进入辽政权决策机构,积极推进封建化改革,促进了北方的开发和民族大融合。宋、辽高梁河之战的研究对于了解辽朝汉官集团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此战为例,浅析汉官集团在辽政权的作用。
关键词:高梁河之战;辽政权;汉官集团
高梁河之戰是宋、辽两国因争夺燕云十六州而发生的局部战争,此战亦为两国第一次正面交锋。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不仅为其政权提供大量的人口和财富,也提供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天然屏障。因为燕云地区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宋王朝在建立之初即希望收复燕云十六州。漆侠指出:“一些强大的王朝如汉唐,其所以能够同草原民族一争雄长,一是以长城天险为依托,阻御草原民族牧骑南下,以保障中原地区的安全;二是据有一片草原,繁衍马匹,编组为骑兵,主动出击,以机动对机动,以能够支持长期战争的民力为基础,终于战胜对手,成为国势强大之王朝。宋代立国不仅没有象汉唐那样具备上述两个条件,而且长城天险又被契丹占有,国都沐京立处平野,直接暴露在契丹牧骑威胁之下。”[1]对于高梁河之战的前后过程,宋、辽两国的史书有不同的记述。仔细研读史料可知,《辽史》记载更为详尽。
高梁河之战,宋军惨败。宋人在记述败因时,竭力避讳宋太宗的指挥不当。宋神宗曾云:“太宗自燕京城下军溃,北虏追之,仅得脱。凡行在服御宝器尽为所夺,从人富嫔尽陷没。股上中两箭,岁岁必发,其弃天下意以简疮发云。”[2]学界对于高梁河之战的论述颇丰,此不赘附。结合史料从辽政权的角度来分析高梁河之战,汉官集团在此战中发挥巨大作用。
《辽史》载:“宋兵取河东,侵燕,五院详稳奚底,统军萧讨古等败归,宋兵围城,招胁甚急,人怀二心。隆运登城,日夜守御。援军至,围解。及战高梁河,宋兵败走,隆运邀击,又破之。”[3]1421-1422耶律隆运即韩德让,其父韩匡嗣,其祖父韩知古,长期仕于辽朝。高梁河之战发生时,韩德让代父为辽留守南京。宋军围城,情势危急,韩德让日夜守卫辽南京,为辽援军赢得了时间,坚守城池是击败宋军的重要条件之一。康延寿,康默记之孙。“宋人攻南京,诸将既成列,延寿独奋击阵前,敌逐大溃。”[3]1356高梁河之战前后,马得臣、刘景这些汉官辅佐韩德让共同治理南京城。马得臣,“乾亨初,宋师屡犯边,命南京副留守”[3]1409。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后,网罗大批有才干的汉人为其出谋划策,对汉族人才求贤若渴。自辽太祖至辽景宗,在汉人协助和献策下,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不断加快,结束皇位相争的不利局面,由世选制向父子相传制过渡,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争夺趋于平静,国力强盛,辽国有足够的实力与中原政权相抗衡。
1 汉官集团的来源
1.1 战争掠夺的汉人
契丹建国前后,本国统治者在依附中原王朝或封建割据的汉政权时,也屡次南下,攻城略地,获取大量劳动力。被掠夺的汉人不乏有饱学之士,他们把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及先进的治国理念传播到辽国。例如,韩知古、康默记、王继忠,先后被劫掠到辽国。韩知古,蓟州玉田人,善谋有识量。“太祖平蓟时,知古六岁,为淳钦皇后兄欲稳所得。后来嫔,知古从焉,未得省见。”[3]1359韩知古深受辽太祖信任,被授予要职。“总知汉儿司事,兼主诸国礼仪”[3]1359,完善辽政权的礼仪、法度,教化于民,功绩卓然。康默记,蓟州人,“少为蓟州衙校,太祖侵蓟州得之,爱其材,隶麾下”[3]1356。这些早期仕辽的汉族官僚对于辽国初期制度建设有重要贡献,同时扩大了汉族官员在辽政权中的影响力,为汉官集团的发展奠定基础。
1.2 划界而得的汉人
燕云十六州位于中原王朝北部,以农业生产为主体,汉族人口占绝对优势,儒家文化为当地主流思想。自后晋割地给辽后,该处的汉人世家归入辽国。宋人夏竦曾言:“自幽蓟陷敌之余,晋季蒙尘之后,中国器度工巧、衣冠士族,多为犬戎所有。”[4]15以韩、刘、马、赵为代表的汉族世家大族陷于辽,昌盛于辽一代。韩德让,《辽史》有云,“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坚守南京,扶持圣宗,率军伐宋。萧太后赞曰:“进贤辅政,真大臣之职。”[3]1422赵延寿,与父俱降辽,勤于军事,多有建树。太宗对其曾曰,“汉兵皆尔所有,尔宜亲往抚慰”[3]1376,深受太宗器重。辽国接管燕云十六州后,为了便于管理当地汉族,任用大量汉族官员。“梁援祖上梁文规”,五代时“官至吏部尚书”。汉族官员施展才能治理燕云十六州,同时也借助辽统治者的信任,培养其家族势力。辽统治者借助汉人世家治理燕云十六州,同时也在吸收和学习儒家文化。其结果是辽朝封建化程度深化,汉官集团日益壮大和发展。这一过程是相互作用的。
1.3 科举入仕
高梁河之战后,宋、辽两国爆发了几场短暂的战争。随着《澶渊之盟》的签订,终辽一代,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辽圣宗统和六年(988)的“诏开贡举”使辽朝科举制逐渐成为全国范围的制度。据学者统计,“辽代进士目前能确知姓名者205名,其中汉人200名,非汉族进士5名”[5]。汉族士人几乎代表整个辽代士人。姚景行,“重熙五年,擢进士乙科”[3]1543。玉田韩氏家族是辽政权中具有显赫地位的世家大族,韩知古为辽国开国功臣之一,仕辽为中书令。玉田韩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在第三代韩德让时期达到顶峰,“尽管到辽代后期,韩氏家族的势力呈削弱状态,但终辽之世,其势力均是不容忽视的,后期仍是具有一定影响的世家大族”。
2 高梁河之战前汉官集团发展
辽太祖至辽景宗前期,辽政权中保守派和改革派相互争斗,辽统治集团对于汉人官僚抱有戒心,汉人不担任重要的职位,即“军国大计,汉人不与”[3]1588,但给予足够的重视。汉官参与到辽政权制度建设中,卢文进“又教契丹以中国”,主要的汉族官员有韩延徽、韩知古等。“太祖初元,庶事草创,凡营都邑,建宫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3]1588韩延徽修筑宫殿,制定礼法,将中原文化的名物典章带入契丹政治体系,加快辽政权封建化的步伐。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兼主诸国礼仪,成为辽太祖佐命功臣之一,在辽国家制度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早期仕辽的汉族官僚虽未进入辽决策机构,却为后世汉族官僚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3 高梁河之战后汉官集团发展
辽景宗后期至辽兴宗,辽政权中改革派占据主导位置,汉族官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受到重用的汉族官僚已开始进入辽政权的决策机构,担任要职。辽代汉族官僚集团中,韩德让地位最为显赫。《辽史·耶律隆运传》:“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在统和间位兼将相,其克敌致胜,进贤辅国,功业茂矣。”[3]1422-1428韩德让地位显赫,位极人臣。韩德让的家族成员大都身居高位,弟弟德威,西南面招讨使,“赐剑许便宜行事,领突吕不、迭剌二虬军”[3]1423;侄儿制心,“太平(1021—1031)年中,历中京留守,惕隐,南京留守,徙王燕,迁南院大王”[3]1425。辽中后期是辽封建地主、牧主阶级快速发展时期,也是汉族和契丹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融合的时期。
综上所述,汉官集团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辽朝统治集团合作,共同实现辽国强盛,使辽国快速脱离原始游牧社会形态,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封建化步伐加快,汉官集团在抵御外来势力、维护皇权、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客观上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漆侠.宋太宗第一次伐辽——高梁河之战—宋辽战争研究之一[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1-9.
[2](宋)王铚.默记:卷中[M].北京:中华书局,1981:20.
[3](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宋)夏辣.文庄集:卷13:计北寇[M].清乾隆抄本:15.
[5]蒋金玲.辽代汉族士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关键词:高梁河之战;辽政权;汉官集团
高梁河之戰是宋、辽两国因争夺燕云十六州而发生的局部战争,此战亦为两国第一次正面交锋。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不仅为其政权提供大量的人口和财富,也提供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天然屏障。因为燕云地区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宋王朝在建立之初即希望收复燕云十六州。漆侠指出:“一些强大的王朝如汉唐,其所以能够同草原民族一争雄长,一是以长城天险为依托,阻御草原民族牧骑南下,以保障中原地区的安全;二是据有一片草原,繁衍马匹,编组为骑兵,主动出击,以机动对机动,以能够支持长期战争的民力为基础,终于战胜对手,成为国势强大之王朝。宋代立国不仅没有象汉唐那样具备上述两个条件,而且长城天险又被契丹占有,国都沐京立处平野,直接暴露在契丹牧骑威胁之下。”[1]对于高梁河之战的前后过程,宋、辽两国的史书有不同的记述。仔细研读史料可知,《辽史》记载更为详尽。
高梁河之战,宋军惨败。宋人在记述败因时,竭力避讳宋太宗的指挥不当。宋神宗曾云:“太宗自燕京城下军溃,北虏追之,仅得脱。凡行在服御宝器尽为所夺,从人富嫔尽陷没。股上中两箭,岁岁必发,其弃天下意以简疮发云。”[2]学界对于高梁河之战的论述颇丰,此不赘附。结合史料从辽政权的角度来分析高梁河之战,汉官集团在此战中发挥巨大作用。
《辽史》载:“宋兵取河东,侵燕,五院详稳奚底,统军萧讨古等败归,宋兵围城,招胁甚急,人怀二心。隆运登城,日夜守御。援军至,围解。及战高梁河,宋兵败走,隆运邀击,又破之。”[3]1421-1422耶律隆运即韩德让,其父韩匡嗣,其祖父韩知古,长期仕于辽朝。高梁河之战发生时,韩德让代父为辽留守南京。宋军围城,情势危急,韩德让日夜守卫辽南京,为辽援军赢得了时间,坚守城池是击败宋军的重要条件之一。康延寿,康默记之孙。“宋人攻南京,诸将既成列,延寿独奋击阵前,敌逐大溃。”[3]1356高梁河之战前后,马得臣、刘景这些汉官辅佐韩德让共同治理南京城。马得臣,“乾亨初,宋师屡犯边,命南京副留守”[3]1409。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后,网罗大批有才干的汉人为其出谋划策,对汉族人才求贤若渴。自辽太祖至辽景宗,在汉人协助和献策下,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不断加快,结束皇位相争的不利局面,由世选制向父子相传制过渡,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争夺趋于平静,国力强盛,辽国有足够的实力与中原政权相抗衡。
1 汉官集团的来源
1.1 战争掠夺的汉人
契丹建国前后,本国统治者在依附中原王朝或封建割据的汉政权时,也屡次南下,攻城略地,获取大量劳动力。被掠夺的汉人不乏有饱学之士,他们把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及先进的治国理念传播到辽国。例如,韩知古、康默记、王继忠,先后被劫掠到辽国。韩知古,蓟州玉田人,善谋有识量。“太祖平蓟时,知古六岁,为淳钦皇后兄欲稳所得。后来嫔,知古从焉,未得省见。”[3]1359韩知古深受辽太祖信任,被授予要职。“总知汉儿司事,兼主诸国礼仪”[3]1359,完善辽政权的礼仪、法度,教化于民,功绩卓然。康默记,蓟州人,“少为蓟州衙校,太祖侵蓟州得之,爱其材,隶麾下”[3]1356。这些早期仕辽的汉族官僚对于辽国初期制度建设有重要贡献,同时扩大了汉族官员在辽政权中的影响力,为汉官集团的发展奠定基础。
1.2 划界而得的汉人
燕云十六州位于中原王朝北部,以农业生产为主体,汉族人口占绝对优势,儒家文化为当地主流思想。自后晋割地给辽后,该处的汉人世家归入辽国。宋人夏竦曾言:“自幽蓟陷敌之余,晋季蒙尘之后,中国器度工巧、衣冠士族,多为犬戎所有。”[4]15以韩、刘、马、赵为代表的汉族世家大族陷于辽,昌盛于辽一代。韩德让,《辽史》有云,“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坚守南京,扶持圣宗,率军伐宋。萧太后赞曰:“进贤辅政,真大臣之职。”[3]1422赵延寿,与父俱降辽,勤于军事,多有建树。太宗对其曾曰,“汉兵皆尔所有,尔宜亲往抚慰”[3]1376,深受太宗器重。辽国接管燕云十六州后,为了便于管理当地汉族,任用大量汉族官员。“梁援祖上梁文规”,五代时“官至吏部尚书”。汉族官员施展才能治理燕云十六州,同时也借助辽统治者的信任,培养其家族势力。辽统治者借助汉人世家治理燕云十六州,同时也在吸收和学习儒家文化。其结果是辽朝封建化程度深化,汉官集团日益壮大和发展。这一过程是相互作用的。
1.3 科举入仕
高梁河之战后,宋、辽两国爆发了几场短暂的战争。随着《澶渊之盟》的签订,终辽一代,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辽圣宗统和六年(988)的“诏开贡举”使辽朝科举制逐渐成为全国范围的制度。据学者统计,“辽代进士目前能确知姓名者205名,其中汉人200名,非汉族进士5名”[5]。汉族士人几乎代表整个辽代士人。姚景行,“重熙五年,擢进士乙科”[3]1543。玉田韩氏家族是辽政权中具有显赫地位的世家大族,韩知古为辽国开国功臣之一,仕辽为中书令。玉田韩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在第三代韩德让时期达到顶峰,“尽管到辽代后期,韩氏家族的势力呈削弱状态,但终辽之世,其势力均是不容忽视的,后期仍是具有一定影响的世家大族”。
2 高梁河之战前汉官集团发展
辽太祖至辽景宗前期,辽政权中保守派和改革派相互争斗,辽统治集团对于汉人官僚抱有戒心,汉人不担任重要的职位,即“军国大计,汉人不与”[3]1588,但给予足够的重视。汉官参与到辽政权制度建设中,卢文进“又教契丹以中国”,主要的汉族官员有韩延徽、韩知古等。“太祖初元,庶事草创,凡营都邑,建宫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3]1588韩延徽修筑宫殿,制定礼法,将中原文化的名物典章带入契丹政治体系,加快辽政权封建化的步伐。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兼主诸国礼仪,成为辽太祖佐命功臣之一,在辽国家制度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早期仕辽的汉族官僚虽未进入辽决策机构,却为后世汉族官僚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3 高梁河之战后汉官集团发展
辽景宗后期至辽兴宗,辽政权中改革派占据主导位置,汉族官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受到重用的汉族官僚已开始进入辽政权的决策机构,担任要职。辽代汉族官僚集团中,韩德让地位最为显赫。《辽史·耶律隆运传》:“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在统和间位兼将相,其克敌致胜,进贤辅国,功业茂矣。”[3]1422-1428韩德让地位显赫,位极人臣。韩德让的家族成员大都身居高位,弟弟德威,西南面招讨使,“赐剑许便宜行事,领突吕不、迭剌二虬军”[3]1423;侄儿制心,“太平(1021—1031)年中,历中京留守,惕隐,南京留守,徙王燕,迁南院大王”[3]1425。辽中后期是辽封建地主、牧主阶级快速发展时期,也是汉族和契丹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融合的时期。
综上所述,汉官集团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辽朝统治集团合作,共同实现辽国强盛,使辽国快速脱离原始游牧社会形态,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封建化步伐加快,汉官集团在抵御外来势力、维护皇权、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客观上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漆侠.宋太宗第一次伐辽——高梁河之战—宋辽战争研究之一[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1-9.
[2](宋)王铚.默记:卷中[M].北京:中华书局,1981:20.
[3](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宋)夏辣.文庄集:卷13:计北寇[M].清乾隆抄本:15.
[5]蒋金玲.辽代汉族士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