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好的年龄才刚刚开始》
十二 著
译林出版社
恰恰是那样的岁月,那样的一颗心,最不懂得什么叫首先是一个女人,然后才是一个人。
女人最好的年龄是什么时候?
直到有一天我自己走到了三十岁,生命仍在不停地奔涌向前,我发现有些女人在岁月磨砺中愈老愈衰,而有些女人却在时光里改造了自己,仿佛一抹柔光扫尽眼角的皱纹、绵延的白发和松弛的皮肤,变得光彩照人起来。女人的衰老和成熟只有一线之隔,那就是不苛刻。对婚姻不苛刻,对相遇不苛刻,对自己不苛刻。歌中唱过,这领悟,都是有了经历之后才有的礼物。我希望,你能用心感受着领悟,就像你曾经经历那般刻骨铭心。
《水下离歌》
汤姆·麦克尼尔[美]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我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章节,也许是美好的一章,甚至可能是你最爱的一章,但只是一章而已。而对于我,你却是整本书。
“婚姻就像对着一张地图,然后在上面选择一个接下去五十年要生活的地方。”这样描述婚姻的作者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故事:朱迪丝从小备受离异父母宠爱,也是个乖乖女,即使初恋铭心刻骨,她仍然选择了父母给予的安稳生活。二十五年后,家庭和事业都面临中年危机时,她才重新那么疯狂地想念初恋威利。与她不同的是,威利却在对她的爱和回忆里贫穷、生病、孤单,最后在朱迪丝面前跳水溺亡。一边是理智的安稳,一边是疯狂的痴情。每一种选择的背后就是一整段无法重复的人生,你会选择什么呢?
《民国吃家》
二毛 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当年官员到各地就任,基本上都会带家眷、家厨,往往官员去了某地,就会促进当地的地方菜与官员原籍地方菜的融合,很多菜系就是这样出现的。
一般来说,很多吃的细节都给人管中窥豹的乐趣,这个人怎么样,来自哪里,家教如何。而本书的作者更试图带领我们穿越到民国这个万物更新、思想潮涌的时代里,找到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人的过人细节,一起感受舌尖的历史。比如说,跟着食量大的袁世凯看他如何在六十岁时吃完整只鸡和鸭,跟着鲁迅看他如何沉浸在甜食和零食的世界里温柔缱绻,跟着张大千享受把谭家的黄焖鱼翅从北京空运到南京的奢侈气派,当然还有连喝白开水都要算计温度的蒋介石,看他如何传授吃的节制主义,爱身惜身。
《如何看一幅画》
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 [法] 著
中信出版社
我宁愿感受痛悔,而不只是知道如何说明它。
在纠结的人生境遇中,人们总是习惯在艺术中去寻找一种解脱和理解,比如绘画。而这本书则恰恰是一本优秀指南。作为一位法国艺术史学者,作者致力于为大众打开绘画艺术之门,体会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承认我们不能全都看见,放弃显而易见的事实,迎接转瞬即逝的事物。看画的过程如此,人生的跌宕不也是如此吗?
书影·碟
佳片有约 《归来》
女人所能给予的最可贵的爱情是坚贞
男人所能给予的最可贵的爱情是尊重
导演:张艺谋 主演:陈道明 / 巩俐 / 张慧雯 / 郭涛
在生离和死别中,人总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来自爱的切肤之痛,那是想要珍惜却不得不放弃的悔和恨,是想要忘记却偏偏深入骨髓的美与真。
陆焉识就是这样想的。他是经过离别的,被打成右翼发配到西宁关起来,思家成疾偷偷潜逃却被女儿告密,眼睁睁看着爱人就在眼前却不能留下,再次被遣返。当他终于结束改造,背着大包小包,顶着一头灰白的卷毛走进曾经的家中,看到爱人时,他以为离别终于画上了句号。他开心到只能用轻微的声音说了句,婉瑜,我回来了。他的思念,他的浓情,他的希望,他此时此刻所有的想法都只有两个字——归来。
可是,等待他的却是因为过度思念他,记忆力衰退,患了选择性遗忘症的冯婉瑜。一个只记得“陆焉识”三个字,每个月 5号都要去火车站等焉识的冯婉瑜。
命运流转,命运不堪,有情人变陌生人。可即使如此,面对命运,陆焉识,这个会讲几国语言、样样精通的大学教授,这个受尽欺骗和背叛的老年父亲,这个等待过后仍然坚持等待的丈夫,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留在妻子身边——陪伴,像个老朋友一样陪伴在她身边。他不急不躁,给她念信,给她弹琴,陪她去“接”陆焉识,每件事,他都陪她重新做过,就像二十年没有过去,就像青春还在,就像爱情一直如此炽热。
有人说,这是一个看法比看的多、意见比见的多、信念比信的多、名儿比命多的世界。可是谁又能真正将自己付出,来等待爱情的归来呢?所以我们泪流满面。
尽管此片如今已经在影院下线,但影碟已经上市了。
囧剧吐槽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舌尖上的心灵老母鸡汤?
导演:陈晓卿 类型:记录片
作为一个只是在半夜留连在各大夜宵大排档中,二十年如一日只徘徊在一家烤鸡翅膀小摊旁边的非骨灰级吃货来说,《舌尖 1》可以说开拓了我的美食世界观。吃原来可以下里巴人,也能阳春白雪,在勾栏瓦肆,也在王谢堂前,但是,归根到底,吃还是一种动作,除了满足口腹之外还能满足心灵的动作。所以看完《舌尖 1》,套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越看越饿,越饿越看。
《舌尖 1》的余温,接下来就让人崩溃了。从找蜂蜜开始,摄像机简直为我们重塑了一个世界,松树的叶子长在栎树的树上,与世隔绝的藏族小孩说出了一句纯正的普通话,汉化已久的地区没有糖卖,河南人做出了加了大蒜的上海红烧肉,一个妈妈为了女儿学琴,不要丈夫,不顾生病的婆婆占了大半集。我看错了吧,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变成了舌尖上喝过的心灵老母鸡汤吗?口味不重,流不出眼泪,震颤不了心灵,这美食就不配中国这响当当的名头了吗?难道美食的重点不是大家纵使不饿,看着也口水流一地,而是社会好艰难、母爱好伟大、味道再烂也没关系?
金圣叹说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鲁迅儿时吃过的罗汉豆在之后的一辈子就再也没吃过;《红楼梦》里大家一起就着獐子肉写诗作画就是妙趣,就是你刚才肚子饿极了邻居家炒出来的韭菜炒鸡蛋也是极香的。吃圣蔡澜的专栏写得人饥肠辘辘口水潺潺,别人问他有何妙招,他呵呵两声,说因为写专栏的时候我自己也是饥肠辘辘口水潺潺。这才是吃货的境界!我想,导演肯定不是吃货。吃货不会不懂吃货,吃货不会为难吃货,吃货更不会恶心吃货。
十二 著
译林出版社
恰恰是那样的岁月,那样的一颗心,最不懂得什么叫首先是一个女人,然后才是一个人。
女人最好的年龄是什么时候?
直到有一天我自己走到了三十岁,生命仍在不停地奔涌向前,我发现有些女人在岁月磨砺中愈老愈衰,而有些女人却在时光里改造了自己,仿佛一抹柔光扫尽眼角的皱纹、绵延的白发和松弛的皮肤,变得光彩照人起来。女人的衰老和成熟只有一线之隔,那就是不苛刻。对婚姻不苛刻,对相遇不苛刻,对自己不苛刻。歌中唱过,这领悟,都是有了经历之后才有的礼物。我希望,你能用心感受着领悟,就像你曾经经历那般刻骨铭心。
《水下离歌》
汤姆·麦克尼尔[美]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我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章节,也许是美好的一章,甚至可能是你最爱的一章,但只是一章而已。而对于我,你却是整本书。
“婚姻就像对着一张地图,然后在上面选择一个接下去五十年要生活的地方。”这样描述婚姻的作者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故事:朱迪丝从小备受离异父母宠爱,也是个乖乖女,即使初恋铭心刻骨,她仍然选择了父母给予的安稳生活。二十五年后,家庭和事业都面临中年危机时,她才重新那么疯狂地想念初恋威利。与她不同的是,威利却在对她的爱和回忆里贫穷、生病、孤单,最后在朱迪丝面前跳水溺亡。一边是理智的安稳,一边是疯狂的痴情。每一种选择的背后就是一整段无法重复的人生,你会选择什么呢?
《民国吃家》
二毛 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当年官员到各地就任,基本上都会带家眷、家厨,往往官员去了某地,就会促进当地的地方菜与官员原籍地方菜的融合,很多菜系就是这样出现的。
一般来说,很多吃的细节都给人管中窥豹的乐趣,这个人怎么样,来自哪里,家教如何。而本书的作者更试图带领我们穿越到民国这个万物更新、思想潮涌的时代里,找到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人的过人细节,一起感受舌尖的历史。比如说,跟着食量大的袁世凯看他如何在六十岁时吃完整只鸡和鸭,跟着鲁迅看他如何沉浸在甜食和零食的世界里温柔缱绻,跟着张大千享受把谭家的黄焖鱼翅从北京空运到南京的奢侈气派,当然还有连喝白开水都要算计温度的蒋介石,看他如何传授吃的节制主义,爱身惜身。
《如何看一幅画》
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 [法] 著
中信出版社
我宁愿感受痛悔,而不只是知道如何说明它。
在纠结的人生境遇中,人们总是习惯在艺术中去寻找一种解脱和理解,比如绘画。而这本书则恰恰是一本优秀指南。作为一位法国艺术史学者,作者致力于为大众打开绘画艺术之门,体会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承认我们不能全都看见,放弃显而易见的事实,迎接转瞬即逝的事物。看画的过程如此,人生的跌宕不也是如此吗?
书影·碟
佳片有约 《归来》
女人所能给予的最可贵的爱情是坚贞
男人所能给予的最可贵的爱情是尊重
导演:张艺谋 主演:陈道明 / 巩俐 / 张慧雯 / 郭涛
在生离和死别中,人总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来自爱的切肤之痛,那是想要珍惜却不得不放弃的悔和恨,是想要忘记却偏偏深入骨髓的美与真。
陆焉识就是这样想的。他是经过离别的,被打成右翼发配到西宁关起来,思家成疾偷偷潜逃却被女儿告密,眼睁睁看着爱人就在眼前却不能留下,再次被遣返。当他终于结束改造,背着大包小包,顶着一头灰白的卷毛走进曾经的家中,看到爱人时,他以为离别终于画上了句号。他开心到只能用轻微的声音说了句,婉瑜,我回来了。他的思念,他的浓情,他的希望,他此时此刻所有的想法都只有两个字——归来。
可是,等待他的却是因为过度思念他,记忆力衰退,患了选择性遗忘症的冯婉瑜。一个只记得“陆焉识”三个字,每个月 5号都要去火车站等焉识的冯婉瑜。
命运流转,命运不堪,有情人变陌生人。可即使如此,面对命运,陆焉识,这个会讲几国语言、样样精通的大学教授,这个受尽欺骗和背叛的老年父亲,这个等待过后仍然坚持等待的丈夫,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留在妻子身边——陪伴,像个老朋友一样陪伴在她身边。他不急不躁,给她念信,给她弹琴,陪她去“接”陆焉识,每件事,他都陪她重新做过,就像二十年没有过去,就像青春还在,就像爱情一直如此炽热。
有人说,这是一个看法比看的多、意见比见的多、信念比信的多、名儿比命多的世界。可是谁又能真正将自己付出,来等待爱情的归来呢?所以我们泪流满面。
尽管此片如今已经在影院下线,但影碟已经上市了。
囧剧吐槽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舌尖上的心灵老母鸡汤?
导演:陈晓卿 类型:记录片
作为一个只是在半夜留连在各大夜宵大排档中,二十年如一日只徘徊在一家烤鸡翅膀小摊旁边的非骨灰级吃货来说,《舌尖 1》可以说开拓了我的美食世界观。吃原来可以下里巴人,也能阳春白雪,在勾栏瓦肆,也在王谢堂前,但是,归根到底,吃还是一种动作,除了满足口腹之外还能满足心灵的动作。所以看完《舌尖 1》,套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越看越饿,越饿越看。
《舌尖 1》的余温,接下来就让人崩溃了。从找蜂蜜开始,摄像机简直为我们重塑了一个世界,松树的叶子长在栎树的树上,与世隔绝的藏族小孩说出了一句纯正的普通话,汉化已久的地区没有糖卖,河南人做出了加了大蒜的上海红烧肉,一个妈妈为了女儿学琴,不要丈夫,不顾生病的婆婆占了大半集。我看错了吧,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变成了舌尖上喝过的心灵老母鸡汤吗?口味不重,流不出眼泪,震颤不了心灵,这美食就不配中国这响当当的名头了吗?难道美食的重点不是大家纵使不饿,看着也口水流一地,而是社会好艰难、母爱好伟大、味道再烂也没关系?
金圣叹说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鲁迅儿时吃过的罗汉豆在之后的一辈子就再也没吃过;《红楼梦》里大家一起就着獐子肉写诗作画就是妙趣,就是你刚才肚子饿极了邻居家炒出来的韭菜炒鸡蛋也是极香的。吃圣蔡澜的专栏写得人饥肠辘辘口水潺潺,别人问他有何妙招,他呵呵两声,说因为写专栏的时候我自己也是饥肠辘辘口水潺潺。这才是吃货的境界!我想,导演肯定不是吃货。吃货不会不懂吃货,吃货不会为难吃货,吃货更不会恶心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