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短篇小说评奖标准,或以人物取胜。或以情节取胜,或以语言取胜,然而中考、高考作文往往限制在600字、800字左右,考生暂无尺水兴波的本领,难以写成人物,难以展开情节,故而多以语言取胜。然而,单单比拼语言之机巧,易带来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动态命题则可适当扼制这种颓势。
中国是喜欢故事的国度。孙红雷“枝江酒”广告第一句话就是“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是的。人人都有故事。《知音》《家庭》多载家庭婚姻伦理故事,《特别关注》多是男人故事,《读者》多和谐励志故事。这些多故事的杂志都特别畅销。用梳理和评判生活的方式,把一个个故事串起来。生动感人的故事加独到感悟类文章则倍受青睐,是各类报刊的精品美文。
学生也多喜欢故事性文章。以鲁迅作品初中选文为例,《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估计会永被学生喜欢,因为它们有故事,有童趣。我们读书评作文,常用“可读性”三字。没有故事。很难说有可读性。湖北高考曾以“母语”话题,《楚天都市报》发了一个整版,请美女作家配美女头像,写美文“母语”。美不胜收的美文我已忘得一干二净。唯独那篇国外遇“母语”的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
初中课本以前选过《夜走灵官峡》,“走”是全文故事线索,很富动态性。夜晚到深山工地采访,遇大风雪躲进小屋烤火,却被小孩及其父母不怕困难坚守岗位的精神所感动,出门冒着风雪继续往前走,构成“走——停——走”的层递性动态思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方位的动态性转移;《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虽是说明文也穿越时空的隧道,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向沙漠进军》,为什么进军?怎样进军?进军的结果和前景怎样?《范进中举》前后主人公命运怎样?周围人物环境怎样?《竞选州长》怎样竞选?结果怎样?……都有动态性,层递性。故事性。
阿累的《一面》省略了动态性词语,如“一面之‘交’”,作者通过在远处看鲁迅,到近处看鲁迅。当面看鲁迅,竟然写出了三个层次,生动,细腻,感人。
其实,目前很流行的动态半命题,诸如《走近……》《走进……》《告别……》《拒绝……》《阅读……》《牵手……》《牵挂……》《感动……》《感悟……》《寻觅……》《游……》《听……》《观……》等等,都可以写出多个屡次。因为“走进”“告别”等过程大多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首先是试探性的,初人式的;接着是遇到了什么阻碍,或尝到了什么甜头;最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或“告别”。
再如《一语惊醒梦中人》,远比《一次谈话》或《难忘那一次》出彩,出彩在“惊醒”。有动态“惊醒”,而且前面仅仅“一语”。必然处于酣睡沉睡昏睡浑浑噩噩混混沌沌之中,或得意忘形之中;《泪眼映……》远比“难忘——”“面对——”“最最感动”之类出彩,出彩在连动式,前一个动词省略了。应该是“流”着眼泪,泪花中又“映”出……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出现渐进性层递性故事。
这样的命题和构思,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青少年成长的阶段性规律,符合人们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认知规律: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
能把作者引入“过程”,能彻底地根治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顽症。激活学生的写作潜能,使之产生写作冲动。把作者引入层递状态,避免千篇一律的排比形式,让作者渐渐知晓作文的逻辑规律: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也就不愁不深刻了。
有人埋怨说,“前生杀了人,今生改作文”。我们却是工作着,快乐着;快乐着,工作着。既因工作而快乐,又因快乐而工作。因为我们的作文有故事。如果我们每一次改作文都可以看到几十个原创电视短剧,怎不快乐呢?
请尝试。请同行。
中国是喜欢故事的国度。孙红雷“枝江酒”广告第一句话就是“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是的。人人都有故事。《知音》《家庭》多载家庭婚姻伦理故事,《特别关注》多是男人故事,《读者》多和谐励志故事。这些多故事的杂志都特别畅销。用梳理和评判生活的方式,把一个个故事串起来。生动感人的故事加独到感悟类文章则倍受青睐,是各类报刊的精品美文。
学生也多喜欢故事性文章。以鲁迅作品初中选文为例,《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估计会永被学生喜欢,因为它们有故事,有童趣。我们读书评作文,常用“可读性”三字。没有故事。很难说有可读性。湖北高考曾以“母语”话题,《楚天都市报》发了一个整版,请美女作家配美女头像,写美文“母语”。美不胜收的美文我已忘得一干二净。唯独那篇国外遇“母语”的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
初中课本以前选过《夜走灵官峡》,“走”是全文故事线索,很富动态性。夜晚到深山工地采访,遇大风雪躲进小屋烤火,却被小孩及其父母不怕困难坚守岗位的精神所感动,出门冒着风雪继续往前走,构成“走——停——走”的层递性动态思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方位的动态性转移;《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虽是说明文也穿越时空的隧道,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向沙漠进军》,为什么进军?怎样进军?进军的结果和前景怎样?《范进中举》前后主人公命运怎样?周围人物环境怎样?《竞选州长》怎样竞选?结果怎样?……都有动态性,层递性。故事性。
阿累的《一面》省略了动态性词语,如“一面之‘交’”,作者通过在远处看鲁迅,到近处看鲁迅。当面看鲁迅,竟然写出了三个层次,生动,细腻,感人。
其实,目前很流行的动态半命题,诸如《走近……》《走进……》《告别……》《拒绝……》《阅读……》《牵手……》《牵挂……》《感动……》《感悟……》《寻觅……》《游……》《听……》《观……》等等,都可以写出多个屡次。因为“走进”“告别”等过程大多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首先是试探性的,初人式的;接着是遇到了什么阻碍,或尝到了什么甜头;最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或“告别”。
再如《一语惊醒梦中人》,远比《一次谈话》或《难忘那一次》出彩,出彩在“惊醒”。有动态“惊醒”,而且前面仅仅“一语”。必然处于酣睡沉睡昏睡浑浑噩噩混混沌沌之中,或得意忘形之中;《泪眼映……》远比“难忘——”“面对——”“最最感动”之类出彩,出彩在连动式,前一个动词省略了。应该是“流”着眼泪,泪花中又“映”出……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出现渐进性层递性故事。
这样的命题和构思,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青少年成长的阶段性规律,符合人们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认知规律: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
能把作者引入“过程”,能彻底地根治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顽症。激活学生的写作潜能,使之产生写作冲动。把作者引入层递状态,避免千篇一律的排比形式,让作者渐渐知晓作文的逻辑规律: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也就不愁不深刻了。
有人埋怨说,“前生杀了人,今生改作文”。我们却是工作着,快乐着;快乐着,工作着。既因工作而快乐,又因快乐而工作。因为我们的作文有故事。如果我们每一次改作文都可以看到几十个原创电视短剧,怎不快乐呢?
请尝试。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