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季的柱山乡,气温还不算太高,勤劳的农民们很早起了床,便下到田间地头开始一天的忙碌。笔者了解到,重庆市万州区柱山乡何庙村的一片柏树林下,是村民王太明的大球盖菇种植地。虽然已经过了丰采期,但地里还是能看到零星的大球盖菇,一排排表面呈暗红色,菌盖较大,形状很像一把撑开的太阳伞安静地“躺”在菌床上,十分诱人。
“没想到种大球盖菇这么划得来,我们总算找到了一条合适的致富路了。”站在地里,王太明高兴地说,上个月,他家的大球盖菇就采收了3000多斤,收入了1万多元。而这,仅仅是王太明试种的第一季。在王太明看来,靠大球盖菇顺利走上致富的道路,还得感谢乡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
千里之外“引种”靠着一个小蘑菇走上了致富路
乡干部告诉笔者,柱山乡与大球盖菇的缘分,还得从一次外出考察说起。今年初,经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牵线搭桥,柱山乡组织考察组赴济宁市任城区考察。期间,考察组第一次接触到了当地发展的大球盖菇产业,考察人员便被其可观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震撼。“經过了解得知,效益非常好,关键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当时参与考察的一名乡干部如是说。
据了解,大球盖菇(又名褐松茸)是食用菌新品种,也是国际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特色品种之一,目前在万州市场上鲜少有卖。“能否在柱山乡也发展这个产业呢?”考察的乡干部现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当即,乡干部将这个想法与当地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工作人员表示愿意牵线搭桥。随后,济宁市天缘林下循环经济研究院技术员几次前往柱山乡考察,最终确定这里的条件适合培植大球盖菇。
也恰在这时,万州区委提出了“一心六型”两化路径。在乡党委会上,大家一致决定,在地理条件适合培植大球盖菇的情况下,将其引进到柱山正当其时。同时也是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积极探索山地高效型农业新路径,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具体实践。
试种收获开门红 思路既定 说干就干
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天缘林下循环经济研究院技术员的指导下,乡里在山田、何庙、云安、草盘4个村,组织13户农户试种了17亩大球盖菇。
“说实话,开始心里也没底,毕竟没种植过。”种植户段昌森说,刚开始还是有一些担忧,不过他相信党委政府的决策,更何况还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而他的坚持和相信,也带给了他回报。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段昌森试种了一亩多大球盖菇。第一季下来,纯收入就达到了1万多元,和过去传统种植比起来,翻了好几番。
第一季的开门红,更加坚定了段昌森的信心。他说,接下来还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依靠这朵小蘑菇继续致富。
相比种植户,每天都在关注大球盖菇生长情况的乡干部看到大球盖菇试种成功,更是高兴得不得了,因为这不但意味着当地发展林下经济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更意味着群众增收致富再添朝阳产业。
乡干部介绍,从种植情况看,大球盖菇在柱山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单产可以突破1万斤。同时市场初显活力,出产的大球盖菇以鲜销为主,市场零售终端价在7元至25元之间,98%的终端价在8至10元,各种植户批发中间商价格单价不低于5元。
为拓展市场,柱山乡还组织部分种植户代表到宜昌参加全国大球盖菇产业发展大会,邀请山东农业大学菌物学博士和客商到乡里实地考察洽谈合作。同时,与万州机场物流开展合作洽谈,为商品菇外销积极谋求出路。
目前,柱山乡试种的大球盖菇已通过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所有指标均合格,取得农产品合格证,为下一步进入本地超市和学校等单位创造了条件。
一朵小蘑菇探出发展新范式架起群众致富大道
不仅如此,大球盖菇的试种成功,为柱山乡探索山地高效型农业提供了新范式。在乡党委负责人看来,大球盖菇的试种成功让精准扶贫有了新项目,可以让贫困群众快速致富,实现增收“短平快”。
同时,因其原料来源广泛,稻草、玉米秆、杂草、杂木都可做原材料,可有效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实现农作物秸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为解决秸秆焚烧、柴草乱堆等多年困扰深层次农村环境问题找到了“金钥匙”,成为循环农业新模式的有效探索。
此外,也开启了山地高效型农业发展新路径。该品种体现出产量高、适应能力强的特点,柱山乡试种亩产突破1万斤,个别农户还实现了亩产值突破5万元,平均每亩3万元效益已经实现,结合万州区气候林下食用菌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球盖菇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真金白银的收益一算便明,试种成功让村民们对增收信心满满。柱山乡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请来专业人员对有意加入种植大球盖菇的村民进行培训,继续扩大全乡大球盖菇种植面积,将林下地变成富民增收的“聚宝盆”。
“没想到种大球盖菇这么划得来,我们总算找到了一条合适的致富路了。”站在地里,王太明高兴地说,上个月,他家的大球盖菇就采收了3000多斤,收入了1万多元。而这,仅仅是王太明试种的第一季。在王太明看来,靠大球盖菇顺利走上致富的道路,还得感谢乡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
千里之外“引种”靠着一个小蘑菇走上了致富路
乡干部告诉笔者,柱山乡与大球盖菇的缘分,还得从一次外出考察说起。今年初,经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牵线搭桥,柱山乡组织考察组赴济宁市任城区考察。期间,考察组第一次接触到了当地发展的大球盖菇产业,考察人员便被其可观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震撼。“經过了解得知,效益非常好,关键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当时参与考察的一名乡干部如是说。
据了解,大球盖菇(又名褐松茸)是食用菌新品种,也是国际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特色品种之一,目前在万州市场上鲜少有卖。“能否在柱山乡也发展这个产业呢?”考察的乡干部现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当即,乡干部将这个想法与当地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工作人员表示愿意牵线搭桥。随后,济宁市天缘林下循环经济研究院技术员几次前往柱山乡考察,最终确定这里的条件适合培植大球盖菇。
也恰在这时,万州区委提出了“一心六型”两化路径。在乡党委会上,大家一致决定,在地理条件适合培植大球盖菇的情况下,将其引进到柱山正当其时。同时也是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积极探索山地高效型农业新路径,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具体实践。
试种收获开门红 思路既定 说干就干
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天缘林下循环经济研究院技术员的指导下,乡里在山田、何庙、云安、草盘4个村,组织13户农户试种了17亩大球盖菇。
“说实话,开始心里也没底,毕竟没种植过。”种植户段昌森说,刚开始还是有一些担忧,不过他相信党委政府的决策,更何况还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而他的坚持和相信,也带给了他回报。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段昌森试种了一亩多大球盖菇。第一季下来,纯收入就达到了1万多元,和过去传统种植比起来,翻了好几番。
第一季的开门红,更加坚定了段昌森的信心。他说,接下来还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依靠这朵小蘑菇继续致富。
相比种植户,每天都在关注大球盖菇生长情况的乡干部看到大球盖菇试种成功,更是高兴得不得了,因为这不但意味着当地发展林下经济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更意味着群众增收致富再添朝阳产业。
乡干部介绍,从种植情况看,大球盖菇在柱山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单产可以突破1万斤。同时市场初显活力,出产的大球盖菇以鲜销为主,市场零售终端价在7元至25元之间,98%的终端价在8至10元,各种植户批发中间商价格单价不低于5元。
为拓展市场,柱山乡还组织部分种植户代表到宜昌参加全国大球盖菇产业发展大会,邀请山东农业大学菌物学博士和客商到乡里实地考察洽谈合作。同时,与万州机场物流开展合作洽谈,为商品菇外销积极谋求出路。
目前,柱山乡试种的大球盖菇已通过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所有指标均合格,取得农产品合格证,为下一步进入本地超市和学校等单位创造了条件。
一朵小蘑菇探出发展新范式架起群众致富大道
不仅如此,大球盖菇的试种成功,为柱山乡探索山地高效型农业提供了新范式。在乡党委负责人看来,大球盖菇的试种成功让精准扶贫有了新项目,可以让贫困群众快速致富,实现增收“短平快”。
同时,因其原料来源广泛,稻草、玉米秆、杂草、杂木都可做原材料,可有效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实现农作物秸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为解决秸秆焚烧、柴草乱堆等多年困扰深层次农村环境问题找到了“金钥匙”,成为循环农业新模式的有效探索。
此外,也开启了山地高效型农业发展新路径。该品种体现出产量高、适应能力强的特点,柱山乡试种亩产突破1万斤,个别农户还实现了亩产值突破5万元,平均每亩3万元效益已经实现,结合万州区气候林下食用菌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球盖菇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真金白银的收益一算便明,试种成功让村民们对增收信心满满。柱山乡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请来专业人员对有意加入种植大球盖菇的村民进行培训,继续扩大全乡大球盖菇种植面积,将林下地变成富民增收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