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低段音乐欣赏教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音乐作品的特点来选择恰当的策略。笔者以《野蜂飞舞》一课为例,阐述自己在实践中如何进行音乐文本挖掘以及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以实现有效聆听。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效聆听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在古汉语中有这样的说法:“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可见,策略的突出特点在于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也指出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那么,针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在欣赏教学中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呢?我想,重点要关注两方面: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制定合适的策略。低段的学生处于幼小衔接阶段,他们很容易对新鲜的音乐活动产生兴趣,但持久力不强,所以需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让他们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来选择恰當的策略。无论怎么教、怎么学,都不能脱离音乐作品的本身。下面,我将以《野蜂飞舞》一课为例,阐述自己在实践中如何进行音乐文本挖掘以及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以实现有效聆听。
一、深入挖掘文本——欣赏之源
音乐作品是音乐欣赏的本源,因此熟悉作品、分析作品就成为了教师进行欣赏教学的第一步。深入挖掘文本需要教师研读教材、吃透教材,不仅要对乐曲进行反复聆听,从音响上进行分析,对乐谱进行整理。还要把握好欣赏的重点、难点,特别是鲜明的音乐主题,有特色的乐段等,做重点的分析。可以先总再分,也可以先点后面,深刻挖掘音乐作品本身的审美因素,构建较高的音乐美的表现标准。
在《野蜂飞舞》这课教学之前,我对乐曲进行了充分地聆听和深入的思考。这首乐曲由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900年创作完成,原为歌剧《萨丹王的故事》中的一首管弦乐幕间曲。本首乐曲一气呵成,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半音级进的滑行音调,形象地模仿了野蜂飞舞嗡嗡的叫声,曲调忽高忽低,音量时强时弱,既表现了野蜂盘旋飞舞,又表现了剧中王子归心似箭的心情。那么,我就主要抓住了有规律的节奏特点(十六分音符)、乐器的音色、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变化等显性要素作为切入口,通过设计图形谱、身体律动、模唱等形象多样的教学手段,感染学生进入一定的音乐情境,激发他们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充分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要素,获得审美体验。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之魂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制定好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也是实施教学的“指挥棒”。 低段音乐欣赏教学目标首先要符合音乐课程的总目标,以《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为标杆;其次要具体到低段学生的实际教学中,参照学段目标,并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进行制定,强调以音乐作品为本,以学生学习为本。
对于《野蜂飞舞》这课,我在深入挖掘音乐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音乐作品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制定了3个目标:聆听《野蜂飞舞》,想象音乐中表现的野蜂飞舞的形象;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用线条、动作、声音等表现乐曲;通过欣赏,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高低等要素在乐曲中的作用,认识小提琴和长笛两件乐器。这些目标既能体现乐曲的特点,帮助学生来获得审美体验;又能关注学生的实际,以欣赏兴趣和欣赏策略着手,引导学生关注音乐。
三、设计恰当策略——欣赏之实
教学策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不仅联系着教材、教师、学生三者,还关系到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否完成,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否。这是教学中实实在在发挥作用的东西,是衡量教学效果、突出教师教学水平的有力证据。有效的教学策略总是有几个特点:审美性强、综合性强、实效性强、参与面广、认同感高。
(一)以趣入手,激起欣赏愿望
低段音乐欣赏教学中趣味性一定要强,要让学生觉得好玩、感兴趣;活动内容要丰富,增强课堂上的律动性,能不时激起学生的注意。在《野蜂飞舞》一课中,用音乐游戏吸引眼球,从速度、情绪引导学生去感知并理解,初步感受速度、情绪在乐曲中的作用。在导入环节中,利用学生好玩的特点,让他们从已有的认知经验中去画一画线条,从而引入音乐的速度与情绪,让学生边玩边感受到原来音乐也可以用线条表示出来。在主题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发现主要由两件乐器(小提琴、长笛)在演奏,于是在聆听之后,我出示了乐器的照片,并把乐器带到了课堂上。让学生模仿乐器的演奏姿势,初步了解这两节乐器,学生实际感受到了乐器的魅力以及它的音色,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在完整欣赏《野蜂飞舞》这首作品后,我找了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视频给学生观看。有的学生看得很投入,有的学生边看边把课堂上学的动作、手势等加了进去。在拓展部分,我找了很多不同版本的视频,有小组唱版、童声合唱版、钢琴演奏版、成人合唱版,这些丰富了学生的感官享受。另外,在讲述乐曲背景故事《萨丹王的故事》时,我一边讲述,一边播放制作好的课件,学生边听边看,很快理解了野蜂形象背后的含义。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要素、音乐片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来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情贯穿,满足欣赏需求
《野蜂飞舞》这课的教学情境是根据乐曲中“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半音级进的滑行音调,形象地模仿了野蜂飞舞嗡嗡的叫声,曲调忽高忽低,音量时强时弱,既表现了野蜂盘旋飞舞,又表现了剧中王子归心似箭的心情”这一特点,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围绕“野蜂是怎样飞的?——它又怎样飞了?——它一边飞一边哼着歌”这三个问题展开聆听与想象,激发出欣赏的动力,获得情感的体验。
对于低段的学生,教师亲切的语言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在欣赏中,巧妙地设置提问和过渡语,能够帮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丰富他们的想象和情感。在本课中,我一边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一边叙述野蜂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在欣赏后了解野蜂形象背后的真实涵义,以及理解引起乐曲速度、力度、音高等变化的原因,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更大的帮助。在整个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投入在聆听、思考、表现中,沉浸在野蜂飞舞的故事中。另外,用图形谱把乐曲的旋律、速度、高低、强弱都呈现了出来,很好地帮助学生抓住乐曲的重点,理解音乐片段发生的变化,也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让看不见的东西变成了可视可触及的东西,降低了欣赏的难度,实现了视听结合。
(三)以多样化活动,丰富欣赏体验
1.以听入手,反复聆听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倾听是音乐欣赏的首要途径和基础。在本课中,我主要抓住音色、旋律、高低等要素进行了分段聆听,重点听,结合故事进行了完整的听。
2.边听边想,且思且赏
在每次听之前,都给出指向明确的听的要求——“听什么?”这样能够让学生每次听都有目的性,做到一边聆听一边发挥想象,一边思考一边享受音乐的美。低段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也许他们想得天马行空,但这正是培养他们想象力、激发他们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有利方式。
3.大胆发言,鼓励创编
在想象和思考之后,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把接收到的音乐信息用动作、声音等创编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及时给出中肯的评价。
4.唱动结合,自我表现
唱主题是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有效方式,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发现多次出现的主题曲调,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从而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只有熟悉了作品的主题旋律,才能在听音乐时注意到它的出现、反复、变化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和欣赏音乐的能力。
动主要是模仿音乐形象,融合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等音乐要素结合在一起的音乐形象,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意境。
通过对《野蜂飞舞》一课的实践研究及分析,总体能反馈出教学的效果是有效的。在深入挖掘音乐作品文本的基础上,采用了比较恰当的适合低段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教学比较顺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学习效果较好。
总之,在《野蜂飞舞》一课中所实践的教学策略可以借鉴到小学低段其他同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但也不能按部就班,必须根据欣赏作品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和选择。教师在欣赏教学中一定要根据作品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想象空间,使学生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在音乐欣赏中自由翱翔,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为后续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蔡昭春(1981—),女,浙江杭州人,本科,任教杭州市余杭区太炎小学,小学高级,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效聆听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在古汉语中有这样的说法:“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可见,策略的突出特点在于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也指出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那么,针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在欣赏教学中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呢?我想,重点要关注两方面: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制定合适的策略。低段的学生处于幼小衔接阶段,他们很容易对新鲜的音乐活动产生兴趣,但持久力不强,所以需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让他们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来选择恰當的策略。无论怎么教、怎么学,都不能脱离音乐作品的本身。下面,我将以《野蜂飞舞》一课为例,阐述自己在实践中如何进行音乐文本挖掘以及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以实现有效聆听。
一、深入挖掘文本——欣赏之源
音乐作品是音乐欣赏的本源,因此熟悉作品、分析作品就成为了教师进行欣赏教学的第一步。深入挖掘文本需要教师研读教材、吃透教材,不仅要对乐曲进行反复聆听,从音响上进行分析,对乐谱进行整理。还要把握好欣赏的重点、难点,特别是鲜明的音乐主题,有特色的乐段等,做重点的分析。可以先总再分,也可以先点后面,深刻挖掘音乐作品本身的审美因素,构建较高的音乐美的表现标准。
在《野蜂飞舞》这课教学之前,我对乐曲进行了充分地聆听和深入的思考。这首乐曲由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900年创作完成,原为歌剧《萨丹王的故事》中的一首管弦乐幕间曲。本首乐曲一气呵成,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半音级进的滑行音调,形象地模仿了野蜂飞舞嗡嗡的叫声,曲调忽高忽低,音量时强时弱,既表现了野蜂盘旋飞舞,又表现了剧中王子归心似箭的心情。那么,我就主要抓住了有规律的节奏特点(十六分音符)、乐器的音色、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变化等显性要素作为切入口,通过设计图形谱、身体律动、模唱等形象多样的教学手段,感染学生进入一定的音乐情境,激发他们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充分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要素,获得审美体验。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之魂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制定好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也是实施教学的“指挥棒”。 低段音乐欣赏教学目标首先要符合音乐课程的总目标,以《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为标杆;其次要具体到低段学生的实际教学中,参照学段目标,并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进行制定,强调以音乐作品为本,以学生学习为本。
对于《野蜂飞舞》这课,我在深入挖掘音乐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音乐作品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制定了3个目标:聆听《野蜂飞舞》,想象音乐中表现的野蜂飞舞的形象;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用线条、动作、声音等表现乐曲;通过欣赏,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高低等要素在乐曲中的作用,认识小提琴和长笛两件乐器。这些目标既能体现乐曲的特点,帮助学生来获得审美体验;又能关注学生的实际,以欣赏兴趣和欣赏策略着手,引导学生关注音乐。
三、设计恰当策略——欣赏之实
教学策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不仅联系着教材、教师、学生三者,还关系到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否完成,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否。这是教学中实实在在发挥作用的东西,是衡量教学效果、突出教师教学水平的有力证据。有效的教学策略总是有几个特点:审美性强、综合性强、实效性强、参与面广、认同感高。
(一)以趣入手,激起欣赏愿望
低段音乐欣赏教学中趣味性一定要强,要让学生觉得好玩、感兴趣;活动内容要丰富,增强课堂上的律动性,能不时激起学生的注意。在《野蜂飞舞》一课中,用音乐游戏吸引眼球,从速度、情绪引导学生去感知并理解,初步感受速度、情绪在乐曲中的作用。在导入环节中,利用学生好玩的特点,让他们从已有的认知经验中去画一画线条,从而引入音乐的速度与情绪,让学生边玩边感受到原来音乐也可以用线条表示出来。在主题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发现主要由两件乐器(小提琴、长笛)在演奏,于是在聆听之后,我出示了乐器的照片,并把乐器带到了课堂上。让学生模仿乐器的演奏姿势,初步了解这两节乐器,学生实际感受到了乐器的魅力以及它的音色,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在完整欣赏《野蜂飞舞》这首作品后,我找了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视频给学生观看。有的学生看得很投入,有的学生边看边把课堂上学的动作、手势等加了进去。在拓展部分,我找了很多不同版本的视频,有小组唱版、童声合唱版、钢琴演奏版、成人合唱版,这些丰富了学生的感官享受。另外,在讲述乐曲背景故事《萨丹王的故事》时,我一边讲述,一边播放制作好的课件,学生边听边看,很快理解了野蜂形象背后的含义。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要素、音乐片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来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情贯穿,满足欣赏需求
《野蜂飞舞》这课的教学情境是根据乐曲中“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半音级进的滑行音调,形象地模仿了野蜂飞舞嗡嗡的叫声,曲调忽高忽低,音量时强时弱,既表现了野蜂盘旋飞舞,又表现了剧中王子归心似箭的心情”这一特点,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围绕“野蜂是怎样飞的?——它又怎样飞了?——它一边飞一边哼着歌”这三个问题展开聆听与想象,激发出欣赏的动力,获得情感的体验。
对于低段的学生,教师亲切的语言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在欣赏中,巧妙地设置提问和过渡语,能够帮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丰富他们的想象和情感。在本课中,我一边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一边叙述野蜂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在欣赏后了解野蜂形象背后的真实涵义,以及理解引起乐曲速度、力度、音高等变化的原因,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更大的帮助。在整个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投入在聆听、思考、表现中,沉浸在野蜂飞舞的故事中。另外,用图形谱把乐曲的旋律、速度、高低、强弱都呈现了出来,很好地帮助学生抓住乐曲的重点,理解音乐片段发生的变化,也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让看不见的东西变成了可视可触及的东西,降低了欣赏的难度,实现了视听结合。
(三)以多样化活动,丰富欣赏体验
1.以听入手,反复聆听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倾听是音乐欣赏的首要途径和基础。在本课中,我主要抓住音色、旋律、高低等要素进行了分段聆听,重点听,结合故事进行了完整的听。
2.边听边想,且思且赏
在每次听之前,都给出指向明确的听的要求——“听什么?”这样能够让学生每次听都有目的性,做到一边聆听一边发挥想象,一边思考一边享受音乐的美。低段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也许他们想得天马行空,但这正是培养他们想象力、激发他们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有利方式。
3.大胆发言,鼓励创编
在想象和思考之后,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把接收到的音乐信息用动作、声音等创编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及时给出中肯的评价。
4.唱动结合,自我表现
唱主题是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有效方式,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发现多次出现的主题曲调,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从而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只有熟悉了作品的主题旋律,才能在听音乐时注意到它的出现、反复、变化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和欣赏音乐的能力。
动主要是模仿音乐形象,融合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等音乐要素结合在一起的音乐形象,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意境。
通过对《野蜂飞舞》一课的实践研究及分析,总体能反馈出教学的效果是有效的。在深入挖掘音乐作品文本的基础上,采用了比较恰当的适合低段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教学比较顺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学习效果较好。
总之,在《野蜂飞舞》一课中所实践的教学策略可以借鉴到小学低段其他同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但也不能按部就班,必须根据欣赏作品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和选择。教师在欣赏教学中一定要根据作品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想象空间,使学生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在音乐欣赏中自由翱翔,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为后续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蔡昭春(1981—),女,浙江杭州人,本科,任教杭州市余杭区太炎小学,小学高级,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