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逐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成为教育的关键,职业教育面临着挑战和发展机遇。作为职业教育中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有所转化应由偏重理论转向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对职业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特别是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尝试,并就改革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 电子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3(a)-0000-00
1 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随之出现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需求大量的拥有专业知识、高技能、应用型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我国的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经常对自己招聘的毕业生进行专业培训,短则一个月,长则三个月,甚至六个月或更长。
要彻底改变职业院校的这种现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其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改革。高职院校只有建设一种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有知识、有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2 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要求
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要想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原有的课程模式不联系工作任务,没有实用性,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符合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在内容选择上,应以实际工作岗位任务为依据,将所学课程与电子相关企业紧密结合,要具有实用性;在课程实施中,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增加实习实践课时,使所学知识接近于真实的工作过程,将来能更快的适应工作的角色转变。
总之,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建设应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注重学生自身发展,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效结合,强调工作过程的整体性,这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3 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电子类专业课程构建情况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各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设置情况,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教师和学生对课程体系设置的观点,调查问卷分别针对学生、教师和企业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在某高校电子类专业教师和学生中进行调查,这次调查共发放了调查问卷100份,涉及了对课程和课程设置存在的各种问题。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教师和学生有大部分对所在院校设置的电子类专业课程是不满意的,其中有68%的教师和72%的学生认为现行的课程结构应该调整,有78%的教师认为现行课程的实用性不够,同样学生有74%有相同的观点。有76%的教师认为课程新颖程度不够,不能吸引学生持续学习,有74%的学生也这么认为。电子类的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改进,被调查的教师和学生均认为现行的电子类的课程结构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课程教学更多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实践设置应该更多,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需要更多的改进。
3.2 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对课程建设的调整提出更有效的建议。通过以上问卷调查,我们分析得出,课程设置的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企业参与力度不够、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3.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人才培养目標为依据,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模仿本科院校,课程设置也偏重高难度的理论课程,不能因材施教。审计课程时没有对专业、社会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导致培养模式模糊,课程缺乏职业性和专业性,没有突出职业教育学生的特色。而课程目标又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实施及其评价等。因此,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确定。
3.2.2 企业参与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培养是要为社会服务的,满足企业的需求,并依此进行课程建设,才能满足企业真正的岗位需求。但是,就目前来说,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没有进行充分调研,企业人员也没有参与进来,更别提参与课程体系构建了。这样就会出现,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技能上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无法胜任工作,同时,企业招不到符合需求的人才,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3.2.3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素质的高低和培养的学生质量是息息相关的。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是一门技能实践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有扎实的实践技能,即需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多半教师大学毕业就参加工作,没有企业实践的经验,虽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操作能力明显不足,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感到力不从心,最终影响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提高,不能很好的胜任企业岗位的工作。
4 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建设方案,是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在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此课程建设方案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摆脱了原有课程体系的模式。
我院机电工程系为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零距离的转变,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为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可行的策略建议。
4.1 分析岗位任务,准确定位课程目标 通过调研,明确电子类专业的就业面向岗位。随着中原经济区的人才需求,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但是,目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都不高,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用得上”的原则,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电子类专业学科设置需重新进行调整。
4.2 依据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
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导向方法设计任务。首先要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掌握必要得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其次,采用“做中学、学中教、教学相长”的课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实践能力和积极性。最后,要求学生将电子类专业中的各个知识模块融会贯通,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还会应用专业解决其他一些实际工作问题。
4.3 以行动导向为指导,有效组织课程实施
行动导向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正好可以解决职业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实施单一,过于形式化的问题。
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每一个产品从工艺的设计、安装到最后的检测和维护,是一套完整的“行动”工作过程。通过这些产品的制作,创造一个“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锻炼各种技能,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企业岗位的工作需求,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4.4 以能力为核心,多元考核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实践能力和核心能力纳入考核范畴,多元评价课程效果。高职院校要改变原有的单一闭卷考试模式,重点考核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以及快速进入企业工作岗位的能力。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的课程考核主体应趋向多元化,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学生自身、小组成员、企业等都应积极的参与进来。
总之,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的课程考核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样反映出的教学效果才更科学、更合理,不仅有利于课程建设的完善,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核心是要进行科学地、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这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打破傳统的课程体系模式的基础上,建设一种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全新的课程体系。
本文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相关参考文献,结合我院现行的专业课程现状,根据我院多年来对电子类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且通过实践专家访谈和行业企业调研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合理客观地评价其课程体系,最后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策略建议。确定电子类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业院校的学生特点和市场变化规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汤百智,汤棣华.基于工作过程取向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研究[J].职教论坛,2015(9).
[2] 朱俊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3] 刘彦国.构建中职机电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D].河北师范大学,2013.
[4] 胡海寅.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D].河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郑丽敏(1983—),女,河南焦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高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 电子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3(a)-0000-00
1 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随之出现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需求大量的拥有专业知识、高技能、应用型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我国的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经常对自己招聘的毕业生进行专业培训,短则一个月,长则三个月,甚至六个月或更长。
要彻底改变职业院校的这种现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其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改革。高职院校只有建设一种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有知识、有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2 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要求
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要想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原有的课程模式不联系工作任务,没有实用性,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符合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在内容选择上,应以实际工作岗位任务为依据,将所学课程与电子相关企业紧密结合,要具有实用性;在课程实施中,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增加实习实践课时,使所学知识接近于真实的工作过程,将来能更快的适应工作的角色转变。
总之,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建设应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注重学生自身发展,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效结合,强调工作过程的整体性,这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3 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电子类专业课程构建情况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各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设置情况,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教师和学生对课程体系设置的观点,调查问卷分别针对学生、教师和企业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在某高校电子类专业教师和学生中进行调查,这次调查共发放了调查问卷100份,涉及了对课程和课程设置存在的各种问题。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教师和学生有大部分对所在院校设置的电子类专业课程是不满意的,其中有68%的教师和72%的学生认为现行的课程结构应该调整,有78%的教师认为现行课程的实用性不够,同样学生有74%有相同的观点。有76%的教师认为课程新颖程度不够,不能吸引学生持续学习,有74%的学生也这么认为。电子类的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改进,被调查的教师和学生均认为现行的电子类的课程结构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课程教学更多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实践设置应该更多,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需要更多的改进。
3.2 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对课程建设的调整提出更有效的建议。通过以上问卷调查,我们分析得出,课程设置的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企业参与力度不够、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3.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人才培养目標为依据,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模仿本科院校,课程设置也偏重高难度的理论课程,不能因材施教。审计课程时没有对专业、社会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导致培养模式模糊,课程缺乏职业性和专业性,没有突出职业教育学生的特色。而课程目标又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实施及其评价等。因此,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确定。
3.2.2 企业参与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培养是要为社会服务的,满足企业的需求,并依此进行课程建设,才能满足企业真正的岗位需求。但是,就目前来说,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没有进行充分调研,企业人员也没有参与进来,更别提参与课程体系构建了。这样就会出现,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技能上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无法胜任工作,同时,企业招不到符合需求的人才,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3.2.3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素质的高低和培养的学生质量是息息相关的。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是一门技能实践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有扎实的实践技能,即需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多半教师大学毕业就参加工作,没有企业实践的经验,虽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操作能力明显不足,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感到力不从心,最终影响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提高,不能很好的胜任企业岗位的工作。
4 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建设方案,是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在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此课程建设方案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摆脱了原有课程体系的模式。
我院机电工程系为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零距离的转变,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为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可行的策略建议。
4.1 分析岗位任务,准确定位课程目标 通过调研,明确电子类专业的就业面向岗位。随着中原经济区的人才需求,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但是,目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都不高,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用得上”的原则,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电子类专业学科设置需重新进行调整。
4.2 依据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
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导向方法设计任务。首先要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掌握必要得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其次,采用“做中学、学中教、教学相长”的课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实践能力和积极性。最后,要求学生将电子类专业中的各个知识模块融会贯通,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还会应用专业解决其他一些实际工作问题。
4.3 以行动导向为指导,有效组织课程实施
行动导向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正好可以解决职业院校电子类专业课程实施单一,过于形式化的问题。
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每一个产品从工艺的设计、安装到最后的检测和维护,是一套完整的“行动”工作过程。通过这些产品的制作,创造一个“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锻炼各种技能,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企业岗位的工作需求,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4.4 以能力为核心,多元考核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实践能力和核心能力纳入考核范畴,多元评价课程效果。高职院校要改变原有的单一闭卷考试模式,重点考核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以及快速进入企业工作岗位的能力。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的课程考核主体应趋向多元化,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学生自身、小组成员、企业等都应积极的参与进来。
总之,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的课程考核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样反映出的教学效果才更科学、更合理,不仅有利于课程建设的完善,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核心是要进行科学地、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这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打破傳统的课程体系模式的基础上,建设一种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全新的课程体系。
本文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相关参考文献,结合我院现行的专业课程现状,根据我院多年来对电子类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且通过实践专家访谈和行业企业调研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合理客观地评价其课程体系,最后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策略建议。确定电子类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业院校的学生特点和市场变化规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汤百智,汤棣华.基于工作过程取向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研究[J].职教论坛,2015(9).
[2] 朱俊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3] 刘彦国.构建中职机电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D].河北师范大学,2013.
[4] 胡海寅.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D].河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郑丽敏(1983—),女,河南焦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