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源于教育理解、地域文化和学校历史,提出了乐渡教育的教育理念,建构了乐渡教育的理念系统,并通过打造乐渡环境、构建乐渡课程、开展乐渡活动等路径,进行了乐渡教育的实践。
关键词:乐渡教育;乐渡环境;乐渡课程;乐渡活动;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B-0024-05
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文化在传承中光大,在整合中创新,体现生长的力量,彰显育人的价值。基于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学校、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学校提出了乐渡教育的教育理念。乐渡教育指向成全每一个生命,生发出的强大文化力,使学校品质卓然,绽放个性神采。
一、乐渡教育的提出背景
(一)源于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是为一个未知的社会培养未知的人,因此,教育不仅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明天。乐渡教育首先强调一个“渡”字。教育其实就是帮助儿童完成人生的一次重要“摆渡”:通过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将儿童从不成熟的此岸“摆渡”到成熟的彼岸,从今天的社会“摆渡”到未来的社会。同时,乐渡教育还突出一个“乐”字。这既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快乐成长,又是为了实现教师的幸福提升。一方面,追求快乐既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的权利。乐渡教育告诉学生,学海无涯,就当“迎难乐渡”。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即渡人,渡人亦渡己”,教师应在成全儿童和自我成全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享受教育的幸福。
(二)源于南渡的地域文化
南渡,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曾两度为溧阳县治所在地。在这方土地上,佳话流传——“贞女义救伍子胥”“蔡邕慧眼识良木”“孟郊感恩《游子吟》”“李白赋诗《猛虎行》”“陈名夏好学成大器”等,分别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慧、孝、友、敏”。学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渡”为抓手,在地域文化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根,凝练了属于自己的关于教育的个性化表达。乐渡教育注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摆渡”,让儿童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共同滋养下快乐成长,成为既有本土情怀又具国际视野的时代公民。
(三)源于学校的发展历史
南渡小学创办于1908年,至今已有113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感恩信义”的教育传统,打造了富有校本特色的感恩文化。多年来,学校人才辈出,走出了像革命烈士虞华、中国好人“信義妻子”虞菊伢、举重世界冠军宋志娟等知名人物,他们无不在用“感恩信义”之举演绎自己的精彩人生,以自强不息、奋力“自渡”之精神指引着后人。乐渡教育的提出,是对学校优良传统的进一步继承、提炼、升华,激励和鼓舞南小学子以生命成长诠释学校的办学理念,在乐渡教育中实现自己的快乐成长。
二、乐渡教育的理念系统
乐渡教育,就是要完成对儿童的摆渡,实现儿童的快乐成长,成全每一个生命;就是要引领师生“赴一次人生诗意的旅行,寻一处人生别样的风景,展一场人生无限的精彩”。学校以“乐渡”为校训,以“共渡致远”为校风,以“觅渡求是”为教风,以“竞渡争流”为学风,形成了乐渡教育的理念系统。
以“乐渡”为校训,彰显的是学校教育要让儿童度过快乐的童年,拥有快乐的能力,以至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长期以来,中国教育形成了一种“苦读”文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无不强调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快乐是一种能力”,如果过于强调学习之苦,不仅会让儿童忘记学习还有快乐的一面,而且还会让儿童因为习惯于苦读而失去快乐的能力,对其一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以“乐渡”为校训,并不是否定苦读的意义,而是要告诉儿童,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才是人的终极追求,苦读是通往幸福快乐的路径,而不是学习的目标。
以“共渡致远”为校风,旨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激励师生相互成全,共同成长。《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非洲谚语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这些至理名言都在告诉我们,唯有“共渡”,方能“致远”。现代社会需要分工合作,在团队中,一个人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仅能让学生与学生切磋琢磨、互学共进,而且能让师生愤悱启发、教学相长,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以“觅渡求是”为教风,旨在促使教师学海引航,探寻规律。学海无涯,须问津觅渡。为学生指点迷津、导向引航,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路多歧,须析非求是。教师要掌握儿童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并理论联系实际,将教育规律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以“竞渡争流”为学风,旨在鼓舞学生迎难踏浪、奋勇争先。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是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之后,更是会遇到重重困难,需要学生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攻坚克难的毅力和释疑解难的能力。适度的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互帮互学的基础上,同学之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而且能推动团队共同进步。
三、乐渡教育的实践路径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乐渡教育必须转化为教育实践才能发挥其教育影响力。在实践中,学校通过打造乐渡环境、构建乐渡课程、开展乐渡活动等路径,让乐渡教育成为一种真实的教育样态。
(一)打造乐渡环境
摆渡需要渡船,乐渡教育也需要有将学生从此岸渡往彼岸的“渡船”。在学校中,学生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校园环境对学生发展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渡船”。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学校坚持“一场域一主题”,积极打造三大“渡船”:“传统文化之舟”“现代科技之舟”“快乐生活之舟”。
1.打造“传统文化之舟”
首先,设置主题雕塑。在学校中心区域,设置了彰显地域文化的五组人物雕塑:“贞女义救伍子胥”“蔡邕慧眼识良木”“孟郊感恩《游子吟》”“李白赋诗《猛虎行》”“陈名夏好学成大器”。并在旁边配上了相关典故说明,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家乡的文化与历史。其次,打造诗词长廊。在连接各个楼宇的长廊悬挂适合儿童阅读的古诗词,并附上译文,让儿童随时随地可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最后,布置书香楼道。在所有的楼道口,以“读书故事”“读书方法”“读书成语”等为主题,精心设计书香文化墙,为学生读书学习赋能。 2.打造“现代科技之舟”
学校充分利用新校建设的契机,加大投入力度,建成比特实验室、未来教室、数字书法室、3D打印室、鲁班木工坊、安全体验馆等特色科技场馆及活动室。书法艺术、木工技艺等传统艺能在数字书法室和鲁班木工坊中得到了最现代的展示;在未来教室和3D打印室,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开展E学习,设计并3D打印出有关作品;戴上VR眼镜,学生“进入”遥远的星际与太空;……徜徉在科技场馆,这些农村儿童从“看客”向“创客”转变,不仅了解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且亲身体验了现代科技的无穷魅力。
3.打造“快乐生活之舟”
“教育即生活”,校园除了是教育空间之外,还是师生的生活空间,教育与生活密切关联、不可分割。学校贴近儿童生活,在校园中打造“快乐生活之舟”。学校在“乐渡农场”开辟了“自留地”,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主承包管理;在低年级教室门口的地面上布置“游戏场”,下课后学生可以进行跳格子比赛,也可以进行一些益智游戏;在每一个楼层设置“读书吧”,学生课余时间可以随手拿起一本书浏览,也可以点击阅读电子书籍;每逢上下学,很多学生都在“风车坡地”驻足观赏,看着各种色彩、图案的风车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旋转,梦想仿佛也随之转动起来……亦学亦娱“快乐生活之舟”的打造,让校园显得更有生活气息,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丰富、更舒适。
(二)构建乐渡课程
1.乐渡课堂:融合渡人与渡己
“教育即渡人,渡人亦渡己”,乐渡课堂体现的是“教师引渡、学生自渡、师生共渡”,“引渡”是“渡人”,“自渡”是“渡己”,“共渡”是“渡人亦渡己”。
首先,教师引渡——渡在困惑难解处。当前,“为学而教,以学定教”已成为共识,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我们认为,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难以解决时,教师予以恰当的引导和支持,往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注意发现学生的学习障碍点,并适时适度地释疑解惑,帮助学生走出思维泥淖,摆脱问题困境。
其次,学生自渡——渡在反思追问处。只有学会学习,学生才能获得恒久的发展动力,才能实现自主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而且教会学生反思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不断积累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后,师生共渡——渡在讨论争鸣处。“共渡致远”是学校的校风,也是乐渡课堂的价值追求。在课堂上,学生并非孤立的存在,他们在学习中经常进行沟通交流、讨论争鸣,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共渡不仅存在于生生之间,在学生讨论争鸣难分难解或陷入困境时,教师会适时参与进去,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2.乐渡课程:联结乡土与世界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乐渡教育除了需要国家课程来承载外,也需要校本课程来支撑。乐渡教育要把儿童“摆渡”到更广阔的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儿童从此脱离甚至逃离乡土,而是要让儿童带着乡土情怀走向世界。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开发并实施了校本乐渡课程,编写并出版了《乐渡童年》校本读本。乐渡课程旨在让学生从乡土出发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站在世界回望并关怀脚下的土地,让乡土和世界交会,融通儿童的全部生活。基于这一考虑,《乐渡童年》始终有“乡土”与“世界”两条线索贯穿并交织其中,在整体架构上分“新乡土”“新世界”“新融通”三大板块。“新乡土”主要从围绕学生生活的地域以及校园来挖掘地方资源,内容包括校园的花草树木、雕塑、校歌故事、“一训三风”、校园文化,以及南渡的家乡话、故事传说、苗禽文化、稻草文化、饮食文化等。“新世界”主要是从校园的现代设施设备出发,依托消防安全体验馆、比特实验室、鲁班木工坊、数字书法室、创客教室等设计内容,如“美妙的物联网世界”“安全体验之烟雾逃生模拟”“创客机器人”等。“新融通”主要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勾连,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功能,如“泥塑文化”“剪纸艺术”“感恩父母”“感恩祖国”等。《乐渡童年》分上、下两册,由6个单元120课构成,每个年级对应1个单元20课。每周三的下午最后一节课,学生都在《乐渡童年》的陪伴下度过快乐时光。
在乐渡课程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组织教师每月开展一次校内示范课展示活动,每学期申报开设两次市级示范课;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局限于读本内容和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年段特点,拓展教学空间,联合校外基地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以“家禽孵化”主题教学为例:一年级的“南小娃娃识家禽”,以丰富有趣的圖片向学生介绍家禽,并将《世界多美呀》改编为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的绘本故事《小鸡出壳多奇妙》。二年级的“南渡哺坊走一遭”,带领学生走进南渡哺坊,去参观家禽孵化场所,感受生命孕育的过程;“护蛋行动乐趣多”,让学生在“护蛋行动”中体验生命的来之不易。三年级的“活珠子和旺鸡蛋”,让学生了解活珠子、旺鸡蛋等南渡特色美食;“鸡蛋壳创意绘画”,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蛋壳创意绘画活动。四年级的“孵蛋孵蛋学问多”,让学生了解小鸡孵化条件和孵化过程,并了解人工孵化的学问。五年级的“一起去家禽市场”,让学生去南渡苗禽市场参观考察,并撰写观察笔记;“神奇的生命之旅”,让学生了解小鸡从孵化到运输的完整生产线,感受生命旅行的神奇。六年级的“小鸡小鸡领回家”“小鸡饲养需谨慎”,让学生将小鸡领回家饲养,并填写小鸡成长手册。
(三)开展乐渡活动
1.劳动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基于儿童成长的需要,学校从劳动认识到劳动体验,再到劳动创新,开发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注重学科与劳动的有机融合。学科与劳动的有机结合,能够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帮助师生更深入地认识劳动的价值。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农耕劳动,开展“守护农场”主题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挖掘稻草的妙用,向经验丰富的农民学习如何搓草绳,在乡间的田埂边共同合作学习扎稻草人守护农作物,劳动内涵的认知、劳动习惯的养成在实践活动中完成。 第二,跟着节气去劳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和乡土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包含着时令、气候、物候等多种自然知识,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学校组织学生在校外的“溧阳庆丰稻花香”劳动实践基地与校内的“乐渡农场”两大基地开展“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小雪铲白菜,大雪铲菠菜”等农耕活动,让学生追随着节气下农田、知农事、感农恩,理解劳动的文化内涵,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第三,学生当起“农场主”。学校面向全校各班级公开招聘校内“乐渡农场”的16垄菜地的“农场主”,“农场主”负责一学期菜地的播种、培土、浇水、施肥等田间管理,收获的劳动果实由管理班级的师生共享。
2.安全教育活动
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教会学生安全自救的技巧与方法,为生命护航,是乐渡教育的应有之义。为了筑牢安全防线,学校建立了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构建了完善的安全管理网络;建立了先进的校内消防体验馆,体验馆集知识教育、VR科技体验、火灾逃生模拟等功能于一体;依托消防体验馆开展消防主题班队教育、消防逃生演练等活动,学生学习在不同火灾场景下选择不同种类的灭火器,并正确使用灭火器。
3.乡土美食活动
南渡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美食多样。乡土美食承载民俗文化,蕴含乡情韵味,能让学生感受到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学校通过“识—知—做”的流程开展乡土美食活动。一是识美食,感受家乡食之味。引导学生发掘家乡美食,认识美食品种。比如“乌米饭的秘密”活动,首先是组织学生认识乌米饭,了解乌米饭一般由乌草叶浸染而成,香甜软糯;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本地老百姓有吃乌米饭的习俗。二是知美食,追溯家乡食之源。引导学生了解美食的源头,感悟美食背后的乡土文化。在“乌米饭的秘密”活动中,学校请民俗专家来校为学生讲解乌米饭的来历,加深了學生对乡土美食文化的了解。三是做美食,传承家乡食之情。亲手烹饪家乡美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美食及其背后的乡土文化的感情。在“乌米饭的秘密”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手做乌米饭,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责任编辑:杨孝如
收稿日期:2021-05-19
作者简介:任祥春,溧阳市南渡镇小学教育集团(江苏溧阳,213371)党委书记,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培养对象,常州市中小学特级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文化建设。
关键词:乐渡教育;乐渡环境;乐渡课程;乐渡活动;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B-0024-05
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文化在传承中光大,在整合中创新,体现生长的力量,彰显育人的价值。基于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学校、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学校提出了乐渡教育的教育理念。乐渡教育指向成全每一个生命,生发出的强大文化力,使学校品质卓然,绽放个性神采。
一、乐渡教育的提出背景
(一)源于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是为一个未知的社会培养未知的人,因此,教育不仅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明天。乐渡教育首先强调一个“渡”字。教育其实就是帮助儿童完成人生的一次重要“摆渡”:通过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将儿童从不成熟的此岸“摆渡”到成熟的彼岸,从今天的社会“摆渡”到未来的社会。同时,乐渡教育还突出一个“乐”字。这既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快乐成长,又是为了实现教师的幸福提升。一方面,追求快乐既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的权利。乐渡教育告诉学生,学海无涯,就当“迎难乐渡”。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即渡人,渡人亦渡己”,教师应在成全儿童和自我成全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享受教育的幸福。
(二)源于南渡的地域文化
南渡,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曾两度为溧阳县治所在地。在这方土地上,佳话流传——“贞女义救伍子胥”“蔡邕慧眼识良木”“孟郊感恩《游子吟》”“李白赋诗《猛虎行》”“陈名夏好学成大器”等,分别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慧、孝、友、敏”。学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渡”为抓手,在地域文化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根,凝练了属于自己的关于教育的个性化表达。乐渡教育注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摆渡”,让儿童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共同滋养下快乐成长,成为既有本土情怀又具国际视野的时代公民。
(三)源于学校的发展历史
南渡小学创办于1908年,至今已有113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感恩信义”的教育传统,打造了富有校本特色的感恩文化。多年来,学校人才辈出,走出了像革命烈士虞华、中国好人“信義妻子”虞菊伢、举重世界冠军宋志娟等知名人物,他们无不在用“感恩信义”之举演绎自己的精彩人生,以自强不息、奋力“自渡”之精神指引着后人。乐渡教育的提出,是对学校优良传统的进一步继承、提炼、升华,激励和鼓舞南小学子以生命成长诠释学校的办学理念,在乐渡教育中实现自己的快乐成长。
二、乐渡教育的理念系统
乐渡教育,就是要完成对儿童的摆渡,实现儿童的快乐成长,成全每一个生命;就是要引领师生“赴一次人生诗意的旅行,寻一处人生别样的风景,展一场人生无限的精彩”。学校以“乐渡”为校训,以“共渡致远”为校风,以“觅渡求是”为教风,以“竞渡争流”为学风,形成了乐渡教育的理念系统。
以“乐渡”为校训,彰显的是学校教育要让儿童度过快乐的童年,拥有快乐的能力,以至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长期以来,中国教育形成了一种“苦读”文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无不强调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快乐是一种能力”,如果过于强调学习之苦,不仅会让儿童忘记学习还有快乐的一面,而且还会让儿童因为习惯于苦读而失去快乐的能力,对其一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以“乐渡”为校训,并不是否定苦读的意义,而是要告诉儿童,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才是人的终极追求,苦读是通往幸福快乐的路径,而不是学习的目标。
以“共渡致远”为校风,旨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激励师生相互成全,共同成长。《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非洲谚语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这些至理名言都在告诉我们,唯有“共渡”,方能“致远”。现代社会需要分工合作,在团队中,一个人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仅能让学生与学生切磋琢磨、互学共进,而且能让师生愤悱启发、教学相长,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以“觅渡求是”为教风,旨在促使教师学海引航,探寻规律。学海无涯,须问津觅渡。为学生指点迷津、导向引航,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路多歧,须析非求是。教师要掌握儿童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并理论联系实际,将教育规律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以“竞渡争流”为学风,旨在鼓舞学生迎难踏浪、奋勇争先。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是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之后,更是会遇到重重困难,需要学生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攻坚克难的毅力和释疑解难的能力。适度的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互帮互学的基础上,同学之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而且能推动团队共同进步。
三、乐渡教育的实践路径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乐渡教育必须转化为教育实践才能发挥其教育影响力。在实践中,学校通过打造乐渡环境、构建乐渡课程、开展乐渡活动等路径,让乐渡教育成为一种真实的教育样态。
(一)打造乐渡环境
摆渡需要渡船,乐渡教育也需要有将学生从此岸渡往彼岸的“渡船”。在学校中,学生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校园环境对学生发展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渡船”。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学校坚持“一场域一主题”,积极打造三大“渡船”:“传统文化之舟”“现代科技之舟”“快乐生活之舟”。
1.打造“传统文化之舟”
首先,设置主题雕塑。在学校中心区域,设置了彰显地域文化的五组人物雕塑:“贞女义救伍子胥”“蔡邕慧眼识良木”“孟郊感恩《游子吟》”“李白赋诗《猛虎行》”“陈名夏好学成大器”。并在旁边配上了相关典故说明,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家乡的文化与历史。其次,打造诗词长廊。在连接各个楼宇的长廊悬挂适合儿童阅读的古诗词,并附上译文,让儿童随时随地可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最后,布置书香楼道。在所有的楼道口,以“读书故事”“读书方法”“读书成语”等为主题,精心设计书香文化墙,为学生读书学习赋能。 2.打造“现代科技之舟”
学校充分利用新校建设的契机,加大投入力度,建成比特实验室、未来教室、数字书法室、3D打印室、鲁班木工坊、安全体验馆等特色科技场馆及活动室。书法艺术、木工技艺等传统艺能在数字书法室和鲁班木工坊中得到了最现代的展示;在未来教室和3D打印室,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开展E学习,设计并3D打印出有关作品;戴上VR眼镜,学生“进入”遥远的星际与太空;……徜徉在科技场馆,这些农村儿童从“看客”向“创客”转变,不仅了解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且亲身体验了现代科技的无穷魅力。
3.打造“快乐生活之舟”
“教育即生活”,校园除了是教育空间之外,还是师生的生活空间,教育与生活密切关联、不可分割。学校贴近儿童生活,在校园中打造“快乐生活之舟”。学校在“乐渡农场”开辟了“自留地”,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主承包管理;在低年级教室门口的地面上布置“游戏场”,下课后学生可以进行跳格子比赛,也可以进行一些益智游戏;在每一个楼层设置“读书吧”,学生课余时间可以随手拿起一本书浏览,也可以点击阅读电子书籍;每逢上下学,很多学生都在“风车坡地”驻足观赏,看着各种色彩、图案的风车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旋转,梦想仿佛也随之转动起来……亦学亦娱“快乐生活之舟”的打造,让校园显得更有生活气息,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丰富、更舒适。
(二)构建乐渡课程
1.乐渡课堂:融合渡人与渡己
“教育即渡人,渡人亦渡己”,乐渡课堂体现的是“教师引渡、学生自渡、师生共渡”,“引渡”是“渡人”,“自渡”是“渡己”,“共渡”是“渡人亦渡己”。
首先,教师引渡——渡在困惑难解处。当前,“为学而教,以学定教”已成为共识,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我们认为,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难以解决时,教师予以恰当的引导和支持,往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注意发现学生的学习障碍点,并适时适度地释疑解惑,帮助学生走出思维泥淖,摆脱问题困境。
其次,学生自渡——渡在反思追问处。只有学会学习,学生才能获得恒久的发展动力,才能实现自主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而且教会学生反思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不断积累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后,师生共渡——渡在讨论争鸣处。“共渡致远”是学校的校风,也是乐渡课堂的价值追求。在课堂上,学生并非孤立的存在,他们在学习中经常进行沟通交流、讨论争鸣,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共渡不仅存在于生生之间,在学生讨论争鸣难分难解或陷入困境时,教师会适时参与进去,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2.乐渡课程:联结乡土与世界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乐渡教育除了需要国家课程来承载外,也需要校本课程来支撑。乐渡教育要把儿童“摆渡”到更广阔的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儿童从此脱离甚至逃离乡土,而是要让儿童带着乡土情怀走向世界。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开发并实施了校本乐渡课程,编写并出版了《乐渡童年》校本读本。乐渡课程旨在让学生从乡土出发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站在世界回望并关怀脚下的土地,让乡土和世界交会,融通儿童的全部生活。基于这一考虑,《乐渡童年》始终有“乡土”与“世界”两条线索贯穿并交织其中,在整体架构上分“新乡土”“新世界”“新融通”三大板块。“新乡土”主要从围绕学生生活的地域以及校园来挖掘地方资源,内容包括校园的花草树木、雕塑、校歌故事、“一训三风”、校园文化,以及南渡的家乡话、故事传说、苗禽文化、稻草文化、饮食文化等。“新世界”主要是从校园的现代设施设备出发,依托消防安全体验馆、比特实验室、鲁班木工坊、数字书法室、创客教室等设计内容,如“美妙的物联网世界”“安全体验之烟雾逃生模拟”“创客机器人”等。“新融通”主要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勾连,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功能,如“泥塑文化”“剪纸艺术”“感恩父母”“感恩祖国”等。《乐渡童年》分上、下两册,由6个单元120课构成,每个年级对应1个单元20课。每周三的下午最后一节课,学生都在《乐渡童年》的陪伴下度过快乐时光。
在乐渡课程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组织教师每月开展一次校内示范课展示活动,每学期申报开设两次市级示范课;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局限于读本内容和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年段特点,拓展教学空间,联合校外基地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以“家禽孵化”主题教学为例:一年级的“南小娃娃识家禽”,以丰富有趣的圖片向学生介绍家禽,并将《世界多美呀》改编为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的绘本故事《小鸡出壳多奇妙》。二年级的“南渡哺坊走一遭”,带领学生走进南渡哺坊,去参观家禽孵化场所,感受生命孕育的过程;“护蛋行动乐趣多”,让学生在“护蛋行动”中体验生命的来之不易。三年级的“活珠子和旺鸡蛋”,让学生了解活珠子、旺鸡蛋等南渡特色美食;“鸡蛋壳创意绘画”,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蛋壳创意绘画活动。四年级的“孵蛋孵蛋学问多”,让学生了解小鸡孵化条件和孵化过程,并了解人工孵化的学问。五年级的“一起去家禽市场”,让学生去南渡苗禽市场参观考察,并撰写观察笔记;“神奇的生命之旅”,让学生了解小鸡从孵化到运输的完整生产线,感受生命旅行的神奇。六年级的“小鸡小鸡领回家”“小鸡饲养需谨慎”,让学生将小鸡领回家饲养,并填写小鸡成长手册。
(三)开展乐渡活动
1.劳动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基于儿童成长的需要,学校从劳动认识到劳动体验,再到劳动创新,开发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注重学科与劳动的有机融合。学科与劳动的有机结合,能够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帮助师生更深入地认识劳动的价值。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农耕劳动,开展“守护农场”主题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挖掘稻草的妙用,向经验丰富的农民学习如何搓草绳,在乡间的田埂边共同合作学习扎稻草人守护农作物,劳动内涵的认知、劳动习惯的养成在实践活动中完成。 第二,跟着节气去劳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和乡土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包含着时令、气候、物候等多种自然知识,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学校组织学生在校外的“溧阳庆丰稻花香”劳动实践基地与校内的“乐渡农场”两大基地开展“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小雪铲白菜,大雪铲菠菜”等农耕活动,让学生追随着节气下农田、知农事、感农恩,理解劳动的文化内涵,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第三,学生当起“农场主”。学校面向全校各班级公开招聘校内“乐渡农场”的16垄菜地的“农场主”,“农场主”负责一学期菜地的播种、培土、浇水、施肥等田间管理,收获的劳动果实由管理班级的师生共享。
2.安全教育活动
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教会学生安全自救的技巧与方法,为生命护航,是乐渡教育的应有之义。为了筑牢安全防线,学校建立了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构建了完善的安全管理网络;建立了先进的校内消防体验馆,体验馆集知识教育、VR科技体验、火灾逃生模拟等功能于一体;依托消防体验馆开展消防主题班队教育、消防逃生演练等活动,学生学习在不同火灾场景下选择不同种类的灭火器,并正确使用灭火器。
3.乡土美食活动
南渡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美食多样。乡土美食承载民俗文化,蕴含乡情韵味,能让学生感受到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学校通过“识—知—做”的流程开展乡土美食活动。一是识美食,感受家乡食之味。引导学生发掘家乡美食,认识美食品种。比如“乌米饭的秘密”活动,首先是组织学生认识乌米饭,了解乌米饭一般由乌草叶浸染而成,香甜软糯;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本地老百姓有吃乌米饭的习俗。二是知美食,追溯家乡食之源。引导学生了解美食的源头,感悟美食背后的乡土文化。在“乌米饭的秘密”活动中,学校请民俗专家来校为学生讲解乌米饭的来历,加深了學生对乡土美食文化的了解。三是做美食,传承家乡食之情。亲手烹饪家乡美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美食及其背后的乡土文化的感情。在“乌米饭的秘密”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手做乌米饭,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责任编辑:杨孝如
收稿日期:2021-05-19
作者简介:任祥春,溧阳市南渡镇小学教育集团(江苏溧阳,213371)党委书记,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培养对象,常州市中小学特级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