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语特色学生社团的建设是外国语学校国际型人才培养视域下一片不容忽略的土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充分拓展其胜任力,以模拟联合国学生社团为实验试点,我们进行了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我们关注课程学习与社团实践的有效衔接,力求为学生及社团的持续发展提供相应支持,以期推动外国语学校以社团建设为切入口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一、研究目的
(一)外国语学校英语学科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外国语学校在英语教学方面处于全国中等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外国语学校往往使用专用教材,开展全英文小班化的教学形式。英语教师基于单元进行情境教学设计,运用开放式文化主题等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听、说、读、写、译、演、辩”七能并举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外国语学校学生往往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语言意识和语感,并且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语言能力是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外国语学校坚持积极探索和开拓适合学校学生学习特点和持续发展的途径。
在此背景下,外语特色学生社团应运而生,并在外国语学校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着“非自然科学实验室”的功能,成为学校外语教育特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以模拟联合国社团(以下简称模联社团)为代表的几十个外语特色学生社团都以其鲜明的外语特色和出色的运作,分别被评定为市、区明星社团。长期以来,这些社团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经验获得的结合、外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为学生的创意策划、组织能力、领导力的综合养成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为学校培养目标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模联活动是一项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课程教学的创新,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极好体验。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与参会积极性,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包容、理解与尊重各国文化,培养个人修养与多种技能,增强国际意识,提升对国际事务的理解,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二、研究综述
(一)模拟联合国简介
模聯是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团体为青年人组织的活动。青年学生们扮演各国外交官,以联合国会议的形式,通过阐述观点、协商对话、政策辩论和投票表决等亲身经历,熟悉联合国的运作方式,了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自身可以发挥的作用,是一个培养外语外交人才的平台。
(二)运用模拟联合国活动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文献资源综合服务平台搜索“模拟联合国”关键词,有关论文一共有111篇,其中绝大部分在大学生中开展研究。研究中学生模联活动的论文共12篇,研究主要集中在模联活动的德育功能,以及其对政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其中,辛继红在论文《浅议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模拟联合国”活动》中认为:模联活动使学生在真实和自然的英语环境中学习和使用英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Katy A. Crossley-Frolick在论文《Beyond Model UN: Simulating Multi-Level, Multi-Actor Diplomacy Using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中指出:模联活动是学生中最流行的学习模式,包含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了解联合国的运作方式及国际组织的局限性,更要求学生进行多角色扮演,深入探索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磋商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模联活动是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实践,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综合,通过会议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提高英语技能和综合能力的绝佳机会。
三、理论依据
(一)“行动学习”理论
行动学习创始人雷格·瑞文斯提出,行动学习者须理解问题提出的系统,以科学方法为基础,商讨实施对问题的解决。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体验式学习大师大卫·库伯的“经验学习圈”理论进一步丰富了行动学习的内涵——学习被理解为一个行动、反思、理论和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两种理论观点都强调学习者并非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必须通过主动参与、思考、体验及探究来进行其学习过程,收获相关的成长。
学生社团的知识习得、经验获取、能力发展的模式与行动学习理论的观点高度一致。如果学生社团能以学生行动的模式,在特色建设上高度适应学生外语表述、演讲、沟通、辩驳等技能的发展需求;在任务、活动设计和操作中既能高度适应学生国际视野拓展、国际意识养成的需求,也能适应学生创意、策划、领导、组织、合作、协调等综合能力历练的需求,那么作为外国语学校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它们就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苏联杰出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借助指导或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模联活动所涉及的主题与任务对知识学习及实践体验的要求均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属于最近发展区域的设计。我们的学生中不乏既有天赋又对社团活动充满热情的学有余力者,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样的设计,驱动他们对更高层次认知的内在需求,激发潜力,促进发展。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为其提供既具有发展性又具有挑战性,且依据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发展的心理特征的模联社团课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各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上收获成功的喜悦,为此项目的研究目标。
(二)研究过程
1.实验的描述
(1)参与者的描述
参加此项实验的学生是年龄在15到17岁之间的初三至高二学生。他们学习英语的时间都超过8年,英语语言能力较强,有较好的听说读看写技能。
参与此项实验的校内教师共7位(包括笔者)。其中5位女教师,2位男教师,分别为英语、政治、历史教师。
(2)实验的步骤
模联活动的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授学生有关模联的全方位通识和理论知识,确保他们谙熟模联会议流程和规则。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深度学习,教授会议技能,进行实战培训,体验模联会议,指导总结提升。富有针对性的实践平台促进教与学、教与练、教与用的高度结合。第三阶段,经选拔的优秀社员开始担任社团负责人,辅导新社员,主持模联活动,主办全国模联大会,进一步锻炼综合能力。整个过程持续18个月,每个阶段为一学期。
表一 模拟联合国社团 学年课程示例
月次 课程内容
1 社团规章制度;联合国概况;中国政府外交政策;模联会议礼仪、着装要求和议事流程规则
2 常规及特殊委员会和议题;委员会分配及议题讨论;资料搜索策略;背景文件阅读策略
3 专题讲座4讲;过程性评价
4 文件写作:立场文件、大会演讲稿、工作文件、决议草案、指令草案、修正案
5 会议实战技能:会议准备与会议前期、利益集团组建与会场后期控制、危机联动会议
6 国际知识普及,时事热点知识;校内会议3会期
7 校内会议小结、点评、颁奖、交流分享;国际会议主题讲座3讲
8 国际会议主题讲座2讲;优秀成员国际会议经验分享交流;课程小结、终结性评价
备注:以上课程每周3课时,由社团指导教师、社团负责学生、外聘专家共同用英语为主要语言授课。
我们既开设诸如“联合国的过去与未来”“国际政治漫谈”“科学思维与当代政治分析”等模联通识类讲座,帮助学生增加国际政治知识、了解我国外交政策、开阔国际战略视野、丰富专业素养内涵,培养学生分析事物本质的科学思维,增强逻辑性;也举办“货币战争”“欧债危机”等国际热点话题讲座;还特设富有中国特色的选题,如:“驶向深蓝,中国海军任重而道远”、校友外交官杨民大使“献身祖国外交四十年”、陈山民总领事“附中成就了我的外交梦”等系列讲座。让学生收获了大量颇具时代感和民族感的信息,和与名家一同了解当代中国的机会,更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令其深切感受到自己对国家未来发展所承担着的使命与责任。
其他培训方式还包括:
(a)观摩北京大学等模联大会录像;
(b)邀请有联合国工作经历的外教进行指导;
(c)与上海地区的外国领事馆官员交流活动;
(d)与国内模联特色校交流模联社团运作方式;
(e)与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合作,主办年度全国中学生模联大会;
(f)接受上海有关媒体采访、交流……
2.實验的实施
(1)英语语言能力强化和学习能力提升策略
模联活动时,学生在讨论国际问题的真实情境中锻炼英语各项能力。学生参与不同的委员会,代表不同的国家,讨论不同的议题。他们在教师指导下,学会通过多渠道获取、阅读、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国家背景资料,自主高效地开展以英语语言为工具的跨学科深度学习。
例如:一学生代表中国外交官参加模联安理会,讨论有关索马里内战的议题。该议题涉及索马里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历史;中国的外交立场、中索关系、中国对索内战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中国对联合国的呼吁敦促;索马里与其它非洲国家的关系,以及非洲联盟、联合国组织曾经采取的行动、签署的协议等诸多方面。在社团教师指导下,学生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自主学习,高度概括信息,用英文提出建设性议案,撰写立场文件。在此过程中,学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同时增强了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思维品质的提升策略
会议期间,学生需要通过演讲、动议,表达本国观点,还需根据不断生成的新的情境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与他国代表辩论、磋商、游说,合作解决冲突、求同存异。学生需积极运用和不断调试英语学习策略,如何清晰简洁流利地表达本国观点,措辞是否准确到位,事实例证是否恰当,逻辑性和思辨能力是否强,都会直接影响与他国利益同盟的集团组建和协议缔结。
投身模联工作的学生,在社团负责和模联大会组织管理过程中,大幅度提高包括策划执行、沟通协调、学术监控、后勤安排、突发事件处理等各项综合能力。
(3)文化意识提升的策略
模联是学生了解世界格局的一扇窗,它鼓励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提高政治敏锐度和对国际关系的认知能力,使学生了解全球文化多样性,积累文化经验,提高包容共处、相互尊重、开放借鉴的公共素养;同时,它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无形中培养了国家认同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增强责任心,唤起使命感。模联倡导的独立思考、决断等精神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兼具家国情怀和全球意识,这也正符合外国语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国际型预备英才和领袖式人物。 五、研究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所获成果
笔者于2004年创建我校模拟联合国社团,社团于2005年被上海市教委评选为“上海市十佳明星社团”;于2006年完成模联校本教材编写;于2009年被北京大学评选为“全国五佳模联社团”。
在此过程中,社团从国内走向国际,成为英语国家模联舞台上的亮点,参加了例如以下国内外模联活动: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全国中学生模联大会”
“北京外交学院全国大、中学生模联大会”
“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中学生模联大会”
“荷兰海牙国际中学生模联大会”
并荣获团体奖项“最佳代表团奖”近40次,个人奖项“最佳代表奖”等数百次,给各国模联组委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学校、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2.学生集体评价
参与实验的大部分学生持肯定态度,认为参加模联对自身英语学习有较大促进,掌握专业词汇,更多地用英语思考问题,对英语、政治、历史、语文、经济等学科更感兴趣,增长知识,收获技能,提高学习竞争力。
学生反映课堂知识与课外参会实践相结合,使他们有机会将书本知识放到现实生活中进行检验、应用与调整,在活动中收获对自身的进一步了解、对世界的思考以及丰富而积极的人生体验,认为这是一段知识成长与人格完善并行的旅程,对自身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教师评价
教师普遍认为:通过活动,学生对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等专业学习兴趣提升,表现出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且基本能胜任学习任务。模联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了其知识运用的灵活性与实用性,使学生拓宽视野,了解社会和世界的现实情况与真实需求,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专业的思维方法与模式。
4.学生个案
(1)林同学是模联社长。他在参加“国际关系分析导引”讲座后开始自主研究“文明的冲突”主题,着重研究“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案例,撰写读书报告。该研究使他在“第37届耶鲁大学国际中学生模联大会”上有足够的底气,在危机委员会讨论相关议题时,向国际代表们指出文明冲突的客观存在,并对如何避免冲突,达到国际间合作提出了较为有效的提议,使他成功地从2000多名以英语为母语的参会代表中脱颖而出,榮获耶鲁模联“杰出代表”称号。
(2)诸同学是模联社团主席。她撰写了《欧洲外来移民问题研究》《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难解开的结》等多篇高质量论文,撰写的立场文件被当作范本下发至“EXPO国际中学生模联大会”每位与会代表,并受邀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全国大学生模联大会”主席团职务。诸同学坦言:“模联活动使自己有机会深入研究大量国际政治问题,并能在模联会议中将许多设想落实到文件条款中,希望有朝一日这些有益的设想能化为现实。”
(二)反思
综合各方面反馈意见和建议,模联社团拟通过以下几方面举措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1.设置更多的中文会场和小语种会场;
2.加强改进模联课程和实践的记录评价和小结;
3.以模联活动为抓手,结合校内语文、历史、地理、政治、英语、其它语种等学科,打造文科系列特色课程,配套相关主题专家讲座,综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4.每学年设置为期一月的文科系列特色课程展示活动,形式包括模联多语种会议、同声传译会议、公开课展示等。
六、结语
模拟联合国活动的运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较充分地拓展了学生的胜任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业发展、职业发展、社会适应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均有着积极的影响。我们将继续实践研究,以期推动外国语学校以社团建设为切入口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一、研究目的
(一)外国语学校英语学科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外国语学校在英语教学方面处于全国中等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外国语学校往往使用专用教材,开展全英文小班化的教学形式。英语教师基于单元进行情境教学设计,运用开放式文化主题等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听、说、读、写、译、演、辩”七能并举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外国语学校学生往往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语言意识和语感,并且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语言能力是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外国语学校坚持积极探索和开拓适合学校学生学习特点和持续发展的途径。
在此背景下,外语特色学生社团应运而生,并在外国语学校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着“非自然科学实验室”的功能,成为学校外语教育特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以模拟联合国社团(以下简称模联社团)为代表的几十个外语特色学生社团都以其鲜明的外语特色和出色的运作,分别被评定为市、区明星社团。长期以来,这些社团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经验获得的结合、外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为学生的创意策划、组织能力、领导力的综合养成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为学校培养目标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模联活动是一项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课程教学的创新,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极好体验。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与参会积极性,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包容、理解与尊重各国文化,培养个人修养与多种技能,增强国际意识,提升对国际事务的理解,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二、研究综述
(一)模拟联合国简介
模聯是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团体为青年人组织的活动。青年学生们扮演各国外交官,以联合国会议的形式,通过阐述观点、协商对话、政策辩论和投票表决等亲身经历,熟悉联合国的运作方式,了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自身可以发挥的作用,是一个培养外语外交人才的平台。
(二)运用模拟联合国活动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文献资源综合服务平台搜索“模拟联合国”关键词,有关论文一共有111篇,其中绝大部分在大学生中开展研究。研究中学生模联活动的论文共12篇,研究主要集中在模联活动的德育功能,以及其对政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其中,辛继红在论文《浅议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模拟联合国”活动》中认为:模联活动使学生在真实和自然的英语环境中学习和使用英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Katy A. Crossley-Frolick在论文《Beyond Model UN: Simulating Multi-Level, Multi-Actor Diplomacy Using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中指出:模联活动是学生中最流行的学习模式,包含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了解联合国的运作方式及国际组织的局限性,更要求学生进行多角色扮演,深入探索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磋商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模联活动是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实践,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综合,通过会议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提高英语技能和综合能力的绝佳机会。
三、理论依据
(一)“行动学习”理论
行动学习创始人雷格·瑞文斯提出,行动学习者须理解问题提出的系统,以科学方法为基础,商讨实施对问题的解决。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体验式学习大师大卫·库伯的“经验学习圈”理论进一步丰富了行动学习的内涵——学习被理解为一个行动、反思、理论和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两种理论观点都强调学习者并非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必须通过主动参与、思考、体验及探究来进行其学习过程,收获相关的成长。
学生社团的知识习得、经验获取、能力发展的模式与行动学习理论的观点高度一致。如果学生社团能以学生行动的模式,在特色建设上高度适应学生外语表述、演讲、沟通、辩驳等技能的发展需求;在任务、活动设计和操作中既能高度适应学生国际视野拓展、国际意识养成的需求,也能适应学生创意、策划、领导、组织、合作、协调等综合能力历练的需求,那么作为外国语学校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它们就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苏联杰出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借助指导或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模联活动所涉及的主题与任务对知识学习及实践体验的要求均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属于最近发展区域的设计。我们的学生中不乏既有天赋又对社团活动充满热情的学有余力者,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样的设计,驱动他们对更高层次认知的内在需求,激发潜力,促进发展。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为其提供既具有发展性又具有挑战性,且依据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发展的心理特征的模联社团课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各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上收获成功的喜悦,为此项目的研究目标。
(二)研究过程
1.实验的描述
(1)参与者的描述
参加此项实验的学生是年龄在15到17岁之间的初三至高二学生。他们学习英语的时间都超过8年,英语语言能力较强,有较好的听说读看写技能。
参与此项实验的校内教师共7位(包括笔者)。其中5位女教师,2位男教师,分别为英语、政治、历史教师。
(2)实验的步骤
模联活动的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授学生有关模联的全方位通识和理论知识,确保他们谙熟模联会议流程和规则。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深度学习,教授会议技能,进行实战培训,体验模联会议,指导总结提升。富有针对性的实践平台促进教与学、教与练、教与用的高度结合。第三阶段,经选拔的优秀社员开始担任社团负责人,辅导新社员,主持模联活动,主办全国模联大会,进一步锻炼综合能力。整个过程持续18个月,每个阶段为一学期。
表一 模拟联合国社团 学年课程示例
月次 课程内容
1 社团规章制度;联合国概况;中国政府外交政策;模联会议礼仪、着装要求和议事流程规则
2 常规及特殊委员会和议题;委员会分配及议题讨论;资料搜索策略;背景文件阅读策略
3 专题讲座4讲;过程性评价
4 文件写作:立场文件、大会演讲稿、工作文件、决议草案、指令草案、修正案
5 会议实战技能:会议准备与会议前期、利益集团组建与会场后期控制、危机联动会议
6 国际知识普及,时事热点知识;校内会议3会期
7 校内会议小结、点评、颁奖、交流分享;国际会议主题讲座3讲
8 国际会议主题讲座2讲;优秀成员国际会议经验分享交流;课程小结、终结性评价
备注:以上课程每周3课时,由社团指导教师、社团负责学生、外聘专家共同用英语为主要语言授课。
我们既开设诸如“联合国的过去与未来”“国际政治漫谈”“科学思维与当代政治分析”等模联通识类讲座,帮助学生增加国际政治知识、了解我国外交政策、开阔国际战略视野、丰富专业素养内涵,培养学生分析事物本质的科学思维,增强逻辑性;也举办“货币战争”“欧债危机”等国际热点话题讲座;还特设富有中国特色的选题,如:“驶向深蓝,中国海军任重而道远”、校友外交官杨民大使“献身祖国外交四十年”、陈山民总领事“附中成就了我的外交梦”等系列讲座。让学生收获了大量颇具时代感和民族感的信息,和与名家一同了解当代中国的机会,更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令其深切感受到自己对国家未来发展所承担着的使命与责任。
其他培训方式还包括:
(a)观摩北京大学等模联大会录像;
(b)邀请有联合国工作经历的外教进行指导;
(c)与上海地区的外国领事馆官员交流活动;
(d)与国内模联特色校交流模联社团运作方式;
(e)与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合作,主办年度全国中学生模联大会;
(f)接受上海有关媒体采访、交流……
2.實验的实施
(1)英语语言能力强化和学习能力提升策略
模联活动时,学生在讨论国际问题的真实情境中锻炼英语各项能力。学生参与不同的委员会,代表不同的国家,讨论不同的议题。他们在教师指导下,学会通过多渠道获取、阅读、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国家背景资料,自主高效地开展以英语语言为工具的跨学科深度学习。
例如:一学生代表中国外交官参加模联安理会,讨论有关索马里内战的议题。该议题涉及索马里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历史;中国的外交立场、中索关系、中国对索内战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中国对联合国的呼吁敦促;索马里与其它非洲国家的关系,以及非洲联盟、联合国组织曾经采取的行动、签署的协议等诸多方面。在社团教师指导下,学生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自主学习,高度概括信息,用英文提出建设性议案,撰写立场文件。在此过程中,学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同时增强了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思维品质的提升策略
会议期间,学生需要通过演讲、动议,表达本国观点,还需根据不断生成的新的情境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与他国代表辩论、磋商、游说,合作解决冲突、求同存异。学生需积极运用和不断调试英语学习策略,如何清晰简洁流利地表达本国观点,措辞是否准确到位,事实例证是否恰当,逻辑性和思辨能力是否强,都会直接影响与他国利益同盟的集团组建和协议缔结。
投身模联工作的学生,在社团负责和模联大会组织管理过程中,大幅度提高包括策划执行、沟通协调、学术监控、后勤安排、突发事件处理等各项综合能力。
(3)文化意识提升的策略
模联是学生了解世界格局的一扇窗,它鼓励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提高政治敏锐度和对国际关系的认知能力,使学生了解全球文化多样性,积累文化经验,提高包容共处、相互尊重、开放借鉴的公共素养;同时,它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无形中培养了国家认同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增强责任心,唤起使命感。模联倡导的独立思考、决断等精神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兼具家国情怀和全球意识,这也正符合外国语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国际型预备英才和领袖式人物。 五、研究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所获成果
笔者于2004年创建我校模拟联合国社团,社团于2005年被上海市教委评选为“上海市十佳明星社团”;于2006年完成模联校本教材编写;于2009年被北京大学评选为“全国五佳模联社团”。
在此过程中,社团从国内走向国际,成为英语国家模联舞台上的亮点,参加了例如以下国内外模联活动: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全国中学生模联大会”
“北京外交学院全国大、中学生模联大会”
“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中学生模联大会”
“荷兰海牙国际中学生模联大会”
并荣获团体奖项“最佳代表团奖”近40次,个人奖项“最佳代表奖”等数百次,给各国模联组委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学校、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2.学生集体评价
参与实验的大部分学生持肯定态度,认为参加模联对自身英语学习有较大促进,掌握专业词汇,更多地用英语思考问题,对英语、政治、历史、语文、经济等学科更感兴趣,增长知识,收获技能,提高学习竞争力。
学生反映课堂知识与课外参会实践相结合,使他们有机会将书本知识放到现实生活中进行检验、应用与调整,在活动中收获对自身的进一步了解、对世界的思考以及丰富而积极的人生体验,认为这是一段知识成长与人格完善并行的旅程,对自身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教师评价
教师普遍认为:通过活动,学生对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等专业学习兴趣提升,表现出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且基本能胜任学习任务。模联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了其知识运用的灵活性与实用性,使学生拓宽视野,了解社会和世界的现实情况与真实需求,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专业的思维方法与模式。
4.学生个案
(1)林同学是模联社长。他在参加“国际关系分析导引”讲座后开始自主研究“文明的冲突”主题,着重研究“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案例,撰写读书报告。该研究使他在“第37届耶鲁大学国际中学生模联大会”上有足够的底气,在危机委员会讨论相关议题时,向国际代表们指出文明冲突的客观存在,并对如何避免冲突,达到国际间合作提出了较为有效的提议,使他成功地从2000多名以英语为母语的参会代表中脱颖而出,榮获耶鲁模联“杰出代表”称号。
(2)诸同学是模联社团主席。她撰写了《欧洲外来移民问题研究》《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难解开的结》等多篇高质量论文,撰写的立场文件被当作范本下发至“EXPO国际中学生模联大会”每位与会代表,并受邀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全国大学生模联大会”主席团职务。诸同学坦言:“模联活动使自己有机会深入研究大量国际政治问题,并能在模联会议中将许多设想落实到文件条款中,希望有朝一日这些有益的设想能化为现实。”
(二)反思
综合各方面反馈意见和建议,模联社团拟通过以下几方面举措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1.设置更多的中文会场和小语种会场;
2.加强改进模联课程和实践的记录评价和小结;
3.以模联活动为抓手,结合校内语文、历史、地理、政治、英语、其它语种等学科,打造文科系列特色课程,配套相关主题专家讲座,综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4.每学年设置为期一月的文科系列特色课程展示活动,形式包括模联多语种会议、同声传译会议、公开课展示等。
六、结语
模拟联合国活动的运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较充分地拓展了学生的胜任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业发展、职业发展、社会适应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均有着积极的影响。我们将继续实践研究,以期推动外国语学校以社团建设为切入口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