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现代生物技术一般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和发酵工程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发展几乎都与细胞培养有密切关系,细胞培养更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有学者研究发现,由于永生化细胞在体内可多次传代,具有相对稳定的增殖特性和功能状态,将其作为细胞工程和组织工程等研究领域的标准细胞,促进了体外实验的标准化和科学化[1].费氏病毒学[2]指出,原代细胞的培养是直接从机体取下细胞、组织和器官后立即进行培养
【机 构】
:
650500昆明昆明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50500昆明昆明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生物技术一般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和发酵工程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发展几乎都与细胞培养有密切关系,细胞培养更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有学者研究发现,由于永生化细胞在体内可多次传代,具有相对稳定的增殖特性和功能状态,将其作为细胞工程和组织工程等研究领域的标准细胞,促进了体外实验的标准化和科学化[1].费氏病毒学[2]指出,原代细胞的培养是直接从机体取下细胞、组织和器官后立即进行培养,此时的细胞保持原有细胞的基本性质,更有利于进行病原体感染的体内微环境、抗病毒药物筛选等研究,但是原代细胞只具有2~3次的复制繁殖传代周期,对开展细胞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原代细胞永生化技术在未来的成功应用,不仅为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有力工具,而且也为难培养病毒的体外培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3].
关键词:原代细胞;细胞培养;细胞永生化
其他文献
目的 建立白喉杆菌培养基的相关质控标准.方法 分别制备氨氮含量≥1.8 g/L和<1.8 g/L的白喉杆菌培养基用于白喉杆菌大罐培养,采用t检验对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最佳培养基配方.按确定的培养基配方制备15批白喉杆菌培养基用于白喉杆菌大罐培养,检测培养收获的白喉毒素絮状单位,并分析培养基氨氮含量与白喉杆菌产毒间的相关关系.配制15批15% ~20%的麦芽糖溶液,分别作为补料于白喉杆菌培养
亲爱的家长朋友:您好!也许您会说:“我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超过了所有。”是的,除了您,还有很多人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尽心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
Under the backgroun
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编码的3C蛋白酶对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TRAF3)的切割作用.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EV71感染对于TRAF3蛋白表达的影响.体外转染TRAF3和3C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检测3C对于TRAF3蛋白的影响.通过构建3C突变体,检测其蛋白酶活性对于切割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检测3C对于TRAF3和TRIF相互作用 的影响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择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A组)患者与病毒性肝炎患者(B组)各40例,均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A组与B组各有9例(22.5%)和3例(7.5%)患者出现肝脏体积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3,P>0.05).A组肝脏增大患者左叶外侧段增大2例,弥漫性增大7例;B组3例均为左叶外侧段增大.A组与B组中分别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学中应采取不同手段,不同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动的思考、探索、发现,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培养
在学校开展晨会话题近三年来,在我们班运行中取得了极大成功。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一些好习惯,树立了一些认识。而且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与其它细菌共感染是造成甲型流感高致病性与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老年及儿童等易感人群中尤为突出[1-2].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两万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因并发细菌性肺炎导致死亡[3].然而与细菌共感染相反,甲型流感病毒与其它病毒共感染所造成的高致病性并不多见.本研究围绕甲型流感病毒与细菌(或病毒)发生共感染及其机制进行简要综述.关键词:流感;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人视网膜细胞瘤Y79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方法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VPA(浓度分别为0、0.5、1.0、2.0、4.0、8.0 mmol/L)对人视网膜细胞瘤Y79细胞增殖影响;流式细胞仪(FCM)对人视网膜细胞瘤Y79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Y79细胞中P53、Bax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MT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VPA对人视网膜细胞瘤Y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主要经血液和母婴垂直传播,还可能经性传播.依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有关指南,对HCV职业暴露感染的鉴定依赖于文件记录和定期的随访检测结果[1].对于没有完整记录和随访检测结果的职业暴露感染、医源性感染等,比如近年来多次在我国发现的聚集性丙肝疫情,单纯依靠传统流行病学调查难以确认真正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这就需要利用更精细的分子溯源技术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