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台湾技职院校设计领域在产学合作上特色鲜明,使得其设计类学生在国际大赛上崭露头角,体现了强劲的文创人才竞争力。在分析台湾院校产学合作大环境的基础上,梳理设计领域产学合作成功做法,归纳出台湾院校设计领域五种产学合作的特色模式,可以为大陆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台湾;技职院校;设计领域;产学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0-0077-04
一、引言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密切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产学合作是指企业界与学界相互合作,落实学界先导性与实用性技术研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学界应用研究及人才培植,达到研究、训练、信息提供和人才培育等功能。目前,产学合作实践研究在模式、制度、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形态出现在经济领域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属于新兴产业且发展变化较快,因此聚焦于设计教育产学合作的实践研究还不完备,需要借鉴更多的经验。
“创意经济”是台湾经济舞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步入良性发展时期。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台湾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在产学合作上特色鲜明,使得设计类学生在新一代设计、德国红点设计和iF设计等国际大赛上崭露头角,体现了强劲的文创人才竞争力。本文以台湾优秀典范为借鉴,梳理出其因地制宜的设计类产学合作特色模式,为大陆高职院校开展深层次产学合作实践提供更多借鉴。
二、台湾技职院校设计领域产学合作大环境
台湾技职院校设计领域产学合作大环境非常优越。在经济环境上,台湾的产业经历过“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快速融合发展的阶段[1],在此过程中,随着全球化浪潮与岛内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台湾产业形态积极转变,由过去OEM代工到ODM的设计制造。近年来多数企业意识到品牌对于永续经营的影响,更多已走向OBM自创品牌之路,因此,台湾文创产业发展繁荣,并获选“2016世界设计之都”。
在政策环境上,台湾产学合作的发展早期以建教合作的人才培育功能为主,自1992年起大力推行产学合作计划,目前已有明确政策方针、措施以及相关法律规范,积极加速推动产学合作事项,构筑了台湾地区国科会、经济部门、教育部门“三足鼎立”的密切合作机制[2],投入相当多的资源支持产学合作,辅导大专校院成立创新育成中心、技术移转中心、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及技术发展中心,以推展产学合作。同时颁订多项法规,作为政府推动产学合作事项的方针与原则,并建立跨部会协调机制与信息分享平台,以利于部会间的资源整合与协调。
在产业环境上,设计领域产业界对于产学合作认知和参与程度高,一方面企业教师认为参与产学合作教学对其在业界本身是一个加分,是能力被学界所认可的证明;另一方面企业希望借由产学合作的机会得到学生更多的多元想法,改变其固定的思维模式,还可以在产学过程中挑选学生作为人才储备。
在学界环境上,各个院校都有建置专门机构负责产学合作,例如某技职院校设有研究发展处,由处本部、学术合作组、产学建教组、综合企划组、创新育成中心、尖端技术研究中心和贵重仪器实验室等7个部门组成,综合处理产学建教、学术合作、创新育成等事务,是师生与产业界的桥梁,协助产业界与学界合力争取外部资源,加速产业创新的时程,也协助将学界的研发成果产业化。
三、台湾设计领域产学合作的特色模式
(一)实务作为引领,无缝隙产学合作教学模式
无缝隙产学合作教学模式(Seamless Education Program for Competence,SEPCOM),其以透析产业、论辩经营、群组学习、锻造能耐、强化知识力、磨练逻辑力、培养团队力和提升决策力为目标,着重于产学合作课程与教学多元化能量结合建置。
台湾地区较为成功的产学合作案例显示,如果能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为出发点,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课程的机制,则产学合作的效能得到充分开发的可能性就越大[3]。台湾于2013年开始推动课程学术实务分流计划,系所在既有“学术型”課程之外,增加“实务型”课程,以突显学术研究和专业应用两种不同的教学型态。实务型课程以实务作为引领,以学生职场能力为中心,辅以业界教师、产学合作案、业界场所、业界讲座等多元产学能量,配合支持教师投入实务教学的升等及鼓励机制,确保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成绩评量无缝隙符合实务应用导向。例如,某技职院校设计学院开设有《产学专案设计》《设计整合》和《产学设计实务》等产学合作课程,以产学合作案或活动为教学载体,以整合的产学合作实务为教学内容,由业界教师、学界教授、用户对象共同授课,即产业专家参与教学,产业实例融入课程,产业资源提供使用,提高了学生实务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二)深耕产学平台,垂直整合实践教学模式
深耕产学重要实践平台,将实务教学、职场实习、产学合作案、毕业专题等实践教学全面垂直整合,循序渐进地强化完整训练,每一个整合模块都组织严密、效果彰显。
1.职场实习,深耕产学合作过程
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力,台湾的大学近年来普遍重视《职场实习》课程,认为校外实习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产业界职场情境,提升就业竞争力,还要兼顾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特色主要有:一是实习形式多样,可采用职场体验、技术训练、参与研发、合作创业等多样化模式;二是实习过程严密,学生须完成设计实习申请程序,实习期间书写实习日志,实习结束缴交实习日志与每周成绩考核表,作为成绩评定与学分认证的依据;三是实习督导到位,严密监控实习历程,除班导师和辅导老师外,校长、院系主任都会带队访视学生实习状况,并作详细记录;四是特别重视实习成果分享,每学期都召开数次学生实习成果展览会或分享会,也会评选各级实习优秀学生及其成果;五是实习时数抵免,以设计学院为例,规定学生自大二升大三暑假起至毕业前,需参加职场实习时数满8周(40天,320小时),实习方式除由老师推荐或自寻设计相关公司进行实习外,参与本系所的产学合作案或项目研究计划、执行国科会大专生专题研究计划、聆听设计学院举办的设计讲座或参与设计学院举办的设计工作营都可以抵免实习时数。
关键词 台湾;技职院校;设计领域;产学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0-0077-04
一、引言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密切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产学合作是指企业界与学界相互合作,落实学界先导性与实用性技术研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学界应用研究及人才培植,达到研究、训练、信息提供和人才培育等功能。目前,产学合作实践研究在模式、制度、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形态出现在经济领域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属于新兴产业且发展变化较快,因此聚焦于设计教育产学合作的实践研究还不完备,需要借鉴更多的经验。
“创意经济”是台湾经济舞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步入良性发展时期。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台湾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在产学合作上特色鲜明,使得设计类学生在新一代设计、德国红点设计和iF设计等国际大赛上崭露头角,体现了强劲的文创人才竞争力。本文以台湾优秀典范为借鉴,梳理出其因地制宜的设计类产学合作特色模式,为大陆高职院校开展深层次产学合作实践提供更多借鉴。
二、台湾技职院校设计领域产学合作大环境
台湾技职院校设计领域产学合作大环境非常优越。在经济环境上,台湾的产业经历过“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快速融合发展的阶段[1],在此过程中,随着全球化浪潮与岛内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台湾产业形态积极转变,由过去OEM代工到ODM的设计制造。近年来多数企业意识到品牌对于永续经营的影响,更多已走向OBM自创品牌之路,因此,台湾文创产业发展繁荣,并获选“2016世界设计之都”。
在政策环境上,台湾产学合作的发展早期以建教合作的人才培育功能为主,自1992年起大力推行产学合作计划,目前已有明确政策方针、措施以及相关法律规范,积极加速推动产学合作事项,构筑了台湾地区国科会、经济部门、教育部门“三足鼎立”的密切合作机制[2],投入相当多的资源支持产学合作,辅导大专校院成立创新育成中心、技术移转中心、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及技术发展中心,以推展产学合作。同时颁订多项法规,作为政府推动产学合作事项的方针与原则,并建立跨部会协调机制与信息分享平台,以利于部会间的资源整合与协调。
在产业环境上,设计领域产业界对于产学合作认知和参与程度高,一方面企业教师认为参与产学合作教学对其在业界本身是一个加分,是能力被学界所认可的证明;另一方面企业希望借由产学合作的机会得到学生更多的多元想法,改变其固定的思维模式,还可以在产学过程中挑选学生作为人才储备。
在学界环境上,各个院校都有建置专门机构负责产学合作,例如某技职院校设有研究发展处,由处本部、学术合作组、产学建教组、综合企划组、创新育成中心、尖端技术研究中心和贵重仪器实验室等7个部门组成,综合处理产学建教、学术合作、创新育成等事务,是师生与产业界的桥梁,协助产业界与学界合力争取外部资源,加速产业创新的时程,也协助将学界的研发成果产业化。
三、台湾设计领域产学合作的特色模式
(一)实务作为引领,无缝隙产学合作教学模式
无缝隙产学合作教学模式(Seamless Education Program for Competence,SEPCOM),其以透析产业、论辩经营、群组学习、锻造能耐、强化知识力、磨练逻辑力、培养团队力和提升决策力为目标,着重于产学合作课程与教学多元化能量结合建置。
台湾地区较为成功的产学合作案例显示,如果能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为出发点,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课程的机制,则产学合作的效能得到充分开发的可能性就越大[3]。台湾于2013年开始推动课程学术实务分流计划,系所在既有“学术型”課程之外,增加“实务型”课程,以突显学术研究和专业应用两种不同的教学型态。实务型课程以实务作为引领,以学生职场能力为中心,辅以业界教师、产学合作案、业界场所、业界讲座等多元产学能量,配合支持教师投入实务教学的升等及鼓励机制,确保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成绩评量无缝隙符合实务应用导向。例如,某技职院校设计学院开设有《产学专案设计》《设计整合》和《产学设计实务》等产学合作课程,以产学合作案或活动为教学载体,以整合的产学合作实务为教学内容,由业界教师、学界教授、用户对象共同授课,即产业专家参与教学,产业实例融入课程,产业资源提供使用,提高了学生实务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二)深耕产学平台,垂直整合实践教学模式
深耕产学重要实践平台,将实务教学、职场实习、产学合作案、毕业专题等实践教学全面垂直整合,循序渐进地强化完整训练,每一个整合模块都组织严密、效果彰显。
1.职场实习,深耕产学合作过程
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力,台湾的大学近年来普遍重视《职场实习》课程,认为校外实习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产业界职场情境,提升就业竞争力,还要兼顾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特色主要有:一是实习形式多样,可采用职场体验、技术训练、参与研发、合作创业等多样化模式;二是实习过程严密,学生须完成设计实习申请程序,实习期间书写实习日志,实习结束缴交实习日志与每周成绩考核表,作为成绩评定与学分认证的依据;三是实习督导到位,严密监控实习历程,除班导师和辅导老师外,校长、院系主任都会带队访视学生实习状况,并作详细记录;四是特别重视实习成果分享,每学期都召开数次学生实习成果展览会或分享会,也会评选各级实习优秀学生及其成果;五是实习时数抵免,以设计学院为例,规定学生自大二升大三暑假起至毕业前,需参加职场实习时数满8周(40天,320小时),实习方式除由老师推荐或自寻设计相关公司进行实习外,参与本系所的产学合作案或项目研究计划、执行国科会大专生专题研究计划、聆听设计学院举办的设计讲座或参与设计学院举办的设计工作营都可以抵免实习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