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课堂和“本本主义”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师的重要阵地,是学生的求知场所,什么样的课堂决定什么样的教学效果。那么,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如何呢?笔者觉得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朋友,陪伴他们在书内书外徜徉。要想这样,就必须正确处理课堂与“本本”的关系,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剥离与契合。
  一、语文课堂与“本本主义”剥离与契合的含义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自由的,是自主的,是生成的,这就决定了它不能再死抱书本硬啃教条,而应该让学生借助书本自主地学习、探寻,从而获得书外的知识,生成新的知识。处在这种过程中的学生无疑是自主的、快乐的。当然,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引领学生,让他们以最优化的方式获取知识。教师也可以在这里寻求自己的快乐。
  我们的教育是从“八股”走过来的,虽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教参的作用明显降低,但还是不乏对教参情有独钟者。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高度依赖教参,以教参为中心,保持着根深蒂固的“本本主义”。对于这种思想,我们应将其进行改造,使我们的课堂脱离它,这就需要对它进行强行剥离。当然万事万物都不是绝对的,我们在剥离“本本主义”时,又不得不时刻将它放在心中,如果没有教参的参考与辅助,课堂就会变得枯寂无味,此之谓“契合”。唯有做到恰当地剥离与契合,才能让语文课堂正常、高效地进行。
  二、语文课堂与“本本主义”剥离与契合的原因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活力,但我们身边仍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几十年的习惯使他们对教参有了很强的依赖性,一旦脱离了教参,他们就会无所适从,生怕有一些知识点讲不到、讲不透。而一些思想较为先进的年轻教师又恰恰步入了另一个极端,他们轻视教参,觉得教参是遏制教学发展的桎梏,是课堂的杀手,因此他们敌视教参,倡导“课堂无向”论,并提出“空手道”之说。
  其实这两种思想都不完备,都需要对方的充实。真正的有效课堂应该是“课堂”与“本本”剥离、契合的有机融合。为什么呢?
  首先,新语文课堂的结构决定了它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将语文课堂定位为师生对话的舞台。教育哲学家贝拉克认为,课堂中最一般的对话单位是“教师主导的提问与指示,学生的应答,教师的评价”。这一结构可以用完结的封闭单位——“IRE”结构来表达。这种连续的循環是课堂对话最显著的特征,保持这种循环的流畅性也就成为教师们必然的要务。
  我们将课堂的这一结构进行分解,第一环节为教师的提问与指示,直接涉及教师课堂中的问题设计。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问题设计的精准度。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要达到有目的、重基础、能生成等要求。其中的基础是什么,恐怕我们还必须依靠参考资料,它可以让教师较好地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从而产生有效的问题设计。从这一点看,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将课堂与“本本”契合在一起。根据教参去设计问题能紧扣文章,涵盖主要知识点。但如果我们不能灵活运用教参,那可能也是事倍功半。如我们在教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享受生活》一文时,如果不参考有关资料,就很难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思想、主题情感,但如果课堂仅仅满足于教参所涉及的几个问题,不去拓展,就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的一些疑点。像一个盲人为什么能参观博物馆和艺术馆?她划船时是如何保持平衡、如何掌握方向的?这些就将学生带入更深远的想象,将课堂从语文转到物理等科学领域中去,进而生成一系列“死抱教参”所得不到的书外知识。
  课堂第二个环节是学生的应答。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可能像某一种产品那样保持统一,尤其是思想方面,更是千差万别。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对同一个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答案。比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一双手》时,向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对张迎善的手你想说些什么?”学生的回答就不尽相同,笔者特地作了一个总结,班级中的男生回答趋于一致,大都从创造需要付出、付出等于回报等方面进行回答。而女生又倾向于另一种回答,她们都表示了对“这双手”的关爱。也有少数同学提出了为什么不运用工具或戴手套的提问。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而教参给出的参考仅仅是对这双手的歌颂。难道我们学生的答案错了吗?不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认为他们的答案都有道理。在这时,我们就不能死搬教条,紧盯参考答案,就必须实现课堂与“本本”的剥离。当然,我们也不能任由学生发挥想象、信口开河而不加评价,我们一定要有方向性的引导,这方向便是教参告诉我们的,对这双手的歌颂、赞扬,这也就成了契合。
  对于课堂“IRE”结构的第三个环节——教师的评价来说,我们也有必要实现课堂与“本本”的有效剥离与契合。教师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总结,它在学生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们在评价时也应以发展的、生成的眼光去看,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只看到教参的方向,还应看到学生的特点,不能脱离“本本”,也不能一味“本本”。
  其次,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也呼唤我们处理好课堂与“本本”的剥离与契合问题。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了我们对人的培养应着眼于个性化发展,将原来的“育智”变成“育人”,这也正印证了我们语文学科的人文化特点。而要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就必须放宽对学生言行、思想的约束,让他们能有自主的见解。这种自主见解表现在课堂中就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他们的个性发展排斥统一的答案,向往标新立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这里要强调的是,放宽不是放纵,不是漫无目的的闲游,我们还要有方向的把握,还要将他们向教参所定的大方向引导。
  此外,教师的职业要求也决定了教师既不能死抱“本本”,也不能完全脱离“本本”。
  教师的职业要求显示,教师要具有广博精深、深厚的文化素养;积极进取,执著创新的精神;精通业务,娴熟的教学艺术等。我们略作提取,便可得到几个关键词语:文化素养、创新精神、教学艺术。
  先从文化素养谈起,文化素养的含义非常丰富,范围也非常广泛。它是个体掌握的所有知识经个人思维的融合与积淀形成的,不仅指扎实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广泛的社会学知识、文化视野等。教师要想获得并掌握知识,就离不开“本本”。“本本”的知识不丰富,就谈不上整合、积淀,教师必须大量阅读,以此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但教师如果只掌握了大量知识而不知变通,没有创新也不行。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是引路人,而不是工具书,所以我们又不得不谈老师知识的泛化,这就是与“本本”剥离的过程。只有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问题,才能使教学变得轻松,让教育成为艺術。
  三、语文课堂与“本本主义”剥离与契合的实施
  既然需要,就有必要实施,但我们该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强思想认识。一切事情都必须从思想上重视,然后才能顺利地施行。第二,应善于总结,及时交流。一切理念要变为现实都不会一帆风顺,都需要在施行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交流中积累,才能更好地形成定型的理论,从而在更广的范围内推行使用。
  总之,只要我们能把课堂和“本本”有效地剥离与契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于书内、书外去获取知识,感受生活,享受快乐。
其他文献
氟康唑抗感染治疗虽然安全,耐受性好,但迄今用于治疗儿童球孢子菌性脑膜炎还罕有报道。本文报道了用氟康唑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成功治疗2例球孢子菌性脑膜炎的病例。 病例1:3
患者,男,5个月。出生后3天家长发现其右鼻腔有一肿物,5个月来肿物逐渐增大伴鼻塞,张口呼吸,于1983年5月2日入院。体检:右侧鼻根鼻背膨隆,右鼻腔见一肿物,呈淡红色,表面不平,
连政办发[2016]12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228国道连云港段“畅安舒美”示范路创建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6年9月20日228国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单凭“教”,学生的学自然就非常有限,他们只能拥有教师拥有的,甚至比教师拥有的还要大打折扣.如何才能拓展学生的学呢?如何才能让初中学生变得生活阅
目的:对硫酸异帕米星注射液进行凝胶法干扰试验,建立硫酸异帕米星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试验方法。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用不同厂家的鲎
软地基,是道路施工中常常需要去面对的难题,此类型工程施工质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道路施工中软基处理技术的好与坏。尤其在当前对于道路施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安全性能标准体
Ⅰ.序言低眼压青光眼(LTG)是一种概念不清的疾病,由于各著者定义内容不同,对其本质更难以理解。著者认为LTG原发开角青光眼(POAG)的一型,并在眼压始终不超过21mmHg的病例中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期刊
市政道路的施工安全管理是市政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也关系到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市政交通的正常运转。本文就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