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萍乡市素有赣西门户之称。萍乡的职业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初期主要是为农村培养应用人才,并开创了“学校+公司+农户”“人毕业、树挂果、家致富”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新路,被原国家教委誉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一大创举。当前,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人力资源本地化优化配置,将园区的用工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破解制约萍乡市发展的这一大瓶颈,是萍乡市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江西贯胜鞋业有限公司是由台商卢俊铭先生投资的外商独资企业,该项目总投资为5000万美元,占地面积511亩,主要生产加工各种高、中档运动鞋及相关制品,所有产品全部出口外销,可年产2400万双成品鞋,年产值为48亿元,利税达2亿元人民币以上,年出口创汇达5亿美元,用工需求达3万人以上。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一是招工难;二是工人素质低、缺乏团队精神;三是缺乏大量熟悉一线操作流程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四是企业培训员工的费用较高,管理难度较大;五是没有实训场地。贯胜鞋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几年前他们就想在本地找一所合适的学校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员工和管理人员,一直未能如愿。该企业所遇到的困难在萍乡市具有典型性。
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萍乡市开发建设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与园区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失地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多,一些有就业愿望的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急需用人的园区企业招不到理想的员工,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才和现代技术熟练工严重短缺。再加上区内原有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趋同,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简陋,实训场地不足,满足不了当前园区企业培训合格员工的要求。圣德能源、数码科技城、行地汽车等企业曾找过高远学校等单位委托培训人员,都因学校无相关专业和师资力量不够而泡汤。
职业学校资源分散、管理体制不健全、办学规模小等问题,困扰萍乡市职教事业发展。很多中职学校办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设备老化和短缺,缺乏实训、实践基地,师资数量不足与学历达标率偏低并存,这都直接影响着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部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就业优势,毕业生就业也面临着巨大压力。为拓宽就业渠道,部分中职学校千方百计开辟出向省外发达地区甚至国外输出劳务的通道,但因缺乏劳动保障而难以持续。
在中职教育发展的艰难时期,萍乡市的中职学校转变办学观念,探索与市场接轨的办学途径。近年来,一些学校主动深入到城乡学校组织生源,开展招生咨询服务,并把招生的重点放到农村。许多学校主动走出校门,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反馈企业用工信息,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部分学校还采取就业与顶岗实习挂钩的方式,使毕业生在实习阶段得以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尽快适应企业要求,创造了“实习即就业”的校企共赢的就业模式。许多学校通过加强校办企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缩短就业的适应周期;通过面向市场开展生产服务和各类技术培训,补充办学经费,探索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
在教学模式改革中,许多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办学思路、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突出职教特色,强化技能培训,使理论课与实习课比例各占一半,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得到逐步落实。该市各中职学校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模块化教学、订单式培养、弹性学习制度,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厂矿车间,使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许多中等职业学校还依托办学优势,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职业培训,面向农村开展农业科技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拓宽办学领域。然而,由于全社会尚未形成有利于职教发展的大环境,办学改革大多数属于局部推进,全市职教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效益不高的情况未能根本改变。
前任萍乡市委书记谢亦森曾对萍乡市的职业教育发展作了深入的思考:要优化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在资源整合中发展壮大,在布局调整中实现快速发展;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适应萍乡市产业发展方向,适应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为职业教育发展增添活力和后劲;要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放宽放活政策,不断拓宽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模式,通过开门办学、联合办学、多渠道办学等途径,推动职业学校扩规模、上档次;要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有创新能力、有真才实学、师德高尚、学生欢迎的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创新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市场资源,更多地利用民间资金改善学校设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各重点职业学校要立足实际,抓住当前职业教育难得的发展机遇,强化措施,加大力度,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萍乡市实施“主攻工业、兴工强市”战略,促进萍乡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对策
为优化、整合职教资源,形成整体合力,突出专业特色,拓展就业渠道,增强萍乡职教的整体实力,服务兴工强市的发展战略,经过两年的调研和准备,萍乡市于2008年1月29日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由全市公办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有关企业组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为集团副董事长成员单位。萍乡职教集团成立后,紧跟市场,积极运作,创新思路,精心谋划,树立形象,全方位宣传推介职教事业。集团通过多种媒体和专题资料,把萍乡职业教育宣传到了全市各部门、各协作单位,以及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等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得到一致好评。他们还与上海《东方校园报》共同举办了一期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走进“长三角”专刊,印刷了3万多份,在萍乡和上海同时发送,把集团成员单位全方位推介给“长三角地区”,为其招生、就业提供新的渠道。该集团还加强产教结合,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充分激活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全面提高集团成员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强力打造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一流竞争力和社会影响的职业教育集团,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好、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
萍乡职教集团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现集团内部资源共享。通过自行申报和集团审核,该集团建立了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7个实习实训基地,并全力扶持23个专业。
萍乡职教集团在首都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建立了7个驻外办事处。办事处为集团扩大影响、传递信息、接纳订单、服务学生,进一步提升了集团的知名度,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为校企合作搭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台。集团还组织职业学校校长到上海、深圳等地区考察,集团董事长亲自带队。他们深入企业、市场了解情况,与公司负责人洽谈业务,签订合作协议,并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如何根据市场、企业的要求调整专业设置,以及如何进行师资培训等课题进行了交流,寻求集团与企业的最佳对接点和契合点。萍乡职教集团同新加坡精工与模具协会签订合作协议,成为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伙伴,引进新加坡政府工艺教育学院ITE精品课程,培养国际市场急需的精密工程人才,目前已选送20多人到新加坡政府工艺教育学院深造。另外,集团通过与中国留学人才基金会合作,推广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境外实习就业项目(NVQ),发展形势良好。
萍乡职教集团加大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的研究力度,建立市场信息系统,搜集和调查市场有关信息,即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生源市场信息、毕业生就业与工作情况反馈信息、市场竞争信息、国内外学术动态与专业发展的动态等,向外发布下属学校的有关信息。集团进行人才需求市场研究与预测,研究人才需求的动向以及人才需求的数量、规格、层次与类型,向与学校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调查需求意向,同时研究就业市场的竞争态势,及时作出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通过预测,及时指导学校开发新专业和调整改造旧专业的课程,指导毕业生的就业,向用人单位“推销”学校的“产品”。集团组织人员进行生源市场的研究与预测,主要研究了周边地区生源及去向动态,研究学校的生源竞争态势,及时为学校开设专业作出生源预测。根据产业结构与目前职校的专业布局,该集团对开设的专业做了重大调整,停招了会计、文秘等专业,限招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扩招了机械加工与制造、电子信息与IT产业,增设了现代服装与鞋帽、企业管理、化工塑料、现代制药、光机电一体化、现代模具、汽车应用与维修等专业,实现了“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的良性发展。
校企合作,搭建“四个平台”
萍乡职教集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搭建“四个平台”:一是建立就业与培训指导中心,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二是让企业技师到学校兼职,让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三是建立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开展合作科研,搭建信息平台;四是促进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搭建教学、生产“零距离”平台。
省级经济开发区——萍乡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现有洪山高科技产业园、万新轻工产业园、上柳源非金属新型材料产业园、高丰汽车产业园、白源金属材料产业园等五大产业园,主要为机械、机电和电子类产业。萍乡职业教育集团31所中职学校中有28所开设了机电和电子类专业,25所开设了机械专业。各校的数控专业学生已经全部预订就业,大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旅游专业与临近的国家级风景区武功山旅游规划对接,学生全部可以实现本土就业,萍乡旅游学校的毕业生全部被市内外服务行业抢订。
萍乡职教集团尝试岗位相互培训机制。工业园区企业把在岗优秀职工的理论学习再培训交给职业学校,减少了企业的培训费用;职业学校把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培训交给企业,为“双师型”教师建设提供了平台,开创了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湘东区将原有的几所职业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整合成新的湘东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并根据湘东地区现有170多家陶瓷企业的区情,在湘东职专的基础上成立萍乡陶瓷职业学校,实现与湘东的陶瓷产业基地“零距离”对接。芦溪县将宣风职业中专和大安职业中专这两所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合并,组建武功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强强联手,提升竞争力,实现快速发展。合并后,武功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在校生达5000人,为芦溪的传统的电瓷产业以及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支撑,形成“学校+公司+农户”的办学模式,实现“人毕业、树挂果、家致富”的目标。萍乡经济开发区,将三所民办职业学校和区三中组建为区域性的职教中心——萍乡经济开发区职业教育中心,学生人数达到3000人,成为萍乡工业园区高技术实用型人才的培训摇篮。上栗县将福田中学改办成职业中学,与上栗二中整合,设立烟花鞭炮职业技术学校。莲花县撤消复礼、坊楼、坪里三所戴帽高中,将县职中与明珠职中整合。
2009年11月17日,记者冒着严寒来到萍乡市武功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采访。该校主要开设了根盆园艺、计算机软件与动漫、钢架结构与焊接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等专业。
对接工业园区开设专业。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根据当地工业园区内有许多鞋业、缝纫服装厂等特点,该校宣风校区引进北京刘氏线业有限公司150万元投资,培养初中级服装设计与工艺实用技术人才。3年来,学校已培养405名服装专业人才,基本上能满足当地工业园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了解决萍乡汽车制动泵厂、江西机床厂等当地多家企业的用工急需,宣风校区在全县率先开设机械模具专业。该专业已成为学校的拳头专业,为当地和沿海地区培养了1500余名优秀毕业生。
学校立足芦溪县打造“全国电瓷强县”的战略要求,针对电瓷技术人才紧缺等现状,与江西省电瓷商会、芦溪县工业局联合开设芦溪县电瓷工业培训学校。芦溪电瓷是江西省的一个行业产业品牌,至今已有100余年的生产历史。2010年,芦溪县电瓷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5亿元人民币。3年来,该专业为当地电瓷行业提供了1100余名合格毕业生。
随着武功山旅游开发的不断探入,学校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扩大根雕、根书等工艺品制作规模,并成功组建了武功山工艺品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被萍乡市旅游局评定为“市旅游产品定点生产单位”。2004年,该校旅游专业被省教育厅评为省重点建设专业。20多年来,该专业培养了1万余名毕业生,其中有的在内地企事业单位从事园林规划、护理和环境美化等工作,有的在浙江、广东、上海、深圳等沿海地带从事相关工作。
学校与当地众多园区企业签订了培训协议,如芦溪日江水泥厂、上埠电瓷厂、江西机床厂、萍乡汽车制动泵厂等。在培训职工的同时,学校组织由用工企业参与的技能考核、技能竞赛,考核合格者授予培训结业证。在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员工,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给予奖励。经过学校的订单培训,职工们提高了操作技能,回到企业马上成为工作能手,而企业看到员工素质不断提高,也感到非常满意,认为这种培训既正规效果又好,而且相应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
上栗县是传统的花炮产业大县,全县48万人口中有20万从事花炮产业。2008年4月,萍乡市蓝翔职校瞄准上栗县传统的花炮产业,设立上栗县花炮职业学校,大力发展特色花炮专业,开设了花炮制作、花炮机械等专业。学校先后投资700多万元,扩大办学规模,购置实训设备,改善办学条件,重金聘请各种优秀专业人才,与江丰花炮厂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功解决了花炮实训的难题,花炮专业的发展走上了一条规范有序的快车道。上栗县花炮安全监察局承诺将把花炮专业的合格毕业生安排到上栗县各乡镇的安监单位和各花炮重点企业的重点岗位工作,使其成为提升花炮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上栗职业教育2010~2015年建设规划方案》把蓝翔职校(暨花炮职校)作为上栗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由政府、学校共同投资3000万元,征地180亩,新建花炮技能鉴定所和实验楼,购置教学设备,扩建学生运动场、学生休闲区,力争把花炮职校建设成具有花炮特色专业的高职院校。
萍乡市经济开发区职教中心根据江西贯胜鞋业有限公司的需求,增设了现代服装与鞋帽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提供实训场地,负责招生并进行日常管理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对口企业提供了价值3000多万元的各种实训设备和30多名专业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操作培训。接受短期培训的学生直接上岗,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企业管理班的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到企业跟班实习,熟悉制鞋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毕业后企业把品学兼优的毕业生直接分配到各中层管理岗位上。目前,学校已为江西贯胜鞋业有限公司培养了熟练的万能车工、平车工、高单工、高双工、拉帮工、打扣工、冲孔工、定型工、手工和翻泡棉工等十多个工种的一线技术工人3000多名;培训了针B课、针C课管理人员200多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培训与上岗无缝对接。2007届企业管理班的毕业生易冰华原本是上栗县东源乡一个残疾人家庭的贫寒少年,在现代服装与鞋帽专业短训班学习期间,他不仅熟悉了制鞋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还利用企业每月600多元的实习报酬解决了温饱问题,毕业后直接任贯胜鞋业的车间主任,2010年被提拔为分厂的生产副厂长,月工资达3000多元,家庭彻底摆脱了贫困,企业也拥有了理想的本地员工。
效果
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后,该市的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全市现有职业院校34所,其中高职院校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4所,实现了每个县区都有一所省示范性学校的建设要求。2008年招收中职新生9066人,普高7256人,职普招生比为56:44;2009年全市共招中职新生15830人,在校生31113人,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比为50:50。同时,一批实用性强、技术含量高、就业率高的专业正崭露头角,一个与萍乡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精品专业体系正在形成。目前职业学校学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99%。
实现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融通
职业教育集团扩大了职业教育校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融通、共享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平台。加入集团的学校、企业或行业协会和行业管理部门,在资金、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校办产业、学生就业等方面,通过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与事业拓展。
职教集团的组建,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转变为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的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大大降低了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大大增强了校企合作的可靠性。萍乡职教集团的组建将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力量整合起来,从而密切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萍乡职教集团是以一所办学水平高、社会声誉好、办学实力雄厚的职业教育重点学校为核心和龙头,联合若干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在职教集团的活动中,集团的核心学校通常发挥着主导、示范、辐射的作用。职教集团的组建使集团的核心学校有条件和渠道利用自身在办学思想、师资、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对集团内其他同类学校施加积极的影响,提高办学水平、师资水平,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萍乡职教集团组建后,通过集团统筹,调整专业结构,实现学科和专业建设上的分工。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需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相关专业,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特色学科和专业,避免学校之间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的重复。
集团内的企业和行业可以为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产品联合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学生就业指导等,提供实训基地和支持服务,有利于职业院校在教学上集理论、实践、技术、技能于一体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客观上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于集团内的学校。
实现职教集团内部资源共享
萍乡职教集团的组建还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了集团内部资源共享。通过自行申报,集团审核,该集团建立了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8个实习实训基地,并全力扶持23个专业。与此同时,集团在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设立了7个驻外办事处。办事处为集团在外传递信息、接纳订单、服务学生,进一步提升了集团的知名度,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为集团成员学校节省了大量就业推荐费用。职教集团的组建还在与工业园区对接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校企合作搭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台: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在学校有生产车间,学校在企业有实习基地,探索出一条能够较大规模、较快速度引进和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新路子。
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如今萍乡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集团积极与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对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全市有萍乡经济开发区、芦溪工业园、莲花工业园三个园区,共有投产企业180多家,在建单个投资5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就有3家。集团通过积极抓好专业对接、实习实训对接、学生就业对接、岗位培训与学生提高对接,实现了与园区企业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比如萍乡蓝翔职业学校与江西希尔康泰药业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式”办学,由公司提供专业教师、实习场地,学校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全部到企业就业,实现了校企的“无缝对接”。芦溪县职教中心则根据苗木产业是该县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的现状,开设园艺、根雕盆景等专业,为森林苗圃、赣西生态园等单位提供了实用型的专业人才。通过互利和对接,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开课率达95%,同时也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效平台。
2009年,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某些专业供不应求。当前,集团又将眼光投向海外,寻求合作、协作单位,已与新加坡精工与模具协会签订合作协议,成为战略合作伙伴,选送了20多人前往新加坡进行深造。另外集团还通过与中国留学人才基金会合作,推广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境外实习就业项目,目前进展良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萍乡职教集团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扬帆起航,它还将进一步凭借园区对接的强劲东风,增强辐射力,强化职业培训,探索公司化运作方式,将如日中天的职教事业推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江西贯胜鞋业有限公司是由台商卢俊铭先生投资的外商独资企业,该项目总投资为5000万美元,占地面积511亩,主要生产加工各种高、中档运动鞋及相关制品,所有产品全部出口外销,可年产2400万双成品鞋,年产值为48亿元,利税达2亿元人民币以上,年出口创汇达5亿美元,用工需求达3万人以上。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一是招工难;二是工人素质低、缺乏团队精神;三是缺乏大量熟悉一线操作流程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四是企业培训员工的费用较高,管理难度较大;五是没有实训场地。贯胜鞋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几年前他们就想在本地找一所合适的学校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员工和管理人员,一直未能如愿。该企业所遇到的困难在萍乡市具有典型性。
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萍乡市开发建设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与园区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失地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多,一些有就业愿望的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急需用人的园区企业招不到理想的员工,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才和现代技术熟练工严重短缺。再加上区内原有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趋同,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简陋,实训场地不足,满足不了当前园区企业培训合格员工的要求。圣德能源、数码科技城、行地汽车等企业曾找过高远学校等单位委托培训人员,都因学校无相关专业和师资力量不够而泡汤。
职业学校资源分散、管理体制不健全、办学规模小等问题,困扰萍乡市职教事业发展。很多中职学校办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设备老化和短缺,缺乏实训、实践基地,师资数量不足与学历达标率偏低并存,这都直接影响着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部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就业优势,毕业生就业也面临着巨大压力。为拓宽就业渠道,部分中职学校千方百计开辟出向省外发达地区甚至国外输出劳务的通道,但因缺乏劳动保障而难以持续。
在中职教育发展的艰难时期,萍乡市的中职学校转变办学观念,探索与市场接轨的办学途径。近年来,一些学校主动深入到城乡学校组织生源,开展招生咨询服务,并把招生的重点放到农村。许多学校主动走出校门,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反馈企业用工信息,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部分学校还采取就业与顶岗实习挂钩的方式,使毕业生在实习阶段得以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尽快适应企业要求,创造了“实习即就业”的校企共赢的就业模式。许多学校通过加强校办企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缩短就业的适应周期;通过面向市场开展生产服务和各类技术培训,补充办学经费,探索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
在教学模式改革中,许多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办学思路、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突出职教特色,强化技能培训,使理论课与实习课比例各占一半,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得到逐步落实。该市各中职学校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模块化教学、订单式培养、弹性学习制度,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厂矿车间,使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许多中等职业学校还依托办学优势,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职业培训,面向农村开展农业科技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拓宽办学领域。然而,由于全社会尚未形成有利于职教发展的大环境,办学改革大多数属于局部推进,全市职教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效益不高的情况未能根本改变。
前任萍乡市委书记谢亦森曾对萍乡市的职业教育发展作了深入的思考:要优化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在资源整合中发展壮大,在布局调整中实现快速发展;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适应萍乡市产业发展方向,适应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为职业教育发展增添活力和后劲;要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放宽放活政策,不断拓宽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模式,通过开门办学、联合办学、多渠道办学等途径,推动职业学校扩规模、上档次;要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有创新能力、有真才实学、师德高尚、学生欢迎的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创新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市场资源,更多地利用民间资金改善学校设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各重点职业学校要立足实际,抓住当前职业教育难得的发展机遇,强化措施,加大力度,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萍乡市实施“主攻工业、兴工强市”战略,促进萍乡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对策
为优化、整合职教资源,形成整体合力,突出专业特色,拓展就业渠道,增强萍乡职教的整体实力,服务兴工强市的发展战略,经过两年的调研和准备,萍乡市于2008年1月29日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由全市公办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有关企业组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为集团副董事长成员单位。萍乡职教集团成立后,紧跟市场,积极运作,创新思路,精心谋划,树立形象,全方位宣传推介职教事业。集团通过多种媒体和专题资料,把萍乡职业教育宣传到了全市各部门、各协作单位,以及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等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得到一致好评。他们还与上海《东方校园报》共同举办了一期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走进“长三角”专刊,印刷了3万多份,在萍乡和上海同时发送,把集团成员单位全方位推介给“长三角地区”,为其招生、就业提供新的渠道。该集团还加强产教结合,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充分激活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全面提高集团成员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强力打造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一流竞争力和社会影响的职业教育集团,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好、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
萍乡职教集团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现集团内部资源共享。通过自行申报和集团审核,该集团建立了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7个实习实训基地,并全力扶持23个专业。
萍乡职教集团在首都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建立了7个驻外办事处。办事处为集团扩大影响、传递信息、接纳订单、服务学生,进一步提升了集团的知名度,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为校企合作搭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台。集团还组织职业学校校长到上海、深圳等地区考察,集团董事长亲自带队。他们深入企业、市场了解情况,与公司负责人洽谈业务,签订合作协议,并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如何根据市场、企业的要求调整专业设置,以及如何进行师资培训等课题进行了交流,寻求集团与企业的最佳对接点和契合点。萍乡职教集团同新加坡精工与模具协会签订合作协议,成为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伙伴,引进新加坡政府工艺教育学院ITE精品课程,培养国际市场急需的精密工程人才,目前已选送20多人到新加坡政府工艺教育学院深造。另外,集团通过与中国留学人才基金会合作,推广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境外实习就业项目(NVQ),发展形势良好。
萍乡职教集团加大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的研究力度,建立市场信息系统,搜集和调查市场有关信息,即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生源市场信息、毕业生就业与工作情况反馈信息、市场竞争信息、国内外学术动态与专业发展的动态等,向外发布下属学校的有关信息。集团进行人才需求市场研究与预测,研究人才需求的动向以及人才需求的数量、规格、层次与类型,向与学校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调查需求意向,同时研究就业市场的竞争态势,及时作出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通过预测,及时指导学校开发新专业和调整改造旧专业的课程,指导毕业生的就业,向用人单位“推销”学校的“产品”。集团组织人员进行生源市场的研究与预测,主要研究了周边地区生源及去向动态,研究学校的生源竞争态势,及时为学校开设专业作出生源预测。根据产业结构与目前职校的专业布局,该集团对开设的专业做了重大调整,停招了会计、文秘等专业,限招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扩招了机械加工与制造、电子信息与IT产业,增设了现代服装与鞋帽、企业管理、化工塑料、现代制药、光机电一体化、现代模具、汽车应用与维修等专业,实现了“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的良性发展。
校企合作,搭建“四个平台”
萍乡职教集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搭建“四个平台”:一是建立就业与培训指导中心,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二是让企业技师到学校兼职,让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三是建立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开展合作科研,搭建信息平台;四是促进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搭建教学、生产“零距离”平台。
省级经济开发区——萍乡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现有洪山高科技产业园、万新轻工产业园、上柳源非金属新型材料产业园、高丰汽车产业园、白源金属材料产业园等五大产业园,主要为机械、机电和电子类产业。萍乡职业教育集团31所中职学校中有28所开设了机电和电子类专业,25所开设了机械专业。各校的数控专业学生已经全部预订就业,大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旅游专业与临近的国家级风景区武功山旅游规划对接,学生全部可以实现本土就业,萍乡旅游学校的毕业生全部被市内外服务行业抢订。
萍乡职教集团尝试岗位相互培训机制。工业园区企业把在岗优秀职工的理论学习再培训交给职业学校,减少了企业的培训费用;职业学校把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培训交给企业,为“双师型”教师建设提供了平台,开创了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湘东区将原有的几所职业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整合成新的湘东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并根据湘东地区现有170多家陶瓷企业的区情,在湘东职专的基础上成立萍乡陶瓷职业学校,实现与湘东的陶瓷产业基地“零距离”对接。芦溪县将宣风职业中专和大安职业中专这两所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合并,组建武功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强强联手,提升竞争力,实现快速发展。合并后,武功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在校生达5000人,为芦溪的传统的电瓷产业以及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支撑,形成“学校+公司+农户”的办学模式,实现“人毕业、树挂果、家致富”的目标。萍乡经济开发区,将三所民办职业学校和区三中组建为区域性的职教中心——萍乡经济开发区职业教育中心,学生人数达到3000人,成为萍乡工业园区高技术实用型人才的培训摇篮。上栗县将福田中学改办成职业中学,与上栗二中整合,设立烟花鞭炮职业技术学校。莲花县撤消复礼、坊楼、坪里三所戴帽高中,将县职中与明珠职中整合。
2009年11月17日,记者冒着严寒来到萍乡市武功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采访。该校主要开设了根盆园艺、计算机软件与动漫、钢架结构与焊接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等专业。
对接工业园区开设专业。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根据当地工业园区内有许多鞋业、缝纫服装厂等特点,该校宣风校区引进北京刘氏线业有限公司150万元投资,培养初中级服装设计与工艺实用技术人才。3年来,学校已培养405名服装专业人才,基本上能满足当地工业园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了解决萍乡汽车制动泵厂、江西机床厂等当地多家企业的用工急需,宣风校区在全县率先开设机械模具专业。该专业已成为学校的拳头专业,为当地和沿海地区培养了1500余名优秀毕业生。
学校立足芦溪县打造“全国电瓷强县”的战略要求,针对电瓷技术人才紧缺等现状,与江西省电瓷商会、芦溪县工业局联合开设芦溪县电瓷工业培训学校。芦溪电瓷是江西省的一个行业产业品牌,至今已有100余年的生产历史。2010年,芦溪县电瓷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5亿元人民币。3年来,该专业为当地电瓷行业提供了1100余名合格毕业生。
随着武功山旅游开发的不断探入,学校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扩大根雕、根书等工艺品制作规模,并成功组建了武功山工艺品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被萍乡市旅游局评定为“市旅游产品定点生产单位”。2004年,该校旅游专业被省教育厅评为省重点建设专业。20多年来,该专业培养了1万余名毕业生,其中有的在内地企事业单位从事园林规划、护理和环境美化等工作,有的在浙江、广东、上海、深圳等沿海地带从事相关工作。
学校与当地众多园区企业签订了培训协议,如芦溪日江水泥厂、上埠电瓷厂、江西机床厂、萍乡汽车制动泵厂等。在培训职工的同时,学校组织由用工企业参与的技能考核、技能竞赛,考核合格者授予培训结业证。在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员工,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给予奖励。经过学校的订单培训,职工们提高了操作技能,回到企业马上成为工作能手,而企业看到员工素质不断提高,也感到非常满意,认为这种培训既正规效果又好,而且相应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
上栗县是传统的花炮产业大县,全县48万人口中有20万从事花炮产业。2008年4月,萍乡市蓝翔职校瞄准上栗县传统的花炮产业,设立上栗县花炮职业学校,大力发展特色花炮专业,开设了花炮制作、花炮机械等专业。学校先后投资700多万元,扩大办学规模,购置实训设备,改善办学条件,重金聘请各种优秀专业人才,与江丰花炮厂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功解决了花炮实训的难题,花炮专业的发展走上了一条规范有序的快车道。上栗县花炮安全监察局承诺将把花炮专业的合格毕业生安排到上栗县各乡镇的安监单位和各花炮重点企业的重点岗位工作,使其成为提升花炮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上栗职业教育2010~2015年建设规划方案》把蓝翔职校(暨花炮职校)作为上栗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由政府、学校共同投资3000万元,征地180亩,新建花炮技能鉴定所和实验楼,购置教学设备,扩建学生运动场、学生休闲区,力争把花炮职校建设成具有花炮特色专业的高职院校。
萍乡市经济开发区职教中心根据江西贯胜鞋业有限公司的需求,增设了现代服装与鞋帽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提供实训场地,负责招生并进行日常管理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对口企业提供了价值3000多万元的各种实训设备和30多名专业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操作培训。接受短期培训的学生直接上岗,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企业管理班的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到企业跟班实习,熟悉制鞋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毕业后企业把品学兼优的毕业生直接分配到各中层管理岗位上。目前,学校已为江西贯胜鞋业有限公司培养了熟练的万能车工、平车工、高单工、高双工、拉帮工、打扣工、冲孔工、定型工、手工和翻泡棉工等十多个工种的一线技术工人3000多名;培训了针B课、针C课管理人员200多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培训与上岗无缝对接。2007届企业管理班的毕业生易冰华原本是上栗县东源乡一个残疾人家庭的贫寒少年,在现代服装与鞋帽专业短训班学习期间,他不仅熟悉了制鞋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还利用企业每月600多元的实习报酬解决了温饱问题,毕业后直接任贯胜鞋业的车间主任,2010年被提拔为分厂的生产副厂长,月工资达3000多元,家庭彻底摆脱了贫困,企业也拥有了理想的本地员工。
效果
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后,该市的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全市现有职业院校34所,其中高职院校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4所,实现了每个县区都有一所省示范性学校的建设要求。2008年招收中职新生9066人,普高7256人,职普招生比为56:44;2009年全市共招中职新生15830人,在校生31113人,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比为50:50。同时,一批实用性强、技术含量高、就业率高的专业正崭露头角,一个与萍乡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精品专业体系正在形成。目前职业学校学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99%。
实现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融通
职业教育集团扩大了职业教育校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融通、共享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平台。加入集团的学校、企业或行业协会和行业管理部门,在资金、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校办产业、学生就业等方面,通过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与事业拓展。
职教集团的组建,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转变为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的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大大降低了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大大增强了校企合作的可靠性。萍乡职教集团的组建将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力量整合起来,从而密切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萍乡职教集团是以一所办学水平高、社会声誉好、办学实力雄厚的职业教育重点学校为核心和龙头,联合若干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在职教集团的活动中,集团的核心学校通常发挥着主导、示范、辐射的作用。职教集团的组建使集团的核心学校有条件和渠道利用自身在办学思想、师资、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对集团内其他同类学校施加积极的影响,提高办学水平、师资水平,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萍乡职教集团组建后,通过集团统筹,调整专业结构,实现学科和专业建设上的分工。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需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相关专业,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特色学科和专业,避免学校之间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的重复。
集团内的企业和行业可以为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产品联合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学生就业指导等,提供实训基地和支持服务,有利于职业院校在教学上集理论、实践、技术、技能于一体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客观上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于集团内的学校。
实现职教集团内部资源共享
萍乡职教集团的组建还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了集团内部资源共享。通过自行申报,集团审核,该集团建立了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8个实习实训基地,并全力扶持23个专业。与此同时,集团在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设立了7个驻外办事处。办事处为集团在外传递信息、接纳订单、服务学生,进一步提升了集团的知名度,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为集团成员学校节省了大量就业推荐费用。职教集团的组建还在与工业园区对接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校企合作搭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台: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在学校有生产车间,学校在企业有实习基地,探索出一条能够较大规模、较快速度引进和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新路子。
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如今萍乡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集团积极与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对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全市有萍乡经济开发区、芦溪工业园、莲花工业园三个园区,共有投产企业180多家,在建单个投资5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就有3家。集团通过积极抓好专业对接、实习实训对接、学生就业对接、岗位培训与学生提高对接,实现了与园区企业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比如萍乡蓝翔职业学校与江西希尔康泰药业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式”办学,由公司提供专业教师、实习场地,学校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全部到企业就业,实现了校企的“无缝对接”。芦溪县职教中心则根据苗木产业是该县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的现状,开设园艺、根雕盆景等专业,为森林苗圃、赣西生态园等单位提供了实用型的专业人才。通过互利和对接,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开课率达95%,同时也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效平台。
2009年,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某些专业供不应求。当前,集团又将眼光投向海外,寻求合作、协作单位,已与新加坡精工与模具协会签订合作协议,成为战略合作伙伴,选送了20多人前往新加坡进行深造。另外集团还通过与中国留学人才基金会合作,推广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境外实习就业项目,目前进展良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萍乡职教集团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扬帆起航,它还将进一步凭借园区对接的强劲东风,增强辐射力,强化职业培训,探索公司化运作方式,将如日中天的职教事业推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