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关键词: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 有效应对 结合实际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了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開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1.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相关的材料。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当然也不同,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学生更是无法判断要去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将派什么用场。因此,要根据教材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准备材料的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材料。如我在教《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课前就要求学生去搜集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轰炸、洗劫家乡的史实材料,并告诉学生可以是图片、文字材料、录音,也可以是自己访问的记录,但人人都要有发言交流的内容。这样的要求,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指明路径,让学生能顺利地去获取相关材料。由于学生年龄小,特别是农村小孩,平时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学校与家庭这两个圈子中,因而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强,让他们走出校门,向社会收集相关的学习材料,是有一定难度的。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也为教学提供有效的素材,教师让学生课前去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应该向学生指明获取材料的路径,尽量让学生少遇挫折,顺利地获取有用的材料,产生成功的喜悦。因此,对学生获取有效材料的路径自己要心中有数,甚至要先作尝试和必要的铺垫工作,以确保学生材料准备工作的顺畅进行。
3.提供素材,让学生从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学生课前准备学习材料的途径有许多,其中,我会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素材,让他们从这些素材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以备上课之用,在学生学习任务较紧或材料准备的渠道较少的情况下,也是一种有效的常用方法。如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书报、画册、影视材料等。当然,教师向学生提供的素材,比要求学生去准备的材料,内容要多一些,范围要大一些,以让学生在学习和了解更多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出相关的材料,为上课时所用。如果不是这样,课前准备就会有“作秀”之嫌。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课内外结合,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严格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必将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关键词: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 有效应对 结合实际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了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開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1.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相关的材料。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当然也不同,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学生更是无法判断要去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将派什么用场。因此,要根据教材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准备材料的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材料。如我在教《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课前就要求学生去搜集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轰炸、洗劫家乡的史实材料,并告诉学生可以是图片、文字材料、录音,也可以是自己访问的记录,但人人都要有发言交流的内容。这样的要求,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指明路径,让学生能顺利地去获取相关材料。由于学生年龄小,特别是农村小孩,平时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学校与家庭这两个圈子中,因而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强,让他们走出校门,向社会收集相关的学习材料,是有一定难度的。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也为教学提供有效的素材,教师让学生课前去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应该向学生指明获取材料的路径,尽量让学生少遇挫折,顺利地获取有用的材料,产生成功的喜悦。因此,对学生获取有效材料的路径自己要心中有数,甚至要先作尝试和必要的铺垫工作,以确保学生材料准备工作的顺畅进行。
3.提供素材,让学生从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学生课前准备学习材料的途径有许多,其中,我会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素材,让他们从这些素材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以备上课之用,在学生学习任务较紧或材料准备的渠道较少的情况下,也是一种有效的常用方法。如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书报、画册、影视材料等。当然,教师向学生提供的素材,比要求学生去准备的材料,内容要多一些,范围要大一些,以让学生在学习和了解更多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出相关的材料,为上课时所用。如果不是这样,课前准备就会有“作秀”之嫌。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课内外结合,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严格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必将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