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质疑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提出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教材不再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而只是一种引导学生认知和发展的范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而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因此,对学生而言,教材、教师都不是所谓的权威,真正的权威是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要达到“自能”,必须要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而质疑正是主动探究的第一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前提,激发学生质疑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鲜有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质疑的。难道是真的没有疑问吗?答案是否定的。茫茫书海,知识无穷,怎会无疑可问呢?究其原因在于受师道尊严的束缚,在学生看来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即使有“疑”,也不便提,不敢提。而“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因此,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就会有一种安全感和愉快感,就会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就会大胆地主动参与,就会争先恐后的质疑。所以在教学流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壮胆,不断地给予肯定,给予鼓励,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坚持以积极评价为主,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写、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为此,教师必须把微笑带进课堂,蹲下来看学生。一个满意的微笑,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亲切的抚摸……都能鼓励激发学生再次创新的欲望。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努力使师生之间真情交融,平等对话,双向沟通,使教师成为学生质疑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探索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二、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动力,启迪学生质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会使人产生积极愉快的学习情绪,形成主动进取的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它往往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之,学生就不能主动参与,就不能质疑,更谈不上创新学习。 笔者于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特殊的意义。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笔者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其名,寻找其名字来源。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激疑激趣的疑问,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以教给学生质疑技巧为关键,激发学生质疑
  
  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工具”,学习方法是学生的“工具”,只有这两种“工具”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整体作用,对学生来讲,学习方法作为“工具”,只有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系统,才会形成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质疑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质疑,形成能力。具体做法为:
  1.循循诱导,点拨促思
  在阅读文章时,首先要在泛读的基础上进行循循诱导,让学生抓住质疑的关键点:文眼、字眼、特殊含义的词句、修辞手法、文章的主要内容、材料的选择、作品的构思、主题等。此点拨促思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迅速深入课文,体验到质疑成功的快乐。其次,要让学生抓住疑难点质疑。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想适应的地方,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的疑难点,在读中解疑,以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反复精读,悟出道理
  教师在提出阅读能力的训练要求后,让学生反复精读课文,不断地对获取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悟出某个道理,并通过说或写表现出来。 另外,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有设计质疑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提问题不读书,把自己一些想法及疑问写在预习本上。有意识让学生去找疑。如新教材中的《山的那边》是一首抒情诗,它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意象壮阔,意蕴丰富。适合反复读,不仅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感情,悟出哲理,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教师要求学生:各自放声读,读准字音。四人小组对读,读出韵味。在此基础上,每人就自己的感悟,提出三个问题。这些问题可自己解答,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寻求老师及同学的帮助。在熟读领会全诗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诗的内容创造性的扩写作文。
  3.想象训练,提高能力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在思维能力训练方面,注重了写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应把想象力与发散思维相结合。如,我们可就课文来拓展思维点,让学生想象出课文情节中没有的情况。例,七年级上册的课文《落难的王子》,就可补充材料说明他多愁善感的性格、突遭厄运时的心理及行动、在磨难中表现的非凡勇气、大彻大悟后的豁达等。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可试着更换结局来拓展思维,让学生做出种种可能的设想,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这种改变课文内容的的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最大限度地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4.疏导释疑,求异创新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决定人们愿不愿意创新、敢不敢创新的欲望与倾向性,是创新能力品质的基础和动力。初中语文教材已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条件。因为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如有写顽强生命力的“紫藤萝瀑布”,有写让人心生敬意的“行道树”,还有写物候现象的“大自然语言”,《社戏》中对往事的回忆,对难忘生活的体验,《月亮上的足迹》中,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壮举。以上种种的创新体验,无疑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震撼。引导学生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在释疑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同时在释疑中,不要统一为一个答案,要鼓励、提倡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过程可鼓励学生养成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他人,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作为要教师要宽容,要允许学生提出各种与教材、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哪怕是幼稚甚至错误的观点,(当然不能放弃引导的责任),允许学生保留意见,不要迫使学生钻入教师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中,不要让现成的结论禁锢学生的思想,扼杀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5.团结协作,尽显潜能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时代的到来,导致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合作共事,能否准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领悟、概括和吸收他人的意见、建议等。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不容忽视的方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一要注重信息的多向互动式交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可针对教学的重点、关键处和学生的疑难点,采用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互相探讨、议论交流。二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保证学生个体自主性学习的质量,让他们在合作学习时有相互交流的必要。其次教师在此时要注意以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交流,并在关键处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以保证学生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情感交流和相互启发,甚至辩论,从多方面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群体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三要注意在合作学习时,探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面临的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有利于让学生不同的思路尽可能出现,并进行碰撞,同时又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中相互接纳,既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又尽显了他们的学习潜能。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桃子不是自己从树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教师喂给学生的,更不是强灌硬压给学生的,而应是学生积极主动亲自摘取的。实践证明,质疑答疑的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养成大胆质疑,主动求解的习惯,就能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032400山西省交口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已相当普遍,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画面不仅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使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致,同时在拓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
期刊
笔者曾接手一个五年级班,该班学生的作业清楚,字写得工整,唯一不足的是大多数学生的执笔姿势都不正确。发现这种现象,笔者感到很奇怪,便与几位语文教师进行了探讨。  笔者问这几位老师:“你们对班里许多学生的执笔姿势怎么看?”他们回答笔者:“我们要求学生能写出好字,凡字写得轻飘飘、歪歪斜斜的,一律重写,这点是很严格的。对于学生的写字姿势也是很严格的。”  笔者相信这几位语文教师是重视学生的写字姿势的,也相
期刊
音乐教师应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用懂音乐的耳朵来聆听世界万物之声;用聪慧的眼睛来捕捉人类,大自然乃至宇宙的美的瞬间;用稚嫩的双手描绘出心中的音乐蓝图,从而引导出学生丰富的灵感。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那么,音乐教育者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笔者认为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    一、课外延
期刊
【摘要】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常生活实际交流的桥梁,作为语言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加强学生对听力教学的理解和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本文针对学习者的语音知识,词汇量,语法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分析了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基本因素,并进一步探讨解决听力障碍的方法和常见的听力教学策略。  【关键词】听力理解 辨音 词汇 语法 文化背景 意象思维    听
期刊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适合信息技术课的方法,它是一种符合新课改理念下培养学习者合作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的方法。现就信息技术课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谈几点看法。    一、“任务”选择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任务”的确定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设计任务时,应遵循科学性、教育性、层次性、趣味性等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任务”。这是信息技术教学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期刊
班主任工作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关键,是学校工作的灵魂,一支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可以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得到极大的提高。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以生为本,以爱为本    班主任是学生的老师,但在人格上和学生是平等的,所以在教育学生时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信任每一个孩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能敞开心扉。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小学生习惯的养成一般都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已成为实践教学一种重要手段。本文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践教学方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虚拟实验教学系统进行实践教学。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具有优化和功能全、低成本、无危险、网络化等诸多优点,能创新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
期刊
创新意识指的是一种发现新问题、探求新方法、寻求新结论的心理取向。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术,还应具有革新的精神和创造的本领。因此,在当今社会,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对新时期的小学各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各学科教学新的内涵。美术学科是一门极富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科。小学美术教
期刊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前提,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具有积极意义。数学教学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关键词】数学素质 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问题意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数学教育正积极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变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传统教育为以培养能力、解决问题为主导的新型教育。综观近年的数学中考和高考试题
期刊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一个班学生的成绩好坏、清洁纪律是否保持得好、班集体是否具有凝聚力、学习气氛是否浓烈,与班主任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本人结合平时的工作经验,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要充分了解学生,以便对症下药    班主任要想管理好班集体切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了解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上课及下课后在学生们玩耍中观察其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是大胆还是孤僻。同时,还以布置一些
期刊